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旺 吕伟华 +3 位作者 王希乾 仝春实 武洋 彭利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9-1064,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7例腓骨瓣及32例髂骨瓣均成活,两者在一般资料、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术后6个月后)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下颌骨缺损类型和长度、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比较明显不同。结论:下颌角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髂骨瓣修复,跨越中线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Brown分类方法能够很好指导骨瓣选择的类型。缺损大于90 mm优先考虑腓骨修复,且可以同时携带皮岛修复软组织缺损,小于90 mm不伴有软组织缺损优先考虑髂骨修复,小于90 mm伴有软组织缺损携带阔筋膜张肌瓣修复。血管化游离髂骨瓣在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血管化游离腓骨瓣。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均能很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形和口腔功能,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游离 血管游离 下颌缺损 修复重建外科 功能及外形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中细胞活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韩泽民 于开涛 +1 位作者 刘宝林 孙沫逸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1-683,共3页
目的 :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块中细胞存活能力及数量与离体时间的关系。方法 :取狗非血管化游离髂骨块 ,在离体 2 5~ 15 0min的不同时间点 ,消化骨块获得细胞 ,进行活细胞计数。对消化获得细胞体外培养2 4h后 ,再进行活细胞计数 ,分析细... 目的 :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块中细胞存活能力及数量与离体时间的关系。方法 :取狗非血管化游离髂骨块 ,在离体 2 5~ 15 0min的不同时间点 ,消化骨块获得细胞 ,进行活细胞计数。对消化获得细胞体外培养2 4h后 ,再进行活细胞计数 ,分析细胞存活与离体时间的关系。结果 :在离体 2 5~ 15 0min时间内 ,骨块细胞的存活率从 91.96%降至 9.5 2 %。统计学检验 ,2 5min组与 70min以前组之间没有统计上的差别 ,P >0 .0 5 ;2 5min组与 70min及其以后组之间有明显差别 ,P <0 .0 1。培养 2 4h后 ,以上各时间点的细胞存活率则从88.73 %到 3 .88% ,组间差别与刚离体时相同 ,但 70min后的各组活细胞率明显下降。结论 :非血管化狗游离髂骨块的离体时间对其中的细胞存活有明显影响 ,离体 70min可能是其关键点 ;在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中 ,尽量缩短骨块的离体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游离 离体时间 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小鼠非血管化游离股骨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成 刘宝林 +5 位作者 曹丽萍 刘晓辉 谢光远 韩泽民 杨耀武 陈小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检验非血管化游离植骨块的活力,观察新骨来源和生成情况,进一步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的愈合机制。方法:取15只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C57BL/6小鼠,截取一侧5mm股骨(完整保留骨膜及部分肌肉附着),植入同近交系非荧光小鼠的5mm股骨缺损... 目的:检验非血管化游离植骨块的活力,观察新骨来源和生成情况,进一步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的愈合机制。方法:取15只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C57BL/6小鼠,截取一侧5mm股骨(完整保留骨膜及部分肌肉附着),植入同近交系非荧光小鼠的5mm股骨缺损区,术后3d、1、2、3、4周连续组织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术后3d:移植组织及其周边表现为炎症反应:出血、炎细胞浸润、移植骨少量吸收。1周时骨吸收达到高峰,破骨细胞大量增生,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聚集,新骨开始形成。1例新生骨在术后2周开始大量增生,1例3周时逐渐矿化成熟,1例4周时新骨与余留移植骨已不易区分。部分移植肌肉和新生骨组织术后有绿色荧光表达。结论:完整保留骨膜和部分肌肉附着的非血管化游离植骨块在短期内可以部分保留自身活力。新生骨大部分源于移植骨本身,移植骨膜在新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转基因小鼠 血管游离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管化自体骨游离移植中骨生成和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姚瑶 唐休发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72-373,386,共3页
自体骨移植是骨缺损整复的常用方法。自体骨移植后的骨愈合涉及骨生成、血管生成和骨质改建等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本文就以上内容综述如下。
关键词 血管自体 生成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体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中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尹禄 潘慧 +1 位作者 韩泽民 刘宝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5期430-432,共3页
