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评价颅颌面的不对称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晓芸 许天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1,共6页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beamvolumetric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beamvolumetric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扫描方式是层扫描,即扇形射线束在一个层面内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面部不对称 颅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被引量:33
2
作者 曹洁 胡文杰 +2 位作者 张豪 柳登高 乐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 牙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研究上颌恒磨牙根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朱华玲 颜愈佳 邹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99-705,共7页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的一般和特殊的上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了不同牙根及根管形态发生率和对称性及其与性别的关系,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恒磨牙 根管形态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4
作者 王蓉 王彦蒽 唐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窦 上颌窦底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机器人系统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在颈椎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邢俊 孙炎冰 +4 位作者 朱子奇 李刚 焦静 倪其鸣 于红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D RAX CBCT(C组)检查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基于3组图像,测量每例患者颈椎解剖学参数,包括枕颈角(OC_(2)A)、第1胸椎倾斜角(T_(1)SA)、C_(2)与C_(7)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及颈椎前凸角(CL),并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剂量面积乘积(DAP)。对3组的各项解剖学参数的测量结果、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C两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8.29°±6.73°、10.52°±12.53°、(26.77±10.33)mm及18.14°±7.23°、10.54°±11.08°、(27.07±9.26)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4.78°±6.98°、3.32°±13.70°和(21.92±8.85)mm,与A、C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2.5±0.65、B组:3.72±0.45、C组:3.52±0.6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较B组降低了54.6%,较A组DAP增大了8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检查时,采用3D机器人系统CBCT较常规X线能提供质量更高的图像且相比CT有更精准的站立位测量数据及更低的辐射剂量,能为临床提供更精准、更有价值的测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3D机器人系统 计算机断层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伪影校正技术改善肾动脉瘤锥形束CT图像质量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伯山 宋莉 +4 位作者 张玉香 邹英华 赵国栋 李响 巩悦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3-367,共5页
目的观察运动伪影校正技术(MFT)对于改善肾动脉瘤锥形束CT(CBCT)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例拟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肾动脉瘤患者,于CBCT引导下行肾动脉造影,采用MFT处理运动伪影;对MFT校正前、后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 目的观察运动伪影校正技术(MFT)对于改善肾动脉瘤锥形束CT(CBCT)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例拟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肾动脉瘤患者,于CBCT引导下行肾动脉造影,采用MFT处理运动伪影;对MFT校正前、后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评估其显示肾动脉、载瘤动脉及靶区血管树情况,测算单位密度像素平均值(mean)、标准差(SD)及血管边缘锐化误差率。结果MFT校正后,肾动脉瘤最大密度投影图像显示肾动脉、重建CBCT图像显示载瘤动脉均明显优于校正前(P均<0.05);利用Flightplan for Liver软件可自动提取清晰的血管树;肾动脉瘤CBCT图像SD及血管边缘锐化误差率明显减小而mean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MFT可有效改善肾动脉瘤CBCT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伪影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锥形束CT影像剂量计算的算法修正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基永 陆佳扬 +3 位作者 洪丹丽 吴丽丽 谢文佳 彭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目的利用修正算法对宫颈癌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进行修正,探讨CBCT影像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方法采用CIRS-062电子密度模体分别在Brilliance CT Big Bore 4D-CT模拟定位机及Truebeam加速器机载CBCT上执行CT扫描,获得计划CT(pCT)和CBCT... 目的利用修正算法对宫颈癌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进行修正,探讨CBCT影像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方法采用CIRS-062电子密度模体分别在Brilliance CT Big Bore 4D-CT模拟定位机及Truebeam加速器机载CBCT上执行CT扫描,获得计划CT(pCT)和CBCT的CT值-相对电子密度曲线。采用直方图匹配算法对CBCT影像的CT值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CBCT(mCBCT)。将25例宫颈癌患者的调强放疗计划分别移植到模体和患者的pCT、CBCT和mCBCT上进行剂量计算,比较其绝对剂量和剂量分布的差异。结果模体等中心处,CBCT计算的绝对剂量与PCT计算的绝对剂量偏差为0.87%±0.24%,mCBCT与pCT的偏差为0.0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5,P<0.05)。患者治疗等中心处,CBCT计算的绝对剂量与pCT计算的绝对剂量偏差为1.05%±0.32%,mCBCT与PCT的偏差为0.1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3,P<0.05)。靶区剂量分布的剂量体积图显示,mCBCT的剂量分布和pCT的剂量分布相似,而CBCT的剂量分布和pCT的剂量分布差异较明显。结论 CBCT影像经算法修正后,可用于宫颈癌放疗中的剂量计算,并能提高剂量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计算 直方图匹配算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模型的锥束CT仿真投影快速计算 被引量:2
