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葛佳佳 刘晴 +2 位作者 周金燕 单晓娜 黄钰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6-263,共8页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每组45例45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分别点用0.1%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4次/日和0.1%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日,连续用药6周。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6周对患者的客观症状进行评估,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分泌量,采用干眼分析仪记录泪膜破裂时间,在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照射下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测定前房闪辉并分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央区厚度并检查有无黄斑囊样水肿;同时对视力、眼压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所有受试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并发症,均按要求完成治疗和随访。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术前分别为(0.47±0.73)和(0.47±0.51)分,术后1 d分别为(0.56±0.62)和(0.75±0.61)分,术后1周分别为(0.33±0.48)和(0.64±0.65)分,术后6周分别为(0.51±0.66)和(0.78±0.77)分。不同时间点2个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5.001,P=0.028;F_(时间)=2.920,P=0.035),双氯芬酸钠组术后主观症状评分较溴芬酸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眼术前泪液分泌量分别为(5.87±2.37)和(7.36±2.74)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0,P=0.012),术后1周分别为(6.07±2.53)和(6.29±3.46)mm,术后6周分别为(6.29±0.25)和(5.80±2.76)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1、0.772,P=0.729、0.384)。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前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NIBUT)分别为(8.00±6.28)和(6.40±5.28)s,术后1周分别为(6.68±5.24)和(4.50±2.46)s,术后6周分别为(6.17±5.00)和(5.39±5.39)s。2个组患者NI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3.415,P=0.068);不同时间点NI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358,P=0.020)。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1.40±0.81)和(1.38±0.89)分,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22±0.47)分,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分。2个组患者手术后角膜上皮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0,P=0.741);不同时间点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75.054,P<0.001)。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前房闪辉分级分别为1.13±0.51和1.02±0.34,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16±0.37,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2个组患者前房闪辉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045,P=0.507)。不同时间点前房闪辉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22.331,P<0.001)。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1、-0.374,均P>0.05)。2个组患者术后6周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均为0%。受试者对2种试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轻度眼压升高的发生率为6.67%(3/45),溴芬酸钠组为11.1%(5/45)。患者停药1周后眼压均恢复正常。结论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治疗均安全、有效。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舒适度较溴芬酸钠滴眼液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前房 干眼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43年间的国内文献源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施文 王永铭 +4 位作者 李端 李少丽 颜敏 陈斌艳 程能能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7-531,共5页
目的 探讨我国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 196 0 - 2 0 0 2年国内医学期刊文献 ,参照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中心评判不良反应的指导原则进行筛选 ,并对符合标准... 目的 探讨我国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 196 0 - 2 0 0 2年国内医学期刊文献 ,参照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中心评判不良反应的指导原则进行筛选 ,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 NSAIDs的不良反应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无明显差别 ,不良反应大多在用药 3个月内。不良反应以胃肠道损害最多 ,占 5 7.8% ,其次为皮肤及附件、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肝脏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预后均较好 ,98.3% (2 0 4 8/ 2 0 83)的患者可痊愈或好转 ,只有少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或死亡。结论 NSAIDs临床应用广泛 ,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由于部分药物已作为非处方药使用 ,因此加强临床药物监测和对普通人群的宣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反应 NSAID 非甾体类抗炎药 患者 临床应用 宣教 不同性别 国家 参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任先达 吕艳青 +2 位作者 叶开和 蔡绍晖 叶春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7-531,共5页
该文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抗肿瘤作用入手,结合近年来的国外最新文献和我们的研究结果,概要介绍了NSAIDs抗肿瘤作用的可能分子基础。NSAIDs抗肿瘤作用机制因肿瘤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它可通过抑制在某些肿瘤发生过程中异常表达的环... 该文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抗肿瘤作用入手,结合近年来的国外最新文献和我们的研究结果,概要介绍了NSAIDs抗肿瘤作用的可能分子基础。NSAIDs抗肿瘤作用机制因肿瘤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它可通过抑制在某些肿瘤发生过程中异常表达的环氧化酶2(COX2),减少前列腺素E2等的生物合成,通过调节相关下游基因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阻止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它也可作为过氧化酶体增殖激动剂受体γ(PPARγ)的激动剂,诱导某些肿瘤细胞内COX2的表达,促进环戊烯酮前列腺素(cyPGs)的生物合成,通过后者介导PPARγ依赖性或PPARγ非依赖性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由于NSAIDs对肿瘤细胞抗增殖、促凋亡的特殊作用机制,与其他抗肿瘤治疗可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环氧化酶 过氧化酶体增殖激动剂受体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治疗与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一民 马云飞 +3 位作者 姜楠 王博炜 张晟 余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4200-4204,共5页
