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9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式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与突围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喜山 邓星华 王艳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57,共5页
运用实地考察法等,从模式视角切入,对体育非遗的传承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论:体育非遗的传承具有三种模式,即民间个体主导传承、政府主导传承和社会组织主导传承。体育非遗的传承问题是各传承模式自身不足及其各要素间关系不畅的反... 运用实地考察法等,从模式视角切入,对体育非遗的传承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论:体育非遗的传承具有三种模式,即民间个体主导传承、政府主导传承和社会组织主导传承。体育非遗的传承问题是各传承模式自身不足及其各要素间关系不畅的反映。传承主导方分工协作、传承目的多元统一、传承手段综合应用、传承内容多样共存、传承场域异地共享应是解决体育非遗传承问题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及其变迁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喜山 邓星华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26,共5页
从传承模式的宏观视角,以传承的主导力量为划分依据,提出体育非遗存在自然传承、国家传承、社会传承3种模式。研究认为传承主体由个体走向群体,传承场域由乡村走向城镇,传承内容由仪式走向身体动作,传承手段由单一走向多元,传承目的由... 从传承模式的宏观视角,以传承的主导力量为划分依据,提出体育非遗存在自然传承、国家传承、社会传承3种模式。研究认为传承主体由个体走向群体,传承场域由乡村走向城镇,传承内容由仪式走向身体动作,传承手段由单一走向多元,传承目的由娱神走向娱人是体育非遗传承模式变迁表现,并预测社会传承模式将逐步成为体育非遗传承的主导模式。研究认为体育非遗传承模式变迁的动因包括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等。社会文化生态结构模式的变化,首先引起传承模式各要素的变化,传承模式各要素的变化又必然决定体育非遗传承模式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以砀山唢呐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善虎 周颖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253,共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就是通过对砀山唢呐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方面所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就是通过对砀山唢呐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在理论上总结其成功经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发展 策略 砀山唢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以邯郸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冉 郑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6-208,共3页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主要分布于广大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自身特性对农民的文化取向形成了一种凝聚力量。"传统"与"现代"共存于一个空间,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就...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主要分布于广大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自身特性对农民的文化取向形成了一种凝聚力量。"传统"与"现代"共存于一个空间,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就邯郸市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对其的传承与保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新农村文化建设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被引量:25
5
作者 董明慧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1-94,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清晰地认识到地域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积极保护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清晰地认识到地域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积极保护具有特征的地域自然环境,加大力度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主动保留、恢复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亮 刘凌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4-241,共8页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其发展和保护现状,包括这些地区民族特有而且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项目,经科学化改造成为比赛项目,成为娱乐表演的项目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其发展和保护现状,包括这些地区民族特有而且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项目,经科学化改造成为比赛项目,成为娱乐表演的项目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重要途径。西北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各省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申遗和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资金、政策和法律等的保证,更需要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申遗与保护的系统性工作,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民族传统体育 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机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被引量:83
7
作者 刘明阁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9-125,共7页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物质文化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旅游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研究——以湖南省汝城县高滩畲族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詹一虹 陈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26-35,共10页
文化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提升文化旅游的文化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建构文化旅游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符合内在逻辑。以湖南省汝城县高滩畲族为例,分析其市级、县... 文化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提升文化旅游的文化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建构文化旅游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符合内在逻辑。以湖南省汝城县高滩畲族为例,分析其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视域下的价值认知、资源筛选、转化发展及宣传推广等互动实践,提出需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阶段规律,因地制宜地灵活发展,同时需借助多元的政策制度及社会力量,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发展 高滩畲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刍议 被引量:20
9
作者 江赟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53-56,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文章简述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目前面临的危急状况;并分析职业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及各自具有的优势,预见共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文章简述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目前面临的危急状况;并分析职业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及各自具有的优势,预见共赢的表现,深入阐述双方结合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对通过职业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被引量:17
10
作者 金旭东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3期99-104,共6页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界定,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媒介传承与保护方法,进一步论述了新媒体技术对其传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探讨了在多种新媒体媒介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方法、保护功能和传承模式,最终达到非...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界定,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媒介传承与保护方法,进一步论述了新媒体技术对其传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探讨了在多种新媒体媒介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方法、保护功能和传承模式,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和先进技术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媒介 传承与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融合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高金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132-139,共8页
