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运动伪影校正
1
作者 曾智雄 王永波 +2 位作者 林宗悦 边兆英 马建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2-436,共15页
目的为了去除患者在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扫描过程中发生躯体运动导致的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运动伪影校正模型(SBP-MAC)。方法该模型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退化编码器构成。将分段... 目的为了去除患者在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扫描过程中发生躯体运动导致的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运动伪影校正模型(SBP-MAC)。方法该模型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退化编码器构成。将分段有限角度重建的子图像堆叠成张量并作为模型输入;用退化编码器提取张量中空间变化的运动信息,自适应调制生成器的各级跳跃连接特征,从而指导模型校正不同运动波形导致的伪影;最后设计伪影一致性损失来简化生成器的学习任务。结果该模型能有效地去除运动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在仿真数据上的峰值信噪比提升了8.28%,结构相似度提升了2.29%,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3.84%;在真实数据上的专家评分最高4.4221(5分制),与所有对比方法之间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提出的SBP-MAC模型能够有效提取张量中空间变化的运动信息,实现从张量域到图像域的自适应伪影校正,提升牙科CBCT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伪影校正 牙科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段反投影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上颌后牙区施耐德膜增厚与根尖周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冯博 李凤翔 杜启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4-651,共8页
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 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学资料,以确定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的相关性。记录病理性黏膜增厚的病例数,并根据SM增厚的程度与类型进行分类。评估SM增厚与PAL的直径,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及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上颌后牙区,当患者出现PAL时,SM增厚的检出率高于无PAL,并且PAL与SM增厚之间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BCT根尖周指数(CBCT-PAI) 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现正相关性,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程度不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而PAL直径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与SM增厚类型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密切相关,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正相关;有PAL且进行过根管治疗的患牙常见出现SM息肉型增厚,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不影响SM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耐德膜增厚 根尖周病变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中识别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区病变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钱军 马芮 +5 位作者 曲妍 邓少纯 段瑶 左飞飞 王亚杰 毋育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58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人工智能(AI)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锥形束CT(CBCT)影像上识别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区病变的应用。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7年1月—2021年12月累及单牙根的慢性根尖周炎的CBCT影像,总计49例患... 目的探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人工智能(AI)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锥形束CT(CBCT)影像上识别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区病变的应用。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7年1月—2021年12月累及单牙根的慢性根尖周炎的CBCT影像,总计49例患者55个牙位。由5位中级职称的临床医生通过Materialize MimicsMedical软件对慢性根尖周炎病变区域识别并进行手动逐层分割,然后通过AI 3D U-Net网络对病损特征进行深度学习,网络分割结果与手动分割数据的一致性,本研究通过交联比(IOU)、Dice系数、像素精确度(PA)在测试集上进行评价。结果神经网络在测试集的IOU为92.18%,Dice系数为95.93%,PA为99.27%。结论AI和临床医师的慢性根尖周炎病变检出和分割一致性较高,基于本研究深度学习方法的AI系统为下一步检测CBCT图像中的慢性根尖周炎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深度学习 慢性根尖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埋伏多生牙拔除术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定位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晓华 王恩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95-300,共6页
