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F和TGF-β_1促进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骨结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成 刘宝林 +5 位作者 刘彦普 王磊 庾英姿 梁琪彬 王巧云 潘晓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VEGF和TGF-β1对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的影响。方法:选用实验犬24只(术前1个月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随机分为A、B 2组。选取左侧下颌骨造成2.5 cm全层骨缺损,植入同样大小的全层自体髂骨,钛板固定(髂骨块离体时间控制... 目的:探讨外源性VEGF和TGF-β1对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的影响。方法:选用实验犬24只(术前1个月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随机分为A、B 2组。选取左侧下颌骨造成2.5 cm全层骨缺损,植入同样大小的全层自体髂骨,钛板固定(髂骨块离体时间控制在20 min以内)。A组(12只)移植髂骨块内植入1枚钛种植体。B组(12只)将钛种植体与rhVEGF165和rhTGF-β1复合后再同法植入移植髂骨内。在所有实验犬的右侧下颌无牙区植入1枚种植体作为对照。术后1、2、4个月取材,行X线、组织学、显微CT观察和种植体骨结合力测试。结果:术后1、2个月B组种植体骨接触率较A组显著增高;对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的显微CT分析表明,B组的成骨的作用较A组明显增强。术后4个月,A、B 2组BIC达到60%以上,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力接近220 N,已形成较好的骨结合。结论:VEGF和TGF-β1对NVBG同期种植体骨结合早期(术后1~2个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NVBG同期种植体在术后4个月可以进行上部义齿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TGF-β1 非血管化骨移植 钛种植体 种植体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管化骨一种植体同期移植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唐新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8年第4期197-200,共4页
因肿瘤、外伤、或先天性原因所致颌骨缺损的整复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而疑难的治疗问题之一。目前非血管化和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整复颌骨缺损,已在临床成功地应用。随着骨融合式种植体的发展,使下颌缺损整复的同期恢复咀嚼功能成为可能。采... 因肿瘤、外伤、或先天性原因所致颌骨缺损的整复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而疑难的治疗问题之一。目前非血管化和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整复颌骨缺损,已在临床成功地应用。随着骨融合式种植体的发展,使下颌缺损整复的同期恢复咀嚼功能成为可能。采用非血管化的自体骨合并牙根种植体同期植入整复颌骨缺损是一种较合理,易施行,并可同时重建牙颌系统功能,矫正骨缺损所致颌面畸形的较为理想的设计。但对此方法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即对该方法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管化骨 种植体 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中细胞活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韩泽民 于开涛 +1 位作者 刘宝林 孙沫逸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1-683,共3页
目的 :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块中细胞存活能力及数量与离体时间的关系。方法 :取狗非血管化游离髂骨块 ,在离体 2 5~ 15 0min的不同时间点 ,消化骨块获得细胞 ,进行活细胞计数。对消化获得细胞体外培养2 4h后 ,再进行活细胞计数 ,分析细... 目的 :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块中细胞存活能力及数量与离体时间的关系。方法 :取狗非血管化游离髂骨块 ,在离体 2 5~ 15 0min的不同时间点 ,消化骨块获得细胞 ,进行活细胞计数。对消化获得细胞体外培养2 4h后 ,再进行活细胞计数 ,分析细胞存活与离体时间的关系。结果 :在离体 2 5~ 15 0min时间内 ,骨块细胞的存活率从 91.96%降至 9.5 2 %。统计学检验 ,2 5min组与 70min以前组之间没有统计上的差别 ,P >0 .0 5 ;2 5min组与 70min及其以后组之间有明显差别 ,P <0 .0 1。培养 2 4h后 ,以上各时间点的细胞存活率则从88.73 %到 3 .88% ,组间差别与刚离体时相同 ,但 70min后的各组活细胞率明显下降。结论 :非血管化狗游离髂骨块的离体时间对其中的细胞存活有明显影响 ,离体 70min可能是其关键点 ;在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中 ,尽量缩短骨块的离体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游离 离体时间 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小鼠非血管化游离股骨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成 刘宝林 +5 位作者 曹丽萍 刘晓辉 谢光远 韩泽民 杨耀武 陈小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检验非血管化游离植骨块的活力,观察新骨来源和生成情况,进一步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的愈合机制。方法:取15只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C57BL/6小鼠,截取一侧5mm股骨(完整保留骨膜及部分肌肉附着),植入同近交系非荧光小鼠的5mm股骨缺损... 目的:检验非血管化游离植骨块的活力,观察新骨来源和生成情况,进一步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的愈合机制。方法:取15只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C57BL/6小鼠,截取一侧5mm股骨(完整保留骨膜及部分肌肉附着),植入同近交系非荧光小鼠的5mm股骨缺损区,术后3d、1、2、3、4周连续组织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术后3d:移植组织及其周边表现为炎症反应:出血、炎细胞浸润、移植骨少量吸收。1周时骨吸收达到高峰,破骨细胞大量增生,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聚集,新骨开始形成。1例新生骨在术后2周开始大量增生,1例3周时逐渐矿化成熟,1例4周时新骨与余留移植骨已不易区分。部分移植肌肉和新生骨组织术后有绿色荧光表达。结论:完整保留骨膜和部分肌肉附着的非血管化游离植骨块在短期内可以部分保留自身活力。新生骨大部分源于移植骨本身,移植骨膜在新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转基因小鼠 血管游离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体与非血管化植骨块结合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光第 梁桂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8-309,314,I014,共4页
