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株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
作者 吴启叶 卢丽娜 +5 位作者 刘迎龙 平媛 何鹏搏 何月秋 吴毅歆 何鹏飞 《生物技术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247,共9页
【目的】构建广谱复制型荧光蛋白质粒,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标记以评价荧光蛋白质粒适用性。【方法】将gfp、mCherry和组成型启动子PpsbA克隆到质粒pBBR1MCS2'以构建表达载体pBBR1MCS2'-PpsbAGFP和pBBR1MCS2'-PpsbAmCherry,... 【目的】构建广谱复制型荧光蛋白质粒,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标记以评价荧光蛋白质粒适用性。【方法】将gfp、mCherry和组成型启动子PpsbA克隆到质粒pBBR1MCS2'以构建表达载体pBBR1MCS2'-PpsbAGFP和pBBR1MCS2'-PpsbAmCherry,通过接合转移将上述载体分别导入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EP1、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WB、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JF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1-2中,观察菌落及细胞荧光表现,检测其生长曲线和质粒保持率,并验证相关功能。【结果】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BBR1MCS2'-PpsbAGFP和pBBR1MCS2'-PpsbAmCherry被成功构建,并成功地利用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了上述4株革兰氏阴性细菌。荧光蛋白标记菌的菌落及细胞个体均有对应的荧光发出,生长速率与野生型菌株一致。然而,荧光蛋白质粒在此4株细菌中的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质粒在JF菌株中的稳定性最高,无选择压力继代培养40 h后的质粒持有率分别达90.33%和94.67%,在WB和EP1菌株中次之,在1-2菌株中的稳定性均最差,分别在培养5 h和25 h后就检测不到荧光。此外,荧光标记的1-2菌株溶磷活性和WB致病性与各自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结论】成功构建2种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并对R.solanacearum EP1等4株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荧光蛋白标记。其在质粒保持率中,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在1-2菌株中稳定性较差,在其余3株菌株中均能稳定表达,为后续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标记及其相关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细菌 荧光蛋白标记 广谱复制型 接合转移 质粒保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微生物污染分析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霉菌鉴定 被引量:9
2
作者 何祥祥 肖英平 +3 位作者 吴声敢 赵学平 夏效东 杨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4-150,共7页
为评估草莓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在2016年3—4月份对浙江地区基地温棚和市售草莓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草莓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并运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对分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霉菌进行了鉴定。结... 为评估草莓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在2016年3—4月份对浙江地区基地温棚和市售草莓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草莓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并运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对分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霉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温棚草莓菌落总数为120~48 600 cfu·g^(-1),大肠菌群为3~1 100 MPN·g^(-1),霉菌为0~2 900 cfu·g^(-1);市场草莓菌落总数为1 900~36 900 cfu·g^(-1),大肠菌群为15~1 100 MPN·g^(-1),霉菌为200~6 100 cfu·g^(-1);同时鉴定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河生肠杆菌(Enterobacter.amnigenus)、植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planticola)等19株革兰氏阴性细菌和毛霉属(Mucor)、镰刀菌属(Fusarium)等5株霉菌,所检出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霉菌多数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研究结果为草莓微生物数量的控制和开发杀菌抑菌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微生物 革兰氏阴性细菌 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氏阴性细菌Ⅵ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利娟 叶仕根 +3 位作者 杨晓宇 王讷言 杜明洋 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2-698,共7页
