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蚝油变质过程中代谢产物差异
1
作者 赵阳 邓建朝 +5 位作者 张思蓉 李春生 相欢 王迪 赵永强 陈胜军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4-206,共13页
开盖后的蚝油在常温条件下容易受到谢瓦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的污染而发生变质。为探究蚝油霉变的详细过程,对模拟变质的蚝油样品的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蚝油变质过程中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规律... 开盖后的蚝油在常温条件下容易受到谢瓦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的污染而发生变质。为探究蚝油霉变的详细过程,对模拟变质的蚝油样品的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蚝油变质过程中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变质过程中的蚝油总蛋白酶活性、α-淀粉酶活性、水分、总酸和挥发性盐基氮等呈上升趋势,而糖类、蛋白质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则呈下降趋势。从蚝油样品中共鉴定出618种代谢物,主要分为脂类和类似脂类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及有机杂环化合物等14类。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模型筛选显著差异代谢物,筛选标准为: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值≥1,p<0.05,且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需满足>2或<1/2,在该条件下共筛选出2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代谢物有10种,下调代谢物有11种。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脂质代谢、赖氨酸降解、核苷酸代谢等相关通路,这说明蚝油变质过程中各营养物质的消耗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蚝油变质 靶向代谢组学 谢瓦曲霉 差异代谢物 OPLS-DA分析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发酵时期新疆沙棘酵素代谢产物的差异
2
作者 范蕊 王文文 +3 位作者 王腾斌 卢彬 刘潇 曹雪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7-176,共10页
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沙棘酵素不同发酵时期产生的各类差异代谢化合物。分别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人类... 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沙棘酵素不同发酵时期产生的各类差异代谢化合物。分别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人类代谢数据库HMDB(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化合物分类、KEGG通路富集、韦恩图(Venn)及火山图等对代谢组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共鉴定出16类1164种代谢物质,其中有机酸、有机杂环化合物、脂质和类脂分子三类代谢产物占比最高,主要参与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丁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以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变量投影重要性值≥1、P值<0.05、FC>2和FC<1/2为标准筛选显著差异代谢物,共筛选出7种显著差异代谢化合物。该研究针对不同发酵时期代谢物质含量变化,探索该过程中的活性物质成分,旨在为沙棘酵素功能成分及代谢调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后期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助力沙棘产业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靶向代谢组学 酵素 代谢产物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丛枝病感病与未感病苦豆子代谢物的差异
3
作者 赛牙热木·哈力甫 杨莉 +2 位作者 李冠宏 朱永琪 李东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7,共13页
植原体会导致寄主植物黄化、顶枯、丛枝、簇生、小叶、矮化、花变叶等症状,迄今我国植原体病害有100多种,包括重要的经济作物、中草药及林木等病害。由植原体引起的苦豆子丛枝病导致寄主生长被抑制、种子绝收、产量降低等,对我国苦豆子... 植原体会导致寄主植物黄化、顶枯、丛枝、簇生、小叶、矮化、花变叶等症状,迄今我国植原体病害有100多种,包括重要的经济作物、中草药及林木等病害。由植原体引起的苦豆子丛枝病导致寄主生长被抑制、种子绝收、产量降低等,对我国苦豆子相关产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以植原体侵染感病苦豆子、健康苦豆子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苦豆子丛枝病病原及病原侵染对苦豆子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苦豆子丛枝病的病原菌为16Sr V-B亚组成员;病原感染显著改变了苦豆子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注释到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和新陈代谢三大功能,其中新陈代谢占92.38%,通过KEGG通路气泡图分析发现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具有显著差异,初步推测病原菌的侵染主要通过寄主代谢物的变化引起寄主植物的感病,其中以上2个通路的变化对苦豆子丛枝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即病原菌的侵染降低寄主光合能力从而引起营养匮乏及抗性降低引起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丛枝病 靶向代谢组学 KEGG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不同年份酱香型白酒差异组分分析
