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非支气管动脉性体动脉分支在咯血栓塞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尚祥 刘建雄 +2 位作者 彭晓澜 许舒国 崔元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8期1338-1340,1348,共4页
目的 探讨非支气管动脉性体动脉分支(NBSA)作为责任血管参与咯血的重要性,为咯血栓塞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5月84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DSA、随访等资料,了解非支气管性体动脉作... 目的 探讨非支气管动脉性体动脉分支(NBSA)作为责任血管参与咯血的重要性,为咯血栓塞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5月84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DSA、随访等资料,了解非支气管性体动脉作为责任血管在咯血栓塞治疗中的重要性。结果 84例患者中,共发现责任血管236支,其中NBSA64支(64/236,27%),且均参与咯血,来源于肋间动脉27支,胸廓内动脉17支,胸外侧动脉3支,膈动脉11支,甲状颈干2支,食道动脉4支;其中有5例患者因漏栓NBSA短期内复发。结论 NBSA是重要的咯血相关动脉,漏栓NBSA或栓塞不彻底是咯血短期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支气管动脉性体动脉分支 咯血 复发 栓塞 介入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参与供血的大咯血的急诊介入栓塞治疗 被引量:18
2
作者 金书强 徐伟 白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动脉造影表现及急诊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NBS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选用明胶海绵条、聚乙烯醇(poly vinyl alcohol,PVA)颗粒及弹簧圈选择性栓塞出血的...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动脉造影表现及急诊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NBS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选用明胶海绵条、聚乙烯醇(poly vinyl alcohol,PVA)颗粒及弹簧圈选择性栓塞出血的动脉,对动脉造影的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及评价。结果选择性非支气管性体动脉造影显示出血动脉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及新生血管形成。本组中,对比剂外溢有24例,NBSA与支气管动脉分流6例,对比剂外溢合并甲状颈干-支气管动脉分流2例,NBSA与肺动脉分流3例,假性动脉瘤1例。共栓塞42支NBSA,同时支气管动脉12支,栓塞术后48h内咯血停止。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无再次咯血及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NBSA可以参与大咯血的供血,漏栓NBSA是大咯血治疗失败和复发咯血的原因之一,急诊NBSA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咯血 血管造影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支气管性体动脉起源于腹腔干1例
3
作者 刘丙木 刘艳茹 +3 位作者 周炜 赵勤俭 孙海川 王颖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2期222-223,共2页
患者,女,52岁。主因"发作性咳嗽、咳痰20余年,咯血3个月",于2014年5月30日入院。患者缘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症状,为白色黏痰,感冒后上述症状加重。曾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给予抗结核治疗后好转。之后因反复咳嗽、咳痰... 患者,女,52岁。主因"发作性咳嗽、咳痰20余年,咯血3个月",于2014年5月30日入院。患者缘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症状,为白色黏痰,感冒后上述症状加重。曾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给予抗结核治疗后好转。之后因反复咳嗽、咳痰、喘憋住院治疗,曾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欠佳。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量约50ml,无发热,给予药物治疗,咯血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腹腔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在咯血患者中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4
作者 汪维维 吴鹏 邹文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2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在咯血患者中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2例咯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CTA及DSA图像,以DSA血管造影为参照标准。观察和记录是否发生胸膜增厚,...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在咯血患者中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2例咯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CTA及DSA图像,以DSA血管造影为参照标准。观察和记录是否发生胸膜增厚,并详细记录胸膜增厚的部位,以及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参与咯血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中肺结核是咯血最常见的基础病,其次是支气管扩张;NBSA参与咯血的责任血管34例;胸膜增厚34例,后外侧是胸膜增厚常见的好发部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胸膜增厚对预测是否有NBSA参与咯血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膜增厚是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在咯血患者中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以作为预测有NBSA参与咯血责任病灶的重要征象;其发生部位与邻近相应的NBSA有一定关联性,在介入治疗术中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咯血 胸膜增厚 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在咯血患者中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闫力永 杨俊 +2 位作者 杜春玲 卢进昌 武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5期754-75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咯血供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75例咯血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并诊断是否有NBSA参与病灶血供及胸膜增厚,按照有无NBSA、病灶侧是否... 目的探讨影响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咯血供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75例咯血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并诊断是否有NBSA参与病灶血供及胸膜增厚,按照有无NBSA、病灶侧是否有胸膜增厚,分别进行分组;询问病史及查阅病历资料,按照与咯血相关的基础病种类及病程进行分组。对各影响NBSA的因素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例咯血患者中NBSA参与供血26例;有胸膜增厚者42例;支气管扩张(包括肺部感染)38例,肺结核26例,肺部肿瘤4例;肺部血管畸形6例,其他1例;近期病程24例,中期病程19例,长期病程32例。其中胸膜增厚与否对有无NBS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其他因素对有无NBS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与咯血相关的基础病及其病程对有无NBSA并无明显的影响;而显著的胸膜增厚是产生NBSA供血的重要原因,对指导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支气管动脉 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进行大咯血的栓塞治疗与护理 被引量:5
6
