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6月东北冷涡暴雨降水物理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玥瑶 崔晓鹏 +1 位作者 李国平 陈力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0-1656,共17页
本文针对2021年6月2~3日发生在辽宁和吉林两省的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利用多源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首先开展综合观测分析,进而利用WRF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主降水时段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开展宏、微观物理过程和暴... 本文针对2021年6月2~3日发生在辽宁和吉林两省的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利用多源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首先开展综合观测分析,进而利用WRF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主降水时段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开展宏、微观物理过程和暴雨形成机理模拟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降水范围广、局地雨强大、对流性突出;暴雨过程期间,东亚大气环流相对稳定,东北冷涡缓慢东移,携带冷空气南下,与偏南暖湿气流汇合,触发涡旋云系发展;两省位于高空急流核出口区左前方和偏南低空急流前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结构有助于强降水系统发展。伴随水汽辐合加强,云物理过程旺盛发展,水凝物含量显著升高,其中霰粒子通过融化成雨滴等云物理过程,对强降水起到重要贡献。云滴通过水汽凝结过程迅速增长,但同时由于云微物理转化过程而被大量消耗,用于云系发展和降水发生。降水强度受水汽收支和云收支过程共同影响,强降水前期,伴随强盛水汽输送与辐合,区域上空水汽含量显著增加,降水系统发展;强降水后期,伴随冷涡云系逐步东移,区域内辐合减弱,局地大气内水汽明显消耗,以继续支撑较强降水。伴随水汽局地辐合,水凝物旺盛发展(尤其是冰相水凝物)。过程初期,液相水凝物动力辐合与微物理转化过程共同支撑降水云系快速发展;降水峰值时段,上述两过程仍然活跃,但由于强降水显著消耗,水凝物含量局地变化不明显。整个暴雨过程期间,液相水凝物持续辐合,而冰相水凝物于初期短暂辐合之后,逐渐减弱为弱辐散,这一演变特征与局地热、动力结构及其演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暴雨 降水物理过程 观测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对农作物种植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毕敬 《河北农业》 2024年第2期70-71,共2页
为减少天气对农作物种植产生的影响,本文重点对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进行阐述。研究结果表明,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有利于提升农作物生长性能、质量和产量。因此,应尝试将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应用于... 为减少天气对农作物种植产生的影响,本文重点对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进行阐述。研究结果表明,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有利于提升农作物生长性能、质量和产量。因此,应尝试将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应用于农作物种植管理,改善农作物种植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 人工影响天气 农作物种植 冰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2008~2012年) 被引量:77
3
作者 郭学良 付丹红 胡朝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1-363,共13页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5年(2008~2012年)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主要研究进展,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内容涉及可分辨云数值模式及模拟研究、云降水的观测与遥感反演研究、气溶胶对云降水的影响及人工影...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5年(2008~2012年)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主要研究进展,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内容涉及可分辨云数值模式及模拟研究、云降水的观测与遥感反演研究、气溶胶对云降水的影响及人工影响天气相关的数值模式、观测试验研究等。提高对云降水形成过程、时空结构与演变机理的深入认识,对揭示大气水循环、气候变化过程,提高天气精细化预报、大气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 人工影响天气 进展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和思考 被引量:43
4
作者 洪延超 雷恒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1-967,共17页
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密不可分,云降水物理为人工影响天气提供理论基础,人工影响天气是云降水物理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规模、经费投入已达世界之最,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正在建设之中。论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云物理研... 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密不可分,云降水物理为人工影响天气提供理论基础,人工影响天气是云降水物理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规模、经费投入已达世界之最,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正在建设之中。