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催化剂失活的环氧乙烷反应器机理与数据模型
1
作者 黄纯西 洪小东 +5 位作者 黄波 严玲晴 廖环宇 阳永荣 王靖岱 廖祖维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1-871,共11页
环氧乙烷是乙烯工业的重要衍生物之一,主要由乙烯在银催化剂作用下直接氧化生产。针对催化剂活性缓慢衰减,需定期调整操作条件以维持产量和高选择性的问题,提出了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耦合的方法,以确定催化剂的活性变化和各操作条件的影... 环氧乙烷是乙烯工业的重要衍生物之一,主要由乙烯在银催化剂作用下直接氧化生产。针对催化剂活性缓慢衰减,需定期调整操作条件以维持产量和高选择性的问题,提出了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耦合的方法,以确定催化剂的活性变化和各操作条件的影响。以某工业环氧乙烷反应器为对象,通过阿里云智能制造平台挖掘生产数据,分别使用反应动力学、失活动力学、反应器模型和支持向量回归,建立了各操作条件与反应器出口组成的模型。结果表明,在输入变量中添加机理模型所得的活性变量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较原始模型更加准确,计算的反应器出口组成和选择性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小于3%,为优化选择性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乙烷 催化剂失活 反应动力学 反应模型 支持向量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和供氢剂对渣油模型化合物裂化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石斌 丁军委 阙国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3-256,共4页
The effects of dispersed catalyst and hydrogen donor on the cracking and cracking selectivity of characteristic model compounds in residue oil, such as N-eicosane, butyl benzene and 1,6-diphenylheptane, were investiga... The effects of dispersed catalyst and hydrogen donor on the cracking and cracking selectivity of characteristic model compounds in residue oil, such as N-eicosane, butyl benzene and 1,6-diphenylheptan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thermal, hydrothermal and catalytic hydrocracking systems at 440?℃. The three compounds had different cracking characteristics. N-eicosane had the simplest bond-scission way. The bond-scissions of butyl benzene in the thermal system were mainly β- and γ- bond-scission, while β- in hydrothermal and α- bond-scission in catalytic hydrocracking were main reactions. 1,6-diphenylheptane had more complex cracking ways, which were α-, β-, homolysis and γ-bond-scission. The bond-scissions of 1,6-diphenylheptane in thermal cracking underwent such four ways, how-ever, α- and β-bond-scission or α-bond-scission were main reactions in hydrothermal or in catalytic hydrocracking of 1,6-diphenylheptane, respectively. It seems that these three model compounds experienced the radical reaction in the single systems of model compounds or in the binary system of model compounds/tetralin for thermal, hydrothermal and catalytic hydrocracking. Molecular hydrogen as well as dispersed catalyst enhanced the cracking of model compounds, while H-donor depressed the cracking. For cracking selectivity of the three compounds, thermal and hydrothermal cracking were the basis of other processes and dispersed catalysts clearly affected the cracking selectivity of alkyl aromatics. On the other hand, hydrogen donor had influence on a certain extent on the cracking selectivity on the basis of the thermal, hydrothermal and catalytic hydrocracking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化合物 供氢剂 反应选择性 分散型催化剂 裂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动力学模型的SCR催化剂氨存储特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戴佳伟 吴锋 +3 位作者 姚栋伟 干旭波 魏铼 李杏文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58,66,共6页
建立NH3在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催化剂上的单活性位和双活性位吸附脱附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粉末状SCR催化剂的NH3吸附脱附试验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试验结果表明:双活性位反应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NH3... 建立NH3在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催化剂上的单活性位和双活性位吸附脱附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粉末状SCR催化剂的NH3吸附脱附试验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试验结果表明:双活性位反应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NH3在SCR催化剂上的吸附脱附过程。在双活性位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温度和入口NH3浓度对SCR催化剂氨存储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温度越高,SCR催化剂氨存储量越少;入口NH3浓度越高,弱吸附位的氨存储量越高而强吸附位的氨存储量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催化剂 氨存储特性 反应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粒催化剂上非理想体系的反应-扩散模型(Ⅰ)——非理想体系反应-扩散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建伟 赖海明 +1 位作者 施小丁 李成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14,共7页