目的观察非血管化游离骨块在不同离体时间点植入体内后成骨情况。方法拔除狗前磨牙。口腔黏膜完全愈合后,截除狗长度3.0cm的无牙下颌骨段,取不带血管和软组织的全层髂骨,分别在离体40min、120min内植入下颌骨缺损区。术后4、8周取出植骨... 目的观察非血管化游离骨块在不同离体时间点植入体内后成骨情况。方法拔除狗前磨牙。口腔黏膜完全愈合后,截除狗长度3.0cm的无牙下颌骨段,取不带血管和软组织的全层髂骨,分别在离体40min、120min内植入下颌骨缺损区。术后4、8周取出植骨块,观察移植骨块内细胞活力和新骨形成情况。结果移植骨同期恢复了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连续性。离体40min的游离骨块植入体内后4周和8周时仍为活骨块,可见到大量成活的骨细胞,并有数量不等的岛状软骨形成。离体120min的游离骨块植入体内后4周和8周时为死骨块,其中未见骨细胞成活,部分骨块中见到破骨细胞。结论非血管化游离髂骨块在较短的离体时间内同体移植可以修复狗长度3.0cm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在修复过程中可见岛状的软骨形成。新骨形成与游离骨块的离体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游离 移植 细胞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膜对自身游离移植骨再血管化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袁蒙姜 王娅 +2 位作者 姚瑶 唐休发 华成舸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骨膜对游离移植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部分截断,一侧保留完整骨膜(试验侧),另一侧剥离骨膜(对照侧),分别植入兔的双侧咬肌区,术后3d以及1、2、3、4、6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血管墨汁灌注、CD3... 目的探讨骨膜对游离移植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部分截断,一侧保留完整骨膜(试验侧),另一侧剥离骨膜(对照侧),分别植入兔的双侧咬肌区,术后3d以及1、2、3、4、6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血管墨汁灌注、CD34免疫组化染色、四环素荧光标志等方法检测移植骨微血管密度和四环素荧光标志积分光密度值,观察移植骨的再血管化和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术后3d至1周,试验侧和对照侧的再血管化程度及新骨形成速度无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2周开始出现再血管化和新骨形成;术后2~6周,试验侧的再血管化程度和新骨形成速度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骨膜能使非血管化自身游离移植骨再血管化程度增加,血管生成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新骨形成加快,从而加速移植骨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管化自身游离骨移植 血管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和TGF-β_1促进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骨结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林成 刘宝林 +5 位作者 刘彦普 王磊 庾英姿 梁琪彬 王巧云 潘晓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VEGF和TGF-β1对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的影响。方法:选用实验犬24只(术前1个月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随机分为A、B 2组。选取左侧下颌骨造成2.5 cm全层骨缺损,植入同样大小的全层自体髂骨,钛板固定(髂骨块离体时间控制... 目的:探讨外源性VEGF和TGF-β1对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的影响。方法:选用实验犬24只(术前1个月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随机分为A、B 2组。选取左侧下颌骨造成2.5 cm全层骨缺损,植入同样大小的全层自体髂骨,钛板固定(髂骨块离体时间控制在20 min以内)。A组(12只)移植髂骨块内植入1枚钛种植体。B组(12只)将钛种植体与rhVEGF165和rhTGF-β1复合后再同法植入移植髂骨内。在所有实验犬的右侧下颌无牙区植入1枚种植体作为对照。术后1、2、4个月取材,行X线、组织学、显微CT观察和种植体骨结合力测试。结果:术后1、2个月B组种植体骨接触率较A组显著增高;对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的显微CT分析表明,B组的成骨的作用较A组明显增强。术后4个月,A、B 2组BIC达到60%以上,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力接近220 N,已形成较好的骨结合。结论:VEGF和TGF-β1对NVBG同期种植体骨结合早期(术后1~2个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NVBG同期种植体在术后4个月可以进行上部义齿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TGF-β1 血管移植 钛种植体 种植体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管化髂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谢富强 孙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1-413,共3页
目的对非血管化髂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治疗效果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选择因肿瘤和外伤致下颌骨缺损后行自体非血管化髂骨同期移植重建术修复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 目的对非血管化髂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治疗效果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选择因肿瘤和外伤致下颌骨缺损后行自体非血管化髂骨同期移植重建术修复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采用游离非血管化髂骨同期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34例患者中,小钛板双排内固定31例,重建板内固定3例。34例患者中,成功病例27例(79.41%),良好病例3例(8.82%),失败病例4例(11.76%)。失败原因均为感染而取出植入骨。结论自体非血管化髂骨移植重建术是下颌骨缺损重建的重要方法之一,内固定的方式有小钛板和重建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缺损 血管 下颌重建 移植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例下颌骨部分缺损非血管化髂骨移植 被引量:7