4
作者 焦鱼 苏伟 +3 位作者 母应春 赵驰 王爱民 郑洁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75,共10页
该研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年份(5年、10年、20年、35年、60年)酱香型白酒样品(编号分别为5y、10y、20y、35y、60y)中的物质组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多元统计分析探究不同年份酱香型白酒... 该研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年份(5年、10年、20年、35年、60年)酱香型白酒样品(编号分别为5y、10y、20y、35y、60y)中的物质组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多元统计分析探究不同年份酱香型白酒间的差异物质。结果表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从不同年份酱香型白酒中共检出89种挥发性化合物,以棕榈酸乙酯、己酸乙酯、苯乙酸乙酯为主,且贮存年份越长,挥发性物质越丰富;从5y和10y、10y和20y、20y和35y、35y和60y酒样间分别筛选到17种、21种、17种、17种主要差异挥发性化合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从不同年份酱香型白酒中共检出1 292种非挥发性化合物,从5y和10y、10y和20y、20y和35y、35y和60y酒样间分别筛选到28种、24种、13种和21种主要差异非挥发性化合物,主要为氨基酸类、脂肪酸类、有机酸类和芳香类化合物,包括庚二酸、壬二酸、甘露醇和共轭亚油酸等。该研究结果深入揭示不同年份酱香型白酒组分的变化规律,为酱香型白酒寻求合理的贮存时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不同年份 靶向代谢组学 多元统计分析 差异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白酒多菌种混合发酵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5
作者 宁欣强 彭微 +5 位作者 兰露聆 李华志 唐棠 罗惠波 郑佳 甘元甲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69-279,共11页
为探究液态白酒多菌种混合发酵过程代谢差异性,采用均匀设计实验对多菌种混合发酵液态白酒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对液态白酒发酵液中胞外差异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均匀实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添加量∶毕赤酵母添加量=5.3∶1... 为探究液态白酒多菌种混合发酵过程代谢差异性,采用均匀设计实验对多菌种混合发酵液态白酒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对液态白酒发酵液中胞外差异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均匀实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添加量∶毕赤酵母添加量=5.3∶1、酿酒酵母接种量为0.0065 g/g、干酪乳酪杆菌接种量1.9%、酵母接种时间23.5 h、干酪乳酪杆菌在发酵开始时加入原料中为液态白酒多菌种混合发酵最优产酯工艺条件参数组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组(均匀设计实验所得最优条件组,ZY组)及对照组(只添加酿酒酵母组,JM组)中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共计1261个,在KEGG数据库中共注释到82种代谢化合物,主要包含脂质类30种、核酸类12种,肽类11种,碳水化合物4种等。在HMDB数据库中共注释到1179个代谢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酸及其衍生物324种,脂质和类脂分子270种,有机杂环化合物156种,有机氧化合物92种。ZY组中天冬氨酸、L-天门冬酰胺、腺嘌呤、脱氧腺苷、鸟嘌呤、鸟嘌呤、L-丝氨酸、牛磺胆酸等与风味相关的关键代谢产物含量相较于JM组有所上升,表明多菌种混合发酵对提高液态白酒中主要风味物质有促进作用。均匀设计实验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为多菌种混合发酵提升液态白酒品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白酒 混菌发酵 毕赤酵母 干酪乳酪杆菌 均匀设计实验 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饮用水PFASs靶向与非靶向分析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雪 鲍佳 +1 位作者 刘洋 邵立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33-3745,共13页
为探究辽宁省饮用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污染特征,本研究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联用的靶向方法、以及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的非靶向方法,对采集自辽宁省的自来水和瓶装水样品中传... 为探究辽宁省饮用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污染特征,本研究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联用的靶向方法、以及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的非靶向方法,对采集自辽宁省的自来水和瓶装水样品中传统和新型PFASs污染水平进行分析,并开展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基于靶向分析,自来水中传统总浓度(ΣPFASs)浓度范围为30.1—86.8 ng·L^(−1),瓶装水中PFASs浓度略低于自来水,传统ΣPFASs浓度范围为41.3—79.3 ng·L^(−1),全氟丁酸(PFBA)、全氟戊酸(PFPeA)、全氟己酸(PFHxA)和全氟丁烷磺酸(PFBS)等短链PFASs为自来水和瓶装水中最主要的传统PFASs污染物;通过非靶向分析共检出11类52种新型PFASs,其中自来水中检出11类47种新型PFASs,其ΣPFASs相对浓度范围为0.838—20.5 ng·L^(−1);瓶装水中检出11类49种新型PFASs,其ΣPFASs相对浓度范围为0.838—20.5 ng·L^(−1),与传统PFASs不同,长链PFASs为主要的新型PFASs污染物.辽宁省自来水和瓶装水PFASs浓度和比例特征不同,自来水含有更严重的全氟羧酸类(PFCAs)污染,而瓶装水含有更严重的全氟磺酸类(PFSAs)污染,这可能与自来水和瓶装水的处理工艺不同有关.辽宁省自来水中PFASs的生态风险评价表明,辽宁省自来水中PFASs无生态环境风险;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浓度未超过我国最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且两者健康风险值(HR)均小于0.1,表明辽宁省自来水中PFOA和PFOS无人体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自来水 瓶装水 靶向分析 靶向分析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游离DNA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筛选及患者预后预测的研究
