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的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吴炯睿 高益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方法·对1021例因牙列缺损或缺失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种植手术患者的双侧上颌窦中的上颌窦动脉(maxillary sinus artery,MSA)... 目的·通过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方法·对1021例因牙列缺损或缺失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种植手术患者的双侧上颌窦中的上颌窦动脉(maxillary sinus artery,MSA)进行观测。在CBCT骨窗视图,测量第二前磨牙(P2)、第一磨牙(M1)、第二磨牙(M2)牙位中线处MSA骨孔与骨壁间的位置关系,并将其走形类型分为窦内型(位于上颌窦黏膜下方)、骨内型(完全位于上颌窦侧壁内)、表浅型(位于上颌窦外侧壁骨膜下方)3类;测量MSA骨孔直径(diameter of the MSA,DMSA)、MSA骨孔下缘至上颌窦底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lower margin of the vessel and the sinus floor,DVSF);测量M1牙位中线处上颌窦底上方5 mm处的上颌窦侧壁厚度及上颌窦宽度;测量上颌窦底上方10 mm处上颌窦内外侧壁与上颌窦底最低点形成的角度,即上颌窦角度。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的MSA走形位置变异、走形类型、DMSA和DVSF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别对MSA的DMSA及DVSF与上颌窦侧壁厚度、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MSA走形位置变异:在1021例患者中,共42例(4.1%)患者的MSA走形于上颌窦侧壁、紧贴上颌窦底部,其中14例(33.3%)为双侧MSA,28例(66.7%)为单侧MSA;7例(0.7%)患者的MSA走形于上颌窦底根方牙槽骨内,其中1例(14.3%)为双侧MSA,6例(85.7%)为单侧MSA。②MSA走形类型:窦内型占36.5%,骨内型占60.4%,表浅型占3.1%。中年患者中骨内型检出率(63.0%)高于青年和老年患者(P=0.005)。③DMSA:M1牙位的DMSA最大,为(1.42±0.44)mm。男性在P2、M1、M2牙位的DMSA均大于女性。在P2、M1牙位均发现上颌窦侧壁厚度与DMSA呈弱正相关(r=0.2,r=0.2)。在M1牙位发现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均与DMSA呈弱负相关(r=-0.1,r=-0.2)。④DVSF:自M2至P2方向,DVSF逐渐降低。男性在P2、M2牙位的DVSF均大于女性。在M1牙位发现上颌窦侧壁厚度、上颌窦宽度均与DVSF呈弱负相关(r=-0.3,r=-0.1)。结论·MSA走形位置变异可发生于上颌窦底及上颌窦底根方的牙槽骨中。随着患者年龄增大,MSA走形类型由窦内型向骨内型转变。男性患者的DMSA较女性更大,动脉出血风险更大;在较厚的上颌窦侧壁中能观测到较大的DMSA,而当上颌窦宽度和角度越大时,DMSA越小。男性患者的DVSF较女性更大,当上颌窦侧壁越厚或当上颌窦宽度越大时,DVSF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动脉 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 上颌窦底提升 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运动伪影校正
2
作者 曾智雄 王永波 +2 位作者 林宗悦 边兆英 马建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2-436,共15页
目的为了去除患者在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扫描过程中发生躯体运动导致的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运动伪影校正模型(SBP-MAC)。方法该模型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退化编码器构成。将分段... 目的为了去除患者在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扫描过程中发生躯体运动导致的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运动伪影校正模型(SBP-MAC)。方法该模型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退化编码器构成。将分段有限角度重建的子图像堆叠成张量并作为模型输入;用退化编码器提取张量中空间变化的运动信息,自适应调制生成器的各级跳跃连接特征,从而指导模型校正不同运动波形导致的伪影;最后设计伪影一致性损失来简化生成器的学习任务。结果该模型能有效地去除运动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在仿真数据上的峰值信噪比提升了8.28%,结构相似度提升了2.29%,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3.84%;在真实数据上的专家评分最高4.4221(5分制),与所有对比方法之间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提出的SBP-MAC模型能够有效提取张量中空间变化的运动信息,实现从张量域到图像域的自适应伪影校正,提升牙科CBCT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伪影校正 牙科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段反投影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上颌后牙区施耐德膜增厚与根尖周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冯博 李凤翔 杜启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4-651,共8页
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 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学资料,以确定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的相关性。记录病理性黏膜增厚的病例数,并根据SM增厚的程度与类型进行分类。评估SM增厚与PAL的直径,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及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上颌后牙区,当患者出现PAL时,SM增厚的检出率高于无PAL,并且PAL与SM增厚之间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BCT根尖周指数(CBCT-PAI) 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现正相关性,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程度不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而PAL直径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与SM增厚类型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密切相关,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正相关;有PAL且进行过根管治疗的患牙常见出现SM息肉型增厚,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不影响SM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耐德膜增厚 根尖周病变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4
