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纤维样滑膜细胞Ahr入核的比较
1
作者 程梦 王燚 +2 位作者 董伟波 魏伟 常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4-1528,共5页
目的探究成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Ahr入核的差别。方法用15%的DMEM培养人来源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细胞株MH7A,分别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量化成像流式细胞仪(ImageStreamX MarkⅡ)检测空白对照组、Kyn组和Kyn+... 目的探究成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Ahr入核的差别。方法用15%的DMEM培养人来源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细胞株MH7A,分别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量化成像流式细胞仪(ImageStreamX MarkⅡ)检测空白对照组、Kyn组和Kyn+CH223191组对MH7A中Ahr的入核水平,并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种检测技术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免疫荧光技术和成像流式细胞术测得的MH7A细胞中Kyn组和Kyn+CH223191组Ahr入核能力增加(P<0.05),两种实验方法测得的三组结果相关性良好,R 2值分别是0.8638、0.9287和0.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免疫荧光技术的操作和结果,成像流式细胞术数据处理比较复杂,但所得结果精确度高,避免了实验者的主观性,减少实验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 成像流式细胞 类风湿关节炎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芳香烃受体 入核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测量中的直标及间标 被引量:7
2
作者 温厚津 陶家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直接标记和间接标记是免疫荧光测量中两种不同的标记方法。在流式细胞计测量中,一般说来,直接标记不易引入样品的非特异性结合,因此引入干扰少,样品的数据好处理,而间接标记由于有放大作用,容易引入非特异结合的干扰,严重时所得... 直接标记和间接标记是免疫荧光测量中两种不同的标记方法。在流式细胞计测量中,一般说来,直接标记不易引入样品的非特异性结合,因此引入干扰少,样品的数据好处理,而间接标记由于有放大作用,容易引入非特异结合的干扰,严重时所得数据无法区分特异及非特异信号,造成数据分析的混乱,通过样品实测比较,认为在流式细胞计测量中应用直接样品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标记 间接标记 流式细胞 免疫荧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免疫荧光显微术检测泡桐丛枝病原MLO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田国忠 张锡津 +3 位作者 朱水方 张成良 罗飞 黄文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6,共6页
以感染类菌原体MLO的泡桐组培苗为病原繁殖材料,采用差速离心和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来提纯MLO作为免疫抗原制备兔抗血清。抗血清经健康汁液吸收后,作为第一抗体,用异硫代氰酸荧光素FIFC标记的羊抗兔免疫球蛋... 以感染类菌原体MLO的泡桐组培苗为病原繁殖材料,采用差速离心和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来提纯MLO作为免疫抗原制备兔抗血清。抗血清经健康汁液吸收后,作为第一抗体,用异硫代氰酸荧光素FIFC标记的羊抗兔免疫球蛋白作为第二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染病组织中的MLO特异性荧光。经与DAPI染色技术比较,找出了适宜的徒手切片和减少非特异性反应的途径。此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测定简便等特点。适用于MLO组织定位、组培苗脱毒效果评估、病原株系鉴定和病害检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原MLO 间接免疫荧光 显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流式细胞术快速检测汉滩病毒滴度 被引量:4
4
作者 蒋伟 杨栋强 +5 位作者 潘蕾 于海涛 李彧 王伟 王平忠 白雪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9-581,584,共4页
目的:建立用流式细胞仪快速测定汉滩病毒滴度的方法。方法:汉滩病毒76-118株感染Vero-E6细胞,以汉滩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mAb)3G1为一抗,FITC标记的羊抗小鼠抗体为二抗,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阳性细胞率,评价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以及不... 目的:建立用流式细胞仪快速测定汉滩病毒滴度的方法。方法:汉滩病毒76-118株感染Vero-E6细胞,以汉滩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mAb)3G1为一抗,FITC标记的羊抗小鼠抗体为二抗,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阳性细胞率,评价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以及不同病毒接种量的阳性细胞率,并与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比。结果:感染后36 h阳性细胞百分率为(10.06±0.42)%,最低检测的病毒滴度为100 TCID50/mL。结论:相对于传统的空斑实验及间接免疫荧光滴定法,FCM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检测汉滩病毒滴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滩病毒 流式细胞 空斑实验 间接免疫荧光 病毒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31
5
作者 杨蕊 邹明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4-128,共5页
流式细胞术是一项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细胞分析技术 ,是一种自动而迅速地进行细胞及免疫分析的标准方法。近年来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很多新型的流式细胞仪系统 ,具有体积小、功能全、价格低、使用方便、应用广泛等特点。