基于力平衡和通量的观点,建立了多孔催化剂上非理想体系的反应-扩散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非理想气体反应体系的热力学特性和各组分通量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此外,该模型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次简化为常规意义上的尘气模型、广义Stefan-Maxw... 基于力平衡和通量的观点,建立了多孔催化剂上非理想体系的反应-扩散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非理想气体反应体系的热力学特性和各组分通量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此外,该模型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次简化为常规意义上的尘气模型、广义Stefan-Maxwell模型和费克扩散模型.作为单颗粒催化剂上反应-扩散过程通用模拟软件开发的基础,该模型明显优于其他常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颗粒 反应 扩散模型 非理想 传质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己烷在Ni/HM催化剂上的异构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雪暖 查宇慧 腾波涛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2-85,共4页
利用高压微反色谱装置 ,在温度 4 83.15~ 5 2 3.15K、压力 1.0~ 3.0MPa、氢油比 10~ 4 0、重时空速 0 .5~2 .5h-1的条件下 ,对正己烷在Ni/HM催化剂上的临氢异构化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考察了总压、空速、温度、氢油比等因素对... 利用高压微反色谱装置 ,在温度 4 83.15~ 5 2 3.15K、压力 1.0~ 3.0MPa、氢油比 10~ 4 0、重时空速 0 .5~2 .5h-1的条件下 ,对正己烷在Ni/HM催化剂上的临氢异构化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考察了总压、空速、温度、氢油比等因素对正己烷异构化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正己烷临氢异构化反应为拟一级反应 ,其表观活化能为(10 0± 1.5 )kJ/mol。用Langmuir Hinshelwood方法建立了正己烷异构化双位反应动力学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己烷 异构化 Ni/HM催化剂 反应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解构,模型建构”促进催化剂反应历程有效复习——以“合成氨的反应历程分析”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江合佩 刘炯明 郑玉海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7-64,共8页
提出"情境解构,模型建构"复习模型的内涵、操作程序,并以"合成氨的意义与价值→均相催化→非均相解离吸附→缔合吸附→合成氨未来展望"为主线,设计"合成氨的反应历程分析"一课,为动力学催化剂反应机理专... 提出"情境解构,模型建构"复习模型的内涵、操作程序,并以"合成氨的意义与价值→均相催化→非均相解离吸附→缔合吸附→合成氨未来展望"为主线,设计"合成氨的反应历程分析"一课,为动力学催化剂反应机理专题复习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和教学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解构 模型建构 催化剂 反应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规则形状A301氨合成催化剂反应-扩散模型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涛 徐懋生 +1 位作者 朱炳辰 房鼎业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23-126,共4页
测定了不规则形状A30 1氨合成催化剂的形状系数和球化的当量直径及高压下本征动力学方程 ,采用SPSR法测定的曲折因子 ,建立了多组分单一反应等温球形A30 1氨合成催化剂内反应 -扩散一维模型 ,用正交配置法求解了模型 。
关键词 不规则形状 A301氨合成催化剂 反应-扩散模型 实验验证 正交配置法 内扩散有效因子 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形多通孔催化剂的工程研究——IV.异形多通孔颗粒反应-传质-传热耦合过程数学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樊蓉蓉 甘霖 朱炳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以乙烯氧化合成环氧乙烷多重反应体系为背景,根据YS-5环柱形银催化剂本征动力学,对12孔及24孔异形多通孔颗粒建立反应-传质-传热数学模型,通过正交配置法求解了颗粒内部的浓度及温度分布。结果表明,12孔及24孔多通孔颗粒的应用有助于提... 以乙烯氧化合成环氧乙烷多重反应体系为背景,根据YS-5环柱形银催化剂本征动力学,对12孔及24孔异形多通孔颗粒建立反应-传质-传热数学模型,通过正交配置法求解了颗粒内部的浓度及温度分布。结果表明,12孔及24孔多通孔颗粒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反应选择性和转化率,降低粒内温升。同时由模拟计算的数据得到12孔及24孔多通孔颗粒的L-H型主副反应宏观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多通孔颗粒 反应-传质-传热耦合过程 数学模型 异形多通孔催化剂 环氧乙烷 正交配置法 多重反应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装型Ni基催化剂对煤焦油模型化合物催化转化的性能研究
9
作者 董子豪 王明义 +3 位作者 李文林 贾鹏 吴华帅 王俊文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8,共8页