8
作者 梅创社 张顺利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93-797,共5页
在锥束CT图像重建算法研究中,通常利用计算机仿真方法生成理想的投影数据。针对体素模型下投影仿真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仿真投影计算方法。采用一种高效的射线与体素的遍历和求交算法来计算三维射线穿过体素的索引及长度,然后使... 在锥束CT图像重建算法研究中,通常利用计算机仿真方法生成理想的投影数据。针对体素模型下投影仿真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仿真投影计算方法。采用一种高效的射线与体素的遍历和求交算法来计算三维射线穿过体素的索引及长度,然后使用Intel处理器的单指令多数据(SIMD)技术,一次性加载4个体素数据,利用SSE技术实现了仿真投影的快速并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非常有效,在生成准确仿真投影数据的同时取得了3~5倍的加速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层析摄影术 仿真投影 图像重建 单指令多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徐筱 徐莉 +3 位作者 江久汇 吴佳琪 李小彤 靖无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修复材料在锥形束CT影像中伪影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17
10
作者 原福松 孙玉春 +2 位作者 谢晓燕 王勇 吕培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9-992,共4页
目的:定量评价氧化锆等8种常见口腔修复材料在锥形束CT影像中产生伪影的程度。方法: 针对下颌第一磨牙全冠预备体,分别制作氧化锆、玻璃陶瓷、聚合瓷、金铂合金、纯钛、金钯合金、钴铬合金和镍铬合金共8种全冠,用离体牙作对照,固... 目的:定量评价氧化锆等8种常见口腔修复材料在锥形束CT影像中产生伪影的程度。方法: 针对下颌第一磨牙全冠预备体,分别制作氧化锆、玻璃陶瓷、聚合瓷、金铂合金、纯钛、金钯合金、钴铬合金和镍铬合金共8种全冠,用离体牙作对照,固定在光固化树脂固定板上。用锥形束CT扫描全冠及离体牙,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10.0软件,在二维断层图像中,定量评价全冠周围伪影的条纹数量和最大径。结果: 在二维断层图像中,天然牙、玻璃陶瓷和聚合瓷无伪影,氧化锆和金属均产生条状伪影,条数为5~9条/全冠,左右和上下最大径分别为2.4~2.6 cm和2.2~2.7 cm。结论: 在锥形束CT二维断层图像中,氧化锆和金属全冠周围均会产生伪影,玻璃陶瓷、聚合瓷全冠和天然牙齿不产生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科材料 牙修复体 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景亚楠 叶欣 +2 位作者 柳登高 张祖燕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8-962,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上颌第二磨牙被纳入本研究,分析每颗磨牙的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形态,采用Venucci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描述.将Vertucci Ⅰ型计为常规形态,其他类型计为变异形态,计算变异率.结果:上颌第一磨牙中,2.38%有2个独立牙根,97.14%有3个牙根,0.48%有4个牙根.上颌第二磨牙中,10.41%为单根牙,15.22%有2个牙根,73.60%有3个牙根,0.77%有4个牙根.存在3个牙根的612颗上颌第一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30.88%;存在3个牙根的382颗上颌第二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13.87%.结论:CBCT精确地显示了关于牙根及根管数目与形态的三维图像,这为疑难根管治疗提供了直观而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牙髓腔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74颗下颌前牙根管构型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赵莹 董颖韬 +4 位作者 王晓燕 王祖华 李刚 刘木青 傅开元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研究下颌前牙的根管构型,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进行CBCT检查的866名患者的影像资料,由牙髓专业医生和放射专业医生共同筛取未进...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研究下颌前牙的根管构型,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进行CBCT检查的866名患者的影像资料,由牙髓专业医生和放射专业医生共同筛取未进行根管治疗和牙根发育完整的下颌前牙4 674颗.根据牙位和年龄分组,观察牙根、根管数目和根管构型,并进行分析.结果: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均为单根,0.7% (11/1 542)的尖牙为双根.中切牙、侧切牙与尖牙的双根管率分别为6.7% (105/1 566),17.4% (273/1 566)和3.0% (46/1 542).下颌前牙为双根管的患者中,双根管对称发生的比例为中切牙58.7% (37/63),侧切牙76.1% (108/142),尖牙29.6% (8/27).各年龄组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双根管率最高的分别为31~40岁年龄组(9.8%,28/287),31~40岁年龄组(21.5%,61/284),51岁(含51岁)以上年龄组(9.2%,19/207).下颌前牙双根管构型多为Type Ⅲ.结论:下颌侧切牙双根管率、双根管对称发生率最高,下颌前牙双根管构型以Type Ⅲ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切牙 牙髓腔 尖牙 下颌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2分类错上前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黎敏 王斯维 +1 位作者 赵一姣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安氏Ⅰ类错者各18例(以下简称为Ⅱ类2组、Ⅰ类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了CBCT影像,在Invivo Dental 5.0图像处理软件中利用多平面重建方法截取上前牙唇舌向最大截面图,在此截图上从冠根角、面轴角两方面分析研究两组间上前牙的冠根形态差异。所得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Ⅰ类组及Ⅱ类2组冠根角、面轴角差异,以及Ⅱ类2组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Ⅰ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9.08°±3.31°、176.55°±2.77°和184.20°±2.51°,面轴角分别为21.00°±2.63°、19.63°±2.35°和19.36°±2.30°;Ⅱ类2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6.80°±2.62°、174.13°±3.28°和181.79°±2.88°,面轴角分别为23.20°±2.95°、22.29°±2.19°和20.61°±2.34°,除尖牙面轴角外,与Ⅰ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2组各上前牙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这些牙的牙冠长轴和牙根长轴不都在同一直线上,存在冠根成角的现象。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上前牙具有更特殊的冠根形态,即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明显成角,上切牙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牙冠唇面形态有别于安氏Ⅰ类错畸形的患者,这对治疗后牙根位置和转矩表达都会有影响,提示治疗此类患者需要考虑其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上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Ⅱ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根角 面轴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神经束侵犯
