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1
作者 王蓉 王彦蒽 唐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窦 上颌窦底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雪蔓 钟晓波 +2 位作者 曹祥莉 骆书美 何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50-854,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的500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双侧上颌窦黏膜厚度,记录黏膜增厚部位相邻牙病变情况及其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关...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的500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双侧上颌窦黏膜厚度,记录黏膜增厚部位相邻牙病变情况及其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结果牙源性上颌窦炎在上颌窦炎中占27.5%,在>59岁的男性患者中发现率最高(P<0.01),病因中根尖周疾病所占比例最大。有35%的病原牙引起了牙源性上颌窦炎,牙根进入上颌窦的病原牙(A类)和牙根位于窦底的病原牙(B类)引起上颌窦炎的概率比牙根距窦底有一定距离的病原牙(C类)高(P<0.01),A类和B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有助于分析上颌窦炎与牙病间的可能因果关系;牙源性上颌窦炎在老年男性患者中发现率相对较高;当存在牙根距上颌窦较近的根尖周疾病患牙时需警惕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 上颌窦炎 根尖周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研究上颌恒磨牙根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华玲 颜愈佳 邹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99-705,共7页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的一般和特殊的上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了不同牙根及根管形态发生率和对称性及其与性别的关系,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恒磨牙 根管形态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机器人系统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在颈椎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邢俊 孙炎冰 +4 位作者 朱子奇 李刚 焦静 倪其鸣 于红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D RAX CBCT(C组)检查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基于3组图像,测量每例患者颈椎解剖学参数,包括枕颈角(OC_(2)A)、第1胸椎倾斜角(T_(1)SA)、C_(2)与C_(7)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及颈椎前凸角(CL),并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剂量面积乘积(DAP)。对3组的各项解剖学参数的测量结果、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C两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8.29°±6.73°、10.52°±12.53°、(26.77±10.33)mm及18.14°±7.23°、10.54°±11.08°、(27.07±9.26)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4.78°±6.98°、3.32°±13.70°和(21.92±8.85)mm,与A、C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2.5±0.65、B组:3.72±0.45、C组:3.52±0.6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较B组降低了54.6%,较A组DAP增大了8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检查时,采用3D机器人系统CBCT较常规X线能提供质量更高的图像且相比CT有更精准的站立位测量数据及更低的辐射剂量,能为临床提供更精准、更有价值的测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3D机器人系统 锥形计算机断层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伪影校正技术改善肾动脉瘤锥形束CT图像质量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伯山 宋莉 +4 位作者 张玉香 邹英华 赵国栋 李响 巩悦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3-367,共5页
目的观察运动伪影校正技术(MFT)对于改善肾动脉瘤锥形束CT(CBCT)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例拟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肾动脉瘤患者,于CBCT引导下行肾动脉造影,采用MFT处理运动伪影;对MFT校正前、后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 目的观察运动伪影校正技术(MFT)对于改善肾动脉瘤锥形束CT(CBCT)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例拟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肾动脉瘤患者,于CBCT引导下行肾动脉造影,采用MFT处理运动伪影;对MFT校正前、后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评估其显示肾动脉、载瘤动脉及靶区血管树情况,测算单位密度像素平均值(mean)、标准差(SD)及血管边缘锐化误差率。