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守望与传承:侗戏“非遗化”语境中的主体叙事与族群认同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凌丹 张应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30,155,156,共15页
“非遗”语境下,现代化舞台上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更注重音乐的娱乐性、程式表演性和审美性,以多元文化共现的展演景观模式呈现。“非遗化”的侗戏表演离开“原生”语境后,民间表演的文化主体性发生改变;当民众不再向侗戏班寻求公共产... “非遗”语境下,现代化舞台上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更注重音乐的娱乐性、程式表演性和审美性,以多元文化共现的展演景观模式呈现。“非遗化”的侗戏表演离开“原生”语境后,民间表演的文化主体性发生改变;当民众不再向侗戏班寻求公共产品供给,侗戏的需求量降低,其功能也因此转变。结合音乐人类学理论,通过对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叙事,从历时性的族群认同、局内人口述史的叙事记忆、“非遗”的传承及反思等多维度,对“即时性”的音乐文本进行深描,反思侗戏在“非遗”语境中族群性与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戏 非遗化 主体叙事 族群认同 黔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州龙船信仰习俗“非遗化”调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琳 邵齐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湖南道州龙船信仰习俗本是源于先民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当代大力开发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背景下,道州龙船信仰习俗逐渐走向合法化,其现代传承是由政府、地方精英与当地民众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当民间传统文化尤... 湖南道州龙船信仰习俗本是源于先民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当代大力开发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背景下,道州龙船信仰习俗逐渐走向合法化,其现代传承是由政府、地方精英与当地民众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当民间传统文化尤其是信仰文化"非遗化",并成为市场资源时,民间信仰也面临着不断被国家政治、地方力量以及现代学术等加以干预、建构的情况,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州 龙船信仰 非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资本与非遗资源化的当代进路
3
作者 向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贵重”且可“行走”的存在。其“贵重性”和“行走性”成为当代语境中对于非遗价值发掘与活态再生的两个隐秘而重要的维度。在今天,美学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竞争力,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贵重”且可“行走”的存在。其“贵重性”和“行走性”成为当代语境中对于非遗价值发掘与活态再生的两个隐秘而重要的维度。在今天,美学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竞争力,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与此相应地,审美资本通过诉诸审美和艺术及其蕴藉的审美经验、情感、趣味、品味等及其重构而发生作用,从而带来社会物质增长,并加快实现人类美好生活。非遗以其情感性、趣味/品味性以及治理性具有成为审美资本的潜源性力量,但如何将非遗真正作为一种审美资本,实践其再生与行走,还需要结合本土美学的深度发掘,从而推进其当代进路。藉由对本土美学的把握与发掘,非遗数据化、非遗品牌化、非遗生活化等非遗资源化的可持续性推进,对非遗本土性的源/智与当代创/造之间的多重内生关系的深度发掘与活态转化,非遗资源化的当代进路才得以真正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资本 非遗资源 非遗美学 本土美学 当代进路 艺术疗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后艺术民族志书写及其社会想象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园 杨秋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1,共5页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化 非遗之后 艺术民族志 书写 社会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