论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云物理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过程,评述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思考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的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几十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云雾降水的外场观测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外场试验研究,云和降水物理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数值云模式和中尺度模式的模拟研究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和降水机制研究、云的微物理结构、云水资源和人工增雨潜力评估、催化条件预测、催化剂和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论文最后指出,目前的人工影响天气需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核心技术研究,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云和降水物理中的有关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 人工影响天气 回顾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降水物理学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5
作者 吕晶晶 朱彬 +3 位作者 何都良 安俊琳 王静 项磊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9-172,共4页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云物理实践教学中自然云雾过程不可及、不可逆和多因素影响等难点,围绕云雾降水的宏微观过程,以外场仪器观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为基础,借助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递进式开发了涵盖基础操作、设计验证和综合探索3层次...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云物理实践教学中自然云雾过程不可及、不可逆和多因素影响等难点,围绕云雾降水的宏微观过程,以外场仪器观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为基础,借助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递进式开发了涵盖基础操作、设计验证和综合探索3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并采用自主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云降水过程知识点的掌握,切实提升了学生防灾减灾实践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实验 虚拟仿真技术 云雾降水过程 人工影响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做中学”理念的云降水物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静 朱彬 +3 位作者 华兴夏 银燕 杨军 陈爱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5-148,共4页
基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理念,探讨了大气科学专业云降水物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方向和内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遵循了学生实践知识和能力提升的培养规律,将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认知、求证、应用和探究4个层次,... 基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理念,探讨了大气科学专业云降水物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方向和内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遵循了学生实践知识和能力提升的培养规律,将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认知、求证、应用和探究4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改革 做中学 降水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云降水物理飞机观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郭学良 付丹红 +1 位作者 郭欣 方春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1-652,共12页
飞机观测是云中粒子相态、分布和转化特征的重要探测技术。我国云降水物理飞机观测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飞机平台、机载测量技术、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认识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现积层混合云中对流泡区... 飞机观测是云中粒子相态、分布和转化特征的重要探测技术。我国云降水物理飞机观测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飞机平台、机载测量技术、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认识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现积层混合云中对流泡区具有更高的过冷水含量,凇附增长起重要作用,符合“播撒-供给”降水形成机制,而在层云区,当云厚度较小时,过冷水含量很少,冰雪晶的凝华、聚并增长起主导作用,并不符合“播撒-供给”降水形成机制,而当云厚度较大时,过冷水含量较为丰富,凝华、聚并和凇附增长起主导作用,基本符合“播撒-供给”降水形成机制;我国北方冬季降雪过程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凝华-聚并机制,只有在水汽非常充足、云较厚的情况下,凇附增长过程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虽然在人工影响天气播撒效应、数值模式云物理过程验证、卫星及雷达遥感数据检验、对流云结构观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较薄弱,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 飞机观测 降水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和思考
8
作者 刘颖 《农村科学实验》 2019年第26期24-25,共2页
