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长茎葡萄蕨藻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29
1
作者 姜芳燕 宋文明 +1 位作者 杨宁 黄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56-359,共4页
对海南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并与海带、紫菜、羊栖菜、石莼和龙须菜等五种食用藻比较,进行营养学评价。结果表明,海南长茎葡萄蕨藻的主要成分是粗多糖和... 对海南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并与海带、紫菜、羊栖菜、石莼和龙须菜等五种食用藻比较,进行营养学评价。结果表明,海南长茎葡萄蕨藻的主要成分是粗多糖和粗纤维(58.52%),蛋白质含量14.37%,其氨基酸组成均衡,种类齐全,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7.86%。脂肪含量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其中Na、K、Mg和Ca等含量都较高。因此海南长茎葡萄蕨藻是一种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且富含矿物质的食用海藻,显示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营养成分 定量分析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芳燕 宋文明 +1 位作者 杨宁 黄海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8期99-103,共5页
考察水温、光照强度和附着基质等因素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per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的合适生长温度为21~27℃,水温低于18℃或高于30℃均对其生长具有不利影响;其最适生长光照强度为8 000 lx左右,光照不足对... 考察水温、光照强度和附着基质等因素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per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的合适生长温度为21~27℃,水温低于18℃或高于30℃均对其生长具有不利影响;其最适生长光照强度为8 000 lx左右,光照不足对藻体生长及形态特征产生显著影响;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的影响也较大,单面框网养殖效果总体要优于网格塑料筐。此外,在养殖过程中应注重防治杂藻污染。本研究为海南产长茎葡萄蕨藻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水温 光照强度 附着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在模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环境中的脱氮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华 田道贺 +2 位作者 刘青松 段亚飞 张家松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5期59-68,共10页
为优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效果,探究长茎葡萄蕨藻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对含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采用模拟养殖尾水,考察了长茎葡萄蕨藻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吸收效果,进而讨论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长茎葡萄蕨藻吸... 为优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效果,探究长茎葡萄蕨藻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对含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采用模拟养殖尾水,考察了长茎葡萄蕨藻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吸收效果,进而讨论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长茎葡萄蕨藻吸收去除三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在单一含氮污染物中硝酸盐氮吸收速率最快;在混合含氮污染物中,氨氮吸收速率最快,吸收去除效率最高,其次为硝酸盐氮。长茎葡萄蕨藻在实验条件下养殖密度为16 g·L^(-1)时生长较快,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92.63%、61.91%和66.08%。在水流动状态下,水力停留时间越短,对三氮的综合去除效果较好,水力停留时间为4 h时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去除率为55.79%、56.37%、58.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脱氮 水力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营养成分分析
4
作者 刘莉萍 林素转 +2 位作者 金刚 沈丽 周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197-201,245,共6页
[目的]分析长茎葡萄蕨藻营养成分。[方法]选用深圳某养殖场不同生长期的长茎葡萄蕨藻,测定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组成,分析主要营养成分。[结果]不同生长期的长茎葡萄蕨藻中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长茎葡萄蕨藻中蛋白质含量为235.8 g/kg(... [目的]分析长茎葡萄蕨藻营养成分。[方法]选用深圳某养殖场不同生长期的长茎葡萄蕨藻,测定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组成,分析主要营养成分。[结果]不同生长期的长茎葡萄蕨藻中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长茎葡萄蕨藻中蛋白质含量为235.8 g/kg(以干重计)、氨基酸含量为204.7 g/kg(以干重计);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的为呈味氨基酸Glu、Asp、Gly,氨基酸组成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谱,长茎葡萄蕨藻的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FAO/WHO氨基酸模式谱,其SRC值为70.3。[结论]长茎葡萄蕨藻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具有良好的食用及相关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氨基酸 蛋白质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长茎葡萄蕨藻保鲜的影响
5
作者 朱军 邹潇潇 +3 位作者 孟天 陈佐 符青艳 鲍时翔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共5页
