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60
1
作者 徐学选 张北赢 田均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2,共7页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5~2007年雨季的多次降水、0~400cm土层土壤水、沟道地表水、地下水(泉水、井水)水样中D和^18O采样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认为:燕沟流域的降水线与中国、世界...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5~2007年雨季的多次降水、0~400cm土层土壤水、沟道地表水、地下水(泉水、井水)水样中D和^18O采样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认为:燕沟流域的降水线与中国、世界的降水线有明显区别,斜率和截距偏小;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逐渐富集δD和δ^18O,且δ^18O富集速度高于δD,由D和^18O的蒸发分馏差异所致,可利用各类水体的δD和δ^18O变化情况甄别水体之间的水量转化;土壤水δD和δ^18O剖面在200cm深度处出现低值区,应是降水补给到达该深度且土壤蒸发影响逐渐衰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在200cm以下逐渐升高则因为降水补给影响逐渐降低、土壤水本底同位素影响增强所致。由于380~400cm深层土壤水的δD和δ^18O对降水事件的响应存在,因此认为降水-地下水的转化存在,降水补给泉水的滞后期小于35d。而对井水的补给滞后时间以及土壤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降水线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 实验研究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河水-地下水转化驱动下的水文地球化学空间演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文静 王文科 +2 位作者 侯昕悦 季德帅 马稚桐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河水-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影响着水化学的成分组成及演化规律,进而影响着水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其水化学成分的来源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典型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系数分析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河水-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影响着水化学的成分组成及演化规律,进而影响着水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其水化学成分的来源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典型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系数分析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等方法,对该流域不同地貌的河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离子组分来源和演化规律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地貌和河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的变化,河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从HCO_(3)·SO_(4)-Ca型逐渐演化为Cl-Na型,水化学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由水岩作用变为蒸发浓缩;在脱节段,水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a型,主要受到溶滤作用;在河水—地下水交换段上游,主要为SO_(4)·Cl-Na型,主要发生溶滤和混合作用;交互段下游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主要受蒸发作用影响;反向演化结果进一步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水岩作用的影响,沿地下水流方向,发生了钠长石和钙长石的沉淀,白云石、石膏、Ca-蒙脱石和岩盐的溶解,以及Na-Mg、Ca-Mg的正向阳离子交换。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河水-地下水转化 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玛纳斯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干湿交替型湖泊湖水-地下水系统氮素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健康风险
3
作者 王喜华 刘泽军 +4 位作者 王寒梅 贾顺卿 毛博洋 罗成明 戴妍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6-307,共12页
为探明干湿交替型湖泊湖水-地下水系统内氮素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其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采集鄱阳湖及周边地下水样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参数... 为探明干湿交替型湖泊湖水-地下水系统内氮素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其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采集鄱阳湖及周边地下水样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参数敏感性分析、同位素示踪方法,探究了环境因子对氮素浓度的影响程度及三氮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硝态氮是研究区湖水和地下水中三氮的主要成分;pH值、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总有机碳和水位差对三氮浓度影响明显,对总氮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28、-0.08、0.246、0.111、0.039、-0.118、-0.07;研究区湖水-地下水系统中成人和儿童的三氮健康风险达到不可接受水平的比例分别为0.04%~5.23%、0.42%~16.79%;三氮浓度、暴露频率对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参数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湖水-地下水交互作用 干湿交替型湖泊 迁移转化 健康风险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沣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化学特征及转化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志豪 高燕燕 +2 位作者 温芮 钱会 洪敏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350,共17页
