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分离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及对头孢曲松耐药机制 被引量:7
1
作者 师伟 夏琳林 +4 位作者 刘晓霞 韩双羽 杨杰 赵展 王玉宝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非伤寒沙门菌(NTS)耐药情况及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机制,为防治NTS感染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的108株NTS,对其进...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非伤寒沙门菌(NTS)耐药情况及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机制,为防治NTS感染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的108株NTS,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对头孢曲松不敏感的NTS进行血清学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基因检测。结果 108株NTS对11种抗菌药物的单药耐药率为49.07%(53株),多重耐药率为17.59%。对萘啶酸、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和厄他培南的敏感率依次为61.11%、66.67%、68.52%、97.22%和100.00%。共检出3株NTS对头孢曲松不敏感,其中2株为ST11型肠炎血清型(Sa8709、Sa8771),1株为ST34型鼠伤寒血清型(Sa8763)。PFGE聚类分析显示,Sa8709和Sa8771菌株相似度较高(91.70%),但与Sa8763菌株相似度较低,为55.80%;Sa8709菌株携带CTX-M基因,Sa8771菌株携带CTX-M和TEM基因,Sa8763菌株携带OXA基因。结论该地区临床分离NTS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不高,出现了携带ESBLs基因的多重耐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伤寒沙门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氟喹诺酮 抗药性 微生物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嘴鸥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廖凤 梁俊容 +4 位作者 肖玉春 段然 王鑫 景怀琦 古文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非伤寒沙门菌是一类肠道病原体,能引起人的腹泻性疾病。特从每年飞抵云南省昆明市的红嘴鸥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作分子分型研究,以反映红嘴鸥对于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方法从2013年11月-2014年1月间,分3次分别采集500份红嘴鸥粪便... 目的非伤寒沙门菌是一类肠道病原体,能引起人的腹泻性疾病。特从每年飞抵云南省昆明市的红嘴鸥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作分子分型研究,以反映红嘴鸥对于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方法从2013年11月-2014年1月间,分3次分别采集500份红嘴鸥粪便样本,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培养。得到菌株之后开展药敏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500份粪便样品分离到78株非伤寒沙门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75株(96.15%),韦尔克斯沙门菌1株,印第安纳沙门菌2株。药敏试验显示,所有非伤寒沙门菌对于利福平的耐药率高达97.44%,其次为萘啶酸(28.21%)和复方新诺明(25.64%);而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则完全敏感。PFGE结果显示,75株鼠伤寒沙门菌形成了3个带型,并且带型之间的同源性关系均大于95%,66株表现为完全一致的带型特征。与分离自病人的鼠伤寒沙门菌比较后发现,红嘴鸥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与病人分离的菌株的PFGE带型被区分成了两个聚类群。结论红嘴鸥有很高的非伤寒沙门菌携带率,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PFGE结果表明,红嘴鸥携带的非伤寒沙门菌可能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构成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尚未发现这些菌株与人群患病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嘴鸥 非伤寒沙门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非伤寒沙门菌胃肠炎抗感染策略
3
作者 黄辉 邓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11-814,共4页
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属于沙门菌属的肠道沙门菌种,感染人类后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表现,5岁以下儿童易感,夏季多见,腹泻与发热是最常见症状,大便性状多样。最常见的血清型有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纽波特沙门... 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属于沙门菌属的肠道沙门菌种,感染人类后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表现,5岁以下儿童易感,夏季多见,腹泻与发热是最常见症状,大便性状多样。最常见的血清型有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纽波特沙门菌,多数患者仅需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存在侵袭性感染风险的人群、明确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治疗,儿童首选抗生素为三代头孢菌素。近年国内NTS耐药率有增加趋势,疑似感染者尽可能在开始抗感染治疗前完善病原学检测。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诊疗仍存在许多争议,提高临床病例病原学确诊率、推广快速病原诊断方法、开展高循证质量临床试验,有助于规范非伤寒沙门菌胃肠炎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伤寒沙门菌 胃肠炎 抗感染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2017-2018年非伤寒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耐药及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龙利 游旅 +7 位作者 韦小瑜 李世军 王丹 黄俊飞 童毅 郭华 王铭 汪俊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03-610,共8页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7-2018年非伤寒沙门菌(NTS)的血清型分布、耐药情况与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分离自贵州省临床病例的191株非伤寒沙门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P...