长茎葡萄蕨藻是一种重要的热带鲜食经济绿藻,保鲜是长茎葡萄蕨藻产业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失水率和外观品质为指标,研究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长茎葡萄蕨藻保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下贮藏长茎葡萄蕨藻,藻体的水分损失最小,外观品质较好,... 长茎葡萄蕨藻是一种重要的热带鲜食经济绿藻,保鲜是长茎葡萄蕨藻产业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失水率和外观品质为指标,研究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长茎葡萄蕨藻保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下贮藏长茎葡萄蕨藻,藻体的水分损失最小,外观品质较好,在20℃下贮藏长茎葡萄蕨藻,虽然藻体的水分损失较小,但外观品质较差,而在≤15℃或≥30℃下贮藏长茎葡萄蕨藻,水分损失较快,藻体完全皱缩,外观品质差。在相对湿度95%条件下贮藏长茎葡萄蕨藻,最有利于藻体水分保持,外观品质最好,而在相对湿度85%或75%条件下贮藏长茎葡萄蕨藻,水分损失大,外观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温度 相对湿度 失水率 外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低位池规模养殖长茎葡萄蕨藻实践
6
作者 朱军 邹潇潇 +3 位作者 孟天 陈佐 符青艳 鲍时翔 《水产养殖》 CAS 2020年第8期31-33,36,共4页
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 J. Agardh)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蕨藻科(Caulerpaceae),蕨藻属(Caulerpa),主要生长于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海区水流较缓的沙地或礁石,是一种重要的热带鲜食经济绿藻。因其具有浑圆饱满、... 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 J. Agardh)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蕨藻科(Caulerpaceae),蕨藻属(Caulerpa),主要生长于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海区水流较缓的沙地或礁石,是一种重要的热带鲜食经济绿藻。因其具有浑圆饱满、晶莹剔透的绿色球状小枝,外观犹如葡萄,故被称海葡萄[1],其食用口感独特,又被誉为"绿色鱼子酱"[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枝 规模养殖 鱼子酱 绿 葡萄 长茎葡萄蕨藻 潮间带 低位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 被引量:8
7
作者 向江波 邓建朝 +5 位作者 杨贤庆 李来好 戚勃 胡晓 荣辉 杨少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9-214,共6页
文中采用响应面微波提取法对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单因素和Box-Behnken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乙醇浓度、料液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提取率有显著影响。优化的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2... 文中采用响应面微波提取法对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单因素和Box-Behnken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乙醇浓度、料液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提取率有显著影响。优化的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200 W,乙醇体积分数为85%,料液比为1∶30(g∶m L),萃取时间为20 min,萃取温度为45℃,在此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提取率为91.9%,模型的R2=98.4%。与未经微波处理的传统方法超声法、回流法和水浴法相比,微波处理最高可使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提取率提高79.8%,超声法、回流法和水浴法蕨藻红素的提取率分别为微波提取的71.8%、85.69%和55.77%,且提取时间长,消耗溶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红素 微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齿和长茎葡萄蕨藻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6
8
作者 唐贤明 刘小霞 +3 位作者 孟凡同 王爱民 顾志峰 刘春胜 《热带生物学报》 2018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为了解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和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营养结构,笔者测定了2种植物的粗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矿物质含量,并进行了营养学评价。结果表明:(1)海马齿和长茎葡萄蕨藻中水分含量较高,占90%以上;... 为了解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和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营养结构,笔者测定了2种植物的粗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矿物质含量,并进行了营养学评价。结果表明:(1)海马齿和长茎葡萄蕨藻中水分含量较高,占90%以上;粗蛋白含量分别占其干质量的14.23%和9.22%;两者脂肪含量均较低,分别占其干质量的2.16%和0.81%;灰分、多糖和粗纤维含量较多,均占其干质量的80%以上。(2)海马齿和长茎葡萄蕨藻尽管蛋白质含量不是很高,但氨基酸分析显示,两者氨基酸种类齐全,配置良好,氨基酸评分分别为61.31和66.69,高于海带(47)和紫菜(54);第1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胱氨酸+甲硫氨酸;呈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69%和49.13%,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等含量亦较高。(3)海马齿和长茎葡萄蕨藻中Na,K,Mg,Ca,Fe,Mn,Zn,Se等矿物质元素含量较高。