作者 闵叶平 丁炜兰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22期2059-2061,共3页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大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及个体化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NBSA介入栓塞治疗的35例大咯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措施。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进行NBS...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大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及个体化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NBSA介入栓塞治疗的35例大咯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措施。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进行NBSA栓塞治疗,术后无大小便失禁、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非支气管性体动脉栓塞治疗安全有效,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咯血 栓塞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继性细胞免疫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任守雷 孙文俏 张立成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将50例中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 目的观察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将50例中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仅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骨髓抑制、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且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过继细胞免疫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伍志超 王涵 包晓航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2期217-219,共3页
目的观察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OPCABG)患者术中实施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全身麻醉下OPCABG患者60例,年龄48-76岁,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组(P组.n=30)... 目的观察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OPCABG)患者术中实施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全身麻醉下OPCABG患者60例,年龄48-76岁,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组(P组.n=30)。C组术中潮气量10ml/kg,维持动脉PaCO2在35-45mmHg,PH在7.35-7.45之间;P组潮气量6ml/kg,维持动脉PaCO2在50-60mmHg,PH在7.3-7.35之间。观察并记录不同时间点:手术开始(T0),手术开始后1h(T1)、手术开始后3h(T2)和手术结束时(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C组比较,P组患者各时间点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增加(P〈0.05),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患者术中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由于有效的实施了肺保护性通气且不会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能安全应用于OPCABG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允许高碳酸血症 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逆汤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顿抑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云涛 马传根 +2 位作者 刘星 徐海霞 陈宗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3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肌顿抑 四逆汤 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防治 一过功能障碍 冠心病患者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45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3
10
作者 荣春芳 张云霞 淳于声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护理 陈旧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心病患者 临床资料 急症手术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咯血患者非支气管性体循环供血动脉介入栓塞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戴简吉 金红来 +2 位作者 胡晓钢 林开勤 何建荣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11期1660-1661,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BA-CTA)对咯血患者非支气管性体循环供血动脉(NBSA)介入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75例因咯血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A-CTA检查,对其图像进行...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BA-CTA)对咯血患者非支气管性体循环供血动脉(NBSA)介入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75例因咯血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A-CTA检查,对其图像进行分析后获得责任血管的数目、开口位置、走形特点等信息,BA-CTA检查后3d内所有患者均进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及BAE,并与BA-CTA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5例患者中,通过对BA-CTA的分析共发现责任血管206支,其中支气管动脉(BA)134支(65.0%),NBSA 72支(35.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发现责任血管共217支,其中BA 137支(63.1%),NBSA 80支(36.9%)。所有责任血管成功进行栓塞后,术后71例活动性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咯血治愈率达94.7%;BA-CTA对咯血责任血管诊断准确率达94.9%(206/217).对BA诊断准确率达97.8%(134/137),对NBSA诊断准确率达90.0%(72/80)。结论NBSA在咯血患者的责任血管中占有较高的比例,BA-CTA对NBSA有较高的检出率,对BAE手术的成功有指导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责任血管 支气管循环供血动脉 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春芳 梁高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5-259,共5页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作为一组常见的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视神经疾病,是由于睫状后短动脉灌注不足,使视神经发生急性缺血、结构以及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局部...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作为一组常见的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视神经疾病,是由于睫状后短动脉灌注不足,使视神经发生急性缺血、结构以及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局部解剖因素、全身血管危险因素等多因素共同参与,导致治疗上没有明确、统一、公认的治疗方案,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对NAION的预后影响极大。目前治疗主要包括:对因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联合用药、视神经鞘减压术、辅助治疗及外泌体治疗。随着近年各类抗NAION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尤其以外泌体为研究热点,被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治疗NAION、提高治愈率、指导临床工作,本文主要对NAION的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做出以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 对因治疗 中医治疗 联合用药 视神经鞘减压术 辅助治疗 外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非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支气管癌三例报告