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有着密切联系,其中云降水物理能为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人工影响天气更是云降水物理研究的关键应用成果。现阶段我国针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规模与经费投入不断扩张,相应工程也在建设当中... 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有着密切联系,其中云降水物理能为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人工影响天气更是云降水物理研究的关键应用成果。现阶段我国针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规模与经费投入不断扩张,相应工程也在建设当中。文章主要针对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简要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 人工影响天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马逊”(1409)强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薛一迪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0-1336,共17页
利用WRF模式,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定义,针对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临岸迅速加强为超强台风并登陆我国华南沿海这一时段的强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威马逊"主体环流区... 利用WRF模式,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定义,针对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临岸迅速加强为超强台风并登陆我国华南沿海这一时段的强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威马逊"主体环流区域内一直维持很强的平均降水强度(PS),陆地和海洋PS的相对贡献基本呈反向变化,登陆期间陆面摩擦辐合增强,有利于水汽更多地向陆地区域辐合(QWVA代表垂直积分的三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此时段QWVA为正值),造成登陆前短时段内陆地上空局地大气增湿(QWVL代表垂直积分的水汽局地变化率的负值,此时段QWVL为负值),借助云微物理过程快速转化为液相和固相云水凝物(QCLL和QCIL分别代表垂直积分的液相和固相云水凝物局地变化率的负值,此时段QCLL和QCIL为负值),促使陆地上空降水云系快速发展和降水强度增强,而当环流中心位于北部湾洋面时,海洋QWVA的相对贡献显著增强,登陆期间下垫面的变化导致水汽相关物理过程明显变化,进而造成降水云系和强降水中心的显著变化;与陆地相比,海洋表面蒸发的作用更强,变化更明显;"威马逊"影响华南沿海期间,主体环流圈内平均的QCLL和QCIL均基本呈现"正—负—正"的变化特征,当环流中心位于北部湾洋面(三次登陆时期)时水凝物含量以增加(减少)为主;"威马逊"主体环流区域内一直维持高降水效率,从主体环流圈接触陆地开始,陆地降水效率迅速升高,而海洋降水效率在绝大多数积分时段内维持较高数值,只在第二和第三次登陆后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主体环流圈 降水物理过程 降水效率 三维降水诊断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晓慧 崔晓鹏 郝世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7-436,共20页
利用WRF模式对2015年热带气旋(TC)"苏迪罗"发展演变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苏迪罗"路径、强度、高低空环流、云系演变和降水分布等。应用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苏迪罗"海上活动时... 利用WRF模式对2015年热带气旋(TC)"苏迪罗"发展演变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苏迪罗"路径、强度、高低空环流、云系演变和降水分布等。应用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苏迪罗"海上活动时段的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指出,Q_(WVA)(三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对TC环流区域内降水相关的水汽相关过程变率(Q_(WV))变化起主导作用,但环流区域内Q_(WVL)(垂直积分负的水汽局地变化率)和Q_(WVE)(海面蒸发率)亦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后者),尽管Q_(WVE)贡献明显小于Q_(WVA),但由环流区域外辐合来的水汽也可能主要源于区域外不同海域的海面蒸发,海面蒸发的总体贡献应更大。海上活动时段云相关过程变率(Q_(CM))特征及变化与Q_(WV)相比更为复杂,环流区域内的Q_(CLL)(负的液相水凝物局地变率)基本维持正值(液相水凝物持续减少),其消耗主要用于向冰相水凝物转化和地面降水,以及向区域外的三维通量辐散,6日04时之前,环流区域内Q_(CIL)(负的冰相水凝物局地变率)的变化主要归因于微物理转化及地面降水,而6日04时之后,来自环流区域外的通量辐合也有一定作用;降水强度逐渐增强时期,水凝物含量的短暂增长(负值Q_(CLL)和Q_(CIL))主要归因于明显增强和垂直扩展的上升运动,伴随上升运动增强,水凝物含量明显增加,霰融化(P_(gmlt))和雨滴碰并云滴(P_(racw))是造成雨滴含量增加的主要微物理过程。"苏迪罗"环流内区域和时间平均的降水效率高达96%,其中Q_(WVA)是主要贡献项,而Q_(WVE)和Q_(WVL)亦有重要贡献,这与TC所处海洋下垫面有关,海上活动时段,充足的降水源和较小的降水汇共同造成此时段的高降水效率,雨滴生成主要微物理来源中,P_(gmlt)约占P_(racw)的72%,体现出海上活动时段TC环流内旺盛的深对流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过程 热带气旋 海上活动时段 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北京“7·20”特大暴雨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陆婷婷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9-379,共21页
利用WRF模式,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对2016年北京“7·20”特大暴雨过程主降水时段的强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模拟诊断分析。结果显示:降水峰值时刻前,强盛水汽辐合支撑强降水,同时加湿大气,后期,水汽辐合显著减弱,降水造成局... 利用WRF模式,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对2016年北京“7·20”特大暴雨过程主降水时段的强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模拟诊断分析。结果显示:降水峰值时刻前,强盛水汽辐合支撑强降水,同时加湿大气,后期,水汽辐合显著减弱,降水造成局地大气中水汽含量明显减少;降水峰值时刻前,水汽辐合、凝结和液相水凝物辐合共同助力强降水云系快速发展,后期,动力辐合作用减弱以及水凝物持续消耗和辐散,导致水凝物含量显著减少,降水系统逐步瓦解;主降水时段,垂直上升运动强度和垂直扩展范围逐步增大,并在降水峰值时刻达最大,之后减弱收缩;上升运动峰值高度从初期位于零度层上逐步降到零度层附近,进而回落到零度层之下,伴随“弱—强—弱”的降水强度变化;上升运动控制下,水凝物含量变化明显,但不同水凝物变化幅度不一,霰粒子和雨滴增幅最显著,并于降水峰值时刻含量达最大,随后减小,其他水凝物由于微物理转化和动力辐散等过程,导致其含量的变化幅度弱于上述两者。本文研究同时指出,不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7·20”特大暴雨强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以及不同强度降水物理过程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0”特大暴雨 降水物理过程 三维降水诊断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海表温度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晓慧 崔晓鹏 +1 位作者 郝世峰 姜嘉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5-1142,共18页
