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研究上颌恒磨牙根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朱华玲 颜愈佳 邹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99-705,共7页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的一般和特殊的上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了不同牙根及根管形态发生率和对称性及其与性别的关系,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恒磨牙 根管形态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伪影校正技术改善肾动脉瘤锥形束CT图像质量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伯山 宋莉 +4 位作者 张玉香 邹英华 赵国栋 李响 巩悦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3-367,共5页
目的观察运动伪影校正技术(MFT)对于改善肾动脉瘤锥形束CT(CBCT)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例拟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肾动脉瘤患者,于CBCT引导下行肾动脉造影,采用MFT处理运动伪影;对MFT校正前、后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 目的观察运动伪影校正技术(MFT)对于改善肾动脉瘤锥形束CT(CBCT)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例拟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肾动脉瘤患者,于CBCT引导下行肾动脉造影,采用MFT处理运动伪影;对MFT校正前、后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评估其显示肾动脉、载瘤动脉及靶区血管树情况,测算单位密度像素平均值(mean)、标准差(SD)及血管边缘锐化误差率。结果MFT校正后,肾动脉瘤最大密度投影图像显示肾动脉、重建CBCT图像显示载瘤动脉均明显优于校正前(P均<0.05);利用Flightplan for Liver软件可自动提取清晰的血管树;肾动脉瘤CBCT图像SD及血管边缘锐化误差率明显减小而mean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MFT可有效改善肾动脉瘤CBCT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伪影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3
作者 王蓉 王彦蒽 唐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窦 上颌窦底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器锥形束CT成像参数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运来 廖雄飞 葛瑞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3-1175,共3页
目的分析加速器机载kV锥形束CT(CBCT)成像参数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CatPhan600模体的CTP528模块,分别改变管电压、管电流、准直器、扫描范围和重建精度,测量XVICBCT的空间分辨率。结果管电压从80kV增至140kV时,空间分辨率从5lp... 目的分析加速器机载kV锥形束CT(CBCT)成像参数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CatPhan600模体的CTP528模块,分别改变管电压、管电流、准直器、扫描范围和重建精度,测量XVICBCT的空间分辨率。结果管电压从80kV增至140kV时,空间分辨率从5lp/cm增加到7lp/cm。管电流对空间分辨率影响较小。准直器型号、重建精度和机架旋转范围对空间分辨率影响较大。结论 CBCT的影像质量随成像条件变化范围很大,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条件合理选择参数,减少患者辐射剂量的同时得到最佳的影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 锥形束体层摄影术 空间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局灶异常平扫锥形束乳腺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欣 康巍 +4 位作者 苏丹柯 金观桥 刘丽东 郑仲涛 刘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38-1242,共5页
目的观察乳腺局灶异常的平扫锥形束乳腺CT(CBB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建立含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模块的牛乳腺体外模型,比较其平扫CBBCT、平扫传统螺旋CT及乳腺X线摄影(MG)表现。收集65例乳腺局灶异常患者,观察囊性病灶的囊变区... 目的观察乳腺局灶异常的平扫锥形束乳腺CT(CBB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建立含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模块的牛乳腺体外模型,比较其平扫CBBCT、平扫传统螺旋CT及乳腺X线摄影(MG)表现。收集65例乳腺局灶异常患者,观察囊性病灶的囊变区、实性灶、含脂灶及钙化灶平扫CBBCT表现;分析平扫CBBCT的诊断价值。结果平扫CBBCT示牛乳腺、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模块的CT值分别为107.1、114.5、-48.8、149.8及459.8 HU;螺旋CT平扫纵隔窗示牛乳腺、纯水、纯脂及肌肉的CT值分别为37.2、9.4、-114.9及46.4 HU,而钙化显示不清;MG示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相对于周围牛乳腺分别呈等密度、明显低密度、稍高密度及明显高密度。65例患者中,平扫CBBCT示乳腺囊性灶的囊变区均呈等密度,实性灶呈等或稍高密度,含脂灶均呈低密度,钙化灶均呈高密度;乳腺囊性灶的囊变区、实性灶、含脂灶及钙化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除囊性灶的囊变区与实性灶外,其余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含脂灶及钙化灶与周围腺体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腺局灶异常的平扫CBBCT表现与MG较为接近,而与传统螺旋CT差异较大;平扫CBBCT所示CT值有助于判断其内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与8层螺旋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谢晓艳 张祖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8-632,共5页