7
作者 邓绮玲 宋迪 +3 位作者 奚可欣 谢晓婷 吴小延 赵卫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患者血浆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高通量检测广泛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筛选。本研究探讨cfDNA中Ⅰ类及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变异类型及数量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癌预后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肿瘤患者血浆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高通量检测广泛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筛选。本研究探讨cfDNA中Ⅰ类及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变异类型及数量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2023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项目的NSCLC患者的测序结果及临床资料,并对入组患者从2021年6月1日采集血浆当天开始截至2024年5月27日进行生存随访,并使用GraphPad Prism 8.0及SPSS Statistics 25.0对患者生存期与临床资料及测序结果中Ⅰ类与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类型及数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伦理批号:B2024-359-01)。结果:313例NSCLC患者中确诊时分期Ⅰ期25例(7.98%)、Ⅱ期20例(6.39%)、Ⅲ期38例(12.14%)和Ⅳ期230例(73.48%);组内NSCLC分型包含腺癌(90.10%),鳞癌(5.11%),大细胞癌(2.87%)及其他分型(1.92%);入组的NSCLC患者血浆cfDNA中Ⅰ类与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数及占比分别为:0个(25.24%)、1个(17.57%)、2个(19.17%)、3个(14.38%)、4个(8.31%)、5个及以上(15.34%)。患者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中,突变频率最高的3个基因分别为EGFR、TP53、ERBB2基因,其中EGFR基因突变频率为36.04%,TP53基因突变频率为30.63%,ERBB2基因突变频率为4.95%。患者生存期不仅与热点靶向基因表达情况相关,与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中Ⅰ类和Ⅱ类靶向相关位点基因变异个数也呈正相关。经过治疗后无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位点变异比有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位点变异的患者的生存期长,死亡风险可降低63.2%。而单纯一个基因位点变异比多个驱动基因位点变异的患者的生存期长,死亡风险更低,所测得的Ⅰ类及Ⅱ类靶向治疗药物在3个基因数以内,基因数目越少,患者的生存期越长。结论: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中Ⅰ类和Ⅱ类靶向相关位点基因变异个数对经过治疗后的NSCLC患者的生存期有影响。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可作为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血浆游离DNA 高通量测序 基因突变位点 靶向治疗药物筛选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不同提取物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含 郭银萍 +2 位作者 穆兴燕 刘晓燕 岑顺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20,共9页
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HRMS)对刺梨不同提取物进行非靶向定性解析,通过数据库确认注释并鉴定代谢物,在二级质谱信息下共鉴定出... 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HRMS)对刺梨不同提取物进行非靶向定性解析,通过数据库确认注释并鉴定代谢物,在二级质谱信息下共鉴定出316种代谢物。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刺梨不同提取物数据分析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刺梨不同提取物存在代谢物差异。依据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 value,VIP,VIP>1.3)值、P<0.01和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FC≥3和FC≤0.1)可筛选出49种显著差异代谢物。通过MBRole 2.0通路分析功能,发现有11条代谢途径。其中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最为显著,共计4个代谢物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通路。该文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刺梨不同提取物之间的代谢物有一定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代谢组学 刺梨 提取物 多元统计分析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药膳鱼汤代谢产物差异分析