结果MFT校正后,肾动脉瘤最大密度投影图像显示肾动脉、重建CBCT图像显示载瘤动脉均明显优于校正前(P均<0.05);利用Flightplan for Liver软件可自动提取清晰的血管树;肾动脉瘤CBCT图像SD及血管边缘锐化误差率明显减小而mean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MFT可有效改善肾动脉瘤CBCT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伪影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锥形束CT影像剂量计算的算法修正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基永 陆佳扬 +3 位作者 洪丹丽 吴丽丽 谢文佳 彭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目的利用修正算法对宫颈癌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进行修正,探讨CBCT影像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方法采用CIRS-062电子密度模体分别在Brilliance CT Big Bore 4D-CT模拟定位机及Truebeam加速器机载CBCT上执行CT扫描,获得计划CT(pCT)和CBCT... 目的利用修正算法对宫颈癌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进行修正,探讨CBCT影像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方法采用CIRS-062电子密度模体分别在Brilliance CT Big Bore 4D-CT模拟定位机及Truebeam加速器机载CBCT上执行CT扫描,获得计划CT(pCT)和CBCT的CT值-相对电子密度曲线。采用直方图匹配算法对CBCT影像的CT值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CBCT(mCBCT)。将25例宫颈癌患者的调强放疗计划分别移植到模体和患者的pCT、CBCT和mCBCT上进行剂量计算,比较其绝对剂量和剂量分布的差异。结果模体等中心处,CBCT计算的绝对剂量与PCT计算的绝对剂量偏差为0.87%±0.24%,mCBCT与pCT的偏差为0.0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5,P<0.05)。患者治疗等中心处,CBCT计算的绝对剂量与pCT计算的绝对剂量偏差为1.05%±0.32%,mCBCT与PCT的偏差为0.1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3,P<0.05)。靶区剂量分布的剂量体积图显示,mCBCT的剂量分布和pCT的剂量分布相似,而CBCT的剂量分布和pCT的剂量分布差异较明显。结论 CBCT影像经算法修正后,可用于宫颈癌放疗中的剂量计算,并能提高剂量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计算 直方图匹配算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锥形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锥形束CT成像时间对脑血管成像效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孙静坤 张志伟 +1 位作者 彭刚 郁仁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7-432,共6页
目的:探讨C臂锥形束CT不同成像时间脑血管成像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C臂锥形束CT在头部体模上进行扫描。采集时间分别为5s、8s和20s,分别用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客观评价图像质量。计算剂量面乘积(DAP)和有效剂... 目的:探讨C臂锥形束CT不同成像时间脑血管成像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C臂锥形束CT在头部体模上进行扫描。采集时间分别为5s、8s和20s,分别用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客观评价图像质量。计算剂量面乘积(DAP)和有效剂量(ED)来评估辐射剂量。回顾性分析137例行C臂锥形束CT检查或治疗的脑血管病变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对其进行主观评价。结合二维DSA造影、CT、MRI检查,分析C臂锥形束CT不同成像时间对病变的检出及显示效果,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0s C臂锥形束CT成像的噪声明显低于5s和8s成像。20s的信噪比和CNR明显高于8s和5s C臂锥形束CT成像。C臂锥形束CT5s DSA模式可用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肿瘤供血动脉及脑血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8s DSA模型适用于颅内静脉的检测和治疗。20s DR模式可用于颅内出血病灶及支架的显示。结论:C臂锥形束CT不同成像时间的临床应用范围不同,合理选择成像时间将有利于合理的诊疗案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锥形 成像时间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型臂锥形束CT成像偏离正中心点对图像噪声及变形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孙静坤 曾勇明 +4 位作者 郁仁强 王杰 金瑞 周蜜 高志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观察C型臂锥形束CT成像偏离正中心点对图像噪声及影像变形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Siemens Axiom Artis Zee血管机,DynaCT成像模式,设置成像时间为20s。①标准水模实验:对CT标准质控水模进行成像,选择水模图像密度均匀且伪影少的20个层... 目的观察C型臂锥形束CT成像偏离正中心点对图像噪声及影像变形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Siemens Axiom Artis Zee血管机,DynaCT成像模式,设置成像时间为20s。①标准水模实验:对CT标准质控水模进行成像,选择水模图像密度均匀且伪影少的20个层面,分别测量前(A)、后(P)、左(L)、右(R)方向上正中心点和偏离正中心点2、4、6、8、10cm位置图像的X线衰减值及其标准差;以X线衰减值标准差为图像噪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客观评价。②钢球模型实验:分别将直径为17.20mm钢球分别放于前后(A-P)、左右(L-R)及头足(H-F)方向正中心和偏离正中心2、4、6cm处进行成像;在Leonardo工作站上重建三维图像,测量每个钢球在A-P、L-R及H-F方向上的直径,计算在各方向上钢球影像的变形度。结果 C型臂锥形束CT成像中,在A、P、L、R各方向上,随偏离正中心点距离增大,噪声值逐渐减小(P均<0.05)。在A、P、L、R、H、F方向上,随着偏离正中心点距离增加,不同方向钢球直径变形度有所增加;H-F方向上偏离正中心点时,钢球H、F方向直径变形度相对较小(变形度绝对值均<0.2%);P方向上,以A-P方向偏离正中心点时,钢球直径变形度最小。结论 C型臂锥形束CT成像中,在偏离正中心点的各个方向的不同位置,图像噪声和影像变形程度均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锥形 图像噪声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 X 线直接体积成像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谌飙 庄天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2-76,共5页