细菌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参与了细菌与细菌间、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菌的存活及致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综述了细菌T6SS的发现与命名、结构与组成,调控机制(Fur、σ54依赖性激活因子、表面缔合、群体感应)与作用机制... 细菌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参与了细菌与细菌间、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菌的存活及致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综述了细菌T6SS的发现与命名、结构与组成,调控机制(Fur、σ54依赖性激活因子、表面缔合、群体感应)与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细菌T6SS在细菌间及细菌与宿主间的作用机制,研制基于T6SS的疫苗或靶向药物,寻找对细菌T6SS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细菌 Ⅵ型分泌系统 结构与组成 调控与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院2002年~2005年抗菌药物的使用与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胡阳敏 徐翔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7-310,共4页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使用量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2002年~2005年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并对用药频度和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4年来5类常用抗菌药物的总DDDs增长了13.6%,其中头孢菌素类与氟喹诺酮类分别处于前两位。4...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使用量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2002年~2005年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并对用药频度和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4年来5类常用抗菌药物的总DDDs增长了13.6%,其中头孢菌素类与氟喹诺酮类分别处于前两位。4年间分离的主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吡肟用药频度分别增长22%、18%、197%、283%,病原菌对其耐药率也明显增高。其余抗菌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值变化不一,但耐药性普遍升高。结论2002年~2005年本院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菌对各种常用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的增长与其年用量增加呈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限定日剂量 革兰阴性细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霉素结合蛋白与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欣慧 蒋燕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0-822,F0003,共4页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是革兰阳性球菌获得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在革兰阴性细菌中因PBPs的改变导致耐药的出现却十分少见,这一观点忽视了革兰阴性细菌中PBPs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是革兰阳性球菌获得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在革兰阴性细菌中因PBPs的改变导致耐药的出现却十分少见,这一观点忽视了革兰阴性细菌中PBPs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文章对PBPs的结构、功能、检测方法及与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结合蛋白 革兰阴性细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药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张致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05-711,736,共8页
近年来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新药研究受到十分关注,一批具有良好抗革兰氏阴性菌作用的广谱抗菌药临床应用;还有若干颇具开发前景的化合物正在研究中。本文简要综述了(1)β-内酰胺类抗生素;(2)其他类抗生素;(3)喹诺酮类抗菌药;(4)具有新结... 近年来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新药研究受到十分关注,一批具有良好抗革兰氏阴性菌作用的广谱抗菌药临床应用;还有若干颇具开发前景的化合物正在研究中。本文简要综述了(1)β-内酰胺类抗生素;(2)其他类抗生素;(3)喹诺酮类抗菌药;(4)具有新结构类型与新作用机制(或新作用靶位)的新抗生素探索;(5)增强与保护抗菌药性能的物质研究等方面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细菌 革兰氏阴性耐药菌 治疗药物 广谱抗菌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抗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分泌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7
作者 郑穗平 周婉冰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3-15,26,共4页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分泌工程的研究与应用郑穗平周婉冰(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广州,510641)利用微生物表达合成和生成外源蛋白的基因工程技术日益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近来对革兰氏阴性细菌(以下简称G-菌)的分泌途径...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分泌工程的研究与应用郑穗平周婉冰(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广州,510641)利用微生物表达合成和生成外源蛋白的基因工程技术日益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近来对革兰氏阴性细菌(以下简称G-菌)的分泌途径有大量的报道,已构建相当多G-菌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细菌 细胞分泌工程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病患者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8
作者 张文中 郭秋艳 刘海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341-344,共4页