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7-2018年非伤寒沙门菌(NTS)的血清型分布、耐药情况与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分离自贵州省临床病例的191株非伤寒沙门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PFGE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191株非伤寒沙门菌分出18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45.5%,87/191)和肠炎沙门菌(29.3%,56/191)为主要血清型。对所测抗生素产生耐药的菌株占96.8%(185/191),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耐药率较高,均超过60.0%。对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7.9%(15/191)和13.1%(25/191)。多重耐药率为84.3%(161/191),共有69种耐药谱,主要耐药谱型为氨苄西林+链霉素+磺胺异恶唑+萘啶酸和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磺胺异恶唑+四环素+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87株鼠伤寒沙门菌共分为60种带型,优势型别为JPXX01.GZ0047(12.6%,11/87)。56株肠炎沙门菌共分为21种带型,优势型别为JEGX01.GZ0005(23.3%,13/56)。结论贵州省NTS主要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PFGE带型总体呈多样性,部分带型与耐药表型有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伤寒沙门菌 耐药性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13例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帅 万朝敏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2,共4页
背景非伤寒沙门菌(NTS)发生侵袭性血流感染可引起败血症,诊治不及时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NTS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经血培养... 背景非伤寒沙门菌(NTS)发生侵袭性血流感染可引起败血症,诊治不及时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NTS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经血培养明确诊断为NTS败血症的患儿。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主要结局指标好转出院或死亡。结果 13例NTS败血症患儿纳入本文分析,发病中位年龄为1(0.9,6)岁,<5岁10例,男5例,7例存在基础疾病。除1例有不洁饮食史外,余无明确感染来源。发病时间7~9月份占76.9%。均有高热,10例(76.9%)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腹泻、咳嗽各6例,其余症状还包括气促、精神萎靡、抽搐、呕吐、血便、皮疹、骨关节痛、喘息、发绀和黄疸。合并胃肠炎6例,肺炎5例,脑膜炎和骨髓炎各1例。WBC和PLT升高各3例,CRP显著升高8例,PCT显著升高、Hb降低、ALT/AST升高各6例。血培养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各3例,德比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和纽兰沙门菌各1例,未分型4例;血培养转阴时间为5(4.5,13.5)d。12例菌株存在不同程度耐药,7例为多重耐药。对阿米卡星(92.3%)、妥布霉素(92.3%)、庆大霉素(92.3%)耐药率较高,其次为氨苄西林(69.2%)、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30.8%),无碳青霉烯类耐药,多数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敏感。抗生素中位疗程为17(14,21.5)d。13例均好转出院。结论 NTS败血症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高热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胃肠道症状,明确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测。经验性用药推荐第三代头孢菌素,多数患儿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一线治疗效果不佳、严重感染者建议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伤寒沙门菌 败血症 儿童 临床特点 抗生素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修宁宁 孙超 庄云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17,共4页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美国由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每年约有1400万例,而全球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病例每年约有13亿例次。非伤寒沙门菌不仅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也是造成非洲...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美国由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每年约有1400万例,而全球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病例每年约有13亿例次。非伤寒沙门菌不仅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也是造成非洲地区侵袭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伤寒沙门菌 喹诺酮类 头孢 耐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膜蛋白在沙门菌耐药中的作用
7
作者 韩平 张嘉倩 +3 位作者 桑桑 于娜 郑庆丰 张艳英 《北方牧业》 2024年第19期8-8,共1页