海马齿和长茎葡萄蕨藻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及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食用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 长茎葡萄蕨藻 氨基酸 矿物质 营养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长茎葡萄蕨藻黑褐病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艳楠 王印庚 +6 位作者 刘福利 廖梅杰 李彬 张正 梁洲瑞 于永翔 荣小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本研究从大连某养殖场发生黑褐病的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CL2017070801002。采用该菌株浓度为10^3~10^8 CFU/ml的菌液浸泡感染长茎葡萄蕨藻,在7 d内,每个感染实验组的藻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黑褐色典... 本研究从大连某养殖场发生黑褐病的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CL2017070801002。采用该菌株浓度为10^3~10^8 CFU/ml的菌液浸泡感染长茎葡萄蕨藻,在7 d内,每个感染实验组的藻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黑褐色典型发病症状,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CL2017070801002对长茎葡萄蕨藻有致病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藻体细胞壁表面聚集大量细菌,随着侵染时间加长,细胞组织破裂死亡。研究表明,CL2017070801002为本次发现的长茎葡萄蕨藻黑褐病的病原。结合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氯霉素、四环素、氟罗沙星、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药物不敏感。本研究为长茎葡萄蕨藻的细菌性病害防治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黑褐病 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胁迫条件下RT-q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恬静薇 邹潇潇 +1 位作者 朱军 鲍时翔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6-276,共11页
为了筛选出长茎葡萄蕨藻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分析,以不同胁迫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的匍匐茎和直立枝为材料,使用比较Ct值法、BestKeeper、geNorm、NormFinder软件综合比较了常用的5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并对筛... 为了筛选出长茎葡萄蕨藻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分析,以不同胁迫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的匍匐茎和直立枝为材料,使用比较Ct值法、BestKeeper、geNorm、NormFinder软件综合比较了常用的5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并对筛选出的内参基因进行了验证。不同内参基因在长茎葡萄蕨藻中的表达稳定性差异较大,ClACT和ClGAPDH在长茎葡萄蕨藻不同组织、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稳定性均较好,而ClTUB表达稳定性则较差。在使用RT-qPCR对胁迫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进行基因表达分析时,采用ClACT和ClGAPDH组合作为内参基因可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内参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对温度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恬静薇 马彬 +2 位作者 邹潇潇 朱军 鲍时翔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3,共7页
将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放入容水800 mL的洁净烧杯中,分别置于27℃(对照组)、15℃(低温)和37℃(高温)胁迫下,每组3个重复,于1 h、2 h、4 h、8 h、12 h和24 h时测量该藻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量子产量,F_(v)/F_(m))、叶绿... 将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放入容水800 mL的洁净烧杯中,分别置于27℃(对照组)、15℃(低温)和37℃(高温)胁迫下,每组3个重复,于1 h、2 h、4 h、8 h、12 h和24 h时测量该藻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量子产量,F_(v)/F_(m))、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SOD)活力,研究长茎葡萄蕨藻光合系统、渗透调节物质、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对温度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低温和高温胁迫均使长茎葡萄蕨藻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下调,光系统受到损伤,光合效率降低;受到低温和高温胁迫后,长茎葡萄蕨藻体内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强,说明长茎葡萄蕨藻可以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来抵抗活性氧的伤害;温度胁迫处理下的长茎葡萄蕨藻体内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说明长茎葡萄蕨藻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渗透调节物质来维持细胞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低温与高温胁迫下长茎葡萄蕨藻生理响应的对比发现,低温胁迫对长茎葡萄蕨藻光合系统的影响更大,而高温胁迫对氧化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系统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温度胁迫 光合系统 氧化抗氧化系统 渗透调节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中β-1,3-木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单糖组成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倩 晋文慧 +4 位作者 矫浩田 谢全灵 张怡评 洪专 赵元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10-217,共8页