作者 王蓉 王彦蒽 唐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上颌窦 上颌窦底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埋伏多生牙拔除术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定位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晓华 王恩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95-300,共6页
儿童埋伏多生牙影响正常恒牙的萌出,常导致错畸形,并可伴发囊肿等破坏性病损,临床中多需尽早拔除。在拔除术中,埋伏多生牙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在精确的定位引导下可以正确地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少牙槽外科的手术创伤。... 儿童埋伏多生牙影响正常恒牙的萌出,常导致错畸形,并可伴发囊肿等破坏性病损,临床中多需尽早拔除。在拔除术中,埋伏多生牙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在精确的定位引导下可以正确地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少牙槽外科的手术创伤。近十几年来,在口腔牙槽外科诊疗中,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可以说是最先进、精准的影像学技术。目前,CBCT是理想的判定埋伏牙位置的技术手段,其提供的三维图像可在不同的轴向观察埋伏牙及其与邻牙的关系,并判断埋伏牙唇腭侧骨板的距离。当前,CBCT在口腔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CBCT在儿童埋伏多生牙定位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埋伏多生牙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牙槽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中识别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区病变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钱军 马芮 +5 位作者 曲妍 邓少纯 段瑶 左飞飞 王亚杰 毋育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58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人工智能(AI)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锥形束CT(CBCT)影像上识别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区病变的应用。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7年1月—2021年12月累及单牙根的慢性根尖周炎的CBCT影像,总计49例患... 目的探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人工智能(AI)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锥形束CT(CBCT)影像上识别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区病变的应用。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7年1月—2021年12月累及单牙根的慢性根尖周炎的CBCT影像,总计49例患者55个牙位。由5位中级职称的临床医生通过Materialize MimicsMedical软件对慢性根尖周炎病变区域识别并进行手动逐层分割,然后通过AI 3D U-Net网络对病损特征进行深度学习,网络分割结果与手动分割数据的一致性,本研究通过交联比(IOU)、Dice系数、像素精确度(PA)在测试集上进行评价。结果神经网络在测试集的IOU为92.18%,Dice系数为95.93%,PA为99.27%。结论AI和临床医师的慢性根尖周炎病变检出和分割一致性较高,基于本研究深度学习方法的AI系统为下一步检测CBCT图像中的慢性根尖周炎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深度学习 慢性根尖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华 阎雄 +5 位作者 吴忠均 孔宪炳 沈艾 张洪宾 唐晓琼 王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行CTA检查(CTA组)与未行CTA检查行LS(对照组)的两组病例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58±14.09)min和(215.00±22.01)min,两组术中出血分别为(165.78±88.42)ml和(262.78±80.70)ml,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8.46±1.48)d和(10.14±1.51)d,以上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组术前能掌握脾脏血管的解剖及其与胰腺的关系,指导术中精细解剖脾脏血管,采用Hem-O-lok结扎、超声刀离断脾蒂血管,免用Endo-GIA,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本研究认为CTA检查对ITP需行LS治疗的患者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腹腔镜脾切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级脾蒂离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的测量方法与分型标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宸佑 邓佳 +4 位作者 干洲杰 刘浏 王天璐 曹聪 屈依丽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9-63,共5页
在牙种植领域,拔牙后牙槽骨的形态和尺寸对种植体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牙槽骨壁的高度和厚度是进行种植时重要的参考指标,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常被用于获取牙槽骨的三维图像并进行测量,但由于牙槽骨三维结构较为复杂,形态多样... 在牙种植领域,拔牙后牙槽骨的形态和尺寸对种植体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牙槽骨壁的高度和厚度是进行种植时重要的参考指标,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常被用于获取牙槽骨的三维图像并进行测量,但由于牙槽骨三维结构较为复杂,形态多样,目前存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分型标准。上颌前牙区是进行牙种植手术的常见部位,本文主要综述了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的测量方法与分型标准的作用,为牙科种植手术术前方案设计和临床科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上前牙 种植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一磨牙区舌侧凹陷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亮亮 张玉昕 +1 位作者 甘抗 朱娟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1-226,共6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舌侧凹陷的发生率和程度进行研究,以减少种植手术过程中发生舌侧骨穿孔的风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107例成人患者的CBCT资料,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截面影像,根据下颌...