媒介融合是不同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产物和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和保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传统的... 媒介融合是不同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产物和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和保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作为媒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文化传播的媒介特征,又有多元文化共生关联的融合基础。在新旧文化共存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传承,创新发展则缺乏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发展则难以为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用的艺术和文化传统,民间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媒介融合使其重新回归并参与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的出路之一。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创新、自发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物质文化遗产 自发传承 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8-9,共2页
电影艺术是现代人喜欢的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等特点,其传播效益和推广力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电影艺术具有传播"非遗"、宣传"非遗",普及"非遗"、推广... 电影艺术是现代人喜欢的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等特点,其传播效益和推广力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电影艺术具有传播"非遗"、宣传"非遗",普及"非遗"、推广"非遗",记录"非遗"、存储"非遗"的作用,它以直观的视觉影像展现"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以视觉形式推向大众,使大众在审美中接受教育,在娱乐中普及文化,既满足了大众消费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又增强了老百姓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球化视域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被引量:4
13
作者 汤洁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03,共4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民族文化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全球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当转变观念,强化法律保护,进行制度创新,拓宽传播渠道,提倡科学规划,提高民众参与度,...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民族文化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全球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当转变观念,强化法律保护,进行制度创新,拓宽传播渠道,提倡科学规划,提高民众参与度,实施人本保护,注重与旅游相结合,利用现代科技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昌黎皮影戏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卫华 孙佳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7,共7页
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较大冲击。昌黎皮影戏作为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逐渐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群,演出市场极度萎缩,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但是,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与文化传... 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较大冲击。昌黎皮影戏作为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逐渐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群,演出市场极度萎缩,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但是,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与文化传播的新环境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文化传播的力量进行创新探索,才能保持昌黎皮影戏等表演类传统艺术的持久生命力。探讨昌黎皮影戏在当代的发展困境与机遇,能够为我国表演类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艺术 昌黎皮影戏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山“渔家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红 王晶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65,182,共2页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家乐 传承发展 北平 艺术品种 平山县 民间舞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集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云南城寨村铜鼓及铜鼓舞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谭晓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79,共7页
从云南城寨村铜鼓舞借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而获得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集体意识的重构是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更好地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中,在传统社会里发挥社会整合作用的集体意识是动态变迁的。国家在场... 从云南城寨村铜鼓舞借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而获得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集体意识的重构是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更好地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中,在传统社会里发挥社会整合作用的集体意识是动态变迁的。国家在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得新的集体以及扩大了的新建的集体意识的获得成为可能。文化主体参与集体意识的重构,从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的神圣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变迁的文化生态中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舞 物质文化遗产 集体意识 神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评《东北民间美术遗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霍治民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东北地区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物质载体表现,从其外化形态上看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而从其内在形式上看却又具有非物质文化的属性。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民间美术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然而令... 东北地区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物质载体表现,从其外化形态上看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而从其内在形式上看却又具有非物质文化的属性。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民间美术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主要由东北地区游牧民族所创作出来的璀璨文化和民间艺术,由于后继乏力而处于濒危状态。因此,研究与保护东北地区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地区 民间美术 民间艺术 传承保护 物质载体 文化范畴 艺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以定州子位吹歌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春玲 李婷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0期170-172,共3页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一直以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探讨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及产业化发展,旨在使之成为发展保定经济的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词 保定 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视野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0-231,共2页
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不仅使各国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同时也导致了文化交流和变革的加深。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全球化、信息化、都市化及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着衰退的局面,现代文化不断增多的过程基本成为传统文化... 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不仅使各国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同时也导致了文化交流和变革的加深。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全球化、信息化、都市化及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着衰退的局面,现代文化不断增多的过程基本成为传统文化衰退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已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化 传承 时代潮流 相互依存 经济联系 文化交流 市场经济 现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 被引量:33
20
作者 郭永平 行晓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65,共8页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黄河文化,并使其融入当代民众生活的重要路径。基于当下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应从非遗文化的内在脉络出发,加强对地方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再造区...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黄河文化,并使其融入当代民众生活的重要路径。基于当下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应从非遗文化的内在脉络出发,加强对地方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再造区域文化共同体。从学理上,晋陕豫三省应加快非遗学的建构,推动非遗学与黄河学的融合互补;在实践上,激活区域民众的主体性与参与性,通过多元主体合力,实现非遗的传承创新。非遗的传承创新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自信 共同体再造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