9
作者 唐友盛 高益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6-276,共1页
关键词 下颌部分缺损 血管移植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化肋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虎泉 张彬 +3 位作者 牛怀恩 辛克利 王兆庆 李克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44-546,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血管化游离肋骨瓣在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于我科诊治并行肋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资料,对其修复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10例血管化游离肋骨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外形及功能恢复较好,仅... 目的:总结分析血管化游离肋骨瓣在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于我科诊治并行肋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资料,对其修复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10例血管化游离肋骨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外形及功能恢复较好,仅1例出现术后咬合关系错乱。结论:对于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血管化游离肋骨瓣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游离移植 下颌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蒂植入自体游离移植骨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项钊 姚瑶 +3 位作者 王娅 华成舸 张富贵 唐休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研究动脉蒂植入非血管化自体骨后移植骨血管再生的情况。方法将36只大白兔双侧桡骨部分截断,剥离骨膜,分别植入双侧咬肌区,其中一侧将远端结扎的颌外动脉蒂植入游离桡骨骨髓腔作为实验侧,另一侧单纯移植作为对照侧。术后3d、1周、2... 目的研究动脉蒂植入非血管化自体骨后移植骨血管再生的情况。方法将36只大白兔双侧桡骨部分截断,剥离骨膜,分别植入双侧咬肌区,其中一侧将远端结扎的颌外动脉蒂植入游离桡骨骨髓腔作为实验侧,另一侧单纯移植作为对照侧。术后3d、1周、2周、3周、4周、6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组织学检查、血管墨汁灌注、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骨微血管密度(MVD),观察移植骨的再血管化情况。结果实验侧术后3d,对照侧术后2周移植骨出现再血管化。术后3d、1周、2周、3周、4周,实验侧移植骨的再血管化程度高于对照侧;术后4周,实验侧再血管化程度达到高峰。结论动脉蒂植入非血管化自体骨的方法具有促进移植骨血管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自体 动脉蒂植入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管化骨一种植体同期移植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唐新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8年第4期197-200,共4页
因肿瘤、外伤、或先天性原因所致颌骨缺损的整复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而疑难的治疗问题之一。目前非血管化和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整复颌骨缺损,已在临床成功地应用。随着骨融合式种植体的发展,使下颌缺损整复的同期恢复咀嚼功能成为可能。采... 因肿瘤、外伤、或先天性原因所致颌骨缺损的整复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而疑难的治疗问题之一。目前非血管化和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整复颌骨缺损,已在临床成功地应用。随着骨融合式种植体的发展,使下颌缺损整复的同期恢复咀嚼功能成为可能。采用非血管化的自体骨合并牙根种植体同期植入整复颌骨缺损是一种较合理,易施行,并可同时重建牙颌系统功能,矫正骨缺损所致颌面畸形的较为理想的设计。但对此方法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即对该方法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种植体 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血管化游离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林文清 胡砚平 张文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对比供受区并发症的差异。结果:20例髂骨肌瓣,24例腓骨肌瓣均成活;二者在恢复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上无明显差异,在移植骨长度上,两者有明显不同。结论: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与腓骨肌瓣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但根据两种骨肌瓣的特点,对于缺损长度低于8cm,可优先考虑髂骨瓣,而缺损范围大于8cm的可选腓骨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缺损修复与重建 血管游离肌瓣 血管游离肌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穆婷 马成 +3 位作者 冯浩然 王爽 何雨亮 黄旋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38-364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B组采用传统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记录手术时间,将术前术后三维图像重叠,分别测量下颌骨各标志点的移动距离,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和B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28±1.17)h和(9.45±0.9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A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较B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短,A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较B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位置点平均移动距离未见明显差异。