儿童埋伏多生牙影响正常恒牙的萌出,常导致错畸形,并可伴发囊肿等破坏性病损,临床中多需尽早拔除。在拔除术中,埋伏多生牙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在精确的定位引导下可以正确地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少牙槽外科的手术创伤。... 儿童埋伏多生牙影响正常恒牙的萌出,常导致错畸形,并可伴发囊肿等破坏性病损,临床中多需尽早拔除。在拔除术中,埋伏多生牙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在精确的定位引导下可以正确地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少牙槽外科的手术创伤。近十几年来,在口腔牙槽外科诊疗中,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可以说是最先进、精准的影像学技术。目前,CBCT是理想的判定埋伏牙位置的技术手段,其提供的三维图像可在不同的轴向观察埋伏牙及其与邻牙的关系,并判断埋伏牙唇腭侧骨板的距离。当前,CBCT在口腔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CBCT在儿童埋伏多生牙定位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埋伏多生牙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牙槽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的测量方法与分型标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宸佑 邓佳 +4 位作者 干洲杰 刘浏 王天璐 曹聪 屈依丽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9-63,共5页
在牙种植领域,拔牙后牙槽骨的形态和尺寸对种植体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牙槽骨壁的高度和厚度是进行种植时重要的参考指标,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常被用于获取牙槽骨的三维图像并进行测量,但由于牙槽骨三维结构较为复杂,形态多样... 在牙种植领域,拔牙后牙槽骨的形态和尺寸对种植体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牙槽骨壁的高度和厚度是进行种植时重要的参考指标,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常被用于获取牙槽骨的三维图像并进行测量,但由于牙槽骨三维结构较为复杂,形态多样,目前存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分型标准。上颌前牙区是进行牙种植手术的常见部位,本文主要综述了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的测量方法与分型标准的作用,为牙科种植手术术前方案设计和临床科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上前牙 种植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一磨牙区舌侧凹陷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亮亮 张玉昕 +1 位作者 甘抗 朱娟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1-226,共6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舌侧凹陷的发生率和程度进行研究,以减少种植手术过程中发生舌侧骨穿孔的风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107例成人患者的CBCT资料,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截面影像,根据下颌...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舌侧凹陷的发生率和程度进行研究,以减少种植手术过程中发生舌侧骨穿孔的风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107例成人患者的CBCT资料,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截面影像,根据下颌第一磨牙区牙槽嵴的形状将下颌第一磨牙区颌骨形态分为凸型(C型)、直型(P型)、凹型(U型);确定每组的发生率,通过选定的解剖标志测量舌侧凹陷的角度、深度,并分析其特征。结果:在107例患者中,下颌第一磨牙区舌侧凹陷(U型)发生率为29.0%,凹陷的平均角度为(57.77±8.68)°;凹陷的平均深度(LCD)为(2.77±0.80)mm;舌侧最凸点(P)到牙槽嵴顶(Vc)和下颌下缘(Vd)的平均垂直距离分别为(11.61±1.73)mm和(15.33±2.65)mm。结论:下颌磨牙区舌侧倒凹的存在为在该区域进行种植手术增加了潜在风险,本研究中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舌侧倒凹的发生率为29.0%;CBCT影像可以准确描述下颌磨牙区域的解剖特征,为制定种植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舌侧凹陷 牙槽嵴形态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种植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机器人系统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在颈椎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邢俊 孙炎冰 +4 位作者 朱子奇 李刚 焦静 倪其鸣 于红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D RAX CBCT(C组)检查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基于3组图像,测量每例患者颈椎解剖学参数,包括枕颈角(OC_(2)A)、第1胸椎倾斜角(T_(1)SA)、C_(2)与C_(7)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及颈椎前凸角(CL),并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剂量面积乘积(DAP)。对3组的各项解剖学参数的测量结果、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C两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8.29°±6.73°、10.52°±12.53°、(26.77±10.33)mm及18.14°±7.23°、10.54°±11.08°、(27.07±9.26)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4.78°±6.98°、3.32°±13.70°和(21.92±8.85)mm,与A、C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2.5±0.65、B组:3.72±0.45、C组:3.52±0.6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较B组降低了54.6%,较A组DAP增大了8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检查时,采用3D机器人系统CBCT较常规X线能提供质量更高的图像且相比CT有更精准的站立位测量数据及更低的辐射剂量,能为临床提供更精准、更有价值的测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3D机器人系统 锥形计算机断层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颌窦容积及口咽气道体积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盼明 李政泽 +1 位作者 李军鹤 崔淑霞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28-537,共10页