目的:在体外条件下比较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 tomography,MS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评估CBCT诊断牙根表面微小缺损的能力,并探讨其三维影像学特点。方法:在40颗离体单根... 目的:在体外条件下比较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 tomography,MS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评估CBCT诊断牙根表面微小缺损的能力,并探讨其三维影像学特点。方法:在40颗离体单根牙舌面的根颈、根中和根尖部随机制备洞型,直径为1 mm,深度分别为0.1 mm、0.2 mm、0.3 mm、0.4 mm,用以模拟牙根外吸收缺损。分别对样本进行容积扫描(日本森田株式会社生产Accuito-mo 3DX型CBCT)和层厚0.625 mm的高分辨薄层扫描(美国GE公司生产BrightSpeed Edge型8层MSCT);两名研究者评估图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Az值),用于评估两种设备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结果:CBCT和MSCT检测所有部位、所有大小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21和0.770;检测根颈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885和0.752,根中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91和0.844,根尖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873和0.709;检测0.1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794和0.592,0.2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34和0.719,0.3 mm缺损的Az值分别是0.992和0.920,0.4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92和0.990。结论:体外条件下,Accuitomo 3DX型CBCT检测单根牙根舌面缺损的可靠性优于8层MSCT,检测小缺损的优势更明显;CBCT对深度大于0.2 mm缺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深度0.1 mm的缺损,MSCT对深度大于0.3 mm缺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深度小于0.2 mm的缺损;两种设备检测根中部缺损的可靠性均高于根颈部和根尖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吸收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怡然 周彦恒 +2 位作者 王雪东 魏松 刘伟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5-693,共9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最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mm,RPE(2.16±1.27)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后缩 腭扩张术 口外牵引器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标志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观察成人离体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影像学解剖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征宇 王争 +4 位作者 赵鹏飞 尹红霞 李静 杨正汉 王振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288,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成人离体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影像学解剖。方法对38具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行CBCT扫描,获得76侧颞骨图像,观察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及前壁CT表现。结果最终72侧纳入研究,包括68侧左右配对图像及4侧单侧图像。膝状神...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成人离体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影像学解剖。方法对38具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行CBCT扫描,获得76侧颞骨图像,观察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及前壁CT表现。结果最终72侧纳入研究,包括68侧左右配对图像及4侧单侧图像。膝状神经窝形态不一,内外径(2.84±0.46)mm,前后径2.30(1.94,2.74)mm,上下径(1.44±0.26)mm。72侧中,53侧前壁骨质完整,厚度(1.54±1.49)mm,5侧部分缺损,14侧完全缺损;55侧前壁可见岩浅大神经管显示,开口处直径(0.88±0.31)mm,穿行于颞骨长度(3.47±1.58)mm;36侧前壁岩浅大神经管外侧见细小骨管,开口处直径(0.51±0.24)mm。结论成人面神经管膝状神经窝影像学解剖形态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状神经窝 面神经 解剖学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观察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 被引量:5
9
作者 廖元元 钟晓波 刘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2-365,共4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观察并评估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方法收集551例上颌第二恒磨牙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牙位、近颊根根管数目和形态,采用Vertucci分类法记录根管构型,并记录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 目的利用锥形束CT观察并评估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方法收集551例上颌第二恒磨牙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牙位、近颊根根管数目和形态,采用Vertucci分类法记录根管构型,并记录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结果 551例中,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发生率为25.41%(140/551),男性多于女性;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大多向远中及腭侧弯曲,弯曲根管占87.54%(604/690),57.57%(397/690)的弯曲发生在根中1/3,重度弯曲占19.28%(133/690)。结论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MB2的发生率较高,中、重度弯曲根管较多。