目的比较放射治疗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的疗效。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等数据库,收集关于髋部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后... 目的比较放射治疗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的疗效。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等数据库,收集关于髋部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后放射治疗(射线组)与NSAIDs治疗(药物组)预防异位骨化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中1篇为低质量,7篇为高质量,共1 5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射线组与药物组总体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1,95%CI(0.51,1.30),P=0.39〕。(2)射线组与药物组THA术后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0,95%CI(0.44,1.85),P=0.77〕;射线组与药物组ORIF术后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R=0.07,95%CI(0.48,1.02),P=0.07〕。(3)按照Brooker分级进行亚组分析,在Brooker-1级〔RR=0.81,95%CI(0.61,1.08),P=0.16〕、Brooker-2级〔RR=0.75,95%CI(0.46,1.23),P=0.26〕、Brooker-3级〔RR=1.20,95%CI(0.77,1.87),P=0.43〕、Brooker-4级〔RR=0.20,95%CI(0.02,1.68),P=0.14〕患者中,射线组与药物组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射线组与药物组干预后总体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1,95%CI(0.30,1.67),P=0.43〕。(5)放射组与药物组干预后出现的切口问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71,95%CI(0.95,3.05),P=0.07〕。结论放射治疗与NSAIDs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的疗效相似,无相关禁忌证、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可采用NSAIDs治疗,必要时再采用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 异位性 髋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非甾体类抗炎药 放射疗法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胡翠 鲍峻峻 +3 位作者 刘晓昌 丁少桢 梅俏 许建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NAG-1)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NAG-1)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双氯芬酸钠组患者ERCP术后立即肌注奥尔芬1支(含双氯芬酸钠75 mg),对照组不肌注。收集2组患者术前、术后3 h及术后24 h血液,行淀粉酶检测,并观察腹痛发生情况,计算2组患者PEP发生率。分别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浆中NAG-1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满足球形检验时,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时,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方法。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双氯芬酸钠组PEP发生率(4/60,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2/60,20.00%)(χ~2=4.62,P=0.03)。双氯芬酸钠组术后3 h[(202.70±120.44)U/L vs(283.57±178.39)U/L]、术后24 h[(209.13±157.14)U/L vs(305.97±208.69)U/L]淀粉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6、2.03,P值均<0.05)。同时,双氯芬酸钠组患者ERCP术后3 h血浆中NAG-1 mRNA和蛋白表达较术前及对照组术后3 h明显升高(P值均<0.01)。结论双氯芬酸钠具有预防PEP发生的作用,可能与促进NAG-1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二氯芬酸 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妇科腔镜术后疼痛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郭一闽 陈亚迟 王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用于妇科腔镜术后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酮咯酸镇痛组(K组)、氟比洛芬酯镇痛组(F组)、氯诺昔康镇痛组(L组)和对照组(C组)。于麻醉后手...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用于妇科腔镜术后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酮咯酸镇痛组(K组)、氟比洛芬酯镇痛组(F组)、氯诺昔康镇痛组(L组)和对照组(C组)。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15min分别给予酮咯酸30mg、氟比洛芬酯50mg、氯诺昔康16mg。评估术后4、8、12、24h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舒适度(BCS评级),于术前、术毕、术后12、24h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术后8、12hF、L组VAS评分明显低于K、C组(P<0.05),BCS明显高于K、C组(P<0.05)。术毕、术后12hF、L组IL-6明显低于K、C组(P<0.05);术后12hF、L组IL-10明显高于K、C组(P<0.05)。结论三种NSAIDs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均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氯诺昔康组在镇痛效果、平衡细胞因子方面的个体差异最小,有利于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利用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贡雪芃 桂玲 刘东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7-379,共3页
目的评价分析2007~2009年武汉地区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状况。方法应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武汉市24家医院近3年临床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虽然药品价格有所下降,但因用药频率的增长,2007~2009年... 目的评价分析2007~2009年武汉地区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状况。方法应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武汉市24家医院近3年临床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虽然药品价格有所下降,但因用药频率的增长,2007~2009年间,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销售金额仍然呈逐年上涨,其中尤为明显的是特异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类。结论 2007~2009年武汉地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各品种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排名均较稳定,各品种用药较规范,毒副作用小的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上升空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环氧化酶-2抑制 销售金额 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清醒状态血管源性头痛模型大鼠颅内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晓辉 朱浩静 +3 位作者 王恒 孙宇 吴士文 于生元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0-43,I0006-I0008,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中Fos阳性细胞在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分布情况,明确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在头痛控制中,在颅内特定区域的作用机理。