秦岭北麓沣河是“长安八水”之一,对其水环境现状、影响因素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是河流生态修复的关键。根据2022年7月在沣河流域采集的62个地下水样和17个地表水样的分析结果,采用数理统计法、Piper图、Gibbs图、离子... 秦岭北麓沣河是“长安八水”之一,对其水环境现状、影响因素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是河流生态修复的关键。根据2022年7月在沣河流域采集的62个地下水样和17个地表水样的分析结果,采用数理统计法、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法和氢氧同位素分析了地下水和地表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下水为弱碱性,约有50%为极硬水、25%为硬水,溶解性总固体(TDS)较大,最大值高达1916 mg·L^(-1),NO_(3)^(-)浓度较高;地表水为弱碱性,为软水或微硬水,溶解性总固体较小,有机物含量较高;地表水和地下水阳离子均以Ca^(2+)为主,阴离子均以HCO_(3)^(-)为主,地表水基本是HCO_(3)-Ca型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_(3)-Ca、HCO_(3)·SO_(4)-Ca、HCO_(3)-Ca·Mg和HCO_(3)·SO_(4)-Ca·Mg型,分别占比24.19%、24.19%、16.13%和9.68%,且水化学类型空间变化较大。②研究区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蒸发浓缩和大气降水也有一定影响;水中Na^(+)除岩盐溶解外,还有硅酸盐风化的影响,Ca^(2+)、Mg^(2+)和HCO_(3)^(-)主要来源于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的风化溶解;地下水中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普遍发生,对Ca^(2+)和Na^(+)浓度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增加了部分地下水中SO_(4)^(2-)、NO_(3)^(-)和Cl^(-)浓度,相比之下地表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③研究区洪积扇扇顶-扇中主要是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比例为46.62%;洪积扇前缘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补给比例为13.62%;下游平原主要是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比例为38.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影响因素 转化关系 地下水-地表水 离子比 补给比例 氢氧同位素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同位素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
作者 韩振华 张燕飞 +3 位作者 王慧琪 纪刚 梁文涛 焦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4-80,共7页
为探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时空分布特征,应用被视为水体“DNA”探索的同位素示踪方法,对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4个典型区进行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并根据同位素检测结果对各水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 为探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时空分布特征,应用被视为水体“DNA”探索的同位素示踪方法,对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4个典型区进行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并根据同位素检测结果对各水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揭示出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发现研究区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仅在部分时段和区域产生互补,从时空变化来看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随时间变化不大但随着自西向东的空间变化同位素含量逐渐变大,而土壤水则是随着空间的变化不大,在随时间变化中,0~125 cm深度土壤水受外界环境影响随时间变化较大,而深层土壤水同位素含量则逐渐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示踪技术 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 荒漠化草原区 同位素时空分布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水化学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久潭 李颖智 +4 位作者 高宗军 王敏 刘曼茜 王姝 王贞岩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0,共11页
为研究拉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水化学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利用水化学资料分析了不同水体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并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拉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不同水体中主要离子含量均较低,矿化度较低,呈弱... 为研究拉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水化学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利用水化学资料分析了不同水体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并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拉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不同水体中主要离子含量均较低,矿化度较低,呈弱碱性,水化学类型均以HCO3·SO4(SO4·HCO3)-Ca·Mg(Mg·Ca)型为主。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且以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风化为主。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表明:水样点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混合区三个区域,说明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存在明显的转化关系;地表水、地下水、泉水的主要来源均为大气降水,不同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影响;支流地表水主要受地下水补给,拉萨河中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地段性互补关系,拉萨河是区域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流域中下游 地表水-地下水 水化学 稳定同位素 转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平原鸣翠湖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孙玉芳 金晓媚 +3 位作者 雪彦宏 张勃 朱薇 徐兆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4-754,共11页