13
作者 李子锋 《临床误诊误治》 2004年第6期412-412,共1页
关键词 呼吸系统症状 原发支气管 重症肌无力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 椎底动脉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监测和护理
14
作者 李明霞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7-77,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 外循环 心脏不停跳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左主干病变 陈旧心肌梗塞 肾功能不全 护理 监测 不稳定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MSCT增强与MPR、MIP及VR重建技术诊断颈动脉体瘤
15
作者 李继亮 田茂尧 +3 位作者 黄超 安永华 杨胜发 罗应斌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6期30-30,32,共2页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是化学感受器肿瘤的一种,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其部位的特殊性,临床上较易误诊,而且具有内科治疗无效、外科治疗风险高等特点。过去对CBT的术前诊断以...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是化学感受器肿瘤的一种,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其部位的特殊性,临床上较易误诊,而且具有内科治疗无效、外科治疗风险高等特点。过去对CBT的术前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主[1],但DSA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而且费用贵并具一定的手术风险,导致很多患者不愿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CT增强 技术诊断 MPR MIP 嗜铬副神经节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化学感受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严重低氧血症的高危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江雪艳 丁士骜 +3 位作者 姜兆磊 杨琦 袁源 梅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10期904-907,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患者早期严重低氧血症的高危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22年3月微创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低氧血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相关... 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患者早期严重低氧血症的高危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22年3月微创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低氧血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854例微创CABG患者,术后早期严重低氧血症者共141例(16.51%),术后第2天发生率最高。长期吸烟史、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术前/术后心功能差、单侧肺通气时间长以及体重指数高的患者容易出现术后早期严重低氧血症,手术方式中以左开胸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对早期低氧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中手术中单侧肺通气时间长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术后心功能三个因素与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呈高度相关。结论微创CABG患者需注意术前慢性肺病的防治,尽量缩短术中单侧肺通气时间,早期干预并改善心功能,可减少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循环 微创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低氧血症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FAR与NT-proBNP联合对NSTE-ACS患者首次介入术后预后的预测意义
17
作者 王丽 马兴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285-2288,230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albumin ratio,FAR)与N末端脑利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albumin ratio,FAR)与N末端脑利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首次介入术后的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经本院收治120例首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NSTE-ACS患者,按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是否发生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预后影响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评估FAR及NT-proBNP单一及联合预测价值。结果: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NSTE-ACS患者PCI预后独立性风险因素为FAR、NT-proBNP;经ROC分析结果显示,FAR联合NT-proBNP预测NSTE-ACS患者PCI近期预后价值最高,AUC值为0.968,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67%、90.48%。结论:NSTE-ACS患者PCI预后不良与FAR与NT-proBNP密切相关,将FAR与NT-proBNP联合预测预后不良具有较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 N末端脑利肽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CT血管成像技术及TAE在NBSA参与咯血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胡大成 杨斌 +3 位作者 金华良 周合山 胡广柱 林佳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10期1411-1413,1416,共4页
目的评估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技术及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在咯血患者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的检出和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间共48例咳血病例,行双源CT系统性支气管动脉成像,采用容积显示(VR)、多平... 目的评估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技术及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在咯血患者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的检出和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间共48例咳血病例,行双源CT系统性支气管动脉成像,采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等技术检出非支气管性体动脉。使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栓塞NBSA血管。随访患者止血疗效。结果48例咯血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共检出20例有NBSA血管(41.6%),共41支责任血管;其中2例共4支NBSA责任血管术前CT血管成像未发现。与血管造影比较,DSCT对NBSA血管的检出率为91.1%。本组20例有NBSA参与供血的咯血患者经Embosphere微球和/或微弹簧圈栓塞后均达到即刻止血效果,术后>3个月随访中,术后间断性痰中带血3例,1例咯血复发,余未再咯血。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能提供咳血患者全面直观的异常血管信息,在检出NBSA血管方面有较高价值,能减少术中漏栓责任血管的可能,提高介入栓塞的近期疗效;使用Embosphere微球和或微弹簧圈行经导管动脉栓塞NBSA血管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使咯血的远期复发率得以下降,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 支气管动脉 咯血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