结论CAD与3D打印技术在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方面,可以减少手术时间,较为理想的恢复颌面外形,获得较高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 血管游离移植 下颌缺损 精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重建下颌骨节段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赵晋龙 刘宝林 +2 位作者 何黎升 王新木 李德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1-72,共2页
目的 :研究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重建下颌骨节段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下颌骨节段缺损的病人 ,通过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建立下颌骨连续性 ,同期植入牙种植体。结果 :移植的骨块成活 ,植入的种植体可以实现骨结合并完成种植... 目的 :研究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重建下颌骨节段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下颌骨节段缺损的病人 ,通过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建立下颌骨连续性 ,同期植入牙种植体。结果 :移植的骨块成活 ,植入的种植体可以实现骨结合并完成种植义齿修复 ,行使功能。结论 :此方法可以实现下颌骨的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种植 同期 血管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血管化游离自体骨移植术后肥大的因素
16
作者 张磊涛 范亚伟 南欣荣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3年第5期370-372,共3页
本文重点叙述了影响血管化游离自体移植骨术后肥大的有关因素,如年龄、性别、机械刺激、移植骨种类、是否有骨折、感染以及移植的部位和术后时间等等。同时,对该现象的发生机制和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作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 自体移植 血管游离 术后肥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瓣重建颌骨区域角化黏膜增量术后软组织愈合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聂骏男 董佳芸 路瑞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目的:评估颌骨重建区域种植体周角化黏膜增量手术(keratinized mucosa augmentation,KMA)术后受区、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并与天然颌骨牙龈移植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术后维护提供指导,同时分组比较临床经验对KMA术后愈合评价的影响。方法:... 目的:评估颌骨重建区域种植体周角化黏膜增量手术(keratinized mucosa augmentation,KMA)术后受区、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并与天然颌骨牙龈移植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术后维护提供指导,同时分组比较临床经验对KMA术后愈合评价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2020年10月至2023年4月完成颌面部肿瘤切除、腓骨瓣或髂骨瓣重建及种植修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转诊牙周科行角化黏膜增量手术,拍摄重建区域游离龈移植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周和术后3个月的口内像,拍摄腭部供区术前、术后3周的口内像。由4位低年资医师(工作经验<10年)和3位高年资医师(工作经验≥10年)作为评分者,运用早期愈合指数(early healing index,EHI)、早期伤口愈合评分(early wound healing score,EHS)及粉红美学评分(the pink esthetic score,PES)根据所得口内像对重建区域软组织愈合情况进行评价,并由高年资医师对比天然颌骨牙龈移植愈合效果作出10分制评价。结果:26位颌骨重建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34.2±10.2)岁,男11例,女15例,其中腓骨瓣重建13例,髂骨瓣重建13例。平均每位患者种植体数目为(3.2±0.7)枚。在受区,术后3周EHS评价体系得分为7.0(4.0,9.0),其子项——临床再上皮化征象(clinical signs of re-epithelialization,CSR)得分为6.0(3.0,6.0),凝血情况(clinical signs of haemostasis,CSH)得分为1.5(1.0,2.0),炎症表现(clinical signs of inflammation,CSI)得分为1.0(0.0,1.0)。这说明纳入患者术后3周受区伤口整体表现为切缘基本合并,切口处有少量纤维蛋白线同时伴有一定的红肿。EHI在受区得分为2.0(1.5,2.5),表示术后3周切口基本闭合且有少量纤维蛋白线。远期愈合评价体系PES[2.5(2.0,3.0)],以及其子项颜色[1.0(1.0,1.5)]、质地[1.5(1.0,2.0)]与天然颌骨周围软组织相比略有差异。在腭部供区,术后3周EHI[1.3(1.0,2.5)]得分较低,EHS[8.5(6.0,10.0)]得分较高,说明供区软组织愈合较好。在不同年资医师间,受区愈合评价中除CSI项低年资组高于高年资组,其余项为高年资组显著高于低年资组,EHS评价体系的子项CSH则在不同年资的分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年资医师对比天然颌骨牙龈移植愈合效果进行比较的十分制评分结果为8.5(7.5,9.5),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89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91~0.949],提示KMA术后愈合效果欠佳。结论:颌骨重建区域KMA术后愈合相对较慢,需要做好患者的术后管理,临床经验对颌骨重建患者KMA术后伤口愈合评价存在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移植 黏膜增量手术 重建 愈合评价 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蒂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佟猛 李龙江 +3 位作者 温玉明 付风华 唐休发 王晓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0-342,共3页