为深入理解人工补给湖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针对宁夏平原人工补给的鸣翠湖建立湖岸带监测剖面,分析水位动态、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探讨湖岸带地下水补给来源。结果表明,地下水动态显示鸣翠湖属于典型的饱和流-补给型湖泊,高... 为深入理解人工补给湖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针对宁夏平原人工补给的鸣翠湖建立湖岸带监测剖面,分析水位动态、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探讨湖岸带地下水补给来源。结果表明,地下水动态显示鸣翠湖属于典型的饱和流-补给型湖泊,高水头是驱动湖水向近岸区浅层地下水转化的直接动力因素。受区域水动力的影响,湖水与西岸地下水的动态响应密切,与东岸地下水动态响应较弱。水化学结果显示湖西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存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差异,而湖东岸较稳定,距离湖泊较远的ML05表现出与其它孔组不同的离子浓度特征。Piper图表明在丰水期地表水大量补给地下水,样点分布聚集,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化学类型一致;枯水期随着地表水补水量的下降,地下水样点分布离散,尤其30 m深度地下水与地表水化学组分相差更大。δD和δ^(18)O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对近岸区埋深小于10 m的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明显,30 m深度以下地下水受侧向径流补给作用增强。鸣翠湖岸带10 m以上浅层地下水受湖水和灌溉水的补给比例超过80%。通过对比宁夏平原南部、中部和北部不同湖岸带局部流场和不同深度(5 m、10 m、30 m)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得出人工补给湖泊湖岸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深度在10 m以上,在人工补给条件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是单向固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平原 人工补给湖泊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水化学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冬奥会崇礼赛区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师明川 付世骞 杜尚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57,共6页
为深入理解崇礼区清水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通过D、18O、222Rn环境同位素技术开展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D、18O监测结果可知,东沟中游地区表现为地下水溢出补给地表水,地表水接受地下水泄流补给的... 为深入理解崇礼区清水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通过D、18O、222Rn环境同位素技术开展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D、18O监测结果可知,东沟中游地区表现为地下水溢出补给地表水,地表水接受地下水泄流补给的贡献为56%,接受上游河水补给为44%;通过222Rn监测结果可知,上游段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地表水向地下排泄27.8 m^3/(d·m);下游段地下水向地表水转化,地下水向地表水补给平均速率为17.6 m^3/(d·m)。由此可见,地表水-地下水的频繁转化是清水河流域水资源循环的主要特征,地下水泄流补给地表水是区内旱季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 222Rn 氘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不同土地利用下季节降水-径流-土壤水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邢贞相 孙鹏 +3 位作者 纪毅 李凤昱 付强 丁红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6-94,共9页
为剖析黑龙江省降水、径流、土壤含水量响应关系,以季节为时间尺度,计算全省网格降水、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及比值。其中,降水和径流四季的相关系数均值及春夏秋三季径流与降水比值分别为0.39、0.85、0.55、-0.08和0.23、0.20、0.... 为剖析黑龙江省降水、径流、土壤含水量响应关系,以季节为时间尺度,计算全省网格降水、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及比值。其中,降水和径流四季的相关系数均值及春夏秋三季径流与降水比值分别为0.39、0.85、0.55、-0.08和0.23、0.20、0.10;降水和土壤含水量四季相关系数均值及春夏秋三季土壤含水量与降水比值分别为0.31、0.66、0.50、-0.02和0.25、0.08、0.24;四季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均值及春夏秋三季土壤含水量与径流比值分别为0.37、0.58、0.47、0.02和1.12、0.40、2.42。黑龙江省降水-径流、降水-土壤含水量、径流-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程度因季节而不同,其响应程度由强至弱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冬季相关性极弱,为研究黑龙江省区域各水源转化和季节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时间尺度 降水-径流-土壤水 相关系数 土地利用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氮动态及作物生长耦合EPIC-Nitrogen2D模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焱 刘琨 +2 位作者 王丽影 史良胜 杨金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41-151,共11页
为计算农业区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文基于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作物模型建立了作物根系生长子模块,将其进行有限元数值离散,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Nitrogen2D耦合,使模型能计算作物生... 为计算农业区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文基于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作物模型建立了作物根系生长子模块,将其进行有限元数值离散,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Nitrogen2D耦合,使模型能计算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作物生长模块可计算多种胁迫下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和氮素的动态吸收速率,及作物收获时的生物量和吸氮量。采用武汉大学灌溉排水试验场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并用于土壤水氮分布和作物生物量预测,土壤含水率、氮素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97、0.52-0.98,Nash效率系数为0.59-0.90(含水率)、0.44-0.93(土壤氮素),说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同时,分别采用该文的作物生长模块和简单根系吸收模块计算根系吸氮过程,结果显示,简单根系吸收模型会显著高估作物吸氮量,而作物生长模型则由于考虑了根系生长和各环境因子的胁迫作用,计算结果更符合作物实际吸氮过程,计算的根系吸氮量相对均方根误差为3.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壤水 Nitrogen2D EPIC 氮素迁移转化 作物生长模型 饱和-非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域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云良 姚静 +1 位作者 谭志强 张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共7页