14
作者 谭智霖 刘子蔚 +3 位作者 张榕 陈新杰 罗纯 胡秋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0-607,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神经束侵犯(PN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机构1)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机构2)经病理确诊为ICC的患者共217例,其中来...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神经束侵犯(PN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机构1)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机构2)经病理确诊为ICC的患者共217例,其中来自机构1的136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及内部验证集,来自机构2的81例作为外部验证集。通过病理判定将ICC患者分为PNI阳性组和PNI阴性组。在训练集中,比较两组之间的增强CT影像特征、临床特征的统计学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预测PN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构建最佳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模型实现个体化预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集验证。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OR=1.007;95%CI:1.000~1.013;P=0.043)、肿瘤位置(OR=5.018;95%CI:1.670~15.079;P=0.004)、肿瘤包膜(OR=5.102;95%CI:1.345~19.355;P=0.017)、动脉期肿瘤周围强化(OR=4.013;95%CI:1.468~10.969;P=0.007)是PNI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及外部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95%CI:0.729~0.897)、0.838(95%CI:0.684~0.963)、0.754(95%CI:0.643~0.866)。结论:术前增强CT影像联合临床特征可无创性预测ICC患者发生PNI的风险,并通过列线图模型实现个体化预测,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神经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临床特征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生成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正中矢状面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斯维 黎敏 +3 位作者 杨慧芳 赵一姣 王勇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0-335,共6页
目的:比较迭代最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 目的:比较迭代最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间坐标系的建立和对称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名面部基本对称正畸患者进行大视野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输出,在Mimics10.0下完成数据分割获取数字化三维头颅,将所生成数字化头颅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2,对原始数据进行左右镜像,将原始和镜像后的三维头颅数据分别以ICP和PA进行配准,分别求得颅面结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1、S2。点构法是在In Vivo Dental 5.0软件下以蝶鞍点(sella,S)、鼻根点(nasion,N)、颅底点(basion,Ba)3点确定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3,分别测量计算9对对称解剖标志点到上述3个参考平面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种方法生成正中矢状面的差异,并以LS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在正位截图下观察,3种方法生成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均可用于临床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的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32,P=0.001),LSD检验显示迭代最近点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普氏分析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基于迭代最近点算法和普式分析算法计算可构建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对于面部基本对称个体,迭代最近点算法与传统点构法所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无明显差异,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矢状面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乔静 段晋瑜 +1 位作者 孙昌洲 柳登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5-979,共5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根尖片和CBCT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BCT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976),完全一致率为86.8%。CBCT上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03±2.2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32±2.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05±0.89)mm,术中为(2.07±0.97)mm;两者测得的根柱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35±0.88)mm,术中为(2.24±0.75)mm;而CBCT测得的水平骨丧失[(3.40±1.27)mm]则小于术中直接测量值[(3.72±1.19)mm,P<0.05],但差异的平均值较小(0.32 mm)。