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俄国经验到中国化革命形式——中东路事件前后中共对革命形式问题的认识转向(1927-1931)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家彬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57,共8页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共形成以武装暴动为主导、武装割据为补充的革命形式。共产国际却对武装割据持限制发展的态度。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中共六大被迫对武装割据的发展进行一定限制。中东路事件后,斯大林与共产国际转变态度,中共中央转...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共形成以武装暴动为主导、武装割据为补充的革命形式。共产国际却对武装割据持限制发展的态度。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中共六大被迫对武装割据的发展进行一定限制。中东路事件后,斯大林与共产国际转变态度,中共中央转而大力发展武装割据。到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武装割据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革命形式。在共产国际、中共中央与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复杂互动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革命形式的认识转向,逐步确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东路事件 革命形式 武装暴动 武装割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革命初期中共革命斗争形式的选择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家彬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1-81,共11页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为了应对日益加深的革命危机,中共在军事上形成了将工农力量编入军队的方针。在此基础上,党内关于立即发动农民暴动与东征南京的意见逐渐被边缘化,而谭平山等人攻取广东、建立根据地的主张得到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为了应对日益加深的革命危机,中共在军事上形成了将工农力量编入军队的方针。在此基础上,党内关于立即发动农民暴动与东征南京的意见逐渐被边缘化,而谭平山等人攻取广东、建立根据地的主张得到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认可,南下广东成为中共在土地革命初期的主要战略计划。在贯彻这一战略的过程中,中共对革命斗争形式的选择经历了从军事暴动为主、群众暴动为辅,到军事暴动与群众暴动独立发展、相互竞争,再到群众暴动确立主导地位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斗争形式 军事暴动 群众暴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五四”文学的复合审美追求
3
作者 祁志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4,F0002,共9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合一,其思想启蒙是通过文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改变了文学作品的古体形式,突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且以白话的美文学样式进一步巩固了从西方引进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合一,其思想启蒙是通过文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改变了文学作品的古体形式,突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且以白话的美文学样式进一步巩固了从西方引进的价值理念,支配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本文以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早期鲁迅为历史坐标,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指导,紧扣纯形式美与内涵美两方面的新变,考察了"五四"文学革命凸显的复合审美特征,对仅从形式的表面把握"五四"文学的审美特征,忽视从价值内涵的深层把握"五四"文学的审美意义具有纠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审美特征 形式革命 思想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胡适的形式革命
4
作者 孙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71-176,共6页
在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时候,我们似乎无法绕过形式革命这块“礁石”。这并非象形式主义学派或结构主义者那样,出于对形式的特别偏爱。而是因为形式革命对“五四”文学革命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没有形式革命... 在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时候,我们似乎无法绕过形式革命这块“礁石”。这并非象形式主义学派或结构主义者那样,出于对形式的特别偏爱。而是因为形式革命对“五四”文学革命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没有形式革命便没有“五四”文学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 胡适 形式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轮技术革命与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再升级战略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早 梁晓辉 许薛璐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9,共9页
新技术革命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技术相互融合的范围、深度进一步扩大;通过不同领域技术的融合,形成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新型高端产业;高端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以区域为中心,以创新为根本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新技术革命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技术相互融合的范围、深度进一步扩大;通过不同领域技术的融合,形成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新型高端产业;高端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以区域为中心,以创新为根本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西方工业化国家为了加快实现发展高端产业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优先发展的新兴技术和先进的制造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工业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源培养的政策。可以预见,工业再升级战略将从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两个方面大幅提高西方国家的工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在新一轮的工业升级竞赛中,中国要积极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制定应对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缩小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革命 新生产技术 生产组织形式 工业再升级战略 产业再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 技术创新 科技革命 工业发展模式 经济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结构与悲剧经验:雷蒙·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 被引量:4
6
作者 肖琼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113,183,共7页