对由锥形束X线投影重建体积数据的直接体积成像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基于Radon变换的体积成像几何结构的完全性条件.构造了基于中间函数的体积重建算法.在不同的成像结构下得到了直接体积重建的计算机数值仿真结果.理论... 对由锥形束X线投影重建体积数据的直接体积成像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基于Radon变换的体积成像几何结构的完全性条件.构造了基于中间函数的体积重建算法.在不同的成像结构下得到了直接体积重建的计算机数值仿真结果.理论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层析术 锥形X线投影 直接体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为 聂生东 吴国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74-1077,共4页
影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技术,而锥形束CT既是一种全新的CT成像技术,又是影像引导下放射治疗系统的关键设备。本文介绍锥形束CT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情况,并对锥形束CT图像... 影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技术,而锥形束CT既是一种全新的CT成像技术,又是影像引导下放射治疗系统的关键设备。本文介绍锥形束CT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情况,并对锥形束CT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与根尖牙片诊断牙根折裂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小乐 缪建林 +2 位作者 丁水清 陈建荣 李东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37-1039,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锥形束CT与根尖牙片在根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拔牙或外科探查证实的35例(37个患牙)根折裂患者,均作CBCT和根尖牙片检查,对比分析图像。结果:37个患牙中,CBCT在检出根折35个,根尖牙片检出折裂线16个。结论:C... 目的:对比分析锥形束CT与根尖牙片在根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拔牙或外科探查证实的35例(37个患牙)根折裂患者,均作CBCT和根尖牙片检查,对比分析图像。结果:37个患牙中,CBCT在检出根折35个,根尖牙片检出折裂线16个。结论:CBCT检知牙根折裂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根尖牙片,能清晰显示根折位置及类型,对临床制定根折治疗方案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 计算机体层成像 根管治疗 牙根折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线加速器机载锥形束CT图像散射的修正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晓坤 牛田野 +1 位作者 周勤煊 张怀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9-622,共4页
目的对直线加速器机载锥形束CT(CBCT)散射修正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在CBCT射线源前放置一个"指交叉"形的阻挡光栅,对Catphan 504模体进行扫描,分别获得CBCT图像和扇形束CT图像。利用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算法跟踪机架旋转过程中... 目的对直线加速器机载锥形束CT(CBCT)散射修正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在CBCT射线源前放置一个"指交叉"形的阻挡光栅,对Catphan 504模体进行扫描,分别获得CBCT图像和扇形束CT图像。利用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算法跟踪机架旋转过程中阻挡光栅在CBCT图像中的位置,提取散射样本后利用插值法估计散射信号分布,采用改进的半扇扫描重建算法重建散射修正后的图像。结果散射修正后的Catphan 504模体图像与扇形束CT重建的图像接近。与散射修正前比较,散射修正后CT值误差从100.86 HU下降到15.74 HU,散射修正后低对比度分辨力平均提高1.37倍。结论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算法准确跟踪阻挡光栅的位置,在铅片区域可采集散射信号,其余区域可通过改进的半扇扫描算法完成单次扫描的图像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修正 锥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阻挡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与8层螺旋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谢晓艳 张祖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8-632,共5页
目的:在体外条件下比较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 tomography,MS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评估CBCT诊断牙根表面微小缺损的能力,并探讨其三维影像学特点。方法:在40颗离体单根... 目的:在体外条件下比较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 tomography,MS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评估CBCT诊断牙根表面微小缺损的能力,并探讨其三维影像学特点。方法:在40颗离体单根牙舌面的根颈、根中和根尖部随机制备洞型,直径为1 mm,深度分别为0.1 mm、0.2 mm、0.3 mm、0.4 mm,用以模拟牙根外吸收缺损。