根尖片只能获得垂直骨丧失[(2.17±1.32)mm]和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1.46±0.88)mm]这两个参数,且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实际情况,弥补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根分叉部缺损 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志辉 姜岚 +1 位作者 赵燕平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患病情况及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X线片征象。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面痛治疗中心就诊的10~19岁颞... 目的:探讨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患病情况及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X线片征象。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面痛治疗中心就诊的10~19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386例为患者组,因错牙合畸形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10~19岁患者339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采用CBCT进行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对两组患者TMJOA检出率及X线片征象进行分类比较。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组TMJOA病例157例,检出率40.7%(157/386),对照组TMJOA病例41例,检出率12.1%(41/339),患者组TMJOA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组男性和女性TMJOA检出率分别为30.9%(34/110)和44.6%(123/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别为8.6%(9/105)和13.7%(32/23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TMJOA骨质改变类型构成比进行比较,患者组髁突骨皮质模糊(31.7%,65/205)、骨质小凹陷缺损和骨质较广泛破坏(共占25.4%,52/205)高于对照组[髁突骨皮质模糊占1/58(1.7%),骨质小凹陷缺损和骨质较广泛破坏共占3/58(5.2%),P均<0.05],对照组髁突磨平变短(39.7%,23/58)和骨质硬化(39.7%,23/58)高于患者组[髁突磨平变短占13/205(6.3%),骨质硬化占30/205(14.6%),P均<0.05]。结论:青少年TMD患者及正畸患者中骨关节病并不罕见,TMD患者组骨关节病病例女性多见。患者组与对照组TMJOA X线片征象中溶解破坏类(包括髁突骨皮质模糊、骨质小凹陷缺损和骨质较广泛破坏)和相对稳定类(骨质硬化、骨质增生、囊样变、骨质磨损和磨平变短)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障碍 骨关节炎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错牙合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条状挡板的kV级锥形束CT散射校正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强 全红 +5 位作者 李勤 梁志文 韩军 陈秘 杨志勇 曹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84-1187,共4页
目的校正锥形束CT投影中的散射信号,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使用条状挡板测量Varian机载kV级锥形束CT投影图像中的散射信号,并将其从再次扫描的投影中扣除,以获得原始射线的投影图像。使用空域自适应的BayesShrink小波对投影图像进行去噪... 目的校正锥形束CT投影中的散射信号,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使用条状挡板测量Varian机载kV级锥形束CT投影图像中的散射信号,并将其从再次扫描的投影中扣除,以获得原始射线的投影图像。使用空域自适应的BayesShrink小波对投影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并导入Varian On Board Imager工作站进行重建;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校正后图像的低对比度分辨力提高,噪声降低,CT值的准确性和均匀性得到改善。结论条状挡板能准确获取投影图像中的散射信号;扣除散射信号后使用小波阈值法去噪,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散射 小波 伪影 均匀性 低对比度分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前磨牙及磨牙根管构型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景亚楠 叶欣 +2 位作者 柳登高 粱宇红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3-1056,共4页
目前,根管治疗术是对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医生能够准确定位患牙中所有根管,并进行彻底的清理、成形和三维充填[1]。对根管系统解剖知识的熟练掌握是提高根管治疗术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基础。国内... 目前,根管治疗术是对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医生能够准确定位患牙中所有根管,并进行彻底的清理、成形和三维充填[1]。对根管系统解剖知识的熟练掌握是提高根管治疗术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基础。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牙根 根管疗法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外放边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阎华伟 金献测 +7 位作者 杨桂强 张力 吴志勤 余建义 潘涵慧 林立 黄包记 谢聪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591-2595,共5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所需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射治...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所需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均采用VMAT,治疗前1 h嘱患者排空膀胱和直肠,然后喝水500 ml,憋尿充盈膀胱,使治疗时和CT定位时的膀胱和直肠充盈程度尽量一致。所有患者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得出校正前摆位误差,在线校正后开始VMAT,2 Gy/次,5次/周,共计39次,照射总剂量为78 Gy。结果每例患者CBCT扫描得出16组误差数据,共计640组误差数据。统计学分析得出前列腺癌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为:左右方向(0.14±0.10)cm,头脚方向(0.28±0.13)cm,腹背方向(0.18±0.12)cm;利用公式外放边界=2.5Σ+0.7δ计算出前列腺癌VMAT时CTV到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方向0.41 cm,头脚方向0.80 cm,腹背方向0.54 cm。结论 CBCT可以在线验证前列腺癌VMAT时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实时校正摆位误差,实现精确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