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耕作生境对相邻耕地步甲和蜘蛛分布影响的差异性 被引量:2
1
作者 边振兴 吴佳璇 +2 位作者 杨玉静 王楚翘 张宇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6-1037,共12页
在农业景观中非耕作生境通常会为地表节肢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场所,步甲和蜘蛛群落作为天敌类地表节肢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耕作生境类型对其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作用有所差异。本文在辽宁省昌图县调查了非耕作生境(即果园、草地、乔木... 在农业景观中非耕作生境通常会为地表节肢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场所,步甲和蜘蛛群落作为天敌类地表节肢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耕作生境类型对其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作用有所差异。本文在辽宁省昌图县调查了非耕作生境(即果园、草地、乔木林地和其他林地生境)以及其相邻耕地内部和耕地边缘的步甲和蜘蛛个体数、物种数和多样性,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不同生境内步甲和蜘蛛群落分布特征以及非耕作生境类型对邻近耕地边缘及内部步甲和蜘蛛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对耕地内部溢出效应明显,但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草地对耕地内部步甲多样性影响显著,其他林地对耕地内部蜘蛛的多样性影响显著。2)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产生的边缘效应与溢出效应规律一致,均会促进耕地内部步甲和蜘蛛的多样性;步甲的多样性在邻近草地的耕地边缘显著高于其他边缘类型,蜘蛛的多样性在邻近其他林地的耕地边缘显著高于其他边缘类型。3)非耕作生境的植被盖度和多样性显著影响步甲和蜘蛛的多样性。总体而言,非耕作生境对提升耕地内天敌多样性有积极作用,林地和草地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并且非耕作生境内植被群落结构越复杂,越有利于维持较高的天敌多样性,进而提高生物控害功能。因此,在农业景观中,增加非耕作生境景观建设,如设置合适农田边界带、种植合适的植被群落等,可以促进农业景观中的生物控制服务,提升害虫防治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对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耕作生境 步甲 蜘蛛 边缘效应 植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景观组成对玉米螟天敌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边振兴 龚玲春 +1 位作者 果晓玉 于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41,共12页
高比例和多样的非耕作生境带来的农田景观高异质性是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推测提高非耕作生境组成能够促进农田中玉米螟天敌数量和种类增加。为揭示不同非耕作生境组成对玉米螟天敌数量的影响,本文选取东北平原玉米种植典型县——... 高比例和多样的非耕作生境带来的农田景观高异质性是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推测提高非耕作生境组成能够促进农田中玉米螟天敌数量和种类增加。为揭示不同非耕作生境组成对玉米螟天敌数量的影响,本文选取东北平原玉米种植典型县——辽宁省昌图县,按照5个非耕作生境比例(0~10%、10%~20%、20%~30%、30%~40%和40%~50%)选取20个直径为600 m的样区。陷阱法采集玉米螟天敌,并用体视显微镜鉴别到科。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主要非耕作生境类型,逐步回归模型对非耕作生境组成(比例和类型)与玉米螟天敌数量进行拟合。并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模型筛选,评估不同非耕作生境组成对玉米螟天敌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玉米螟天敌数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非耕作生境比例为20%~30%时天敌数量达最大值。非耕作生境比例20%~30%时,非耕作生境组成与玉米螟天敌数量关系最优模型(AIC=4.24,为最小值)是Y=b_0-b_1D+b_2PC2,最优模型表明PC2(β=3.787,P=0.005)代表以林地为主的非耕作生境组成与玉米螟天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景观多样性指数D(β=-3.173,P=0.005)与玉米螟天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该比例的非耕作生境组成与玉米螟天敌数量关系的其他模型表明,以草地和村落为主(PC1)的非耕作生境与玉米螟天敌呈显著正相关(β=1.957,P=0.000)。而其他比例下,所有关系模型说明农田周边林地生境和其他作物耕地有利于提高农田中天敌数量。最适宜玉米螟天敌聚集的非耕作生境比例为20%~30%,以林地为主或村落、草地为主的非耕作生境,以及分布有其他作物的耕作生境能够提高玉米螟天敌数量。研究结果可为今后从景观生态角度构建适宜非耕作生境组成来防治玉米螟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景观 非耕作生境 玉米田 玉米螟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平原典型玉米种植区农业景观植物多样性研究——以昌图县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边振兴 李晓璐 于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0-492,共13页
非耕作生境是农业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选取了20个非耕作生境比例为0~50%的网格(1 km?1 km)为样区,采用典型样地法对调查区域内农业景观中的林地、田间... 非耕作生境是农业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选取了20个非耕作生境比例为0~50%的网格(1 km?1 km)为样区,采用典型样地法对调查区域内农业景观中的林地、田间路、草地、沟渠、果园5类主要非耕作生境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探讨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和比例中植物多样性及其与景观异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后减小,在20%~30%时达到峰值;非耕作生境比例在0~40%范围内时,植物物种丰富度同样呈现先增加后减小,且在20%~30%时达到峰值;非耕作生境比例高于40%时,植物物种丰富度再次出现峰值且高于20%~30%。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的增加,农业景观香浓多样性、香浓均匀度指数和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逐渐增加,蔓延度恰好相反。不同生境中重要值最高的均为禾本科植物,但植物种不同;优势种优势度为果园>沟渠>草地>田间路>林地。果园、草地和沟渠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林地和田间路,丰富度指数为草地>林地>沟渠>果园>田间路,且草地、果园和田间路的不同调查区域间植物群落指数存在较大的变异性。草地、果园、沟渠、田间路和林地中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相关性顺次降低。研究结论表明,东北平原典型玉米种植区农业景观中,最适宜非耕作生境比例为20%~30%;非耕作生境中林地、沟渠对物种多样性维持、湿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不同生境干扰类型和方式不同,景观异质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相关性程度也不同。在今后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综合考虑非耕作生境的类型和比例,干扰的类型和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及农业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玉米种植区 农业景观 非耕作生境 景观异质性 植物多样性 东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