9
作者 王益娟 周芳 +5 位作者 焦文娟 赵甜甜 林以琳 张业辉 南海军 黄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155,共8页
药膳鱼汤是一道滋补价值高的佳肴,关于其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该研究以鱼汤、药膳鱼汤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代谢组学技术,结... 药膳鱼汤是一道滋补价值高的佳肴,关于其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该研究以鱼汤、药膳鱼汤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学方法,探究药膳鱼汤的差异代谢物。采用变量投影重要性VIP>1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显著的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20类17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35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38个脂肪酰类,25个有机酸及其衍生物,17个核苷酸及其衍生物,10个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及18个黄酮化合物。KEGG功能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6条代谢通路,包括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核苷酸糖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咖啡因代谢以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非靶向代谢组学从整体水平上揭示了药膳鱼汤的代谢差异,为其鉴别和品质评价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膳鱼汤 靶向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通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质谱非靶向筛查分析方法在食品化学危害物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培育 宋娟 +10 位作者 蒋锡兰 肖全伟 李绍波 姚静 吴恋 刘川 林浩 陈燕秋 陈世奇 戴琴 吴文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17-331,共15页
监测食品化学危害物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基于强分离能力、高质量分辨率和高质量精度的高效液相色谱/高效凝胶色谱-高分辨率质谱联用平台,非靶向筛查可实现多种潜在及未知食品化学危害物的广泛识别。由于食品化学危害物种类多... 监测食品化学危害物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基于强分离能力、高质量分辨率和高质量精度的高效液相色谱/高效凝胶色谱-高分辨率质谱联用平台,非靶向筛查可实现多种潜在及未知食品化学危害物的广泛识别。由于食品化学危害物种类多、采集的数据信息量大及数据分析过程繁琐,非靶向筛查分析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具有较大的挑战性。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模式和高效的数据分析策略是对潜在及未知食品化学危害物进行非靶向筛查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非靶向筛查分析方法所涉及的数据采集模式、分析流程和分析策略,以及近5年来非靶向筛查技术在食品化学危害物筛查中的应用,以促进食品化学危害物非靶向筛查分析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为食品中风险因子的提前预警和食品安全监测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化学危害物 高分辨质谱 靶向筛查 数据采集模式 分析策略 食品质量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婴PFASs靶向与非靶向分析及新生儿健康风险 被引量:2
11
作者 鲍佳 渠文娥 +3 位作者 邵立新 刘洋 王新 吴雨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730-3740,共11页
对采集自阜新氟化工厂周边产妇50组配对母体、新生儿血清以及胎盘样本,进行靶向分析与非靶向筛查.在靶向分析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对所有样品中的21种传统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全氟辛酸(PFOA... 对采集自阜新氟化工厂周边产妇50组配对母体、新生儿血清以及胎盘样本,进行靶向分析与非靶向筛查.在靶向分析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对所有样品中的21种传统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全氟辛酸(PFOA)、全氟丁酸(PFBA)和全氟丁烷磺酸(PFBS)为最主要的PFASs污染物.通过基于高分辨率质谱(HRMS)的非靶向筛查,在所有样本中共识别出11类(49种)新型PFASs,其中4类(20种)新型PFASs首次在人体血清和胎盘中发现.传统PFASs母体-胎盘转移(R_(m/p))和母体-新生儿转移(R_(m/n))系数的中位数分别为1.7和2.0;而新型PFASs的R_(m/p)和R_(m/n)中位数分别为0.9和0.8.从而导致新型PFASs从母体血清到新生儿血清的贡献率由90%增加至96%.此外,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新生儿生长参数(妊娠期和头围)、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水平与新生儿血清中若干传统和新型PFASs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化合物为全氟羧酸类化合物(PFCAs)、全氟磺酸类化合物(PFSAs)、氢代全氟羧酸类化合物(H-PFCAs)、氢代全氟磺酸类化合物(H-PFSAs)和氯代多氟醚磺酸类化合物(Cl-PFESAs).血清中传统和新型PFASs可能对新生儿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 靶向分析 靶向筛查 胎盘转移 产前暴露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品种青花椒的化学成分差异 被引量:5