湖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对水资源调节与分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以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域(蚌湖和沙湖)及其洲滩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学、热力学和水动力学方法来综合分析碟形湖-地下水转化关系与交换通量。研究发现,碟形湖与洲滩地... 湖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对水资源调节与分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以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域(蚌湖和沙湖)及其洲滩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学、热力学和水动力学方法来综合分析碟形湖-地下水转化关系与交换通量。研究发现,碟形湖与洲滩地下水的水位变化过程呈明显季节动态性,两者水位变化在春夏季节基本保持同步,而秋冬季节地下水位变幅要明显大于碟形湖水位变化,两者水位差约1~6m;碟形湖与洲滩地下水的水温变化范围分别为3-30℃和15~18℃,两者在春夏季节水温差异可达14℃,秋冬季节可达20℃;应用VFLUX 2模型与地下水达西定律,发现碟形湖-地下水之间的垂向交换在季节尺度上存在相互转化,两种方法估算结果在量级上比较吻合,碟形湖-地下水交换通量约8.6~43.2c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洪泛区 碟形湖 湖水-地下水转化 温度示踪 VFLUX 2模型 达西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T研究祁连山大断裂与地下水转化之间的关系
12
作者 卢放 阎红霞 +1 位作者 武毅 任政委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01期180-183,共4页
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发展。祁连山-河西走廊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是长期困扰水文地质学家的一个大难题。根据祁连山-河西走廊平原地区地层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资料,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法,进行了... 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发展。祁连山-河西走廊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是长期困扰水文地质学家的一个大难题。根据祁连山-河西走廊平原地区地层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资料,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法,进行了祁连山大断裂性质的勘查研究,查明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法研究祁连山大断裂的性质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具有十分明显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大断裂 祁连山-河西走廊平原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 物性差异 音频大地电磁法 水力联系 地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傍河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转化SFR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滕飞达 张博 +3 位作者 梁秀娟 李明乾 杨伟飞 张芷豪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2-67,共6页
傍河水源地开采地下水是一个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复杂过程。目前,模拟傍河开采量的数值模型常把河流概化为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或河流边界。第一类定水头边界处理把河流概化为无限补给水源,对季节性河流来说明显不切实际,而河流边界不具备... 傍河水源地开采地下水是一个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复杂过程。目前,模拟傍河开采量的数值模型常把河流概化为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或河流边界。第一类定水头边界处理把河流概化为无限补给水源,对季节性河流来说明显不切实际,而河流边界不具备SFR模型的汇流功能。为弥补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及河流边界模型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计算精度不够的缺陷,采用SFR模型概化白马河-吉利河,设置河床与地下水之间的河床水力传导系数、河床厚度、水深及断面形状等,将SFR模型与MODFLOW模型进行耦合,计算丰、平、枯水期河流流量与上下游水位,建立SFR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分别使用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和河流边界模型概化河流,将SFR耦合模型、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及河流边界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FR耦合模型在表达丰、平、枯水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及转化量计算方面更为准确。按SFR耦合模型、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和河流边界模型计算的研究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分别为2779万、3511万、2576万m^3/a,SFR耦合模型模拟结果与研究区已知的地下水可开采量2870万m^3/a更为接近,所得结论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R模型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 傍河水源地 白马河-吉利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以河北省南皮县为例 被引量:20
14
作者 孔晓乐 王仕琴 +1 位作者 刘丙霞 孙宏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35-1144,共10页
华北低平原区有着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农业水资源矛盾突出的地区。外来调水与浅层微咸水的联合利用是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将引起区域水循环和水环境的改变。为明确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 华北低平原区有着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农业水资源矛盾突出的地区。外来调水与浅层微咸水的联合利用是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将引起区域水循环和水环境的改变。为明确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在华北低平原区河北省南皮县域内对调水后不同季节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调查和采样,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d^2H、d^(18)O)稳定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来调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及其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7月,受蒸发作用的影响,地表水电导率(EC)和钠吸附比(SAR)增加,d2H、d18O同位素不断富集;由于地表水和周围土壤的交换吸附作用使其水化学类型向Na^+、Cl^-和SO_4^(2-)增加、HCO_3^-减少的咸水转变。调水改变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11月至翌年3月,沟渠附近浅层地下水受外来调水直接或者灌溉补给,使得3月浅层地下水EC降低,埋深变浅,部分采样点分布在外来调水的SAR-EC区域。受调水影响,3月沟渠附近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Na·Mg·Ca-Cl·SO_4、Na·Mg-Cl·SO_4·HCO_3、Na·Mg-SO_4·Cl·HCO_3等,是11月调水(Na·Mg·CaSO_4·HCO_3·Cl)和浅层地下水(Na·Mg-Cl·SO_4)的过渡类型。3月至7月浅层地下水补给沟渠水,地下水埋深变深,7月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与3月相似。调水可以季节性地改善区域内沟渠水及其附近的浅层地下水水质,而对深层地下水和坑塘水的水质无改善作用。调水对沟渠水水质的改善体现在调水季节,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改善存在滞后性,2014年11月调水之后,2015年3月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得到改善。因此,采用调水和浅层地下水、坑塘水混合灌溉,对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咸淡水资源以及深层地下水压采,恢复地下水位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华北低平原区 南皮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湿地系统地表地下水交互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静 李云良 +3 位作者 周俊锋 卢静媛 韦丽 郭玉银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42-853,共12页