关键词 流式细胞 生物医学分析技 激光光源 数据存储 细胞分选 免疫荧光测试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外周血样品的直标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杜秀敏 齐法莲 杨道理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流式细胞 外周血样品 直标法 FCM免疫荧光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特点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金兰 刘艳荣 +2 位作者 常艳 付家瑜 陈珊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6-228,共3页
为了解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eloma ,MM)细胞的免疫表型特点 ,采用三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对 2 0例MM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了免疫分型检测。研究结果发现 ,每例病人骨髓细胞中均可见一群异常的细胞 ;CD4 5 /SSC值较有核红... 为了解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eloma ,MM)细胞的免疫表型特点 ,采用三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对 2 0例MM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了免疫分型检测。研究结果发现 ,每例病人骨髓细胞中均可见一群异常的细胞 ;CD4 5 /SSC值较有核红细胞大 ;CD4 5阴性或弱阳性 ;CD38强阳性 ;CD19均为阴性 ;多数标本CD5 6阳性 ;少数标本胞浆κ(cκ)或胞浆λ(cλ)阳性及CD2 0阳性。检测的所有标本除三分之一为CD5 6 -外 ,均无正常浆细胞的表型 (CD19阳性 ,CD5 6阴性 )。结论 :流式细胞术是确定MM细胞的有用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表型 流式细胞 MM 三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法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力刺激促进细胞膜胆固醇外排引起细胞体积收缩产生力学韧性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王正妍 魏福兰 刘世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2-252,共1页
目的研究机械拉伸力作用下细胞质膜韧性状态的产生方式,并分析其产生机制。方法通过细胞拉伸装置,对肺上皮细胞施加单轴循环拉伸力,比较单次加力与组合加力对质膜的损伤差异,分析不同预刺激对高强度拉伸的保护作用。利用免疫荧光技术,... 目的研究机械拉伸力作用下细胞质膜韧性状态的产生方式,并分析其产生机制。方法通过细胞拉伸装置,对肺上皮细胞施加单轴循环拉伸力,比较单次加力与组合加力对质膜的损伤差异,分析不同预刺激对高强度拉伸的保护作用。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流式细胞术,3D重建技术比较不同拉伸强度前后细胞体积变化,及细胞内钙水平,分析胞内钙激活质膜扰动酶并进一步影响细胞体积的机制。同时基于Hill函数建立力-钙-细胞体积-质膜膜损伤之间的量化关系,并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降维方法提出韧性态和正常态的识别方法。结果低强度拉伸力预刺激后,能够降低高强度拉伸力引起的膜损伤,即产生质膜韧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质膜韧性的产生需要一定强度的预刺激,当预刺激达到临界值时,胞内钙含量升高,细胞体积缩小,韧性态产生。机制上,力刺激激活钙依赖扰动酶TMEM16F促进细胞释放大量含有胆固醇的细胞外囊泡,降低了细胞膜胆固醇含量,进一步激活了体积调节性阴离子通道,实现细胞体积缩小。结论质膜力学韧性状态的产生需要一定值的预刺激,此状态的产生主要通过离子通道的激活,并以体积缩小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内钙 免疫荧光 细胞体积 拉伸力 体积收缩 拉伸装置 肺上皮细胞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疗效与CD28阳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朱传武 罗端德 +2 位作者 曾令兰 高勇 李淑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1-252,共2页
探讨干扰素疗效与慢性乙肝患者CD2 8阳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的关系。分离 32例慢性乙肝患者及 8例正常对照PBMCs,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 8+ PBMCs,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前和结束时CD2 8+ PBMCs均较正常... 探讨干扰素疗效与慢性乙肝患者CD2 8阳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的关系。分离 32例慢性乙肝患者及 8例正常对照PBMCs,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 8+ PBMCs,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前和结束时CD2 8+ PBMC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干扰素治疗结束时患者CD2 8+ PBMCs水平显著升高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抗病毒治疗 3个月后有 2 1例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应答标准 ,11例无应答 ;产生完全或部分应答组 ,在治疗前、后CD2 8+ PBMCs均相应高于无应答组 ;进一步分析表明 ,治疗前完全应答组显著高于无应答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部分应答组虽高于无应答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研究结果提示慢性乙肝患者CD2 8+ PBMCs水平可能与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有关 ,似可作为干扰素疗效预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CD28分子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伟 唐小千 +2 位作者 绳秀珍 邢婧 战文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2,共6页