目的 :评价带血管蒂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5例患者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其中 2 2例患者为单纯腓骨瓣移植 ,3例患者为携... 目的 :评价带血管蒂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5例患者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其中 2 2例患者为单纯腓骨瓣移植 ,3例患者为携带肌皮瓣或皮瓣的腓骨瓣移植 ,3例患者还同期植入种植体共 5枚。结果 :2 5例患者平均随访 9 7个月 ,成功率为 96 %。 3个患者的 5枚种植体均达到良好的骨整合效果 ,并已行上部义齿的修复。 6 2 %的患者可正常进食 ,余 38%的患者可进软食。 96 %的患者面部外形的恢复达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 ,无 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 :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组织瓣具有众多其它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蒂腓组织瓣 游离移植 临床研究 下颌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化骨瓣重建颌骨种植体周软组织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佳芸 李雪芬 +2 位作者 路瑞芳 胡文杰 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分析血管化骨瓣重建颌骨区域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游离龈移植术后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共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的患者20例,其中5例作为健康对照,全身及牙... 目的:分析血管化骨瓣重建颌骨区域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游离龈移植术后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共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的患者20例,其中5例作为健康对照,全身及牙周健康,行牙冠延长术,收集牙冠延长术中切除的部分健康天然角化龈;15例在颌骨重建区域行游离龈移植术,有10例为腓骨瓣重建,5例为髂骨瓣重建,均在术前采集嵴顶软组织,其中5例患者(3例为腓骨瓣重建,2例为髂骨瓣重建)在术后8周时再次采集种植体周软组织。所有软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结构特点,测量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及角化层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interl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天然角化龈相比,颌骨重建患者种植体周黏膜缺乏正常复层鳞状上皮的组织结构,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及角化层厚度更小[0.36(0.35,0.47)mm vs.0.27(0.20,0.30)mm,P<0.05;26.37(24.12,31.53)μm vs.16.49(14.90,23.37)μm,P<0.05]。游离龈移植术后,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较治疗前呈现增加的趋势[0.38(0.25,0.39)mm vs.0.19(0.16,0.25)mm,P=0.059],角化层厚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57(27.16,29.14)μm vs.16.42(14.16,22.35)μm,P<0.05],形成了与健康天然角化龈类似的上皮结构;IL-1、IL-6、TNF-α的阳性细胞个数较术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0(9.16,18.00)vs.0.67(0.17,8.93),P<0.05;21.89(15.00,28.12)vs.13.00(8.50,14.14),P<0.05;2.83(1.68,5.00)vs.0.22(0.04,0.63),P<0.05];术后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8(0.17,0.21)vs.0.15(0.14,0.17),P<0.05;0.36(0.33,0.37)vs.0.28(0.26,0.33),P<0.05;0.30(0.28,0.42)vs.0.23(0.22,0.29),P<0.05],且与健康天然角化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颌骨重建区域种植体周角化黏膜缺失或不足的患者,通过游离龈移植行角化黏膜增量有利于改善种植体周黏膜的组织结构,维护种植体周黏膜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 血管 软组织 游离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钛种植体与非血管化髂骨骨结合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晋龙 何黎升 +1 位作者 刘宝林 马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74-276,共3页
目的 :研究纯钛种植体和非血管化髂骨块的骨结合情况。方法 :1 0只杂种犬被随机分成 5组 ,分别切取两侧游离髂骨移植于对侧 ,移植骨内同时植入钛种植体 ,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 ,组织学观察。结果 :3周时 ,移植骨以吸收和坏死为主 ,6周时... 目的 :研究纯钛种植体和非血管化髂骨块的骨结合情况。方法 :1 0只杂种犬被随机分成 5组 ,分别切取两侧游离髂骨移植于对侧 ,移植骨内同时植入钛种植体 ,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 ,组织学观察。结果 :3周时 ,移植骨以吸收和坏死为主 ,6周时有新骨形成 ,9周时新骨形成的数量增加 ,1 2周时移植的骨块成活 ,骨组织改建完成 ,植入的钛种植体和移植的髂骨块之间无软组织介入 ,标志种植体与移植骨之间骨结合完成。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种植 纯钛种植体 血管 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