分别对样本进行容积扫描(日本森田株式会社生产Accuito-mo 3DX型CBCT)和层厚0.625 mm的高分辨薄层扫描(美国GE公司生产BrightSpeed Edge型8层MSCT);两名研究者评估图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Az值),用于评估两种设备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结果:CBCT和MSCT检测所有部位、所有大小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21和0.770;检测根颈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885和0.752,根中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91和0.844,根尖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873和0.709;检测0.1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794和0.592,0.2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34和0.719,0.3 mm缺损的Az值分别是0.992和0.920,0.4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92和0.990。结论:体外条件下,Accuitomo 3DX型CBCT检测单根牙根舌面缺损的可靠性优于8层MSCT,检测小缺损的优势更明显;CBCT对深度大于0.2 mm缺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深度0.1 mm的缺损,MSCT对深度大于0.3 mm缺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深度小于0.2 mm的缺损;两种设备检测根中部缺损的可靠性均高于根颈部和根尖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吸收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等中心锥束CT成像系统标定及三维重建 被引量:9
14
作者 闫士举 王蕴衡 仇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39-1744,共6页
目的研究非等中心锥束CT系统(CBCT)几何参数标定及投影图像重排,提出新的方法以提高参数标定精度及三维(3D)重建质量,以期突破现有算法要求等中心系统应用环境的限制。方法针对非等中心CBCT系统建立坐标系,推导标定模型中特定标志点空... 目的研究非等中心锥束CT系统(CBCT)几何参数标定及投影图像重排,提出新的方法以提高参数标定精度及三维(3D)重建质量,以期突破现有算法要求等中心系统应用环境的限制。方法针对非等中心CBCT系统建立坐标系,推导标定模型中特定标志点空间坐标与其在投影图像中平面坐标之间的几何关系,建立虚拟等中心CBCT系统,提出面向非等中心CBCT系统的解析+迭代混合标定方法,对投影图像进行重排,在此基础上进行3D重建。将标定模型置于非等中心CBCT系统中,获取各个旋转角度下的投影图像;提取投影图像中特定标志点坐标,基于这些坐标数据,采用所提方法计算虚拟等中心CBCT系统几何参数;并求取虚拟等中心锥束投影图像;最后采用FDK算法进行3D重建。结果与文献[10]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对转轴在成像板上的投影坐标(u0'和v0')标定精度相当,而射线源到成像板的垂直距离(D')和射线源到转轴的距离(R')标定精度明显较优。结论本研究混合标定算法可提高D'和R'的标定精度,并可突破文献[10]算法等中心系统应用环境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非等中心 几何标定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局灶异常平扫锥形束乳腺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欣 康巍 +4 位作者 苏丹柯 金观桥 刘丽东 郑仲涛 刘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38-1242,共5页
目的观察乳腺局灶异常的平扫锥形束乳腺CT(CBB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建立含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模块的牛乳腺体外模型,比较其平扫CBBCT、平扫传统螺旋CT及乳腺X线摄影(MG)表现。收集65例乳腺局灶异常患者,观察囊性病灶的囊变区... 目的观察乳腺局灶异常的平扫锥形束乳腺CT(CBB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建立含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模块的牛乳腺体外模型,比较其平扫CBBCT、平扫传统螺旋CT及乳腺X线摄影(MG)表现。收集65例乳腺局灶异常患者,观察囊性病灶的囊变区、实性灶、含脂灶及钙化灶平扫CBBCT表现;分析平扫CBBCT的诊断价值。结果平扫CBBCT示牛乳腺、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模块的CT值分别为107.1、114.5、-48.8、149.8及459.8 HU;螺旋CT平扫纵隔窗示牛乳腺、纯水、纯脂及肌肉的CT值分别为37.2、9.4、-114.9及46.4 HU,而钙化显示不清;MG示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相对于周围牛乳腺分别呈等密度、明显低密度、稍高密度及明显高密度。65例患者中,平扫CBBCT示乳腺囊性灶的囊变区均呈等密度,实性灶呈等或稍高密度,含脂灶均呈低密度,钙化灶均呈高密度;乳腺囊性灶的囊变区、实性灶、含脂灶及钙化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除囊性灶的囊变区与实性灶外,其余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含脂灶及钙化灶与周围腺体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腺局灶异常的平扫CBBCT表现与MG较为接近,而与传统螺旋CT差异较大;平扫CBBCT所示CT值有助于判断其内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面积积分模型探究锥束CT功能成像的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鹰 廖婷婷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29-3435,3441,共8页