12
作者 祝晓云 蒋永梅 +2 位作者 余家奇 郑宇 覃成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9-61,共13页
为深入探讨4个品种青花椒中代谢物的差异,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其差异代谢物进行全面的鉴定,结合单变量统计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再通过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KEGG... 为深入探讨4个品种青花椒中代谢物的差异,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其差异代谢物进行全面的鉴定,结合单变量统计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再通过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KEGG数据库注释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从中筛选出关键代谢物。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正、负离子模式下差异显著的代谢物131个,其中正离子模式54种,负离子模式77种。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化学分类归属信息的统计后,发现占比最大的是有机酸及其衍生物(16.11%),其次是有机氧化合物(14.44%)。在正离子模式下,新舟青椒(Zb005)与峨眉山藤椒(Zb003)存在24种显著的差异代谢物,新舟青椒(Zb005)与遵义大木椒(Zb004)存在17种差异代谢物,新舟青椒(Zb005)与江口青椒(Zb0010)存在13种差异代谢物。对所有的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后,发现有7种共有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N-甲基酪胺、1-吲哚酮、茉莉内酯、樟脑、香叶木素、L-哌啶酸、半乳糖酸,这些代谢物的表达情况存在差异,显示与青花椒的品种密切相关。通过层次聚类热图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在3个比较组(Zb005 vs Zb003、Zb005 vs Zb004、Zb005 vs Zb0010)中,新舟青椒(Zb005)的含量表现出比其他几种青椒更高表达的化合物有4种(1-吲哚酮、樟脑、茉莉内酯和香叶木素),这可能是遵义本地青椒(新舟青椒)口感较其他几种青椒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椒 靶向代谢组学 统计分析 代谢通路 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技术研究不同水力滞留时间对厌氧发酵中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吁安 桂伦 +3 位作者 马吉平 陈莎莎 龙云 姚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76-83,共8页
采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聚类分析、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及火山图分析等方法,对厌氧发酵过程中不同水力滞留时间的代谢产物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已知命名的代谢物369种,其... 采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聚类分析、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及火山图分析等方法,对厌氧发酵过程中不同水力滞留时间的代谢产物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已知命名的代谢物369种,其中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芳香族化合物三类化合物占比最高,占总代谢物的39.57%;通过构建OPLS-DA模型,设置VIP≥1且P<0.05,FC≥2.0和FC≤0.5为筛选阈值,共筛选出差异代谢产物474种,其中已知差异代谢物48种;随着水力滞留时间的缩短,正戊酸、己酸、苯甲酸和3-苯丙酸呈现显著的先下调后上调的现象。综上,研究结果可为厌氧发酵产沼气的代谢调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水力滞留时间 靶向代谢组 代谢产物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靶器官毒性剂量法(TTD)和证据权重分析法(WOE)评估固化飞灰中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丽君 韩静磊 +2 位作者 钱益斌 张宗尧 郭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4-1020,共7页
传统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未考虑重金属对多种靶器官的影响及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不能反映重金属真实的风险情况.ATSDR的靶器官毒性剂量法(TTD)和EPA的证据权重分析法(WOE)分别将重金属能够产生效应的靶器官与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引入评价... 传统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未考虑重金属对多种靶器官的影响及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不能反映重金属真实的风险情况.ATSDR的靶器官毒性剂量法(TTD)和EPA的证据权重分析法(WOE)分别将重金属能够产生效应的靶器官与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引入评价过程,对传统评价方法进行修正.