目的评估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颌窦容积(MSV)及口咽气道体积的差异,并探索MSV与口咽气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人骨性Ⅱ类患者90例,年龄、性别严格匹配。应用Mimics 21.0软件对所有样本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 目的评估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颌窦容积(MSV)及口咽气道体积的差异,并探索MSV与口咽气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人骨性Ⅱ类患者90例,年龄、性别严格匹配。应用Mimics 21.0软件对所有样本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进行双侧上颌窦及口咽段气道的三维重建,分别计算出其体积。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不同性别的MSV及口咽气道体积差异,并探索MSV与口咽气道体积的相关性。结果成人骨性Ⅱ类患者平均MSV为(18360.42±3747.41)mm^(3),左右侧MS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明显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骨面型分组中,高角组MSV明显大于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角组大于低角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骨性Ⅱ类患者平均口咽气道体积为(17517.80±6056.33)mm^(3);男性明显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高角组、均角组至低角组口咽气道体积逐渐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V与口咽气道体积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58(P<0.01)。结论在成人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中,下颌平面角较大者,MSV较大,口咽气道体积较小,且MSV与口咽气道体积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容积 口咽气道 骨性Ⅱ类 垂直骨面型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下颌下腺结石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小凤 孙小娟 +2 位作者 乔光伟 周忠伟 兰会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045,共5页
目的比较X线片、超声、CT、锥形束CT(CBCT)对不同位置下颌下腺结石的检出率,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下颌下腺结石诊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3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X线片、超声、CT、CBC... 目的比较X线片、超声、CT、锥形束CT(CBCT)对不同位置下颌下腺结石的检出率,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下颌下腺结石诊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3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X线片、超声、CT、CBCT检查资料,比较4种成像方法对不同位置结石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利用Mimics 19.0软件和CBCT数据对结石进行3D重建,从可视化角度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数目。结果CBCT和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2%(111/113)vs 95.6%(108/113),P>0.05],但均高于X线片(65.5%,74/113)和超声(73.5%,83/113)的总检出率。超声对导管前、中段结石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63.6%(21/33)、72.2%(26/36)],与CBCT[分别为97.0%(32/33)、100.0%(36/36)]、CT[分别为93.9%(31/33)、97.2%(35/3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X线片对导管后段结石的检出率低于超声、CBCT、CT[40.9%(18/44)vs 81.8%(36/44)、97.7%(43/44)、95.5%(42/44),均P<0.01]。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后,成功地对不同大小、形态及数目的下颌下腺结石进行了可视化重建,重建图像清晰,结石与下颌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显示直观。结论CB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替代传统CT进行涎石病诊断。对于双手双合诊未查及但超声提示的导管后段结石,可直接行CBCT检查进行精确诊断;对于导管前、中段结石,可考虑X线片和CBCT检查。可视化技术有助于临床患者宣教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下腺结石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数据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测量舌厚度预测声门暴露困难的有效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媛 程菲 +2 位作者 周晗 赵严礼 张铁成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8-481,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测量舌厚度(TT)在预测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声门暴露困难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颌面手术患者97例,男45例,女52例,年龄18~67岁,ASAⅠ或Ⅱ级。