为提高煤热解焦油中轻质组分含量,定向调控焦油裂解产物,采用原位封装法制备了Ni基催化剂(xNi@HZSM-5,x表示Ni含量,质量分数),并考察了其对焦油模型化合物荧蒽和芘的催化转化作用。结果表明,在N_(2)气氛下,xNi@HZSM-5的荧蒽和芘的转化... 为提高煤热解焦油中轻质组分含量,定向调控焦油裂解产物,采用原位封装法制备了Ni基催化剂(xNi@HZSM-5,x表示Ni含量,质量分数),并考察了其对焦油模型化合物荧蒽和芘的催化转化作用。结果表明,在N_(2)气氛下,xNi@HZSM-5的荧蒽和芘的转化率区别较小;在H_(2)气氛下,2.0Ni@HZSM-5的荧蒽和芘具有最大转化率,分别为51.91%和46.21%,且2.0Ni@HZSM-5比采用浸渍法制备的2.0Ni/HZSM-5(Ni质量分数为2.0%)具有更高的稳定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N_(2)吸/脱附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2.0Ni@HZSM-5比2.0Ni/HZSM-5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且Ni位于分子筛孔道内部,具有更高的活性和稳定性。通过不同气氛下模型化合物的转化产物的分析,推测了荧蒽与芘在催化转化过程中的反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装型催化剂 HZSM-5分子筛 模型化合物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粒催化剂上非理想体系的反应-扩散模型(Ⅱ)实例分析
10
作者 李建伟 赖海明 +1 位作者 施小丁 李成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21,共7页
在本文(I)报建立的非理想尘气模型和非理想广义Stefan-Maxwell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常规反应-扩散模型,以氨和甲醇合成为例,研究了反应物系的非理想性对单颗粒催化剂效率因子模拟结果的影响.这些模拟结果之间以及甲醇合成模拟值与实验值之... 在本文(I)报建立的非理想尘气模型和非理想广义Stefan-Maxwell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常规反应-扩散模型,以氨和甲醇合成为例,研究了反应物系的非理想性对单颗粒催化剂效率因子模拟结果的影响.这些模拟结果之间以及甲醇合成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对比分析表明:描述这两个反应体系催化剂颗粒上的反应-扩散问题,必须考虑反应物系的非理想性.对于氨的合成,非理想费克模型已足以近似描述颗粒内的反应-扩散过程;但对于以CO/CO_2/H_2为原料的甲醇合成,采用非理想广义Stefa-Maxwell模型或非理想尘气模型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颗粒 合成氨 甲醇合成 反应 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反应传质传热模型研究
11
作者 于广锁 于建国 +1 位作者 潘惠琴 于遵宏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22,共5页
本文采用正交配置法求解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二维反应传质传热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试值较为吻合。模拟结果表明:由于甲烷化反应与变换反应交互作用,ζCH4较大,ζCO2很小;催化剂粒内温差较小,颗粒可视为等温;粒内浓差明显。
关键词 催化剂 效率因子 耐硫甲烷化 反应-传质-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非酸性催化剂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反应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文阁 王立秋 刘长厚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3-556,共4页
针对新型催化剂QS-6和传统的催化剂钛酸四丁酯,利用非等温间歇反应的实验数据,分别回归出两种非酸性催化剂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真实搅拌反应器操作模型.利用动力学方程和建立的操作模型模拟实际工业装置操作特... 针对新型催化剂QS-6和传统的催化剂钛酸四丁酯,利用非等温间歇反应的实验数据,分别回归出两种非酸性催化剂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真实搅拌反应器操作模型.利用动力学方程和建立的操作模型模拟实际工业装置操作特性并进行放大研究,结果表明以上两种催化剂均能达到设计要求.通过比较发现在QS-6催化剂的用量为钛酸四丁酯催化剂用量的35%~40%时,其活性仍高于钛酸四丁酯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搅拌釜模型 酯化反应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非酸性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氨催化剂颗粒的多组分反应-扩散模型计算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文超 张海涛 +1 位作者 马宏方 李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3-729,共7页
基于合成氨反应,利用COMSOL软件建立催化剂颗粒三维多组分反应-扩散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模型验证结果与单组分扩散模型结果差距很小;不同形状催化剂的内表面利用率接近,可按照等比外表面积球体进行计算。基于反应器的不同位置对A301催化... 基于合成氨反应,利用COMSOL软件建立催化剂颗粒三维多组分反应-扩散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模型验证结果与单组分扩散模型结果差距很小;不同形状催化剂的内表面利用率接近,可按照等比外表面积球体进行计算。基于反应器的不同位置对A301催化剂催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温度、颗粒大小以及反应进程是影响催化剂内扩散效率因子的重要因素。不同反应阶段的扩散效应差异较大,在反应速率较快且内扩散阻滞大的初期,通过减小催化剂粒径提高其内扩散效率因子效果明显,催化剂粒径和内扩散效率因子几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反应中后期由于接近化学平衡,催化剂内扩散效率因子可维持在0.95以上的较高水平,且反应对温度和颗粒大小变化不敏感,此时可选取较大粒径催化剂以降低床层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催化剂 反应-扩散 内扩散效率因子 反应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单原子模型催化剂热稳定性的反应力场(ReaxFF)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文琦 汪杰 +1 位作者 乔园园 王贵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78-2082,共5页