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了TTD法和WOE法评估了生活垃圾焚烧厂固化飞灰中重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并将其与传统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传统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得出的HI值为0.2084,经TTD法和WOE法修正后的HI值分别为0.5165和0.6717,修正后风险大于传统方法所预测风险,更严格的反映固化飞灰对工人健康的真实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毒性剂量 证据权重分析 致癌健康风险 固化飞灰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纳米材料在食品非靶向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锦帆 陈俊豪 +1 位作者 李薇 孔德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81-1387,共7页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更加准确、高效地筛查出食品中的化学危害因子,对食品进行快速、高通量的非靶向分析极其重要。在非靶向分析中,需要通过样品前处理来消除食品中复杂基质的影响,并高效回收、富集化学危害因子。因此,发...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更加准确、高效地筛查出食品中的化学危害因子,对食品进行快速、高通量的非靶向分析极其重要。在非靶向分析中,需要通过样品前处理来消除食品中复杂基质的影响,并高效回收、富集化学危害因子。因此,发展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材料尤为关键。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共价有机骨架、磁性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材料在样品前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介绍了近几年用于食品安全非靶向筛查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新型纳米材料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及样品前处理技术在非靶向分析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靶向分析 样品前处理 新型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来源、分析方法及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苗苗 田芹 +1 位作者 安子怡 许春雪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87,共11页
近年来,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生产和使用,因其持久性、迁移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PFAS在环境中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 近年来,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生产和使用,因其持久性、迁移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PFAS在环境中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非靶向分析的流程及应用。结果表明:①环境中PFAS主要来源于含氟工业品的生产、含氟消费品的使用以及含氟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全球范围内PFAS在大气、水体、土壤中均有检出,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主要污染物。②比较了超声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固相萃取法等方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根据基体的复杂程度以及对准确性、效率的要求,不同环境基体PFAS分析选择不同的提取和净化方法。③适用于靶向PFAS分析的液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目前较为成熟,而传感器技术和非靶向分析在PFAS快速分析和未知氟化物鉴定方面有较大潜力。未来应进一步开发更自动化、更准确的前处理与检测技术,同时结合质谱谱库与机器学习,以提高新型PFAS非靶向识别与分析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AS 来源解析 环境赋存 样品前处理 检测方法 靶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杉木代谢物差异及其机制分析
17
作者 昌婷 黄炳坤 +3 位作者 王佩兰 肖粲 吴炜 朱宁华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7-317,共11页
为阐明不同类型杉木的材质差异形成机制,探讨了铁心杉(TX)、红心杉(HX)、速生杉(SS)3种不同类型杉木代谢物组成及含量差异,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测定铁心杉、红心杉、速生杉的代谢物组成和丰度,并结合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及多元统计学... 为阐明不同类型杉木的材质差异形成机制,探讨了铁心杉(TX)、红心杉(HX)、速生杉(SS)3种不同类型杉木代谢物组成及含量差异,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测定铁心杉、红心杉、速生杉的代谢物组成和丰度,并结合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及多元统计学方法,对代谢物进行功能注释、鉴定和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铁心杉的代谢物与红心杉、速生杉存在显著差异,而红心杉与速生杉代谢物组成和丰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铁心杉与红心杉、铁心杉与速生杉、红心杉与速生杉之间分别检测到1432、1121、1087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68个为共有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类黄酮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二萜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且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在铁心杉与红心杉、速生杉的差异代谢物中均显著富集。此外,视黄酰β-葡萄糖醛酸苷和2-(4-羟基苯基)-3,6-二甲氧基-8,8-二甲基-4H,8H-苯并[1,2-b:3,4-b′]二吡喃-4-酮在铁心杉与红心杉、速生杉比较组合中均显著上调。视黄酰β-葡萄糖醛酸苷和2-(4-羟基苯基)-3,6-二甲氧基-8,8-二甲基-4H,8H-苯并[1,2-b:3,4-b′]二吡喃-4-酮可能是区分铁心杉与其他类型杉木木材材质的重要标志代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代谢物 杉木 靶向代谢组学 KEGG富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缩节胺暴露对大鼠尿液的影响