利用WRF模式,在前期工作(王晓慧等,2018)模拟试验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借助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分析揭示了海表温度(SST)变化对热带气旋(TC)'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对照试验(CTL试验:SST随时间变化... 利用WRF模式,在前期工作(王晓慧等,2018)模拟试验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借助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分析揭示了海表温度(SST)变化对热带气旋(TC)'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对照试验(CTL试验:SST随时间变化)和敏感性试验(SNC试验:SST固定为初始值)的SST存在明显差异(CTL试验平均SST低于SNC试验)。对比分析表明:两试验模拟的海上时段TC路径差异不大,但SNC试验模拟的TC强度较CTL试验偏强;TC环流区域内,两试验垂直速度差值在对流层基本为正(SNC试验上升运动更强),随着SST差值不断增大,垂直运动差值也不断加大;SNC试验的降水强度(PS)大于CTL试验,但PS差值随SST差值增大并非线性变化,体现了PS变化的复杂性;SNC试验的QWVA(垂直积分的三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均基本大于CTL试验(后期差别更大),SST的不同可通过影响垂直运动,造成QWVA的差异,进而影响PS;分析时段内,两试验TC环流区域大气均持续变干(正值QWVL),且存在较明显海面蒸发(正值QWVE),其中,两试验之间的QWVL差异不明显,但SNC试验的QWVE总体上强于CTL试验(尤其是分析时段中后期);两试验间云相关过程变率差异的时间变化复杂,最大差异量级与QWVE相当;SST对水凝物发展和深对流活动有一定影响,伴随SST差异的逐渐增大,水凝物含量差异也逐渐增大,液相水凝物中,雨滴差异较大,而与液相水凝物相比,冰相水凝物差异更为突出,尤其是较大的冰相粒子(雪和霰);SNC试验中,零度层下更多的霰粒子和雨滴,在更强上升运动配合下,有助于云滴和雨滴碰并(Pracw)及霰粒子融化(Pgmlt)微物理过程的加强,进而造成更强降水。TC环流区域时间和空间平均的物理量对比分析揭示,两试验降水物理过程定性上基本相似,但定量上存在明显不同,SNC试验的PS与CTL试验相比,增幅达8.8%,这种差异主要源于降水宏、微观物理过程的差异,其中,不同SST环境下QWVE的差异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过程 热带气旋 海表温度 三维降水诊断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和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兰英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17期144-146,共3页
云降水物理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依据,指导着人工影响天气的具体实施过程,对人工影响天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众多的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将在我国的天气研究过程中发挥重要... 云降水物理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依据,指导着人工影响天气的具体实施过程,对人工影响天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众多的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将在我国的天气研究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云降水物理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并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研究思考,对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 人工影响天气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对农作物种植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裴春升 《种子科技》 2019年第1期30-30,32,共2页
科技的发展使现阶段气象预报的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农作物种植指导方面更具有较大影响。云降水物理作为现阶段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基础,使得人工影响天气指导农作物种植成为现实。就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对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影响进行探... 科技的发展使现阶段气象预报的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农作物种植指导方面更具有较大影响。云降水物理作为现阶段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基础,使得人工影响天气指导农作物种植成为现实。就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对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实现气象技术对农业种植作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 人工影响天气 农作物种植 重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降水物理研究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状分析
15
作者 哈青辰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9期215-217,共3页
