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长茎葡萄蕨藻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29
1
作者 姜芳燕 宋文明 +1 位作者 杨宁 黄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56-359,共4页
对海南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并与海带、紫菜、羊栖菜、石莼和龙须菜等五种食用藻比较,进行营养学评价。结果表明,海南长茎葡萄蕨藻的主要成分是粗多糖和... 对海南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并与海带、紫菜、羊栖菜、石莼和龙须菜等五种食用藻比较,进行营养学评价。结果表明,海南长茎葡萄蕨藻的主要成分是粗多糖和粗纤维(58.52%),蛋白质含量14.37%,其氨基酸组成均衡,种类齐全,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7.86%。脂肪含量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其中Na、K、Mg和Ca等含量都较高。因此海南长茎葡萄蕨藻是一种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且富含矿物质的食用海藻,显示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营养成分 定量分析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芳燕 宋文明 +1 位作者 杨宁 黄海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8期99-103,共5页
考察水温、光照强度和附着基质等因素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per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的合适生长温度为21~27℃,水温低于18℃或高于30℃均对其生长具有不利影响;其最适生长光照强度为8 000 lx左右,光照不足对... 考察水温、光照强度和附着基质等因素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per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的合适生长温度为21~27℃,水温低于18℃或高于30℃均对其生长具有不利影响;其最适生长光照强度为8 000 lx左右,光照不足对藻体生长及形态特征产生显著影响;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的影响也较大,单面框网养殖效果总体要优于网格塑料筐。此外,在养殖过程中应注重防治杂藻污染。本研究为海南产长茎葡萄蕨藻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水温 光照强度 附着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营养成分分析
3
作者 刘莉萍 林素转 +2 位作者 金刚 沈丽 周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197-201,245,共6页
[目的]分析长茎葡萄蕨藻营养成分。[方法]选用深圳某养殖场不同生长期的长茎葡萄蕨藻,测定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组成,分析主要营养成分。[结果]不同生长期的长茎葡萄蕨藻中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长茎葡萄蕨藻中蛋白质含量为235.8 g/kg(... [目的]分析长茎葡萄蕨藻营养成分。[方法]选用深圳某养殖场不同生长期的长茎葡萄蕨藻,测定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组成,分析主要营养成分。[结果]不同生长期的长茎葡萄蕨藻中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长茎葡萄蕨藻中蛋白质含量为235.8 g/kg(以干重计)、氨基酸含量为204.7 g/kg(以干重计);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的为呈味氨基酸Glu、Asp、Gly,氨基酸组成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谱,长茎葡萄蕨藻的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FAO/WHO氨基酸模式谱,其SRC值为70.3。[结论]长茎葡萄蕨藻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具有良好的食用及相关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氨基酸 蛋白质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 被引量:8
4
作者 向江波 邓建朝 +5 位作者 杨贤庆 李来好 戚勃 胡晓 荣辉 杨少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9-214,共6页
文中采用响应面微波提取法对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单因素和Box-Behnken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乙醇浓度、料液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提取率有显著影响。优化的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2... 文中采用响应面微波提取法对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单因素和Box-Behnken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乙醇浓度、料液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提取率有显著影响。优化的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200 W,乙醇体积分数为85%,料液比为1∶30(g∶m L),萃取时间为20 min,萃取温度为45℃,在此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提取率为91.9%,模型的R2=98.4%。与未经微波处理的传统方法超声法、回流法和水浴法相比,微波处理最高可使长茎葡萄蕨藻中蕨藻红素提取率提高79.8%,超声法、回流法和水浴法蕨藻红素的提取率分别为微波提取的71.8%、85.69%和55.77%,且提取时间长,消耗溶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红素 微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提取物对胰脂肪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肖晔 卢芯仪 +7 位作者 任天宇 邹雄 刘忠群 高瑞丽 谢曦 王蓉 宋彦廷 胡文婷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5,共9页