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其配位不饱和度密切相关,配位不饱和度越高,其催化活性一般也越高。单原子催化剂(SAC,或ad-atom)模型在金属表面上具有最小的配位数,因而往往表现为高的催化活性,但其热稳定性值得深入的研究。在本工作中,我们基... 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其配位不饱和度密切相关,配位不饱和度越高,其催化活性一般也越高。单原子催化剂(SAC,或ad-atom)模型在金属表面上具有最小的配位数,因而往往表现为高的催化活性,但其热稳定性值得深入的研究。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反应力场(ReaxFF),运用LAMMPS(large-scale atomic/molecular massively parallel simulator)软件包进行大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单原子模型的热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只有Fe1/Fe(100)单原子催化模型可以在较高温度下稳定存在,而其他金属单原子表面分散结构则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单原子聚集形成大的纳米颗粒或沉降的现象。同时我们也研究了在H2和O2气氛下Ni1/Ni(111)催化剂的动态行为,发现与真空环境相比,H2和O2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单原子催化剂模型 热稳定性 反应力场(ReaxFF) 分子动力学 H2和O2气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反应表征长链烷烃异构化催化剂的研究 Ⅰ.乙醇在载体上的脱水反应
15
作者 袁本雄 高志贤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8-582,共5页
以氧化铝(Al2O3)、ZSM-5、Beta和SAPO-11分子筛粉体为原料制备出不同的载体,在不同温度下考察了探针分子乙醇脱水转化反应.根据NH3-TPD方法测定载体的酸量和酸分布,以及载体负载贵金属Pt后C14~24长链烷烃异构化评价结果,探讨了载体表... 以氧化铝(Al2O3)、ZSM-5、Beta和SAPO-11分子筛粉体为原料制备出不同的载体,在不同温度下考察了探针分子乙醇脱水转化反应.根据NH3-TPD方法测定载体的酸量和酸分布,以及载体负载贵金属Pt后C14~24长链烷烃异构化评价结果,探讨了载体表面酸、乙醇转化和异构化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载体表面酸与乙醇转化和异构化性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乙醇转化和异构化性能之间有一定关联.载体上乙醇转化的稳定性较差、乙烯选择性低,则对应的贵金属催化剂异构化性能也较差;乙烯选择性高且稳定性好,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异构化催化剂.因此,作者提出区分固体酸的酸性和酸性质的必要性.酸性包含酸量、酸强度及分布等概念,酸性质指酸中心在催化反应中的行为,简称为酸功能.前者可由常规的表面酸方法表征,后者只能在反应条件下获得.数据表明了临氢异构化剂的酸功能可以采用乙醇转化反应进行表征.用乙醇转化作为模型反应表征载体的酸作用行为即酸功能,可以为异构催化剂载体的选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反应 表征 异构化催化剂 酸功能 乙醇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床反应器中银催化剂外扩散效率因子数值计算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汝军 金积铨 +1 位作者 王金秋 徐剑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0-54,共5页
以不同类型银催化剂动力学方程为基础,对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气固相反应中气流主体与银催化剂表面间的外扩散浓度差、温度差以及外扩散效率因子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银催化剂床层空隙率的减小或操作空速的增加有利于减弱该催化... 以不同类型银催化剂动力学方程为基础,对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气固相反应中气流主体与银催化剂表面间的外扩散浓度差、温度差以及外扩散效率因子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银催化剂床层空隙率的减小或操作空速的增加有利于减弱该催化反应过程中外扩散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床反应 催化剂 扩散 效率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解聚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唐瑞欣 朱子琪 +2 位作者 王玲 杨培 周晓燕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4-254,共11页
作为自然界含量最多的天然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用于生产精细化学品和可再生燃料是绿色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木质素高效解聚是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的关键。近年来,光催化解聚木质素作为一种温和绿色的可持续解聚策略备受关注。该策... 作为自然界含量最多的天然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用于生产精细化学品和可再生燃料是绿色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木质素高效解聚是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的关键。近年来,光催化解聚木质素作为一种温和绿色的可持续解聚策略备受关注。该策略能够选择性地断裂C-O和C-C连接键,并将木质素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芳香族单体。对此,本文概述了用于光催化解聚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的均相和非均相催化剂,进一步阐释了C-O和C-C连接键裂解的反应途径和催化机理,深入探讨了光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效率、木质素转化率和产物收率的影响,对比评估了不同的反应装置在光催化解聚木质素体系中的适用性,最后就木质素光催化解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模型化合物 催化剂 解聚机理 反应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钯催化剂2-乙基蒽醌加氢滴流床反应器模拟 被引量:4
18
作者 吕树祥 王莅 +3 位作者 刘建国 陈四海 王亚权 米镇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761-1765,共5页