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舌侧凹陷的发生率和程度进行研究,以减少种植手术过程中发生舌侧骨穿孔的风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107例成人患者的CBCT资料,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截面影像,根据下颌第一磨牙区牙槽嵴的形状将下颌第一磨牙区颌骨形态分为凸型(C型)、直型(P型)、凹型(U型);确定每组的发生率,通过选定的解剖标志测量舌侧凹陷的角度、深度,并分析其特征。结果:在107例患者中,下颌第一磨牙区舌侧凹陷(U型)发生率为29.0%,凹陷的平均角度为(57.77±8.68)°;凹陷的平均深度(LCD)为(2.77±0.80)mm;舌侧最凸点(P)到牙槽嵴顶(Vc)和下颌下缘(Vd)的平均垂直距离分别为(11.61±1.73)mm和(15.33±2.65)mm。结论:下颌磨牙区舌侧倒凹的存在为在该区域进行种植手术增加了潜在风险,本研究中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舌侧倒凹的发生率为29.0%;CBCT影像可以准确描述下颌磨牙区域的解剖特征,为制定种植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舌侧凹陷 牙槽嵴形态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种植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舒泽 王旭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6-880,共5页
随着精准外科概念的提出,如何精确平衡病灶切除、脏器保护和损伤控制这3个外科要素受到广泛重视。而术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ICT)的应用为精准外科的实现提供了便利。该文总结了ICT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颌... 随着精准外科概念的提出,如何精确平衡病灶切除、脏器保护和损伤控制这3个外科要素受到广泛重视。而术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ICT)的应用为精准外科的实现提供了便利。该文总结了ICT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虽然ICT仍然有很多急需改善的不足,如高辐射剂量和高价格的问题,但ICT对于提高治疗的精确性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O型臂 导航 辐射剂量 精准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泛亚洲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术(CTC)大会通知
11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419-419,共1页
第一届泛亚洲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术(CTC)大会将于2009年3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杭州举行。CTC是一种新型成像技术,已经证明可以替代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镜检查,对出现结直肠癌症状的患者进行结直肠癌诊断。它精确度高、安全性高、... 第一届泛亚洲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术(CTC)大会将于2009年3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杭州举行。CTC是一种新型成像技术,已经证明可以替代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镜检查,对出现结直肠癌症状的患者进行结直肠癌诊断。它精确度高、安全性高、患者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C 计算机断层扫描 成像 结肠 大肠 亚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泛亚洲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术(CTC)大会会议通知
12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1期1268-1268,共1页
关键词 CTC 计算机断层扫描 成像 会议通知 结肠 大肠 亚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力改善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3
作者 郭丽莉 于文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69,共4页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变化与术后视力改善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IMEM且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完成随访的病例48例49眼的临床资料.患者依据术前OCT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节/外节(IS/OS)及外界膜(ELM)层反光条带是否完整分为完整组(17例18眼)及不完整组(31例31眼),记录患眼手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和LogMAR视力,并与术后12周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眼手术前后CFT值变化与视力改善程度的关系,评价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在预测术眼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 结果 术后12周,完整组18眼的OCT图像显示RPE层、IS/OS层及ELM层均仍完整,而不完整组OCT图像RPE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6眼减少到1眼,IS/OS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9眼减少到19眼,ELM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7眼减少到15眼(各层的不连续眼数有重复).术眼视力的增加值随着CFT值的减少而增加,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R2 =0.298,B=0.001,P=0.000),CFT每减少100 μm,术后LogMAR视力提高1行.完整组患眼术前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4±0.19,术后为0.36±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6,P=0.393).不完整组术前平均logMAR BCVA为0.82±0.41,术后为0.46±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6,P=0.000).不完整组患眼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为0.3,优于完整组的0.0. 结论 IMEM术眼手术前后OCT测量视网膜外层结构的连续性及CFT的变化均与患眼视力改善的程度明显相关,术前视网膜外层结构连续者术后预后较好,而术前视网膜外节结构不连续者术后多数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包括结构和视力.术前OCT检查在评价IMEM患者术后视力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预后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内扫描与CBCT评估种植体位置的体外精度研究