从肝病患者的体液及血液中分离、鉴定革兰阴性细菌菌株 ,同时测定革兰阴性细菌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率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以了解细菌感染的分布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结果 :肝病患者革兰阴性病原菌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 从肝病患者的体液及血液中分离、鉴定革兰阴性细菌菌株 ,同时测定革兰阴性细菌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率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以了解细菌感染的分布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结果 :肝病患者革兰阴性病原菌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气单胞菌属占多数。产酶株主要分布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 ,其敏感性低于非产酶株。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患者 革兰阴性细菌 产酶株 肺炎克雷伯菌 临床分析 感染 抗生素 大肠杆菌 菌株 体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内毒素核心糖脂抗体防治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研究现状
9
作者 全竹富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5年第4期71-74,共4页
革兰阴性细菌(Gramnegativebacteria,GNB)感染仍然是当前临床医学中的一个令人棘手的难题,严重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GNB最主要的致病成分是位于细菌细胞壁上的内毒素。而临床上针对真正起主要致病作用... 革兰阴性细菌(Gramnegativebacteria,GNB)感染仍然是当前临床医学中的一个令人棘手的难题,严重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GNB最主要的致病成分是位于细菌细胞壁上的内毒素。而临床上针对真正起主要致病作用的内毒素的治疗措施仍较少,效果也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内毒素结构 抗内毒素核心糖脂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主要成分的跨膜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童金蓉 张昭寰 +5 位作者 黄振华 张旭 史俊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0-522,共13页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由脂多糖、磷脂、外膜蛋白和脂蛋白等成分组成,是细菌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首要物理屏障,与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外膜各组分依赖特定的系统进行跨膜转运,包括脂多糖转运系统(lipopolysaccharide transport,Lpt...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由脂多糖、磷脂、外膜蛋白和脂蛋白等成分组成,是细菌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首要物理屏障,与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外膜各组分依赖特定的系统进行跨膜转运,包括脂多糖转运系统(lipopolysaccharide transport,Lpt)、脂质不对称维持系统(maintenance of lipid asymmetry,Mla)、β-桶状装配机器(β-barrel assembly machinery,Bam)以及脂蛋白定位系统(localization of lipoprotein,Lol).这些系统能够保证细菌外膜的完整与稳定,被视为维持细菌生命活动的"命门".因此,本文系统地综述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主要成分的跨膜转运系统结构与功能,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新型靶向抗菌类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细菌 外膜主要成分 跨膜转运系统结构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云飞 梁林 +4 位作者 鲍彦彬 石雅丽 孙亚超 李永丽 兰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0期98-100,共3页
在分析现有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对SDS-NaCl法进行了改良,以商品化微生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的基因组结果为对照,利用改良的SDS-NaCl法,分别提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金... 在分析现有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对SDS-NaCl法进行了改良,以商品化微生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的基因组结果为对照,利用改良的SDS-NaCl法,分别提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因组DNA。结果表明,改良的SDS-NaCl法提取的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OD_(260)/OD_(280)分别为1.88、1.89、1.81,浓度分别为61.67、64.32、53.22μg/mL;而商品化试剂盒提取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 OD_(260)/OD_(280)分别为1.85、1.87、1.83,浓度分别为64.07、58.43、52.34μg/mL。结果证明改良SDS-NaCl法提取的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基因组DNA可用于后续试验如全基因组测序和PCR等,同时可快速获得大量的高质量微生物基因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基因组DNA 革兰氏阳性细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 SDS-NaCl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表面产物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含铭 丁绍卿 +3 位作者 王鲁平 袁增麟 张国来 郎淑慧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68-68,共1页