雷蒙·威廉斯在现代"悲剧死亡论"的众声喧哗中,重新冷静地思考了悲剧的现代性问题。他从情感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革命与悲剧联系起来,通过对"自由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 雷蒙·威廉斯在现代"悲剧死亡论"的众声喧哗中,重新冷静地思考了悲剧的现代性问题。他从情感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革命与悲剧联系起来,通过对"自由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所表征的悲剧观念、革命观念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现实反应和情感结构变化的分析,揭示了现实革命行动的必然性、革命目标的绝对性、革命信仰的不可磨灭性和革命行动过程的悲剧性;在文学批评层面,他通过布莱希特探寻现代悲剧意识与未来的革命形式,认为革命的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形式的构造张力来突显当代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和欺骗性本质,激起人们的悲剧意识和革命观念。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相互呼应,最终形成了对现代社会悲剧观念转型之际的重要理论构想,为转型时期的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延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蒙·威廉斯 悲剧理论 情感结构 悲剧经验 文化革命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产阶级专政的三个发展公式透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锡恩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7-125,共9页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从产生起已经历了三个发展公式:一是从"革命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发展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概念自身的逻辑发展公式,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存在外在形式上的不完美性和严重...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从产生起已经历了三个发展公式:一是从"革命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发展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概念自身的逻辑发展公式,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存在外在形式上的不完美性和严重的内在逻辑缺陷,通常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定为无产阶级专政,在理论上根据不足,在实践上有害。二是从无产阶级专政到工农民主专政,再到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公式事实上把小资产阶级即使没有当作首要的"专政对象",也是当作了专政对象的"主体",没有看到无产阶级专政自身的"不断扩大人民性"的发展方向,因而实际上它是在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某些误区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完整的、非正向的发展公式。三是从无产阶级专政到工农民主专政,再到人民民主专政。这个公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性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工农民主专政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误区,创造了通过人民民主专政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崭新道路和方向,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大发展,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专政 发展公式 革命形式 国家政权 逻辑发展公式 工农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现代派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
8
作者 程倩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997年第3期31-35,共5页
从建国之初到七十年代末,西方现代派在我国遭到了全面的拒绝,这本质上不是艺术形式而是意识形态的拒绝。在新时期之初,王蒙以其“意识流”小说推动了艺术形式和文学观念的解放。八十年代中期,中国青年一代小说家对西方现代派采取全... 从建国之初到七十年代末,西方现代派在我国遭到了全面的拒绝,这本质上不是艺术形式而是意识形态的拒绝。在新时期之初,王蒙以其“意识流”小说推动了艺术形式和文学观念的解放。八十年代中期,中国青年一代小说家对西方现代派采取全面的主动性借鉴姿态,形成了以马原为代表的形式革命,以刘索拉为代表的反抗主流文化和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三大文学集团,并确立了文学上的多元化局面。九十年代后,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不再具有推动思潮形成的力度,但已渗透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切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派 新时期小说 形式革命 多元化 主动性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胡适文学改良主张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晨 《中国文学研究》 1986年第2期55-62,共8页
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适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以颇为具体的“八事”率先打响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在这之后,他又对旧文学的破坏和新文学的建设发表了不少意见,从而初步形成一套粗具系统的文学改良主张。... 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适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以颇为具体的“八事”率先打响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在这之后,他又对旧文学的破坏和新文学的建设发表了不少意见,从而初步形成一套粗具系统的文学改良主张。 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学改良刍议》一发表,陈独秀即称誉胡适为“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改良 文学革新 黄遵宪 文学革命 旧文学 梁启超 继承与创新 形式 形式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的时代决非“小说回归本体的时代”
1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9-59,共1页
孙绍振在《小说与时代》(《小说评论》1995年4期)一文中指出:一个作家若与这个时代无法形成一种紧张关系,那他的写作便只能逍遥或游戏.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世纪的背景里,人类精神的颓败与堕落到了怵目惊心的地步,许多作家认同了这种现实,... 孙绍振在《小说与时代》(《小说评论》1995年4期)一文中指出:一个作家若与这个时代无法形成一种紧张关系,那他的写作便只能逍遥或游戏.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世纪的背景里,人类精神的颓败与堕落到了怵目惊心的地步,许多作家认同了这种现实,便轻松地写着自己在这种环境与境遇中的经历,他们的心态是随遇而安,主动放弃了对更高的生存价值的仰望,这样,作家的体验没有了,反映在作品中,冲突消失了.作家轻松地写,读者轻松地读,就这样,文学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在一些作家手中,本应充满激情与价值理想的艺术正被不断地出卖给冷漠的技术主义.这个时代并非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小说回归本体的对代,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告别小说的时代.真正的小说已变得遥不可及,剩下的只是一些颓废的文学,以及颓废的文学家.文学不仅不再表达人与时代之间的真实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本体 小说评论 形式革命 生存价值 作家 怵目惊心 紧张关系 孙绍振 人类精神 堕落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洞的繁荣——90年代中国水墨艺术透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9年第3期24-26,共3页
1 90年代的中国文化可谓繁荣:都市膨胀,信息泛滥,人在形形色色的文化资讯和流行风潮中忙碌。水墨艺术也不例外,自有一番热闹景象。 首先是艺术市场活跃。知名老画家在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拍卖会上走势良好,众多购买文物的藏家令传统... 1 90年代的中国文化可谓繁荣:都市膨胀,信息泛滥,人在形形色色的文化资讯和流行风潮中忙碌。水墨艺术也不例外,自有一番热闹景象。 首先是艺术市场活跃。知名老画家在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拍卖会上走势良好,众多购买文物的藏家令传统中国画价位攀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艺术 90年代中国 新文人画 新潮美术 当代文化 传统中国画 当代艺术 现代主义 文化语境 形式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