为解决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功能成像中不能直接扫描获取体素时间-密度曲线(TDC)的问题,提出锥束CT功能成像的数学模型,得到灌注参数。首先建立模拟投影数据的面积积分模型,利用新西兰大白兔动态对比增强断层(DCE-CT)图像... 为解决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功能成像中不能直接扫描获取体素时间-密度曲线(TDC)的问题,提出锥束CT功能成像的数学模型,得到灌注参数。首先建立模拟投影数据的面积积分模型,利用新西兰大白兔动态对比增强断层(DCE-CT)图像仿真模拟出锥束CT投影数据;利用模拟的投影数据,建立功能模型,使用最优化数值技术求解模型参数,获得各体素的近似TDC,并与实际测量的TDC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使用去卷积模型,利用最优化参数技术求解灌注参数。使用面积积分模型的模拟TDC与实际值的相似度达到了82.91%,使用此TDC可计算灌注参数并进行伪彩成像。利用CBCT投影数据和功能模型可得到体素近似TDC及组织的灌注参数,实现CBCT功能成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成像 锥形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面积积分模型 投影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line算法的锥形束重构区域
17
作者 李真真 杜明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29,40,共6页
基于R-line算法,对各种锥形束的源轨道的重构区域作了数学描述,给出了重构区域的定义并分析了重构区域的存在性,解析了正交双圆轨道、螺旋轨道以及鞍形轨道等典型轨道对应的重构区域的剖面特征,并讨论了轨道离散化对重构精度的影响.实... 基于R-line算法,对各种锥形束的源轨道的重构区域作了数学描述,给出了重构区域的定义并分析了重构区域的存在性,解析了正交双圆轨道、螺旋轨道以及鞍形轨道等典型轨道对应的重构区域的剖面特征,并讨论了轨道离散化对重构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重构区域的几何参数对空间中的生成点集有控制作用,轨道离散化后的重构点分布具有聚集性,重构剖面上误差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重构 重构区域 轨道几何 重构精度 计算机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观察成人离体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影像学解剖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征宇 王争 +4 位作者 赵鹏飞 尹红霞 李静 杨正汉 王振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288,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成人离体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影像学解剖。方法对38具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行CBCT扫描,获得76侧颞骨图像,观察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及前壁CT表现。结果最终72侧纳入研究,包括68侧左右配对图像及4侧单侧图像。膝状神...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成人离体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影像学解剖。方法对38具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行CBCT扫描,获得76侧颞骨图像,观察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及前壁CT表现。结果最终72侧纳入研究,包括68侧左右配对图像及4侧单侧图像。膝状神经窝形态不一,内外径(2.84±0.46)mm,前后径2.30(1.94,2.74)mm,上下径(1.44±0.26)mm。72侧中,53侧前壁骨质完整,厚度(1.54±1.49)mm,5侧部分缺损,14侧完全缺损;55侧前壁可见岩浅大神经管显示,开口处直径(0.88±0.31)mm,穿行于颞骨长度(3.47±1.58)mm;36侧前壁岩浅大神经管外侧见细小骨管,开口处直径(0.51±0.24)mm。结论成人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影像学解剖形态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状神经窝 面神经 解剖学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怡然 周彦恒 +2 位作者 王雪东 魏松 刘伟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5-693,共9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最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mm,RPE(2.16±1.27)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后缩 腭扩张术 口外牵引器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标志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观察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 被引量:5
20
作者 廖元元 钟晓波 刘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2-365,共4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观察并评估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方法收集551例上颌第二恒磨牙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牙位、近颊根根管数目和形态,采用Vertucci分类法记录根管构型,并记录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 目的利用锥形束CT观察并评估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方法收集551例上颌第二恒磨牙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牙位、近颊根根管数目和形态,采用Vertucci分类法记录根管构型,并记录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结果 551例中,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发生率为25.41%(140/551),男性多于女性;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大多向远中及腭侧弯曲,弯曲根管占87.54%(604/690),57.57%(397/690)的弯曲发生在根中1/3,重度弯曲占19.28%(133/690)。结论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MB2的发生率较高,中、重度弯曲根管较多。锥形束CT可在各层面显示根管系统解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 恒磨牙 根管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