在超薄切片中,可以见到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表面,存在着结构不同的产物。大多数细菌的细胞表面产物为外膜泡(Outer-membrane),呈球状和管状,或为球-管联合体,都是由外膜构成的空泡或液泡(图1)。霍乱弧菌的外膜泡与众不同,为3-8个... 在超薄切片中,可以见到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表面,存在着结构不同的产物。大多数细菌的细胞表面产物为外膜泡(Outer-membrane),呈球状和管状,或为球-管联合体,都是由外膜构成的空泡或液泡(图1)。霍乱弧菌的外膜泡与众不同,为3-8个致密层构成的多层外膜泡,中空或内含小泡(图2)。钩端螺旋体的细胞表面产物,则是一种特有的螺管结构(Coil structure),或称脊柱体(spine),以外膜为鞘,内包一个粗38nm,长2000-3800nm的弹簧样小体(图3)。多形类杆菌的细胞表面,有两种结构;一种是不常见的微细胞(Minicell),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基本的细胞结构(图4);另一种是首次观察到的分泌性环层体(Concentric lamina)直径45-170nm,由同心环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 阴性细菌 细胞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强大武器
13
作者 董海亮 R. Rajeswari Mohankumar Shettar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3年第1期56-58,共3页
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产生内毒素 ,这种毒素可危害动物健康而对其很难加以防制。本文作者解释了内毒素来自何处以及对其的治疗和预防之所以如此困难的原因。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细菌 人畜共患病 细胞壁 结构功能 内毒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细菌在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的组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会荣 付玉斌 +2 位作者 李筠 纪伟尚 徐怀恕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1-406,共6页
在青岛近岸海区两个不同地点 ,分别进行浸海挂片实验研究四种不同基质表面 (玻片、钢片以及涂有防污漆、防锈漆的玻片 )微生物粘膜中细菌组成。从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共分离32 3株附着细菌 ,大多数为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氏阴性细菌 ,... 在青岛近岸海区两个不同地点 ,分别进行浸海挂片实验研究四种不同基质表面 (玻片、钢片以及涂有防污漆、防锈漆的玻片 )微生物粘膜中细菌组成。从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共分离32 3株附着细菌 ,大多数为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氏阴性细菌 ,且大部分具有鞭毛。依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将革兰氏阴性细菌鉴定到属 ,分别属于气单胞菌属 ( Aeromonas)、发光杆菌属 ( Photobacteri-um)、莫拉氏菌属 ( Moraxella)、假单胞菌属 ( Pseudomonas)、弧菌属 ( Vibrio)和产碱菌属 ( Alcali-genes)等 12个属 ,其中气单胞菌属是优势菌属。不同基质表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粘膜 基质 气单胞菌属 革兰氏阴性细菌 海洋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革兰氏阴性菌释放内毒素对其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能武 袁建成 +2 位作者 肖光夏 郑江 秦孝建 《中国抗生素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2-116,144,共6页
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诱导革兰氏阴性菌释放内毒素 (L PS)及对感染动物保护效能方面的差异 ,旨在为临床上防治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正确选择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将 Wistar大鼠背部做 30 %TBSA( °)烫伤 ,创面立即涂铜绿假单胞菌 (... 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诱导革兰氏阴性菌释放内毒素 (L PS)及对感染动物保护效能方面的差异 ,旨在为临床上防治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正确选择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将 Wistar大鼠背部做 30 %TBSA( °)烫伤 ,创面立即涂铜绿假单胞菌 (PA10 3)悬液 1ml(1× 10 9CFU) ,72 h后制成大鼠烧伤创面脓毒症模型。烧伤脓毒症大鼠随机分为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半乳糖胺 (Gal N)敏化后治疗组及爱兰苔胶 (CGN)封闭后治疗组。分别用亚胺培南 (IMP,5 mg)和头孢他啶 (CTZ,10 mg)单剂量腹腔注射 (i.p.)治疗 ,对照组施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 ,同时 ,敏化组加用 Gal N 5 0 mg i.p.,以增强大鼠对 L PS的敏感性 ,封闭组在敏化组的基础上加用 CGN 1mg i.p.,以阻断 L PS的生物学效应。于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后 3、6及 9h抽静脉血 ,检测血中细菌浓度 ,血浆 L PS水平 ,并观察敏化组和封闭组大鼠 10 d后的死亡率。结果 IMP和 CTZ均能使大鼠血中菌量显著降低 ;IMP和 CTZ在杀菌过程中均能诱导 PA10 3释放大量 L PS,但 CTZ组血浆 L PS水平显著超过相应的IMP组 (P<0 .0 5或 P<0 .0 1) ;与此同时 ,敏化组大鼠的死亡率 CTZ组明显高于 IMP组 (P<0 .0 5 ) ,而在封闭组 ,两者间的这种差异则消失 (P>0 .0 5 )。结果表明 ,同属β-内酰胺类的 IMP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类 革兰氏阴性细菌 内毒素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解氰化物细菌质粒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翠红 辛晓芸 +1 位作者 徐建红 樊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3,19,共4页