术前采用CBCT测量TT,并记录张口度(IID)、BMI、甲颏距离(TMD)、...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测量舌厚度(TT)在预测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声门暴露困难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颌面手术患者97例,男45例,女52例,年龄18~67岁,ASAⅠ或Ⅱ级。术前采用CBCT测量TT,并记录张口度(IID)、BMI、甲颏距离(TMD)、改良Mallampati分级(MMT)。根据全麻诱导时Cormack-Lehane(CL)分级将患者分为两组:喉镜易显露组(E组,CL分级Ⅰ或Ⅱ级,n=86)和喉镜难显露组(D组,CL分级Ⅲ或Ⅳ级,n=11)。分析IID、BMI、TMD、MMT、TT与喉镜暴露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预测喉镜显露困难的有效性。结果与E组比较,D组BMI、MMTⅢ、Ⅳ级占比明显升高(P<0.05),TT明显延长(P<0.05),TMD明显缩短(P<0.05)。BMI、TMD、MMT、TT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0、0.714、0.726、0.797,敏感性分别为36.4%、63.6%、63.6%、81.8%,特异性分别为95.3%、69.8%、76.7%、68.6%。将BMI、MMT、TMD、TT作为模型预测喉镜暴露困难AUC为0.913,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3.7%。结论CBCT测量TT是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纳入BMI、TMD、MMT和TT四个指标的综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舌厚度 气道评估 声门暴露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对成人下颌管分支的影像学研究
11
作者 徐娜 荆文凡 +4 位作者 王春燕 郜珍燕 李莉 张彬 孙俊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7-503,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法对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及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54.05%,其中磨牙后管和前行管的发生率分别为26.40%、32.75%。结论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建议口腔临床医师采用CBCT获得三维图像,以便精确评估下颌管分支的情况,避免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 下颌管分支 磨牙后管 前行管 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TACE术后影像学检查技术新进展
12
作者 曹志超 贺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2,共5页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恶性程度很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不可切除性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常使用增强CT或增强MR评估TACE的疗效,但对TACE术后肿瘤反应的...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恶性程度很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不可切除性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常使用增强CT或增强MR评估TACE的疗效,但对TACE术后肿瘤反应的早期和客观准确评估尚有一定困难。近年来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能谱CT、磁共振功能成像、超声造影、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影像组学等方法的出现使得更加微观及客观地反映肿瘤变化成为可能。该文就肝细胞癌TACE后影像学检查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能谱CT 磁共振功能成像 超声造影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line算法的锥形束重构区域
13
作者 李真真 杜明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29,40,共6页
基于R-line算法,对各种锥形束的源轨道的重构区域作了数学描述,给出了重构区域的定义并分析了重构区域的存在性,解析了正交双圆轨道、螺旋轨道以及鞍形轨道等典型轨道对应的重构区域的剖面特征,并讨论了轨道离散化对重构精度的影响.实... 基于R-line算法,对各种锥形束的源轨道的重构区域作了数学描述,给出了重构区域的定义并分析了重构区域的存在性,解析了正交双圆轨道、螺旋轨道以及鞍形轨道等典型轨道对应的重构区域的剖面特征,并讨论了轨道离散化对重构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重构区域的几何参数对空间中的生成点集有控制作用,轨道离散化后的重构点分布具有聚集性,重构剖面上误差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重构 重构区域 轨道几何 重构精度 计算机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及其与上颌窦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
14