为了优化β-1,3-木聚糖的提取工艺并分析其单糖组成,试验对常见经济藻类进行筛选,以长茎葡萄蕨藻为主要原料,采用碱提方法,以提取时间、料液比和NaOH浓度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粗木聚糖的最优... 为了优化β-1,3-木聚糖的提取工艺并分析其单糖组成,试验对常见经济藻类进行筛选,以长茎葡萄蕨藻为主要原料,采用碱提方法,以提取时间、料液比和NaOH浓度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粗木聚糖的最优提取条件,并采用特异性酶解方法分析粗木聚糖的单糖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粗木聚糖提取率影响顺序依次为:提取时间>料液比>NaOH浓度。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3 h、NaOH浓度为2.5 mol·L^(-1)、料液比1:100 g·mL^(-1),粗木聚糖得率为28.1%±0.6%。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酶解产物进行测定,表明从长茎葡萄蕨藻中提取的粗木聚糖为β-1,3-木聚糖,并明确其单糖组分为β-1,3-木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β-1 3-木聚糖 碱提取 提取工艺 β-1 3-木聚糖酶(Xyl30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LED光质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启藩 刘东超 +4 位作者 丁丹勇 韩谦 何茜珩 蔡煜 黄丹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43-50,共8页
以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为材料,以白光、红光、蓝光、蓝红光(5/1)、蓝红光(1/3)和蓝红光(1/5)为光源,研究了不同LED光质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蓝红光(5/1)处理能明显增加长茎葡萄蕨藻再生直立... 以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为材料,以白光、红光、蓝光、蓝红光(5/1)、蓝红光(1/3)和蓝红光(1/5)为光源,研究了不同LED光质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蓝红光(5/1)处理能明显增加长茎葡萄蕨藻再生直立枝的鲜重、质量长度比以及再生球形小枝的直径,分别是对照组的1.48倍、1.19倍和1.08倍;红光促进了再生匍匐茎的生长,但显著抑制再生直立枝生长,且红光、蓝红光(1/3)和蓝红光(1/5)抑制再生球形小枝的直径增长,蓝红光(1/3)显著抑制再生匍匐茎的生长。此外,在白光和蓝红光(5/1)处理下,再生直立枝和再生匍匐茎的生长以及再生球形小枝的直径增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光合色素分析发现,蓝光能显著提高长茎葡萄蕨藻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的含量。蓝红光(5/1)和白光较适宜选作长茎葡萄蕨藻室内栽培光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 光质 长茎葡萄蕨藻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照度和氮磷营养盐对长茎葡萄蕨藻富硒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煜 刘东超 +3 位作者 王晓梁 陈仁基 谢建华 吴靖匀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46-53,共8页
【目的】探索富硒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lentillifera)的培养条件。【方法】以亚硒酸钠(Na_2SeO_3)为硒源,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硒浓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光合色素和硒富集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找出适宜长茎葡萄蕨藻富硒的最... 【目的】探索富硒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lentillifera)的培养条件。【方法】以亚硒酸钠(Na_2SeO_3)为硒源,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硒浓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光合色素和硒富集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找出适宜长茎葡萄蕨藻富硒的最佳温度、照度和氮磷比组合条件。【结果】在亚硒酸钠0、0.5、1.0、2.0、4.0、8.0mg/L条件下,随亚硒酸钠添加量增加,藻体硒质量分数(干基)从1.70μg/g增加至50.10μg/g,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硒酸钠添加量2.0 mg/L时,藻体硒质量分数达到11.7μg/g;添加量大于2.0 mg/L时,显著抑制藻体的生长(P<0.05),藻体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添加量低于2.0 mg/L时,藻体的生长、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类胡萝卜素含量各组间无明显变化。在培养液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2.0 mg/L的条件下,藻体最适的生长条件组合是温度28℃、照度2 000 lx、氮磷比10∶1,藻体的最优富硒条件是温度24℃、照度2 000 lx、氮磷比8∶1。【结论】长茎葡萄蕨藻在开发含硒安全性功能海藻食品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富硒量 环境因子 亚硒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及附着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海昇 刘东超 +2 位作者 王晓梁 陈柏安 徐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探索不同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lentillifera)直立枝生长及藻体附着效果的影响。【方法】对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水平砂埋、塑料网网夹、尼龙网网夹及无附着基质(对照组)五种附着方式进行实验,探究长茎葡... 【目的】探索不同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lentillifera)直立枝生长及藻体附着效果的影响。【方法】对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水平砂埋、塑料网网夹、尼龙网网夹及无附着基质(对照组)五种附着方式进行实验,探究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的生长、附着能力、光合特性参数及营养含量的变化。【结果】垂直砂埋处理下,藻体的新生直立枝质量、质量长度比及球状小枝的直径与其他各组相比最优(P <0.05),分别是0.313 3 g、0.086 6 g/mm和1.67 mm,是对照组的7.38、9.62、1.67倍;水平砂埋与对照组相比,藻体附着能力有显著增强(P <0.05),假根数为26,长度为30.77 mm及假根附着砂砾质量为0.566 0 g;除对照组外,各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4 h后垂直沙埋藻体Fv/Fm和Y(II)最快恢复原始水平,为0.856μmol·m~(-2)·s~(-1)和0.851μmol·m~(-2)·s~(-1),显著高于其余组(P <0.05);垂直砂埋与水平砂埋处理后的藻体,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34.24%和33.93%(P<0.05),而网夹处理后,没有显著差异(P> 0.05)。