14
作者 林宇轩 张思慧 陈江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4-600,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口内扫描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估种植体位置的一致性,探讨口内扫描替代CBCT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缺失牙位置和种植体数量构建10种牙列缺损树脂模型,术后分别进行口内扫描...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口内扫描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估种植体位置的一致性,探讨口内扫描替代CBCT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缺失牙位置和种植体数量构建10种牙列缺损树脂模型,术后分别进行口内扫描(每组4次)和CBCT扫描(每组1次),利用逆向工程软件测量颈部、尖端、深度及角度偏差,分析正确度(n=4)与精密度(n=6)。结果:正确度结果显示,颈部偏差(0.174±0.080)mm,尖端偏差(0.310±0.098)mm,深度偏差(0.131±0.077)mm,角度偏差(1.311±0.486)°;除深度偏差外(P>0.05),其余偏差随种植体数量增加显著增大(P<0.05)。精密度结果显示,游离端组偏差显著高于非游离端组(P<0.05)。结论:利用口内扫描评估种植体位置可能是评估手术规划精度,避免术后CBCT扫描的有效替代方案,但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口内扫描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TACE术后影像学检查技术新进展
15
作者 曹志超 贺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2,共5页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恶性程度很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不可切除性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常使用增强CT或增强MR评估TACE的疗效,但对TACE术后肿瘤反应的...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恶性程度很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不可切除性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常使用增强CT或增强MR评估TACE的疗效,但对TACE术后肿瘤反应的早期和客观准确评估尚有一定困难。近年来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能谱CT、磁共振功能成像、超声造影、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影像组学等方法的出现使得更加微观及客观地反映肿瘤变化成为可能。该文就肝细胞癌TACE后影像学检查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能谱CT 磁共振功能成像 超声造影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负压充填技术的根管充填效果研究
16
作者 马利沙 何新宇 +2 位作者 吉胡克的 胡昕 赵继志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究改良负压充填技术的根管充填效果,评估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离体牙,根管预备后随机分4组,A:改良负压组;B:单尖组;C:冷牙胶侧方加压组;D:热牙胶垂直加压组。根充后拍摄X线片,对根充长度、密度和锥度进行评分。拍... 目的:探究改良负压充填技术的根管充填效果,评估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离体牙,根管预备后随机分4组,A:改良负压组;B:单尖组;C:冷牙胶侧方加压组;D:热牙胶垂直加压组。根充后拍摄X线片,对根充长度、密度和锥度进行评分。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根充材料末端至影像学根尖孔的距离并评分;筛选各组牙齿及其根管内气泡,计算气泡比例,并测量根管内最大气泡直径。结果:X线片结果显示不同充填技术在长度、密度和锥度临床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BCT结果显示不同充填技术在根充材料末端至影像学根尖孔的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充填技术对牙齿及根管内气泡比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在影像学检测中,改良负压充填技术可与其他根管充填技术达到相同的根充效果,可以作为常规根管充填技术的非劣性替代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病学 根管治疗 根管充填 改良负压充填技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系带成形术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患者的效果
17
作者 陈宏吉 宋娟 邓末宏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52-1360,共9页
目的 探讨舌系带成形术联合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就诊的42例骨性Ⅱ类错[牙合]并伴有下颌后缩及舌系带过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Twin-bl... 目的 探讨舌系带成形术联合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就诊的42例骨性Ⅱ类错[牙合]并伴有下颌后缩及舌系带过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Twin-block矫治器治疗,观察组给予舌系带成形术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矫治时间及治疗前后进行简化Hazelbaker舌系带功能评估工具(HATLFF)评分以及舌系带长度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口腔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采用三维重建和头影测量分析舌与舌骨、上气道、上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相关指标。结果 对照组矫治时间[(10.14±1.06)个月]显著长于观察组矫治时间[(8.00±1.4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简化HATLFF评分、舌系带长度以及舌与舌骨、上气道、上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简化HATLFF评分和舌系带长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IP-CP、IP-RP、ANB、U1-SN、U1-NA角、U1-NA距、FCA和关节结节倾斜角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T-S、H-NP、H-CVP、H-Or、H-PP、H-MP、H-FH、H-PNS、上气道总体积、腭咽体积、舌咽体积、CL-CR、ML-MR、SNB、GoGn-SN、Go-Gn、Co-Gn、Co-Go、Ar-Go、L1-NB角、L1-NB距、L1-MP角、L1-MP距、SL、SE、Z、UI-PP、L6-MP、关节窝宽度、髁突顶部矢状面面积、髁状突高度、髁突顶部冠状面面积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观察组ANB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值(P <0.05),简化HATLFF评分、舌系带长度、T-S、H-Or、H-PP、H-FH、上气道总体积、腭咽体积、舌咽体积、CL-CR、ML-MR、Go-Gn、Ar-Go、L1-NB角、L1-NB距、SL、SE和L6-MP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值(P <0.05)。