锥形束CT可在各层面显示根管系统解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 恒磨牙 根管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碧辉 陈德基 +4 位作者 梁宝霞 练辉 张振峰 杨彦鸿 冯云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穿刺活检术(PT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30例因肺部单发病灶接受PTNB的患者。CBCT扫描后,通过iGuide引导系统和三维类CT多平面重组图像规划穿刺路径。采用18G同轴切割针行穿刺活...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穿刺活检术(PT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30例因肺部单发病灶接受PTNB的患者。CBCT扫描后,通过iGuide引导系统和三维类CT多平面重组图像规划穿刺路径。采用18G同轴切割针行穿刺活检。记录手术相关资料、穿刺并发症及辐射剂量。结果 30例患者中,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病变24例,良性病变6例;28例符合最终病理诊断,1例为取材不够,但重新取材后的病理结果符合最终病理诊断,1例为假阴性结果。PTNB诊断肺部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7%(29/30)、96.00%(24/25)、100%(5/5)、100%(24/24)及83.33%(5/6)。平均手术时间为(13.03±3.61)min,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7.95±4.57)mSv。活检术后CBCT复查发现气胸6例(6/30,20.00%),咯血3例(3/30,10.00%)。结论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引导下PTNB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和安全性以及合理的辐射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活组织检查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扫描角度及中心位置对模体靶区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涛 高留刚 +4 位作者 眭建锋 谢凯 李春迎 陆正大 倪昕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9-293,共5页
目的观察锥形束CT(CBCT)扫描机架角度及中心位置对模体中植入物体积及CT值的影响。方法于非均匀模体中插入均匀圆柱棒,以其中心为扫描中心,机架旋转360°扫描模体,分别在X、Y、Z方向上移动将扫描中心2.5、5.0、7.5和10.0 cm,或机架... 目的观察锥形束CT(CBCT)扫描机架角度及中心位置对模体中植入物体积及CT值的影响。方法于非均匀模体中插入均匀圆柱棒,以其中心为扫描中心,机架旋转360°扫描模体,分别在X、Y、Z方向上移动将扫描中心2.5、5.0、7.5和10.0 cm,或机架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20°,间隔20°,于180°~360°进行重复扫描。重建图像,比较各组图像中植入物体积或CT值。结果植入物体积随扫描中心在X方向偏移距离增大而增大,Y方向偏移距离增大而缩小(P均<0.05),随Z方向偏移距离而变化(F=2919.88,P<0.01)。各扫描角度植入物体积不同,360°图像植入物体积大于其他角度(P均<0.05)。360°图像CBCT图像中植入物均大于其他角度(P均<0.05)。结论CBCT扫描时机架旋转角度及扫描中心与靶区的相对关系对模体靶区体积及CT值存在一定影响,机架旋转360°进行扫描,并以扫描中心即计划中心为靶区中心为计划设计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青少年女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境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青少年女性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特征。方法:纳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初诊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的11~14岁女性80例,按照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青少年女性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特征。方法:纳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初诊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的11~14岁女性80例,按照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和下颌平面角(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gonion-gnathion angle,FH-GoGn)大小分为骨性Ⅰ类均角组(组1,0°≤ANB<4°,22°≤FH-GoGn≤32°),骨性Ⅱ类低角组(组2,ANB≥4°,FH-GoGn<22°)、均角组(组3,ANB≥4°,22°≤FH-GoGn≤32°)和高角组(组4,ANB≥4°,FH-GoGn>32°),每组20例,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和关节形态、位置测量。分别使用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双侧关节对称性和关节形态及位置的组间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索骨性Ⅱ类人群头影测量值与关节测量项目间相关关系。结果:(1)关节对称性分析中,四组都存在少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组4双侧髁突位置不对称的样本量最多(65%),其余三组比例相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比组1和组3,关节形态学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髁突位置组1以前位和中位为主,组3居于后位者明显多于组1(χ2=6.936,P<0.05)。(3)在组2、3、4中,组2关节窝深度最深(H2&4=10.517,P=0.002),关节上间隙(LSD-t2&3=3.408,LSD-t2&4=5.369,P<0.001)、外间隙(LSD-t2&3=2.767,LSD-t2&4=3.350,P=0.001)最大;组4髁突长轴径最小(H2&4=13.374,P<0.001),关节窝垂直距最大(LSD-t2&4=4.561,P<0.001;LSD-t3&4=2.713,P=0.007),关节内间隙(LSD-t2&4=-4.083,P<0.001)、中间隙(LSD-t2&4=-4.201,P<0.001)最小。从组2、组3到组4,后位髁突所占比例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ANB与关节前间隙呈显著正相关(r=0.270,P=0.037),与髁突长轴角呈显著负相关(r=-0.296,P=0.022);FH-GoGn与关节上间隙(r=-0.488,P<0.001)、后间隙(r=-0.272,P=0.035)、内间隙(r=-0.390,P=0.002)、中间隙(r=-0.425,P=0.001)、外间隙(r=-0.331,P=0.010)、关节窝深度(r=-0.363,P=0.004)、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度(r=-0.259,P=0.046)、髁突长轴径(r=-0.327,P=0.011)呈显著负相关,与关节窝垂直距呈显著正相关(r=0.370,P=0.004)。