18
作者 胡传芹 宋鑫育 +1 位作者 邵真真 王静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6,共10页
缩节胺是一种食品热加工过程易产生的食品污染物,主要在特定的焙烤条件下形成。其生成途径是游离赖氨酸、还原糖和烷化剂进行美拉德反应。暴露于缩节胺可导致肾脏空泡化和肝、脾损伤,然而其在体内的代谢机制尚不清楚,这使得对缩节胺暴... 缩节胺是一种食品热加工过程易产生的食品污染物,主要在特定的焙烤条件下形成。其生成途径是游离赖氨酸、还原糖和烷化剂进行美拉德反应。暴露于缩节胺可导致肾脏空泡化和肝、脾损伤,然而其在体内的代谢机制尚不清楚,这使得对缩节胺暴露风险的评估难度进一步加大。利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缩节胺对大鼠尿液代谢物的影响,寻找差异代谢物,分析大鼠肾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缩节胺暴露前后的大鼠尿液中共筛选出24种差异代谢物,其中5种代谢物上调,19种代谢物下调。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途径分析发现,暴露前后有5种代谢途径响应值大于0.1,是相对重要的被扰动代谢途径。它们分别为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甘油酯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磷酸肌醇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这些代谢途径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糖类代谢和脂质代谢相关。其中,响应值最大的代谢途径为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研究旨在为阐明缩节胺的毒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拉德反应 食品安全 缩节胺 代谢组学 靶向代谢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陈化时间老鹰茶代谢产物的差异 被引量:6
19
作者 唐佳代 冉光耀 +5 位作者 陈诺 王芙蓉 赵腾飞 冷枝 王怡 王士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5-119,共5页
为探究陈化时间对老鹰茶代谢物的影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对未陈化、陈化1年、2年和3年的老鹰茶代谢物进行分析,并以变量投影重要度(V... 为探究陈化时间对老鹰茶代谢物的影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对未陈化、陈化1年、2年和3年的老鹰茶代谢物进行分析,并以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且P<0.05筛选差异显著代谢物。结果表明,不同老鹰茶样本中共注释到4530个代谢物;与未陈化样本相比,经过陈化后老鹰茶样本中代谢物种类及含量有明显变化,但不同陈化时间样本代谢物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小;经过1、2、3年陈化的老鹰茶样本的差异显著代谢物数分别为832个、925个和1071个。陈化后老鹰茶样本中与鲜味相关的L-天冬氨酸含量增加,与苦味相关的次黄嘌呤和7-甲基黄嘌呤含量降低,野漆树苷等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增加。该研究表明,随陈化时间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鹰茶的滋味与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鹰茶 陈化 靶向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苹果汁发酵苹果醋中风味物质及代谢物差异分析
20
作者 甘聃 莫畏贤 李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44-355,共12页
为开发一款风味优良的发酵苹果醋,本研究以不同苹果汁为原料,通过电子鼻、电子舌、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不同苹果醋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以及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电子鼻、... 为开发一款风味优良的发酵苹果醋,本研究以不同苹果汁为原料,通过电子鼻、电子舌、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不同苹果醋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以及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电子鼻、电子舌结果表明,苹果醋的整体气味由氮氧化物、甲基化合物、硫化物、醇类、醛类、酮类、醚类和芳香族化合物组成,不同苹果汁发酵的苹果醋整体风味相似,其中PG-3酸味最强,气味也最浓烈。GC-MS结果显示,三组样品共解析出78个化合物,其中16个为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对苹果醋风味具有重要贡献。除乙酸外,乙酸异戊酯在三组样品中含量均最高,这是苹果固有的香气成分,其次是异戊醇,为苹果醋增添了花香味,还有反,顺-2,6-壬二烯醛、壬醛、乙酸苯乙酯、苯乙醇、苯甲醛等,是苹果醋香气的关键成分。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三组样品注释到的KEGG通路中代谢大类通路占比最高,辅助因子的生物合成、核苷酸代谢、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嘌呤代谢、ABC转运蛋白、角质、软木脂和蜡的生物合成等通路是苹果醋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转化的重要通路。因此,PG-3在三种不同苹果醋中具有更浓郁的复合香气,说明使用有机浓缩苹果汁发酵的苹果醋在风味上优于普通浓缩苹果汁和鲜榨红富士苹果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醋 发酵 靶向代谢组学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食品风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