结论 舌系带成形术联合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患者的矫治时间以及治疗效果优于单一Twin-block矫治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后缩 骨性Ⅱ类错[牙合] 舌系带过短 TWIN-BLOCK矫治器 舌系带成形 生长发育期 口腔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颞下颌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断层图像和三维重建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向定成 曹惠霞 +5 位作者 段克修 何建新 马骏 洪长江 龚志华 邱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比较CT断层图像和三维重建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20例主动脉夹层瘤和1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在CT断层图像与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的各相关参数,与主动脉造影所测量的相... 目的比较CT断层图像和三维重建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20例主动脉夹层瘤和1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在CT断层图像与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的各相关参数,与主动脉造影所测量的相同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T断层图像上所测量的主动脉弓直径及各种长度指标均小于主动脉造影结果;夹层瘤近段主动脉直径及近端瘤颈直径、主动脉中段直径以及左右髂动脉直径均大于主动脉造影结果;三维重建所测量的上述各项参数与主动脉造影结果非常接近,并能清楚显示夹层分离的破裂口,而断层图像上不易发现破裂口;断层图像和三维重建在显示主动脉附壁血栓和测量最大瘤体直径方面优于主动脉造影。以三维重建测量为标准选择覆膜支架,所有患者均成功封闭瘤体。结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前评估时应结合CT断层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综合分析,覆膜支架的选择应以三维重建测量结果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三维重建 主动脉造影 主动脉腔内隔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下颌下腺结石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小凤 孙小娟 +2 位作者 乔光伟 周忠伟 兰会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045,共5页
目的比较X线片、超声、CT、锥形束CT(CBCT)对不同位置下颌下腺结石的检出率,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下颌下腺结石诊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3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X线片、超声、CT、CBC... 目的比较X线片、超声、CT、锥形束CT(CBCT)对不同位置下颌下腺结石的检出率,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下颌下腺结石诊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3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X线片、超声、CT、CBCT检查资料,比较4种成像方法对不同位置结石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利用Mimics 19.0软件和CBCT数据对结石进行3D重建,从可视化角度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数目。结果CBCT和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2%(111/113)vs 95.6%(108/113),P>0.05],但均高于X线片(65.5%,74/113)和超声(73.5%,83/113)的总检出率。超声对导管前、中段结石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63.6%(21/33)、72.2%(26/36)],与CBCT[分别为97.0%(32/33)、100.0%(36/36)]、CT[分别为93.9%(31/33)、97.2%(35/3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X线片对导管后段结石的检出率低于超声、CBCT、CT[40.9%(18/44)vs 81.8%(36/44)、97.7%(43/44)、95.5%(42/44),均P<0.01]。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后,成功地对不同大小、形态及数目的下颌下腺结石进行了可视化重建,重建图像清晰,结石与下颌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显示直观。结论CB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替代传统CT进行涎石病诊断。对于双手双合诊未查及但超声提示的导管后段结石,可直接行CBCT检查进行精确诊断;对于导管前、中段结石,可考虑X线片和CBCT检查。可视化技术有助于临床患者宣教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下腺结石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数据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管的解剖和功能及其在种植术中损伤的防治策略
20
作者 孙哲渊 娄依婷 +3 位作者 刘志超 王柏翔 俞梦飞 王慧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1-568,共8页
窦管是一种包含上牙槽前神经束的管道,起自眶下管,沿上颌窦和鼻腔边缘延伸到上颌骨前部。窦管曾被认为是一种解剖变异。随着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的广泛使用,人群中窦管检出增多。窦管在上颌骨前部走行较为多样,可发出多个副管,... 窦管是一种包含上牙槽前神经束的管道,起自眶下管,沿上颌窦和鼻腔边缘延伸到上颌骨前部。窦管曾被认为是一种解剖变异。随着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的广泛使用,人群中窦管检出增多。窦管在上颌骨前部走行较为多样,可发出多个副管,终止在鼻底或上前牙区,其中走行于中切牙腭侧居多。窦管中走行的上牙槽前神经束不仅支配上颌前牙及其相应软组织和上颌窦黏膜并提供营养支持,还涉及鼻中隔与鼻侧壁及部分腭部黏膜。为减少手术并发症,需要研究窦管损伤的防治策略。如术前使用CBCT识别窦管并通过虚拟手术的方式设计种植体距离窦管2 mm以上;术中评估出血情况及关注患者感受并辅以数字化种植术导板等精准手术方式;术后通过CBCT检查种植体与窦管的关系,并根据患者感受治疗窦管损伤。本文通过总结窦管在人群中的检出情况、分析窦管解剖结构特点以及窦管在上颌骨前部所发挥的生理功能,探讨在种植术中有效回避窦管损伤的策略,以期提高医生的认识,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管 上牙槽前神经 应用解剖学 种植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