垂直砂埋处理对藻体总蛋白含量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是对照组的1.26倍(P <0.05)。【结论】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附着方式生长最佳,以水平砂埋附着方式附着更牢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附着基 附着能力 营养成分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长茎葡萄蕨藻无机碳利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丹 刘东超 +3 位作者 王晓梁 林挺 黄晓健 欧阳兆攀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61-69,共9页
【目的】阐明长茎葡萄蕨藻对无机碳的利用方式。【方法】运用pH漂移技术,探索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pH补偿点的影响,并研究在3种不同温度(20、25、30℃)下,乙酰唑胺(AZ)、乙氧苯... 【目的】阐明长茎葡萄蕨藻对无机碳的利用方式。【方法】运用pH漂移技术,探索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pH补偿点的影响,并研究在3种不同温度(20、25、30℃)下,乙酰唑胺(AZ)、乙氧苯丙噻唑磺胺(EZ)、4,4′-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钒酸盐(Van)4种抑制剂对长茎葡萄蕨藻无机碳的利用影响。【结果】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的pH补偿点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在一定范围内藻体质量或照度越大,达到pH补偿点时间越短,且pH补偿点均大于9。20℃下各抑制剂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为30℃,25℃最小,但3种温度下各抑制剂的抑制率无显著差别(P> 0.05)。4种抑制剂中DIDS对长茎葡萄蕨藻pH补偿点和无机碳利用均无显著影响(P> 0.05),剩余3种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依次为EZ>AZ>Van。【结论】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pH补偿点无影响。温度对长茎葡萄蕨藻吸收利用无机碳没有明显影响。长茎葡萄蕨藻能利用HCO_3^-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pH补偿点 无机碳利用 温度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和Fe3+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铁含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晓梁 刘东超 +1 位作者 徐日升 陈海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0-27,共8页
【目的】探索两种无机铁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生长、铁含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三氯化铁(FeCl3)和硫酸亚铁(FeSO4)作为铁源,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浓度Fe^2+、Fe^3+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 【目的】探索两种无机铁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生长、铁含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三氯化铁(FeCl3)和硫酸亚铁(FeSO4)作为铁源,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浓度Fe^2+、Fe^3+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铁含量、两种过氧化酶(CAT、T-SOD)活性,以及总蛋白、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在水体中无论是添加Fe^2+还是Fe^3+,藻体的特定生长率(SGR)、光合色素含量、铁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藻体的铁含量随着培养液中铁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以Fe^2+和Fe^3+处理后,藻体铁最高值分别可达到1522.54μg/g和1373.93μg/g,增幅为1369.34%和1225.92%;藻体维生素C最高质量分数分别可达15.41μg/mg和12.89μg/mg,增幅为107.56%和73.58%。Fe^2+实验组对藻体的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藻体的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藻体在3 mg/L Fe^2+或者6 mg/L Fe^3+的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生长最佳,其营养品质可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铁含量 抗氧化酶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的组成成分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童艳梅 马华威 +7 位作者 胡庭俊 刘青云 李强勇 陈秀荔 杨春玲 彭敏 朱威霖 赵永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00-406,共7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陆地资源的日益殆尽,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海洋资源,长茎葡萄蕨藻作为一种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海藻而备受关注。长茎葡萄蕨藻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微生物以及降血糖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陆地资源的日益殆尽,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海洋资源,长茎葡萄蕨藻作为一种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海藻而备受关注。长茎葡萄蕨藻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微生物以及降血糖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拥有巨大的潜在药用价值。本文总结了长茎葡萄蕨藻的组成成分及其主要活性功能的最新研究,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成分、人工养殖和环境应用上,对长茎葡萄蕨藻活性成分的了解还不全面。