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中Fos阳性细胞在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分布情况,明确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在头痛控制中,在颅内特定区域的作用机理。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每组给药后50 min分别给予频率为20 Hz、电流为3~5 mA和脉宽为0.25 ms的电刺激,刺激后给予大鼠灌注固定取脑,分别在颅内取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Image J软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统计。结果电刺激后盐水组与非甾体类药物组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Fos蛋白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乙酰氨基酚组与布洛芬组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Fos蛋白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给予非甾体类抗炎前后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Fos表达的改变提示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参与了疼痛的传递和表达以及药物对疼痛控制的药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FOS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孙小娜 宋爱梅 杨丕山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228-231,共4页
地诺前列酮是牙槽骨吸收最有力的刺激因子,既可刺激破骨细胞引起破骨性骨吸收,破坏牙周组织;还可提高缓激肽和组胺水平,引起疼痛的感觉。地诺前列酮与血栓素A2间失衡,会影响血管生成和组织愈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可抑制人体内的环... 地诺前列酮是牙槽骨吸收最有力的刺激因子,既可刺激破骨细胞引起破骨性骨吸收,破坏牙周组织;还可提高缓激肽和组胺水平,引起疼痛的感觉。地诺前列酮与血栓素A2间失衡,会影响血管生成和组织愈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可抑制人体内的环加氧酶活性,减少地诺前列酮的生成,从而降低牙周炎症,缓解疼痛;可引起内皮细胞通透性降低,影响急性期多种细胞的迁移;可抑制透明质酸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增殖。布洛芬缓释凝胶和米诺环素-布洛芬缓释凝胶均能有效地改善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症状,控制牙周炎症,减少组织破坏。NSAID用于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对骨移植后的骨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NSAID对于牙周炎的治疗既有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NSAID会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增加患者血肿和持续出血的风险。牙周手术与此类药物怎样结合应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NSAID能否在牙周再生手术中起到促进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布洛芬 牙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小鼠的肝损伤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萌 潘阳阳 +4 位作者 岳亚辉 代国年 周璇 芮弦 余四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16,24,共9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A)、保泰松(PTZ)、吲哚美辛(IDM)、吡罗昔康(PRX)、氟比洛芬(FBP)等5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为研究NSAIDs对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将70只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A)、保泰松(PTZ)、吲哚美辛(IDM)、吡罗昔康(PRX)、氟比洛芬(FBP)等5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为研究NSAIDs对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将70只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对乙酰氨基酚阳性对照组(APAP)、ASA组、PTZ组、IDM组、PRX组和FBP组,每组10只,NC组灌胃质量分数0.5%CMC-Na,APAP组灌胃70 mg/kg APAP,ASA组、PTZ组、IDM组、PRX组和FBP组分别灌胃50,54,2.4,2.6和7.5 mg/kg剂量的相应NSAIDs,每天2次,连续3 d;末次给药12 h后,眼丛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并采集肝脏样品,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肝脏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评价肝脏损伤程度;体外提取正常小鼠肝线粒体,将5种NSAIDS梯度稀释,使ASA、PTZ和PRX配置浓度均为64,128,256和512μmol/L,IDM和FBP配制浓度为32,64,128和256μmol/L,然后与线粒体共孵育并检测CYP2E1的活性,检测5种NSAIDs对肝脏CYP2E1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究NSAIDs诱导肝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除PRX外,其余4种NSAIDs均可不同程度使小鼠AST、ALT和MDA水平升高,降低抗氧化防御系统SOD、GSH和GSH-Px的水平;肝脏病理学观察发现,PRX对肝组织几乎无损伤作用,ASA的急性肝损伤作用较弱,IDM、FBP和PTZ对小鼠肝脏损伤作用较强,主要表现为边缘圆钝,肝体发黄;镜下观察为肝细胞颗粒变性,并伴有肝细胞坏死,小叶间结构不清晰,沿中央静脉和肝索分布有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体内外试验均表明,IDM、FBP和PTZ能够诱导CYP2E1,而PRX和ASA对CYP2E1几乎无显著诱导作用。【结论】5种NSAIDs类药物中,PRX对肝组织无损伤作用,ASA对小鼠肝脏损伤作用较小,IDM、FBP和PTZ可能通过诱导CYP2E1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引发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氧化应激 CYP2E1 肝损伤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杨瑞琦 毛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我院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用药过程中发生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者149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出血者124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我院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用药过程中发生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者149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出血者124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用药史、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60岁、性别、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史、风湿病、Hp感染、用药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60岁、男性、Hp感染、溃疡病史、高血压病、风湿病、联用PPI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O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男性、Hp感染、溃疡病史、高血压病、风湿病为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联用PPI为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 非甾体类抗炎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阿尔采末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郝丽娜 张庆柱 于天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88-992,共5页