作者 丛培琳 张富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方法研究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及其与上颌窦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性参考。方法:收集866例上颌前磨牙的CBCT影像学资料(上颌第一、二前磨牙各1732颗),按照性别分组,应用NNTviewer软件观察牙根...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方法研究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及其与上颌窦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性参考。方法:收集866例上颌前磨牙的CBCT影像学资料(上颌第一、二前磨牙各1732颗),按照性别分组,应用NNTviewer软件观察牙根长度、牙根及根管数目、根管构型、上颌前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及与性别变化的关系。结果:上颌前磨牙以单根最为多见,单根牙具有更多样的根管构型,大多数双根上颌前磨牙表现为Ⅳ型构型(96.3%),Ⅷ型根管仅在三根上颌前磨牙中出现。16.5%的上颌前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相贴或突入其中。结论:上颌前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多样,单根牙根管变异发生最多,牙根与上颌窦垂直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根管 根管系统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上颌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内扫描与CBCT评估种植体位置的体外精度研究
15
作者 林宇轩 张思慧 陈江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4-600,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口内扫描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估种植体位置的一致性,探讨口内扫描替代CBCT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缺失牙位置和种植体数量构建10种牙列缺损树脂模型,术后分别进行口内扫描...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口内扫描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估种植体位置的一致性,探讨口内扫描替代CBCT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缺失牙位置和种植体数量构建10种牙列缺损树脂模型,术后分别进行口内扫描(每组4次)和CBCT扫描(每组1次),利用逆向工程软件测量颈部、尖端、深度及角度偏差,分析正确度(n=4)与精密度(n=6)。结果:正确度结果显示,颈部偏差(0.174±0.080)mm,尖端偏差(0.310±0.098)mm,深度偏差(0.131±0.077)mm,角度偏差(1.311±0.486)°;除深度偏差外(P>0.05),其余偏差随种植体数量增加显著增大(P<0.05)。精密度结果显示,游离端组偏差显著高于非游离端组(P<0.05)。结论:利用口内扫描评估种植体位置可能是评估手术规划精度,避免术后CBCT扫描的有效替代方案,但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口内扫描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3038例CBCT影像资料中牙内陷患病率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雪 段涛 +3 位作者 尹硕 谢金芳 张颖丽 刘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40-844,共5页
目的:探讨2019年1~12月吉林省口腔疾病患者中牙内陷患病率和影像表现,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共3038例患者CBCT资料。观察到患牙类牙釉质密度影像由冠方向根方凹陷或可形成根管样结构时,记... 目的:探讨2019年1~12月吉林省口腔疾病患者中牙内陷患病率和影像表现,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共3038例患者CBCT资料。观察到患牙类牙釉质密度影像由冠方向根方凹陷或可形成根管样结构时,记录患牙牙位,内陷程度及患者的性别。结果:在符合条件的3038例患者影像资料中共发现90例牙内陷患者,牙内陷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3.00%。双侧牙内陷病例48例,单侧牙内陷病例42例。检测样本中总牙数67543颗,其中牙内陷患牙共139颗,可知牙患病率约为0.21%。根据Oehler’s牙内陷分类法分组,发现OehlersⅠ型牙内陷患牙数最高,约占总患牙数的71.94%。上颌侧切牙发生牙内陷最多,约占87.05%。根据牙位分析可知牙内陷患牙多集中于上颌前牙区。通过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可得牙内陷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与性别无明显相关。结论:牙内陷并没有以往认为的那样罕见,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适当采用新技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内陷 牙体发育异常 发病率 根管治疗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上颌侧切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纹理和几何特征融合的髁突骨微结构分割与预测
17
作者 李文轩 冯斌 +3 位作者 吴福理 金琳筱 汪郡 张伟华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8,共9页
下颌骨髁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颞下颌关节炎(TMJOA)患者常发生髁突异常改变,提示TMJOA病变进展.针对现有工作对于髁突骨微结构的研究不深入,预测髁突病变前的形态比较缺乏的问题,提出一种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中髁... 下颌骨髁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颞下颌关节炎(TMJOA)患者常发生髁突异常改变,提示TMJOA病变进展.针对现有工作对于髁突骨微结构的研究不深入,预测髁突病变前的形态比较缺乏的问题,提出一种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中髁突骨微结构分割方法.首先结合髁突的几何特征,通过数据扩充模块增加训练样本数;然后采用边缘提取模块有效地捕捉髁突边界信息,通过纹理特征提取模块获取影像中的纹理特征;最后将边界信息与解码器中得到的特征图进行融合,获得不同尺度的边缘增强区域特征图,增强模型对纹理和边缘的感知.在髁突CBCT数据集上对髁突骨微结构分割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髁突骨微结构的分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皮质部分的分割Dice达到0.901,松质部分的分割Dice达到0.958;在病变前皮质形态预测的实验结果表明,预测结果的Dice值为0.948,验证了该方法比文中对比方法具有更好的性能.所提方法为TMJOA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髁突骨微结构分割 髁突病变前皮质预测 边缘检测 纹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面积积分模型探究锥束CT功能成像的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鹰 廖婷婷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29-3435,3441,共8页