本研究运用硫酸铵盐析法结合Protein A亲和层法从大菱鲆血清中分离、纯化免疫球蛋白IgM。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纯化的血清IgM主要有2条蛋白带,分子量分别为78和27kDa,分别为大菱鲆IgM的重链与轻链。以纯化的IgM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 本研究运用硫酸铵盐析法结合Protein A亲和层法从大菱鲆血清中分离、纯化免疫球蛋白IgM。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纯化的血清IgM主要有2条蛋白带,分子量分别为78和27kDa,分别为大菱鲆IgM的重链与轻链。以纯化的IgM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将融合后的细胞置于含HAT的培养基中培养。利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筛选杂交瘤,并利用有限稀释法对阳性杂交瘤进行单克隆,最终共获得3株抗大菱鲆血清IgM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1B2、1G4和2A1,抗体分型结果显示3株单抗均属IgG。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单抗1B2和1G4可特异性识别大菱鲆IgM重链蛋白,而单抗2A1则特异性识别轻链蛋白。同时,以制备的腹水单抗1G4结合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单抗1G4可识别大菱鲆外周血、脾及前肾组织中表面IgM阳性(sIgM^+)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大菱鲆外周血、脾和前肾白细胞中sIgM^+细胞比例分别为48.07%,20.05%和18.45%。研究结果显示,制备的抗大菱鲆血清IgM单抗特异性高、反应性强,可为研究大菱鲆免疫系统及免疫应答动态提供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血清IGM 单克隆抗体 免疫荧光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形态学特点 被引量:11
11
作者 何旭 郭新 +3 位作者 崔丽 王心蕊 牛云 李玉林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7-61,共5页
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免疫学表型;采用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SCs的一般形态学特点;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免疫学表型;采用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SCs的一般形态学特点;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MSCs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分离、培养出高度同源性的MSCs具有独特的细胞免疫学表型,即CD73、CD105、CD44、CD166、CD90阳性,CD34、CD 31、CD45阴性;细胞组织化学MSCs PAS-过碘酸雪夫氏染色阳性,苏丹黑-B(SB)及碱性磷酸酶(AKP)染色阴性;免疫荧光见细胞CD73、CD105阳性;透射电镜下MSCs表面有微绒毛,相邻细胞间有缝隙连接,细胞器丰富;扫描电镜下MSCs呈长梭形、鱼群状排列,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实验结果为MSCs的诱导分化及应用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流式细胞 细胞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旭 刘丹丹 +2 位作者 王阳 郭新 李玉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96-598,602,共4页
目的 :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并检测其免疫学表型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其体外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 目的 :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并检测其免疫学表型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其体外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扩增MSCs;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免疫学表型 ;通过VEGF 16 5基因转染分析MSCs的表型变化。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出高度同源性的MSCs;MSCs具有独特的细胞免疫学表型 ,即CD4 4 ,CD2 9,c kit阳性 ,CD34,CD31,CD5 4阴性 ;VEGF 16 5诱导后CD4 4表达明显降低 ,CD31显著升高 ,MSCs向内皮分化。结论 :成功建立人MSCs分离培养方法 ,探讨了MSCs细胞免疫学表型及VEGF对它的内皮诱导分化作用 ,为MSCs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荧光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与iNOS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静 唐二虎 +5 位作者 潘渊明 唐小卿 职君利 余惠旻 冯鉴强 陈培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与iNOS关系。【方法】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C12细胞凋亡,间接免疫荧光FCM检测PC12细胞iNOS的表达。【结果】PC12细胞自然凋亡率为(...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与iNOS关系。【方法】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C12细胞凋亡,间接免疫荧光FCM检测PC12细胞iNOS的表达。【结果】PC12细胞自然凋亡率为(1.5±0.1)%,0.5mmol·L-1MPP+作用24h后,PC12细胞凋亡率为(59.5±2.7)%;20μmol·L-1Cur和0.1mmol·L-1特异性iNOS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对PC12细胞作用24h后无明显凋亡诱导作用,但分别使0.5mmol·L-1MPP+处理组细胞凋亡率由(59.5±2.7)%下降到(15.9±5.3)%和(39.7±8.7)%(P<0.01);PC12细胞经0.5mmol·L-1MPP+处理24h后,其iNOS表达率由正常对照的(13.5±1.5)%增加到(71.9±4.0)%(P<0.01),加入20μmol·L-1Cur同时处理24h后,其iNOS蛋白表达率由(71.9±4.0)%下降到(40.0±3.0)%(P<0.01)。【结论】Cur可以抑制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iNOS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2细胞凋亡 MPP^+ 保护作用 姜黄素 流式细胞(FCM) INOS抑制剂 细胞凋亡率 间接免疫荧光 凋亡诱导作用 FCM检测 蛋白表达率 24h 碘化丙啶 细胞作用 正常对照 作用机制 氨基胍 特异性 高表达 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t3和c-kit在脐血CD34^+干/祖细胞中功能性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艳萍 邹萍 +1 位作者 肖娟 黄世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7-280,共4页