Hydrogenation of 2-ethylanthraquinone is a key step 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via anthraquinone. This reaction on palladium-supported catalysts is normally carried out in trickle-bed reactors. ... Hydrogenation of 2-ethylanthraquinone is a key step 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via anthraquinone. This reaction on palladium-supported catalysts is normally carried out in trickle-bed reactors. A numerical model for simulation of a gas-liquid-solid hydrogenation trickle-bed reactor is presented.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 film theory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axial dispersion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actor. Comparison of calculated values with data from pilot plant and industrial reactor shows that the agreement is quite satisfactory and the maximum variance is less than 5%. Gas-liquid and liquid-solid mass-transfer coefficients are determined by semi-empirical correlations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The palladium-supported catalyst is extremely active and the reaction is always controlled by gas-liquid mass-transfer, and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factor is always very low in agreement with the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palladium-supported catalyst.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factor increases with decreasing catalyst hold-up. Therefore, it is feasible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unit catalyst by decreasing the catalyst hold-up in a commercial plant with the hydrodynamic characters kept un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乙基蒽醌 催化剂 加氢 滴流床反应 轴向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B型节能催化剂上高温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及工业化测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魏灵朝 王福安 刘怡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232-2240,共9页
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安排了LB型节能催化剂高温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不同流量、不同水碳比、不同反应气体摩尔分数下LB型节能催化剂上CO高温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数据。用甲酸盐机理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拟合实验数据,确定了本... 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安排了LB型节能催化剂高温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不同流量、不同水碳比、不同反应气体摩尔分数下LB型节能催化剂上CO高温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数据。用甲酸盐机理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拟合实验数据,确定了本征动力学模型参数。进行了本征动力学模型统计检验,表明所建模型无论局部还是整体都是显著和可信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型合成氨装置上LB型节能催化剂高变反应工业化测定,按多组分单一反应等温球形催化剂一维非均相反应-扩散模型,利用配置法结合解非线性方程组的Merson法求解模型,得到了工业反应器中催化剂床层温度、内扩散有效因子、CO转化率和摩尔分数随床层相对高度的分布,模拟结果与工业化测定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变换催化剂 水煤气变换反应 本征动力学 模型 工业化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铁催化剂H_(2)-TPR还原动力学和反应模型研究
20
作者 贺飞 王涛 +5 位作者 张雪冰 张琪 龚焱 韦慧 任凯 门卓武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3,共7页
为揭示熔铁催化剂在H_(2)气氛中的还原反应动力学行为,为还原反应器设计和放大提供基础数据,结合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气固相界面反应模型和谱图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熔铁催化剂的本征还原反应动力学。熔铁催化剂还原受反应动力... 为揭示熔铁催化剂在H_(2)气氛中的还原反应动力学行为,为还原反应器设计和放大提供基础数据,结合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气固相界面反应模型和谱图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熔铁催化剂的本征还原反应动力学。熔铁催化剂还原受反应动力学控制,活化能为78.5~82.2 kJ/mol。提高还原温度能显著缩短还原时间,当还原温度不高于480°C时,每提高10°C,还原时间缩短大约31 min。通过4种还原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比较,发现反应级数模型和几何收缩模型预测的活化能数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拟合度超过0.99),扩散模型和成核增长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差。恒温H_(2)-TPR还原结果表明,反应级数模型预测的完全还原所需要的时间和H_(2)-TPR实验误差最小,综合来看,反应级数模型适合用于描述熔铁催化剂的还原过程。通过能量非均匀分布假设,发现活化能在还原过程中的变化较小,最大增幅不超过2.2%,说明熔铁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布比较均匀,还原过程基本遵循能量均匀分布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模型 H_(2)-TPR 还原 动力学 熔铁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