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无着故土:霍米·巴巴后殖民视域下的无国界艺术 |
周冠林
李昕蔚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罗宾·斯威夫特的身份认同建构——小说《巴别塔》的霍米·巴巴式解读 |
杨博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4 |
0 |
|
3
|
杂合中建立第三空间——从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看谢默斯·希尼的《贝奥武甫》译本 |
李成坚
邓红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14
|
|
4
|
跨文化身份构建——基于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 |
王李霞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20 |
6
|
|
5
|
赛珍珠《水浒传》译本的霍米·巴巴式解读 |
张荣梅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6
|
后殖民理论——从赛义德到斯皮瓦克再到霍米·巴巴 |
余丹
|
《戏剧之家》
|
2016 |
1
|
|
7
|
霍米·巴巴以殖民话语为媒介的精神分析 |
康孝云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8
|
论霍米·巴巴“第三空间”文化翻译 |
王李霞
|
《英语教师》
|
2020 |
0 |
|
9
|
霍米·巴巴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体现及产生的意义 |
张芳
|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
2019 |
4
|
|
10
|
基于霍米·巴巴理论分析《绿皮书》唐·谢利的身份认同 |
靳春莹
田耀
|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2020 |
1
|
|
11
|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
淦丽霞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15 |
2
|
|
12
|
失败的第三空间建构:《孤独的人》的霍米·巴巴式解读 |
喻可欣
|
《今古文创》
|
2023 |
0 |
|
13
|
文化翻译观视阈下政治外宣话语文化自信的彰显——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为例 |
赵晶
赵秋荣
|
《外文研究》
|
2019 |
8
|
|
14
|
《爱药》: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
倪云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8 |
8
|
|
15
|
论哈金小说《等待》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
曹天飞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6
|
论翻译的混杂性及其意义 |
郭建辉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7
|
跨文化传播“第三空间”理论探讨 |
王李霞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20 |
3
|
|
18
|
文化翻译的“第三空间” |
吴琪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9
|
“杂合”翻译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 |
费蕾蕾
王富银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21 |
1
|
|
20
|
银屏世界的文明碰撞:海外华人形象流变回溯 |
任和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