从含KCN的分离筛选培养基上分离出的 2 0株菌株进行了质粒抽提 ,对质粒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发现了 1 1株细菌带有质粒 ,对其中几株带质粒菌和不带质粒菌进行了降氰力的测定 ,说明了质粒对降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从含KCN的分离筛选培养基上分离出的 2 0株菌株进行了质粒抽提 ,对质粒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发现了 1 1株细菌带有质粒 ,对其中几株带质粒菌和不带质粒菌进行了降氰力的测定 ,说明了质粒对降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并对 6株菌测定了质粒分子量 ,但未发现降氰力与分子量间的相关性。通过进行革兰氏染色发现 ,这 2 0株菌株都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较好地说明了革兰氏阴性菌所普遍具有的降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物 革兰氏阴性细菌 含氰废水 废水处理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他啶诱导的细菌溶解和内毒素释放 被引量:13
17
作者 梁爱华 大野尚仁 宿前利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5-198,共4页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杀死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同时可能诱导细菌内毒素(LPS)从细菌细胞壁释放,从而导致或加重内毒素血症。实验结果表明,头孢他啶(CAZ)在高浓度(5×MIC)或低浓度(1/4或1/8×MIC)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杀死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同时可能诱导细菌内毒素(LPS)从细菌细胞壁释放,从而导致或加重内毒素血症。实验结果表明,头孢他啶(CAZ)在高浓度(5×MIC)或低浓度(1/4或1/8×MIC)时,在无血清体外培养系统或含血液培养系统中,作用于大肠埃希氏菌O111:B4,均可引起大量的内毒素释放到培养上清液中,这些培养上清液在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上和小鼠体内可诱导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产生。结果提示,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应考虑到可能加重的毒血症对预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头孢他啶 败血症 革兰氏阴性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氏阳性细菌分选酶功能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祝令伟 郭学军 冯书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66-969,共4页
关键词 革兰氏阳性细菌 酶功能 分选 革兰氏阴性细菌 细胞壁成分 表面蛋白 应用 肽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分离及其药敏谱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金凤玲 张磊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 通过革兰阴性(G-)多重耐药菌株的分离和耐药谱检测,分析其耐药变异和发生机制。为临床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分离培养并鉴定菌种;分别用K B纸片扩散法和自动肉汤稀释法测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进行药敏试验,... 目的 通过革兰阴性(G-)多重耐药菌株的分离和耐药谱检测,分析其耐药变异和发生机制。为临床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分离培养并鉴定菌种;分别用K B纸片扩散法和自动肉汤稀释法测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进行药敏试验,据此筛选耐药表型并计算耐药率;同时采用纸片扩散法确证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E test法测金属酶。结果 2 735份标本中检出多重耐药菌株2 80株,检出率10 .2 4 % ,其中G-菌16 7株,涉及13个菌属17种细菌。耐药谱研究表明,绝大部分G-菌耐受10种以上常用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 .2 2 % ,而非发酵菌为2 4 .39% ;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检出率为5 9.32 % ,AmpC酶检出率为30 .77% ,两者均以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占多数,两种产酶菌株耐药谱差异不大;非发酵菌金属酶阳性率为18.18%。结论 G-菌是多重耐药菌的主要构成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受,其耐药机制主要是细菌产生ESBLs和AmpC等灭活酶。临床实践中应常规开展细菌产酶类型的检测,并应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革兰阴性细菌 抗药性 微生物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AMPC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沉积物中产淀粉酶细菌的rep-PCR基因指纹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戴世鲲 郑天凌 +1 位作者 郑伟 王晓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171-174,共4页
利用淀粉酶筛选培养基平板从27个深海沉积物样品中筛选得到30个具有胞外淀粉酶活性的菌株.其中革兰氏阴性细菌有22株,阳性细菌有8株.对这些细菌的基因组DNA进行ERICPCR和BOXPCR扩增,指纹图谱显示大部分菌株均存在数目不等的各自独特的带... 利用淀粉酶筛选培养基平板从27个深海沉积物样品中筛选得到30个具有胞外淀粉酶活性的菌株.其中革兰氏阴性细菌有22株,阳性细菌有8株.对这些细菌的基因组DNA进行ERICPCR和BOXPCR扩增,指纹图谱显示大部分菌株均存在数目不等的各自独特的带型,各特异性扩增的主带型能重复稳定出现.比较两种引物的指纹图谱,显示ERICPCR比BOXPCR具有较丰富的图谱多态性.对产生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学分析,30株细菌可分为10组,其中5株细菌分别独立成组,最多的第Ⅱ组包含有8株细菌,而在同一聚类组内的细菌可能是处于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的位置.研究显示,30株菌具有丰富的种属多样性,揭示了深海微生物资源的丰富和潜力.ERICPCR和BOXPCR技术可用于对深海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物 指纹分析 R基因 rep 革兰氏阴性细菌 指纹图谱 ERIC 基因组DNA 特异性扩增 PCR扩增 淀粉酶活性 筛选培养基 深海微生物 PCR技术 微生物资源 BOX 亲缘关系 群落组成 多样性 显示 聚类组 多态性 丰富 带型 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