为了解作用于早期造血的细胞因子受体Flt3和c-kit在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从蛋白和基因水平对其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新鲜分离的和体外不同培养时间的脐血CD34^+造血干/祖... 为了解作用于早期造血的细胞因子受体Flt3和c-kit在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从蛋白和基因水平对其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新鲜分离的和体外不同培养时间的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中Flt3和c-kit蛋白水平的表达,用RT-PCR法测定Flt3和c-kit的mRNA水平表达,并在体外对受体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新鲜脐血CD34^+细胞中(68.8±15.4)%为Flt3^+,(50.6±12.7)%为c-kit^+,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二者表达逐渐下降。结论: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在体外液体培养条件下Flt3和c-kit阳性表达可维持2-3周,其配体FL和SCF在培养的第1周内对细胞扩增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CD34^+细胞 造血干/祖细胞 FLT3 C-KIT 细胞分子 受体-配体网络系统 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FCM的快速测定
15
作者 曹云新 王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S015-S015,S028,共2页
关键词 鼠外周血 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 间接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5178Y细胞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的建立与初步探索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亚楠 文海若 王雪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0-228,共9页
利用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 tk+/--3.7.2C和阴性化合物Glc、NaCl及阳性化合物EMS、ENU、4-NQO、B(a)P建立并验证基于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Pig-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评价细胞毒性,抗体标记突变型细胞确定流式检测模板,L5... 利用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 tk+/--3.7.2C和阴性化合物Glc、NaCl及阳性化合物EMS、ENU、4-NQO、B(a)P建立并验证基于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Pig-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评价细胞毒性,抗体标记突变型细胞确定流式检测模板,L5178Y细胞经EMS处理后第4、8、12、16、20天检测Pig-a基因突变频率,确定最大突变频率发生时间点,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90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采用PCR方法进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表明(:1)Glc、NaCl、EMS、ENU、B(a)P、4-NQO所设浓度组RPD均大于50%。(2)Pig-a基因突变频率在给药后第8天出现峰值。Glc和NaCl致Pig-a基因突变频率均小于200×10-6,各浓度组与溶剂对照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MS、ENU、B(a)P、4-NQO均可引起Pig-a基因突变频率增加,且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3)免疫荧光成像显示突变型细胞表面无CD90蛋白,野生型细胞正常表达CD45,CD90蛋白。(4)基因突变位点检测显示存在G→C、A→C、C→T三种突变类型。基于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分别在有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成功建立体外Pig-a基因突变的遗传毒性检测方法,旨为化合物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或药物研发早期遗传毒性筛选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a基因 L5178Y细胞 体外基因突变 流式细胞 免疫荧光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酸受体在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17
作者 唐玉玲 王昭华 +6 位作者 霍彩云 郭晓桐 杨光辉 李颖鑫 王书扬 田海燕 胡艳欣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8,13,I0003,共4页
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肠道中广泛存在,为研究流感病毒唾液酸α2,3 半乳糖(SAα2,3Gal)和α2,6 半乳糖(SAα2,6Gal)两种受体在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本试验利用植物凝集素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进行了定性和... 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肠道中广泛存在,为研究流感病毒唾液酸α2,3 半乳糖(SAα2,3Gal)和α2,6 半乳糖(SAα2,6Gal)两种受体在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本试验利用植物凝集素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MVECs)表面同时表达唾液酸α2,3-半乳糖和α2,6-半乳糖两种受体,即同时表达人流感病毒受体和禽流感病毒受体,并且唾液酸α2,6 半乳糖的表达量显著高于α2, 3半乳糖受体的表达量。该试验结果表明,RIM-MVECs 可以被人源和禽源流感病毒感染,且更易被人源流感病毒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唾液酸受体 流感病毒 免疫荧光染色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BP对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锦霞 王瑞 +2 位作者 谭笑 焦琛琛 黄钟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5-630,共6页