目前,学者们对长茎葡萄蕨藻中的酚类和黄酮类物质的研究仅处于含量测定阶段,多糖和蕨藻红素的提取方法和活性功能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发掘。后续本文应当对长茎葡萄蕨藻的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的开发,明确其结构与活性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具体的活性功能机制,以发掘长茎葡萄蕨藻的药物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营养成分 功能特征 多糖 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强下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直立枝和匍匐枝的光生理特征及其对升温的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史晓寒 邹定辉 +1 位作者 何泉 李刚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海洋绿藻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又名海葡萄)因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而备受关注,光照和温度变化均会改变长茎葡萄蕨藻生理代谢,最终影响其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文章比较研究不同生长光强下(40、80、120和160μmol·p... 海洋绿藻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又名海葡萄)因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而备受关注,光照和温度变化均会改变长茎葡萄蕨藻生理代谢,最终影响其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文章比较研究不同生长光强下(40、80、120和160μmol·photons·m^(-2)·s^(-1))长茎葡萄蕨藻不同部位,即直立枝和匍匐枝的生理和生化特征,以及其对升温(+3℃、+6℃和+9℃)的响应。结果显示,光强由40升至120μmol·photons·m^(-2)·s^(-1)时对长茎葡萄蕨藻相对生长率(RGR)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光强升至160μmol·photons·m^(-2)·s^(-1)时可使RGR降低49%。弱光下(40μmol·photons·m^(-2)·s^(-1))直立枝的叶绿素(Chl a)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为匍匐枝的1.52和1.49倍;直立枝的Chl a和Car含量随生长光强升高而降低,匍匐枝随光强升高而升高,二者蛋白含量则均随光强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弱光下直立枝的净光合放氧速率(P_(n))和呼吸速率(R_(d))分别为匍匐枝的2倍和70%,但是二者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差异不显著。光强升高提高直立枝和匍匐枝的P_(n)和R_(d),但对二者F_(V)/F_(M)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弱光下直立枝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匍匐枝低20%,二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差异不显著;光强升高提高直立枝和匍匐枝的SOD活性,降低CAT活性。研究还发现,直立枝和匍匐枝的P_(n)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前者的降低程度即光合速率随升温的变化率随光强升高而降低,后者的则随光强升高而升高,可见温度升高在弱光下对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的负面影响更大,在强光下则对匍匐枝的负面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特征 升温 直立枝 匍匐枝 长茎葡萄蕨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益藻细菌筛选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思盼 陈柏安 +3 位作者 黄永健 林坤 崔建军 刘东超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2,共9页
【目的】筛选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益藻细菌并评价其促生长性能,验证菌株对藻体的促生长效果。【方法】通过16S rDNA测序和平板涂布法对养殖长茎葡萄蕨藻进行藻际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藻际可培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促生特... 【目的】筛选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益藻细菌并评价其促生长性能,验证菌株对藻体的促生长效果。【方法】通过16S rDNA测序和平板涂布法对养殖长茎葡萄蕨藻进行藻际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藻际可培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促生特性分析;将获得的菌株制成菌悬液,与长茎葡萄蕨藻培养液按照体积比1∶400混合构建藻菌共生功能体,进一步验证菌株对藻体的促生效果。【结果】长茎葡萄蕨藻的附生细菌在门水平上以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要优势类群,分别占总菌的46.0%和41.2%;通过平板涂布法分离培养共获得9株细菌菌株,经鉴定属于8个属,分别为Formosa属、假鲁杰氏菌属(Pseudoruegeria)、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深海单胞菌属(Thalassomonas)、Tenacibaculum属、鲁杰氏菌属(Ruggeria),弧菌属(Vibrio)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中6株具有溶解有机磷能力的菌株分属于Formosa属、假鲁杰氏菌属、短杆菌属、鲁杰氏菌属和弧菌属,5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的菌株分属于Formosa属、短杆菌属、深海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3株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分属于假鲁杰氏菌属、Tenacibaculum属和弧菌属,1株具有产吲哚-3-乙酸(IAA)能力和1株可以生产铁载体的菌株依次分属于弧菌属和深海单胞菌属。在藻菌共培养中,菌株Cl-9菌悬液可极显著地促进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P<0.01)。【结论】筛选出一株长茎葡萄蕨藻益藻细菌(Bacillus sp.Cl-9),该菌可以与长茎葡萄蕨藻构建稳定的共生体系,显著提高藻体的生长,具有应用于工厂化养殖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菌共生 际菌群 促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