结论:Ⅱ类矢状骨面型的关节特征主要体现在髁突位置而非关节形态。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关节形态及位置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关节间隙以及髁突和关节窝位置,从低角到高角关节窝位置逐渐增高,髁突后位比例逐渐增大。Ⅱ类高角的关节窝位置最高,髁突后位比例最大,关节间隙最小,关节窝深度最浅,髁突长轴径最短,关节不稳定因素最多,在进行正畸治疗时要尤其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性Ⅱ类 垂直骨面型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用于口腔颌面疾病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韦雪琼 王远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3-607,共5页
口腔颌面健康对人体咀嚼功能、发音、面部美观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锥形束CT(CBCT)现已广泛用于口腔种植、正畸、颌骨肿瘤及口腔手术规划。本文对CBCT在牙颌分割、三维重建、治疗规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口腔病 颌面部损伤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乳腺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乳腺良性结节技术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9
14
作者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CBBCT专家组 李颖 +2 位作者 张啸波 马林 肖越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7-260,共4页
作为一种新的乳腺影像学诊断方式,锥形束乳腺CT(CBBCT)可引导微波消融(MWA)治疗乳腺良性结节。为规范CBBCT引导下MWA治疗乳腺良性结节相关操作,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CBBCT专家组针对CBBCT引导MWA治疗乳腺良性结节的技术特点、适应证... 作为一种新的乳腺影像学诊断方式,锥形束乳腺CT(CBBCT)可引导微波消融(MWA)治疗乳腺良性结节。为规范CBBCT引导下MWA治疗乳腺良性结节相关操作,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CBBCT专家组针对CBBCT引导MWA治疗乳腺良性结节的技术特点、适应证及禁忌证、操作方法等而达成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消融技术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乳腺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乳腺结节状腺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啸波 张雨 +6 位作者 李捷 张艳君 付岩宁 马丽 吴赛赛 陈思 李颖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报道1例锥形束乳腺CT(CBB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乳腺结节状腺病患者,结合复习文献初步观察CBBCT引导下MW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患者女,60岁,左乳溢液3年余;超声示左乳3点方向距乳头约3 cm处1.7 cm×0.6 cm×0.9 cm... 目的报道1例锥形束乳腺CT(CBB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乳腺结节状腺病患者,结合复习文献初步观察CBBCT引导下MW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患者女,60岁,左乳溢液3年余;超声示左乳3点方向距乳头约3 cm处1.7 cm×0.6 cm×0.9 cm低回声结节;穿刺病理诊断乳腺结节状腺病。行CBBCT引导下MWA,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消融区呈稍高密度,完全覆盖病灶;术后3天增强CBBCT扫描显示消融区无强化。术中患者感轻度刺痛,术后2天消融侧乳腺区胀痛,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本例以CBBCT引导下MWA成功治疗乳腺结节状腺病,提示此法具有安全、有效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消融技术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部偏转90°俯卧投照用于锥形束乳腺CT检查
16
作者 范君 肖智博 +1 位作者 林琳 吕发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0-453,共4页
目的观察锥形束乳腺CT(CBBCT)检查中采用头部偏转90°俯卧位投照的意义。方法纳入60名接受CBBCT检查的女性志愿者(120侧乳),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60侧乳)。对试验组采用头部偏转90°俯卧位投照,对照组以头正位俯卧位投照... 目的观察锥形束乳腺CT(CBBCT)检查中采用头部偏转90°俯卧位投照的意义。方法纳入60名接受CBBCT检查的女性志愿者(120侧乳),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60侧乳)。对试验组采用头部偏转90°俯卧位投照,对照组以头正位俯卧位投照。比较2组图像覆盖乳腺头侧、足侧、内侧、外侧及后侧范围,计算图像阳性率;根据11分数值疼痛评分量表进行疼痛评分;观察年龄、疼痛评分及图像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图像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年龄与疼痛评分呈正相关(r=0.644,P<0.001),疼痛评分与图像阳性率呈负相关(r=-0.366,P=0.004),年龄与图像阳性率呈负相关(r=-0.313,P=0.015)。结论CBBCT检查中采用头部偏转90°俯卧位投照覆盖乳腺组织成像范围较传统投照体位更大,且不加重疼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图像构建牙颌面虚拟患者的两种配准方法比较
17
作者 叶嘉慧 王时敏 +4 位作者 王子轩 刘云松 孙玉春 叶红强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59,共6页