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之间的关联密切,云降水物理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基础,人工影响天气则是云降水物理的应用领域。目前,人们加大了对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力度,并获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从云降水物理研究和人工影响... 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之间的关联密切,云降水物理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基础,人工影响天气则是云降水物理的应用领域。目前,人们加大了对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力度,并获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从云降水物理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状入手展开了详细分析,讨论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 人工影响天气 工作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性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个例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淑日 王广河 刘卫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7-21,共5页
对 2 0 0 0年 4月 1 4日河南省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进行了飞机探测。利用探测所取得的微物理资料 ,配合同期的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对云的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云中液态水含量。
关键词 物理结构 液水含量 粒子谱 层状云 降水物理过程 天气形势 卫星云图 雷达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对流云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4
17
作者 赵仕雄 许焕斌 德力格尔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500,共6页
利用二维动力—热力场和水凝物粒子分档数值模式,对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浅对流云降水微物理特征进行了试验性模拟,得出了浅对流云中暖雨增长机制可以单独形成雨,且其成雨速率可以快于冷雨过程等有意义的结果。
关键词 黄河上游 云模式 降水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水微物理特征测量仪的雨滴形状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舒小健 高太长 +2 位作者 刘西川 胡帅 江诗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100,共10页
利用自主研制的降水微物理特征测量仪开展降水观测试验,得到了大量的雨滴图像。研究了异常雨滴图像的形成原因和处理方法,以此为基础重点研究了在极坐标下基于Akima插值的数字雨滴图像矢量化方法,得到了雨滴平均形状特征和轴比分布特征... 利用自主研制的降水微物理特征测量仪开展降水观测试验,得到了大量的雨滴图像。研究了异常雨滴图像的形成原因和处理方法,以此为基础重点研究了在极坐标下基于Akima插值的数字雨滴图像矢量化方法,得到了雨滴平均形状特征和轴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直径小于1 mm的雨滴以圆形为主,在1.0~3.0 mm的雨滴以椭圆形为主,大于3.0 mm的雨滴逐渐呈现顶部凸起,底部偏平的形状;雨滴的平均轴比分布与经验分布一致,相互之间差异在±0.04 mm范围以内;雨滴的平均轴比与经验模型的差值在粒径3.4~3.8 mm出现峰值,该范围内的雨滴较经验关系具有更圆的形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特征测量仪(PMCS) Akima插值 雨滴形状 轴比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偏振雷达资料对南海弱台风降水微物理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睿 黄燕燕 +4 位作者 伍志方 林青 周浪 陈超 吴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57,共15页
有些南海弱台风在登陆广东时,由于路径复杂、移动缓慢,会对广东地区造成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风雨灾害。使用双偏振雷达对2018—2020年登陆广东的南海弱台风分析,发现南海弱台风在登陆前强降水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海上的台风中心南... 有些南海弱台风在登陆广东时,由于路径复杂、移动缓慢,会对广东地区造成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风雨灾害。使用双偏振雷达对2018—2020年登陆广东的南海弱台风分析,发现南海弱台风在登陆前强降水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海上的台风中心南侧眼墙的降水区,另外一个是在台风移动方向的右前方,台风螺旋雨带上岸的区域。在眼墙中,Z_(H)和K_(DP)的大值区在低层同位相,Z_(DR)大值区位于偏上风方向,降水粒子在移动的右侧开始激发,移动的右侧至右前侧为浓度较大的小粒子降水,而右侧和右后侧为大粒子降水。而且台风降水粒子在海洋和陆地有明显差异,陆地由于地形摩擦和抬升作用,降水粒子浓度较大,但水汽和能量供应不足,降水粒子直径较小;海面由于水汽和能量供应充足,对流发展较高,主要为大雨滴的对流降水,但降水粒子浓度不及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弱台风 双偏振雷达 眼墙 降水物理结构 降水粒子 台风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上台风强降水形成机制及微物理特征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欣 张璐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42,共14页
利用NCEP FNL分析资料、青岛降水现象仪和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对北上台风利奇马(1909)和巴威(2008)引发的局地对流性强降水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外围的东南暖湿气流内,受地形或边界层锋区触发形成的强对流单体后向传播或... 利用NCEP FNL分析资料、青岛降水现象仪和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对北上台风利奇马(1909)和巴威(2008)引发的局地对流性强降水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外围的东南暖湿气流内,受地形或边界层锋区触发形成的强对流单体后向传播或原地合并加强造成了局地强降水;雨滴的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和对数归一化浓度(lgN_(w))分别为1.89 mm和3.86,与典型台风降水相比平均直径更大、浓度更低,形状参数μ和斜率A的μ-A关系也有明显不同;随着雨强增强,小雨滴占比下降而中到大雨滴比例明显上升,直径1~4 mm雨滴对短时强降水的贡献超过90%;雨滴的碰并增长和对云水的聚集作用在对流性降水中占主导地位,同时深厚的凇附过程对极端强降水的出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上台风 双偏振雷达 雨滴谱 降水物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