目的:探讨非血管化骨移植种植体与新骨结合情况。方法:用狗和国产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种植体进行实验。在髂骨缘和下颌骨下缘截取2cm×2cm的骨块,在肋骨切取长2cm的骨块,植入人工种植体后,将骨块回植原处。10个月后处... 目的:探讨非血管化骨移植种植体与新骨结合情况。方法:用狗和国产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种植体进行实验。在髂骨缘和下颌骨下缘截取2cm×2cm的骨块,在肋骨切取长2cm的骨块,植入人工种植体后,将骨块回植原处。10个月后处死动物,取出标本进行肉眼、X线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①实验组标本肉眼观察种植体无松动,X线检查无透射区,SEM检查种植体-骨界面密合良好;②包括对照组在内的少数标本界面部分区域有微隙。结论:种植体与非血管化植骨块之间可以实现骨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种植体 羟基磷灰石 牙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管化自体骨游离移植中骨生成和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姚瑶 唐休发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72-373,386,共3页
自体骨移植是骨缺损整复的常用方法。自体骨移植后的骨愈合涉及骨生成、血管生成和骨质改建等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本文就以上内容综述如下。
关键词 血管自体 生成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体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中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尹禄 潘慧 +1 位作者 韩泽民 刘宝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5期430-432,共3页
目的观察非血管化游离骨块在不同离体时间点植入体内后成骨情况。方法拔除狗前磨牙。口腔黏膜完全愈合后,截除狗长度3.0cm的无牙下颌骨段,取不带血管和软组织的全层髂骨,分别在离体40min、120min内植入下颌骨缺损区。术后4、8周取出植骨... 目的观察非血管化游离骨块在不同离体时间点植入体内后成骨情况。方法拔除狗前磨牙。口腔黏膜完全愈合后,截除狗长度3.0cm的无牙下颌骨段,取不带血管和软组织的全层髂骨,分别在离体40min、120min内植入下颌骨缺损区。术后4、8周取出植骨块,观察移植骨块内细胞活力和新骨形成情况。结果移植骨同期恢复了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连续性。离体40min的游离骨块植入体内后4周和8周时仍为活骨块,可见到大量成活的骨细胞,并有数量不等的岛状软骨形成。离体120min的游离骨块植入体内后4周和8周时为死骨块,其中未见骨细胞成活,部分骨块中见到破骨细胞。结论非血管化游离髂骨块在较短的离体时间内同体移植可以修复狗长度3.0cm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在修复过程中可见岛状的软骨形成。新骨形成与游离骨块的离体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游离 移植 细胞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蒂植入自体游离移植骨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项钊 姚瑶 +3 位作者 王娅 华成舸 张富贵 唐休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研究动脉蒂植入非血管化自体骨后移植骨血管再生的情况。方法将36只大白兔双侧桡骨部分截断,剥离骨膜,分别植入双侧咬肌区,其中一侧将远端结扎的颌外动脉蒂植入游离桡骨骨髓腔作为实验侧,另一侧单纯移植作为对照侧。术后3d、1周、2... 目的研究动脉蒂植入非血管化自体骨后移植骨血管再生的情况。方法将36只大白兔双侧桡骨部分截断,剥离骨膜,分别植入双侧咬肌区,其中一侧将远端结扎的颌外动脉蒂植入游离桡骨骨髓腔作为实验侧,另一侧单纯移植作为对照侧。术后3d、1周、2周、3周、4周、6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组织学检查、血管墨汁灌注、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骨微血管密度(MVD),观察移植骨的再血管化情况。结果实验侧术后3d,对照侧术后2周移植骨出现再血管化。术后3d、1周、2周、3周、4周,实验侧移植骨的再血管化程度高于对照侧;术后4周,实验侧再血管化程度达到高峰。结论动脉蒂植入非血管化自体骨的方法具有促进移植骨血管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自体 动脉蒂植入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膜对自身游离移植骨再血管化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袁蒙姜 王娅 +2 位作者 姚瑶 唐休发 华成舸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骨膜对游离移植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部分截断,一侧保留完整骨膜(试验侧),另一侧剥离骨膜(对照侧),分别植入兔的双侧咬肌区,术后3d以及1、2、3、4、6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血管墨汁灌注、CD3... 目的探讨骨膜对游离移植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部分截断,一侧保留完整骨膜(试验侧),另一侧剥离骨膜(对照侧),分别植入兔的双侧咬肌区,术后3d以及1、2、3、4、6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血管墨汁灌注、CD34免疫组化染色、四环素荧光标志等方法检测移植骨微血管密度和四环素荧光标志积分光密度值,观察移植骨的再血管化和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术后3d至1周,试验侧和对照侧的再血管化程度及新骨形成速度无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2周开始出现再血管化和新骨形成;术后2~6周,试验侧的再血管化程度和新骨形成速度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骨膜能使非血管化自身游离移植骨再血管化程度增加,血管生成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新骨形成加快,从而加速移植骨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自身游离移植 血管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