为探究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不同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物对胰脂肪酶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该试验采用比色法测定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中多酚、黄酮、萜类的含量,酶底物反应法测定对胰脂肪酶及α-... 为探究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不同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物对胰脂肪酶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该试验采用比色法测定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中多酚、黄酮、萜类的含量,酶底物反应法测定对胰脂肪酶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并研究二者的相关性。采用酶抑制动力学方法和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抑制作用最强的萃取物对胰脂肪酶及α-葡萄糖苷酶的互作机制。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不同溶剂萃取物中多酚(0.62 mg/g~23.79 mg/g)、萜类(6.50 mg/g~214.29 mg/g)、黄酮(0.35 mg/g~3.27 mg/g)的含量均具有差异性。醇提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强弱为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水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强弱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水萃取物。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胰脂肪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分别为1.662 mg/g和0.017 mg/mL)。相关性分析表明提取物的萜类和多酚含量与胰脂肪酶抑制活性呈显著相关(p<0.05),多酚含量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呈显著相关(p<0.05)。酶抑制动力学研究表明,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为反竞争性抑制。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胰脂肪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猝灭方式均为静态猝灭。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胰脂肪酶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强,可能与其中含有多酚与萜类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提取物 胰脂肪酶 Α-葡萄糖苷酶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长茎葡萄蕨藻黑褐病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艳楠 王印庚 +6 位作者 刘福利 廖梅杰 李彬 张正 梁洲瑞 于永翔 荣小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本研究从大连某养殖场发生黑褐病的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CL2017070801002。采用该菌株浓度为10^3~10^8 CFU/ml的菌液浸泡感染长茎葡萄蕨藻,在7 d内,每个感染实验组的藻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黑褐色典... 本研究从大连某养殖场发生黑褐病的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CL2017070801002。采用该菌株浓度为10^3~10^8 CFU/ml的菌液浸泡感染长茎葡萄蕨藻,在7 d内,每个感染实验组的藻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黑褐色典型发病症状,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CL2017070801002对长茎葡萄蕨藻有致病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藻体细胞壁表面聚集大量细菌,随着侵染时间加长,细胞组织破裂死亡。研究表明,CL2017070801002为本次发现的长茎葡萄蕨藻黑褐病的病原。结合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氯霉素、四环素、氟罗沙星、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药物不敏感。本研究为长茎葡萄蕨藻的细菌性病害防治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黑褐病 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中β-1,3-木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单糖组成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倩 晋文慧 +4 位作者 矫浩田 谢全灵 张怡评 洪专 赵元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10-217,共8页
为了优化β-1,3-木聚糖的提取工艺并分析其单糖组成,试验对常见经济藻类进行筛选,以长茎葡萄蕨藻为主要原料,采用碱提方法,以提取时间、料液比和NaOH浓度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粗木聚糖的最优... 为了优化β-1,3-木聚糖的提取工艺并分析其单糖组成,试验对常见经济藻类进行筛选,以长茎葡萄蕨藻为主要原料,采用碱提方法,以提取时间、料液比和NaOH浓度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粗木聚糖的最优提取条件,并采用特异性酶解方法分析粗木聚糖的单糖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粗木聚糖提取率影响顺序依次为:提取时间>料液比>NaOH浓度。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3 h、NaOH浓度为2.5 mol·L^(-1)、料液比1:100 g·mL^(-1),粗木聚糖得率为28.1%±0.6%。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酶解产物进行测定,表明从长茎葡萄蕨藻中提取的粗木聚糖为β-1,3-木聚糖,并明确其单糖组分为β-1,3-木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β-1 3-木聚糖 碱提取 提取工艺 β-1 3-木聚糖酶(Xyl30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的组成成分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童艳梅 马华威 +7 位作者 胡庭俊 刘青云 李强勇 陈秀荔 杨春玲 彭敏 朱威霖 赵永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00-406,共7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陆地资源的日益殆尽,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海洋资源,长茎葡萄蕨藻作为一种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海藻而备受关注。