沙门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致病菌,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中,可分为肠道沙门菌和邦戈尔沙门菌两大类,根据O(菌体)抗原、H(鞭毛)抗原和Vi(表面)抗原(仅限于伤寒和副伤寒)的区别,可进一步细分为六个亚种,2 600多个血清型。其中,肠道沙门菌又可分... 沙门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致病菌,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中,可分为肠道沙门菌和邦戈尔沙门菌两大类,根据O(菌体)抗原、H(鞭毛)抗原和Vi(表面)抗原(仅限于伤寒和副伤寒)的区别,可进一步细分为六个亚种,2 600多个血清型。其中,肠道沙门菌又可分为伤寒沙门菌和非伤寒沙门菌(NTS)两类。其中伤寒型沙门菌包括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两种血清型,它们能引起以发热和腹痛为特征的系统性伤寒,而人是它们的唯一宿主。非伤寒沙门菌(NTS)分为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两种血清型,它们能够引起小鼠伤寒,以及人、牛和家禽等动物的胃肠炎,当宿主免疫力低时,会引起全身感染和菌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炎沙门 血症 非伤寒沙门菌 伤寒沙门 血清型 外膜蛋白 胃肠炎 宿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猪场健康猪沙门菌带菌情况调查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玮 魏建忠 +2 位作者 詹松鹤 谢倩 李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88-890,共3页
关键词 非伤寒沙门菌 规模猪场 情况 调查 健康 食源性致病 卫生学意义 伤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00年沙门菌属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13
9
作者 马越 陈鸿波 +4 位作者 李景云 姚蕾 张力 胡昌勤 金少鸿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2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调查 1998— 2 0 0 0年伤寒、副伤寒和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变迁。方法 :纸片扩散法 (K B法 ) ,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 2 0 0 0年版的标准。结果 :1.1998— 2 0 0 0年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 2 37株 (其中伤寒沙门菌 ... 目的 :调查 1998— 2 0 0 0年伤寒、副伤寒和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变迁。方法 :纸片扩散法 (K B法 ) ,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 2 0 0 0年版的标准。结果 :1.1998— 2 0 0 0年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 2 37株 (其中伤寒沙门菌 191株 ,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 46株 )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变化不大 ;而 12 2株非伤寒沙门菌则增长较快 ,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从 1998年的 2 6 .6 %增加到 2 0 0 0年的 46 .3%,复方磺胺甲唑从 2 0 .0 %到 5 9.3%,环丙沙星从 10 .0 %到 2 9.6 %。2 0 0 0年氯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 31.5 %和 5 0 .0 %。 2 .在非伤寒沙门菌分离株中 ,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 3.此次分析中发现 3株多重耐药谱为ACTStCp的鼠伤寒沙门菌。 结论 :除复方磺胺甲唑外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仍很敏感。非伤寒沙门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耐药率逐渐增加 ,加强其耐药性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 伤寒沙门 非伤寒沙门菌 纸片扩散法 多重耐药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三种肠道传染病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赖凤霞 王仕鸿 +5 位作者 赵乐 黄瑞贤 杨子华 张之怡 孔丹莉 丁元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19,共7页
背景肠道传染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够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预测2020—2030年... 背景肠道传染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够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预测2020—2030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GBD),收集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数据,根据变化率(%)和年估计百分比(EAPC)分析以上3种肠道感染疾病的变化趋势。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2020—2030年中国以上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1990—2019年腹泻病的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EAPC=0.09,P>0.05),而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分别为-4.0%、-0.64%,P<0.05)。1990—2019年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分别为-8.39%、-3.38%、-1.87%,P<0.05)。在各年龄组中,2019年≥70岁人群腹泻病的发病率在各年龄组中最高,且呈上升趋势(EAPC=0.27,P<0.05)。1990—2019年所有年龄组以上3种肠道传染病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我国腹泻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预计以上3种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58793.04/10万、5.26/10万、0.447/10万。此外,2020—2030年我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预计2030年以上3种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0.214/10万、0.039/10万、0.026/10万。结论2030年我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除腹泻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其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提示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应当重视关注腹泻病,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伤寒 伤寒 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 发病率 死亡率 趋势预测 ARIM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