目的:比较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参与构建牙颌面虚拟患者时,软组织配准法和牙列配准法的准确度。方法:选择13名需要行CBCT检查的患者,分别获取其数字牙列图像、配准印模三维图像、面部三维图... 目的:比较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参与构建牙颌面虚拟患者时,软组织配准法和牙列配准法的准确度。方法:选择13名需要行CBCT检查的患者,分别获取其数字牙列图像、配准印模三维图像、面部三维图像和颌面部数据。以配准印模三维图像为媒介建立包含牙列和面部软组织的牙面虚拟患者,将CBCT数据三维重建并形成包含面部软组织、颌骨和牙列的牙颌面虚拟患者,分别通过面中下部软组织标志点(软组织配准法)及牙列标志点(牙列配准法)将CBCT来源的牙颌面虚拟患者和配准印模法建立的牙面虚拟患者进行配准,选择口内扫描来源的数字牙列图像、面部扫描来源的面部三维图像和CBCT来源的颌骨图像建立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隐藏CBCT来源的面部图像和牙列图像)。以配准印模法建立的牙面虚拟患者面部软组织为参考,对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中CBCT来源面部图像的面下1/2区域及面上1/2区域分别进行三维偏差分析,记录各组偏差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中CBCT面部图像的面上1/2与面下1/2区域之间,以及面上1/2区域之间的RMSE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中CBCT来源面部图像的面上1/2与面下1/2区域之间的RMS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上1/2区域软组织配准法的RMSE值小于牙列配准法[(1.696±0.420)mm vs.(1.752±0.424)mm,P<0.01]。结论:基于数字牙列图像、面部三维图像和CBCT来源颌骨图像建立牙颌面虚拟患者时,用软组织配准法将CBCT数据配准到牙面虚拟患者中的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患者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颌面 牙面 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低角不同矢状骨面型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的CBCT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郁馨 左志刚 +3 位作者 杨子靓 王瀚平 赵艳红 王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差异,探讨颞下颌关节与颅颌面部骨骼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16岁骨性Ⅰ、Ⅱ、Ⅲ类低角患者各20例做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CBCT并导入Invivo 5....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差异,探讨颞下颌关节与颅颌面部骨骼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16岁骨性Ⅰ、Ⅱ、Ⅲ类低角患者各20例做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CBCT并导入Invivo 5.2软件获取头颅侧位及双侧关节影像,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Ⅰ类低角组髁突长轴径和冠状面髁突宽度、Ⅱ类低角组关节间隙以及Ⅲ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等与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呈显著负相关。(2)与对照组相比,Ⅰ类低角组关节前间隙(P=0.022)和Ⅱ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P=0.027)等明显较大,Ⅲ类低角组关节结节斜度(P=0.017)和髁突水平角(P=0.016)明显较小。(3)Ⅰ类低角组髁头角和关节结节斜度等(P<0.05)、Ⅱ类低角组关节内间隙(P≤0.01)以及Ⅲ类低角组髁头角(P<0.01)等均显示右侧小于左侧。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形态、对称性、关节间隙等存在显著差异,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持续关注其髁突生长状态,以达到正畸后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颞下颌关节 矢状骨面型 青少年 低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牙龄推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昱成 魏来 +2 位作者 朱峰 阎春霞 陈腾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79-281,共3页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不易因外界理化因素的变化而降解、变形,利用牙齿推断年龄已广泛应用于法医学。通过牙齿影像推断年龄是过去使用最普遍的方法之一,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的出现为...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不易因外界理化因素的变化而降解、变形,利用牙齿推断年龄已广泛应用于法医学。通过牙齿影像推断年龄是过去使用最普遍的方法之一,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的出现为牙齿三维影像的获取提供了新途径,具有照射剂量低、扫描时间短、成像精度高及费用低等优点。本文综述了CBCT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牙龄推断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年龄测定 牙齿 综述[文献类型]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评价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增龄性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邓婕 钟晓波 +1 位作者 万朝霞 何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3-226,共4页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收集本院645例患者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资料,分为6~15岁、〉15~25岁、〉25~35岁、〉35~45岁、〉45~55岁、〉55~65岁、〉65~82岁7个年龄段,测量牙釉质、...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收集本院645例患者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资料,分为6~15岁、〉15~25岁、〉25~35岁、〉35~45岁、〉45~55岁、〉55~65岁、〉65~82岁7个年龄段,测量牙釉质、牙本质、髓腔高度、髓底、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的厚度。结果 各年龄段的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的牙釉质厚度、牙本质厚度、髓腔高度、髓底厚度和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存在明显的增龄性变化,在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无明显的增龄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牙釉质 牙本质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