长茎葡萄蕨藻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微生物以及降血糖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陆地资源的日益殆尽,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海洋资源,长茎葡萄蕨藻作为一种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海藻而备受关注。长茎葡萄蕨藻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微生物以及降血糖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拥有巨大的潜在药用价值。本文总结了长茎葡萄蕨藻的组成成分及其主要活性功能的最新研究,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成分、人工养殖和环境应用上,对长茎葡萄蕨藻活性成分的了解还不全面。目前,学者们对长茎葡萄蕨藻中的酚类和黄酮类物质的研究仅处于含量测定阶段,多糖和蕨藻红素的提取方法和活性功能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发掘。后续本文应当对长茎葡萄蕨藻的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的开发,明确其结构与活性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具体的活性功能机制,以发掘长茎葡萄蕨藻的药物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营养成分 功能特征 多糖 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室外水泥池养殖技术 被引量:13
9
作者 谭围 王荣霞 +5 位作者 陈傅晓 曾关琼 罗鸣 蒲利云 隋昕融 刘龙龙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5期287-288,共2页
从长茎葡萄蕨藻的养殖材料与设施、养殖方法和采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长茎葡萄蕨藻的室外水泥池养殖技术,以期为长茎葡萄蕨藻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室外 水泥池 冬闲育苗池 养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营养及二氧化锗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建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5期196-197,共2页
研究了不同的氮磷浓度及二氧化锗水平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的不同浓度氮对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在试验范围内(0~50 mg/kg)氮浓度升高至15 mg/kg组藻体生长情况最好;水体中的磷浓度对长茎葡萄蕨藻... 研究了不同的氮磷浓度及二氧化锗水平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的不同浓度氮对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在试验范围内(0~50 mg/kg)氮浓度升高至15 mg/kg组藻体生长情况最好;水体中的磷浓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的影响无明显区别,在所设梯度中(0~5 mg/kg)4 mg/kg组藻体生物量相对最高;不同浓度的二氧化锗(0~50 mg/kg)对藻体的附生硅藻的生长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同时对藻体无明显的毒理效应,尤以2 mg/kg组的试验效果最理想。研究结果将为长茎葡萄蕨藻引种后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锗 长茎葡萄蕨藻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朋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4期131-132,共2页
研究不同海水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盐度22‰~41‰;光照强度0~5 000 lx),盐度36‰试验组中的藻体重量最高;光强3 000 lx试验组中的藻体重量最高。该研究为长茎葡萄蕨藻的引种培育工作奠定... 研究不同海水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盐度22‰~41‰;光照强度0~5 000 lx),盐度36‰试验组中的藻体重量最高;光强3 000 lx试验组中的藻体重量最高。该研究为长茎葡萄蕨藻的引种培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盐度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几种大型绿藻18S rR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芳燕 黄海 +1 位作者 杨宁 马军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49-54,共6页
对海南沿岸采集到的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细毛横丝藻(Acrochaete leptochaete)、石莼(Ulva reticulata)和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采用18S rRNA通用引物,通过PCR技术,从这4种绿藻的基因组... 对海南沿岸采集到的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细毛横丝藻(Acrochaete leptochaete)、石莼(Ulva reticulata)和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采用18S rRNA通用引物,通过PCR技术,从这4种绿藻的基因组中扩增到各自的18S rRNA基因序列,并测序。与Genebank中已收录的6种绿藻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所得10种绿藻的18S rRNA基因长度为727 bp,变异位点为266个,保守位点为453个。刚毛藻目与蕨藻目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376;刚毛藻属内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10。采用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显示:细毛横丝藻、葡枝横丝藻、石莼、礁膜、羽状尾孢藻和皱溪菜聚为一支;团集刚毛藻与扭曲刚毛藻单独聚为一支;长茎葡萄蕨藻与总状蕨藻聚为一支。说明18S rRNA序列可以作为大型绿藻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集刚毛 细毛横丝 石莼 长茎葡萄蕨藻 18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