为研究棕榈酰化对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的调节作用,利用2-溴棕榈酸(2-bromopalmitate,2-BP)或棕榈酸(palmitate)预处理来源于骨髓的中性粒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存活率和中性粒细胞内F-肌动蛋白(F-actin... 为研究棕榈酰化对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的调节作用,利用2-溴棕榈酸(2-bromopalmitate,2-BP)或棕榈酸(palmitate)预处理来源于骨髓的中性粒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存活率和中性粒细胞内F-肌动蛋白(F-actin)的生成;通过免疫荧光分析中性粒细胞内F-actin的极化;利用细胞迁移试验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能力;通过免疫印迹的实验方法检测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磷酸化AKT的表达.结果发现,2-BP预处理显著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内F-actin极化,且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向趋化肽N-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N-formylmethionyl-leucyl-phenylalanine,f MLP)迁移的能力,而棕榈酸预处理显著促进了中性粒细胞内F-肌动蛋白极化.两者对F-actin生成和AKT的磷酸化均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BP处理可能通过影响F-actin的极化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向f MLP的趋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2-溴棕榈酸 F-肌动蛋白极化 趋化性 免疫荧光 流式细胞 免疫印迹 细胞迁移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3 CR1^(GFP)报告基因小鼠的构建、鉴定及效率检测
19
作者 赵鑫鑫 黄蓉 +3 位作者 陈露云 黄春梅 涂佳杰 王鑫铭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2-2398,共7页
目的 基于Cre/Loxp系统构建CX3CR1^(GFP)基因小鼠,并分析CX3CR1^(GFP)表达效率。方法 通过以限制酶为基础的克隆技术设计靶向载体,用线性化的靶向载体转染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ES),将筛出缺失新霉素抗性基因(neomycin resistance ... 目的 基于Cre/Loxp系统构建CX3CR1^(GFP)基因小鼠,并分析CX3CR1^(GFP)表达效率。方法 通过以限制酶为基础的克隆技术设计靶向载体,用线性化的靶向载体转染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ES),将筛出缺失新霉素抗性基因(neomycin resistance gene,neo)的重组ES细胞克隆注入囊胚中产生嵌合CX3CR1^(+/GFP)小鼠,与野生型小鼠(wild type mice,WT)交配,反复回交得到CX3CR1^(GFP/GFP)小鼠。分别提取WT和CX3CR1^(GFP)小鼠DNA及mRNA,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基因型,RT-qPCR检测小鼠不同组织中CX3CR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析GFP蛋白对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及不同组织中CX3CR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免疫细胞的标记效率;免疫荧光观察小鼠不同组织中GFP的表达情况。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鼠基因型为CX3CR1^(GFP/GFP)纯合子。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已靶向取代CX3CR1基因,因此在CX3CR1^(GFP)小鼠中CX3CR1表达极低,而GFP表达明显上调;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显示,GFP有效标记CX3CR1^(GFP)小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细胞均有表达且表达具有差异。结论 本研究构建并鉴定CX3CR1^(GFP)基因报告小鼠,且GFP在小鼠体内稳定表达。为进一步揭示CX3CR1在免疫调节中的潜在机制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3CR1 EGFP Cre/Loxp 流式细胞 免疫荧光 类风湿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桂梅 陈顺乐 +4 位作者 沈南 戴岷 郭燕姿 郑林 郭强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研究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pDCs在狼疮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1例狼疮肾炎患者,其中17例为活动期(14例行肾活检),14例为缓解期。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DC... 目的研究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pDCs在狼疮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1例狼疮肾炎患者,其中17例为活动期(14例行肾活检),14例为缓解期。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DCs的表达;设立正常对照组(n=12)。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标记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14例行肾活检患者肾脏组织中pDCs的分布;设立正常对照(n=4)。结果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pDCs表达的百分数为0.039±0.052,显著低于缓解期的0.168±0.174和正常对照组的0.134±0.079(均P<0.01)。正常对照肾脏组织未见pDCs浸润,而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组织肾小球pDCs呈高水平表达,在Ⅳ型狼疮肾炎的肾脏组织中,pDCs呈局灶节段分布于系膜区。pDCs表面可见趋化因子受体CCR7表达。结论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可能与其肾组织趋化因子受体水平上调,增强了外周血中pDCs向肾组织的迁移能力有关。外周血pDCs的变化可作为狼疮性肾炎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细胞样树突细胞 趋化因子受体 流式细胞 免疫荧光标记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