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分层大地媒质中格林函数的模拟镜像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邹军 袁建生 马信山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15,共3页
为了快速精确计算分层大地媒质中格林函数,提出了模拟镜像方法.该方法将点源格林函数表示成有限个经典镜像与模拟镜像之和.模拟镜像的位置由经典镜像方法给出,其强度通过广义逆方法逼近格林函数的截断误差部分来确定.对于两层大地媒质问... 为了快速精确计算分层大地媒质中格林函数,提出了模拟镜像方法.该方法将点源格林函数表示成有限个经典镜像与模拟镜像之和.模拟镜像的位置由经典镜像方法给出,其强度通过广义逆方法逼近格林函数的截断误差部分来确定.对于两层大地媒质问题,3~5个模拟镜像即可达到上千个经典镜像的计算精度.与复镜像法不同,模拟镜像的位置和强度均为实数,因此其物理意义比复镜像法更合理,同时,数学处理也更简便,是快速精确计算分层大地媒质中点源格林函数的一个很好的候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大地媒质 格林函数 模拟镜像 电流场 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镜像法求解平板导体涡流场格林函数
2
作者 邹军 袁建生 马信山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21,共3页
为快速精确计算均匀无限大平板导体涡流场的格林函数,提出了模拟镜像方法(SIM)。对于垂直电偶极子,SIM将格林函数表示成复镜像与模拟镜像之和。对于水平电偶极子,SIM将格林函数表示成复镜像与模拟镜像之和。模拟镜像的位置由经典镜像... 为快速精确计算均匀无限大平板导体涡流场的格林函数,提出了模拟镜像方法(SIM)。对于垂直电偶极子,SIM将格林函数表示成复镜像与模拟镜像之和。对于水平电偶极子,SIM将格林函数表示成复镜像与模拟镜像之和。模拟镜像的位置由经典镜像或复镜像方法给出,其强度通过广义逆方法逼近格林函数的截断误差部分来确定,因考虑了偶极子高阶镜像作用,故当导体板的厚度与其透入深度为任意比值时,SIM的计算结果都十分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镜像 平板导体 涡流场 格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变电站改扩建镜像调试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柯 王晓明 +1 位作者 巫聪云 李肖博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68-176,共9页
针对智能变电站改扩建现场调试工作量大、一次设备配合停电次数及时间明显增加的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变电站改扩建镜像调试技术。基于改扩建域划分及改扩建前后子CRC(循环冗余校验码)的一致性比对,自动识别改扩建的测试边界。通过测试边... 针对智能变电站改扩建现场调试工作量大、一次设备配合停电次数及时间明显增加的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变电站改扩建镜像调试技术。基于改扩建域划分及改扩建前后子CRC(循环冗余校验码)的一致性比对,自动识别改扩建的测试边界。通过测试边界自动识别和虚回路镜像模拟传动验证了各设备之间虚回路连接的正确性,基于制造报文规范MMS报文模型实现技改、扩建设备更换时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闭环自动测试。并基于改扩建前后心跳报文比对,确保运行间隔改扩建前后报文模型参数正确。设计了智能变电站检修改扩建镜像调试系统,以某220 kV变电站改扩建测试为例验证所提技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调试 子CRC一致性比对 镜像模拟传动 闭环测试 心跳报文比对 配置下装校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模拟热荷法计算地下电缆稳态温度场 被引量:63
4
作者 梁永春 李延沐 +3 位作者 李彦明 柴进爱 王正刚 李忠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29-134,共6页
根据电场和温度场的相似性,提出了用于计算地下电缆群稳态温度场的模拟热荷法。利用热路的方法将电缆金属套损耗和铠装层损耗归算到电缆导体。利用调和平均法对电缆导体外的多层介质进行处理,最终将电缆等效为导体和外护层的2层结构。... 根据电场和温度场的相似性,提出了用于计算地下电缆群稳态温度场的模拟热荷法。利用热路的方法将电缆金属套损耗和铠装层损耗归算到电缆导体。利用调和平均法对电缆导体外的多层介质进行处理,最终将电缆等效为导体和外护层的2层结构。根据换热量相等的原则,将地表空气对流换热系数等效为一定厚度的土壤。在电缆线芯和空气中用模拟热荷代替原来的线芯损耗和空气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然后根据镜像法,按照地表空气等温、导体等温以及外护层和土壤边界温度梯度相同列出约束方程组。利用高斯法求解方程组,求得地下电缆群稳态温度场的分布。试验和有限元仿真验证了模拟热荷法在地下电缆群稳态温度场计算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电缆群 稳态温度场 热路 调和平均法 模拟热荷法镜像 高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感、具身与意识:人机交互实现的感知基础 被引量:14
5
作者 崔中良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传统的机器感知以经验主义的分离感知观和理智主义的工具感知观为基础,具有单模态性、符号表征性和离身性,机器表达具有缝隙性、间接性和被动性,由此造成人机交互不灵敏和延迟等流畅性问题。在身体现象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视角下,探... 传统的机器感知以经验主义的分离感知观和理智主义的工具感知观为基础,具有单模态性、符号表征性和离身性,机器表达具有缝隙性、间接性和被动性,由此造成人机交互不灵敏和延迟等流畅性问题。在身体现象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视角下,探讨以机器的通感感知作为人机交互的基本感知模式,将感知-表达一体性和感知多模态性作为机器通感感知的设计理念,将具身模拟的趋同性、抑制性和整体性作为机器通感感知的功能基础,由此,感知-表达一体性赋予机器具身智能,感知的多模态性赋予机器具身感知,人机交互模拟促使机器生成自主意识。具身性和自主意识性的机器通感感知设计,将有助于促进人机顺畅交互,加速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通感感知 感知—表达系统 多模态感知 镜像模拟 机器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