洪泛系统具有复杂动态的水文环境,在季节性洪水脉冲影响下,地表-地下水交互转化对洪泛区水循环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试验、统计分析和达西定律等研究方法,开展了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湿地系统(河流-洲滩湿地-碟... 洪泛系统具有复杂动态的水文环境,在季节性洪水脉冲影响下,地表-地下水交互转化对洪泛区水循环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试验、统计分析和达西定律等研究方法,开展了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湿地系统(河流-洲滩湿地-碟形湖)地表-地下水文学特征、相互作用和交换通量研究.数据资料显示,在地形地貌影响下,研究区洲滩地下水位明显低于碟形湖水位,但总体上略高于周边河流水位,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控制洪泛湿地的地下水动态方面,河流水文情势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作用要强于碟形湖水文变化.就河流-地下水转化关系而言,研究区湿地系统的地下水与周边河流水体之间存在动态转化关系,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通量以及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通量分别约为0.4和0.2 m/d.就湖泊-地下水转化关系而言,碟形湖一般来说补给周边滩地的地下水系统,但两者之间的交换通量基本小于0.1 m/d.在年尺度上,研究区地表-地下水之间的累积交换通量变化约介于7.5~48.2 m/a,其中河流-地下水的累积交换通量约是碟形湖-地下水的4~7倍,且秋、冬季的累积交换通量要明显大于春、夏季.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洪泛区河湖系统的水资源联合管理、水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泛水文 碟形湖湿地 交换通量 河湖系统 地表-地下水转化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农田水分转化SWAP模拟 被引量:18
16
作者 冯绍元 马英 +1 位作者 霍再林 宋献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68,共9页
非充分灌溉改变了农田水分转化过程,以往的研究较少讨论作物根系层以下的土壤水分转化动态及其对作物耗水的影响。该文在北京市典型农田开展了冬小麦-夏玉米非充分灌溉试验,在对SWAP模型率定与验证基础上,模拟分析了非充分灌溉农田耗水... 非充分灌溉改变了农田水分转化过程,以往的研究较少讨论作物根系层以下的土壤水分转化动态及其对作物耗水的影响。该文在北京市典型农田开展了冬小麦-夏玉米非充分灌溉试验,在对SWAP模型率定与验证基础上,模拟分析了非充分灌溉农田耗水规律与水分转化过程,并应用模型得到了研究区不同降水年型的最优非充分灌溉模式。结果表明:非充分灌溉的实施促使作物消耗大量土壤贮水,当降雨或灌溉量较小时,土壤水可占作物耗水量的46.1%;根区和储水区之间土壤水分交换明显,转化通量变化范围为-2.67~0.45mm/d,而储水区底部水分通量较小且无明显变化,根区土壤水分渗漏出现在灌溉或较大的降雨之后,储水区水分向上补给主要发生在作物需水关键期;与常规灌溉相比,最优非充分灌溉模式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别节水375、225和225mm,储水区底部深层水分渗漏量分别减少了89%、17%和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水 模型 非充分灌溉 冬小麦-夏玉米农田 水分转化 深层渗漏 SW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德州地区三水转化关系初步探讨
17
作者 于增先 《水文》 1982年第S1期88-93,共6页
平原区三水转化的研究,是正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对山东省德州地区在大气降水补给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分配比例,和它们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补给、转化和消耗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 平原区三水转化的研究,是正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对山东省德州地区在大气降水补给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分配比例,和它们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补给、转化和消耗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对水资源评价中有关问题的一些看法。一、德州地区三水转化的基本特点1.区域下垫面及其闭合条件德州地区,位于山东省北部,系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面积12770平方公里。区域内以河系为界,基本闭合。这对三水转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截留量 地下水 潜水埋深 三水转化 德州地区 补给量 地表径流量 地下水补给系数 多年平均降水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森林理论及其在水文地质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杜尚海 古成科 张文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285-4295,共11页
随机森林理论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人工智能集成学习算法,由于其对数据系列中异常值的容忍度较高,且预测结果准确度显著高于其他常用算法,在以水文地质领域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介绍随机森林算法理论和应用... 随机森林理论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人工智能集成学习算法,由于其对数据系列中异常值的容忍度较高,且预测结果准确度显著高于其他常用算法,在以水文地质领域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介绍随机森林算法理论和应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内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其在地下水潜力评估、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下水污染预测等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效果,对随机森林理论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前景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理论可以有效解决水文地质领域研究中的参数和过程不确定性问题,在水文地质结构精确刻画、水文地质参数准确反演、水文地质过程的描述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随机森林 地下水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地下水水质评价 地下水污染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