为解决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功能成像中不能直接扫描获取体素时间-密度曲线(TDC)的问题,提出锥束CT功能成像的数学模型,得到灌注参数。首先建立模拟投影数据的面积积分模型,利用新西兰大白兔动态对比增强断层(DCE-CT)图像... 为解决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功能成像中不能直接扫描获取体素时间-密度曲线(TDC)的问题,提出锥束CT功能成像的数学模型,得到灌注参数。首先建立模拟投影数据的面积积分模型,利用新西兰大白兔动态对比增强断层(DCE-CT)图像仿真模拟出锥束CT投影数据;利用模拟的投影数据,建立功能模型,使用最优化数值技术求解模型参数,获得各体素的近似TDC,并与实际测量的TDC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使用去卷积模型,利用最优化参数技术求解灌注参数。使用面积积分模型的模拟TDC与实际值的相似度达到了82.91%,使用此TDC可计算灌注参数并进行伪彩成像。利用CBCT投影数据和功能模型可得到体素近似TDC及组织的灌注参数,实现CBCT功能成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成像 锥形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面积积分模型 投影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负压充填技术的根管充填效果研究
19
作者 马利沙 何新宇 +2 位作者 吉胡克的 胡昕 赵继志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究改良负压充填技术的根管充填效果,评估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离体牙,根管预备后随机分4组,A:改良负压组;B:单尖组;C:冷牙胶侧方加压组;D:热牙胶垂直加压组。根充后拍摄X线片,对根充长度、密度和锥度进行评分。拍... 目的:探究改良负压充填技术的根管充填效果,评估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离体牙,根管预备后随机分4组,A:改良负压组;B:单尖组;C:冷牙胶侧方加压组;D:热牙胶垂直加压组。根充后拍摄X线片,对根充长度、密度和锥度进行评分。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根充材料末端至影像学根尖孔的距离并评分;筛选各组牙齿及其根管内气泡,计算气泡比例,并测量根管内最大气泡直径。结果:X线片结果显示不同充填技术在长度、密度和锥度临床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BCT结果显示不同充填技术在根充材料末端至影像学根尖孔的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充填技术对牙齿及根管内气泡比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在影像学检测中,改良负压充填技术可与其他根管充填技术达到相同的根充效果,可以作为常规根管充填技术的非劣性替代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病学 根管治疗 根管充填 改良负压充填技术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系带成形术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患者的效果
20
作者 陈宏吉 宋娟 邓末宏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52-1360,共9页
目的 探讨舌系带成形术联合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就诊的42例骨性Ⅱ类错[牙合]并伴有下颌后缩及舌系带过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Twin-bl... 目的 探讨舌系带成形术联合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就诊的42例骨性Ⅱ类错[牙合]并伴有下颌后缩及舌系带过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Twin-block矫治器治疗,观察组给予舌系带成形术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矫治时间及治疗前后进行简化Hazelbaker舌系带功能评估工具(HATLFF)评分以及舌系带长度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口腔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采用三维重建和头影测量分析舌与舌骨、上气道、上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相关指标。结果 对照组矫治时间[(10.14±1.06)个月]显著长于观察组矫治时间[(8.00±1.4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简化HATLFF评分、舌系带长度以及舌与舌骨、上气道、上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简化HATLFF评分和舌系带长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IP-CP、IP-RP、ANB、U1-SN、U1-NA角、U1-NA距、FCA和关节结节倾斜角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T-S、H-NP、H-CVP、H-Or、H-PP、H-MP、H-FH、H-PNS、上气道总体积、腭咽体积、舌咽体积、CL-CR、ML-MR、SNB、GoGn-SN、Go-Gn、Co-Gn、Co-Go、Ar-Go、L1-NB角、L1-NB距、L1-MP角、L1-MP距、SL、SE、Z、UI-PP、L6-MP、关节窝宽度、髁突顶部矢状面面积、髁状突高度、髁突顶部冠状面面积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观察组ANB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值(P <0.05),简化HATLFF评分、舌系带长度、T-S、H-Or、H-PP、H-FH、上气道总体积、腭咽体积、舌咽体积、CL-CR、ML-MR、Go-Gn、Ar-Go、L1-NB角、L1-NB距、SL、SE和L6-MP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值(P <0.05)。结论 舌系带成形术联合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患者的矫治时间以及治疗效果优于单一Twin-block矫治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后缩 骨性Ⅱ类错[牙合] 舌系带过短 TWIN-BLOCK矫治器 舌系带成形术 生长发育期 口腔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颞下颌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