神经炎症过程可能是阿尔采末病(AD)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AD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减低AD的发病率;实验研究还发现,NSAIDs的作用除了调节COX机制外,还可能涉及一些非COX机制。
关键词 阿尔采末病 非甾体类抗炎药 环氧合酶 Β淀粉样蛋白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大肠癌化学预防 被引量:8
13
作者 梅俏 于皆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9-502,共4页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 ,长期服用NSAIDs可以预防大肠肿瘤的发生 ,其机制可能与NSAIDs抑制Cox 2合成PG有关 ,另外促进凋亡和抗氧化等也是NSAIDs作用机制之一 ,无胃肠道副作用的新的选择性Cox 2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大肠肿瘤的化...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 ,长期服用NSAIDs可以预防大肠肿瘤的发生 ,其机制可能与NSAIDs抑制Cox 2合成PG有关 ,另外促进凋亡和抗氧化等也是NSAIDs作用机制之一 ,无胃肠道副作用的新的选择性Cox 2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大肠肿瘤的化学预防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大肠癌 化学预防 环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泵抑制剂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郑力搏 张晓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74-2278,2283,共6页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are powerful in anti-inflammatory, analgesic and antirheumatic effects,and widely used in treating the corresponding diseases. Over the years, many new dosage forms and st...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are powerful in anti-inflammatory, analgesic and antirheumatic effects,and widely used in treating the corresponding diseases. Over the years, many new dosage forms and structures of NSAIDs appear since aspirin was developed 112 years ago. However, the universal use of NSAIDs produces unavoidable mucosal lesions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s yet,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has been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pathy induced by NSAID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advances in prevention of NSAIDs-induced gastropathy by proton pump inhibi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消化道肿瘤的化学预防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文强 乔友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8-82,共5页
近年来,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斯匹林或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可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危险性,提示 NSAIDs可能对消化道肿瘤具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同时,这一保护作用也... 近年来,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斯匹林或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可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危险性,提示 NSAIDs可能对消化道肿瘤具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同时,这一保护作用也很有可能在肿瘤的前期病变过程中发挥有益的阻断、逆转或预防作用。 NSAIDs化学预防作用的可能机制:( 1)抑制前列腺素( PG)合成和细胞环氧化酶( COX)活性;( 2)诱导胃肠道来源的上皮细胞凋亡;( 3)引起 PG和 COX调节通路的障碍。目前, NSAIDs的化学预防作用已经成为肿瘤二级预防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已基本肯定了它在消化道肿瘤预防中的作用。 NSAIDs,尤其是特异性环氧化酶- 2抑制剂,有望成为肿瘤以及癌前病变新的化学预防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化学预防 消化道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长玉 王哲 高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8-608,共1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非甾体类抗炎药 上消化道出血 老年人 治疗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方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注意事项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淑新 王伟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41-744,共4页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处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非甾体类抗炎药环氧化酶-2抑制剂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建国 杭燕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72-274,共3页
关键词 抑制剂 麻醉性镇痛 不良反应 作用 浮选 非甾体类抗炎药 环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于MKN-45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19
作者 宋伟庆 韩彩丽 高蔚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0-330,共1页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物分析 肿瘤细胞 MKN-45细胞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眼表炎症中的正确应用
20
作者 张明昌 张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01-1002,共2页
炎症是眼表的常见疾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眼表炎症的疗效确切,但局部长期及大量应用此类药物易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痛等作用,局部应用可预防和治疗眼部多种原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 炎症是眼表的常见疾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眼表炎症的疗效确切,但局部长期及大量应用此类药物易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痛等作用,局部应用可预防和治疗眼部多种原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比糖皮质激素更安全,因此近年来在眼表炎症的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虽然NSAIDs抗炎作用强,不良反应少,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需根据病情正确选择使用,在一些炎症性眼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与糖皮质激素药物联合应用,以加强疗效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表 非甾体类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