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铟掺杂的竹节型钛酸盐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杜彦如 关卫鹏 +2 位作者 周环 张克军 王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1-1023,共3页
自日本科学家Iijima^[1]于1991年发现碳纳米管以来,一维纳米结构的纳米棒、纳米线以及纳米管等由于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其中一维纳米结构的钛氧化物由于具有无毒、高光催化和高光电转化等... 自日本科学家Iijima^[1]于1991年发现碳纳米管以来,一维纳米结构的纳米棒、纳米线以及纳米管等由于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其中一维纳米结构的钛氧化物由于具有无毒、高光催化和高光电转化等优良性能,目前已在光催化、光电电池、生物和化学传感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3-6]。Kasuga等^[7]首次以金红石二氧化钛为原料,采用强碱水热法在110℃合成了直径在8nm左右的二氧化钛纳米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掺杂 水热法 竹节型纳米线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掺杂的氧化铟纳米粉体的表面修饰与改性
2
作者 崔升 林本兰 +1 位作者 黄杏芳 沈晓冬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8-341,共4页
为了提高锡掺杂的氧化铟纳米粉体在有机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中的分散效果,采用球磨、辅助超声等方法,选用PEG4000、KH570、油酸和十八醇等作为分散剂,对纳米粉体进行表面修饰和改性.研究了分散剂种类、添加量及球磨时间对纳米粉体... 为了提高锡掺杂的氧化铟纳米粉体在有机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中的分散效果,采用球磨、辅助超声等方法,选用PEG4000、KH570、油酸和十八醇等作为分散剂,对纳米粉体进行表面修饰和改性.研究了分散剂种类、添加量及球磨时间对纳米粉体分散稳定性的影响.找出了在MMA单体中分散最好的纳米粉体改性工艺条件:以乙二醇为分散介质、锡掺杂氧化铟纳米粉体摩尔分数为0.1%的KH570和0.016%的一缩二乙二醇为分散剂,球磨10 h,辅助超声30 min,红外干燥.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红外光谱(FT-IR)等对其结构和包裹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粉体粒径约为50 nm,表面被无定形分散剂所包裹,颗粒之间无明显团聚现象,分散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氧化纳米粉 纳米粉 分散剂 表面修饰与改性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CdTe分子束外延In原子的掺杂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巫艳 陈路 +7 位作者 于梅芳 乔怡敏 吴俊 何力 胡晓宁 李言谨 张勤耀 丁瑞军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0-214,共5页
报道了用 MBE方法生长掺 In N型 Hg Cd Te材料的研究结果。发现 In作为 N型施主在 Hg Cd Te中的电学激活率接近 1 0 0 % ,其施主电离激活能至少小于 0 .6me V。确认了在制备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时有必要将掺杂浓度控制在约 3× 1 0 1 5... 报道了用 MBE方法生长掺 In N型 Hg Cd Te材料的研究结果。发现 In作为 N型施主在 Hg Cd Te中的电学激活率接近 1 0 0 % ,其施主电离激活能至少小于 0 .6me V。确认了在制备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时有必要将掺杂浓度控制在约 3× 1 0 1 5cm- 3水平。比较了高温退火前后 In在 Hg Cd Te中的扩散行为 ,得出在 40 0°C温度下 In的扩散系数约为 1 0 - 1 4cm2 / sec,确认了 In原子作为 Hg Cd Te材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束外延 掺杂特性 碲镉汞 铟掺杂 红外焦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铟LiNbO_3晶体抗光折变效应增强机理的研究
4
作者 石连升 吉泽升 王彪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9期97-99,共3页
在LiNbO3中掺进不同浓度的抗光折变杂质离子In3+,生长In(2mol% )∶LiN bO3和In(3mol% )∶LiNbO3晶体。研究In∶LiNbO3晶体的结构和In3+离子在LiNbO3晶体中的占位 ,利用光斑变形法和全息法测试了In∶LiNbO3晶体的抗光折变性能 。
关键词 In:LiNbO3晶体 抗光折变能力 光斑变形法 全息法 增强机理 铌酸锂晶体 铟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铟对(Bi0.5Na0.5)0.93Ba0.07TiO3压电陶瓷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桃生 黄荣厦 +3 位作者 尚勋忠 顾豪爽 郭健勇 柴荔英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6,共3页
采用直接反应烧结法制备掺铟的(Bi0.5Na0.5)0.93Ba0.07TiO3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铟掺杂对(Bi0.5Na0.5)1-xBaxTiO3(BNBT)压电陶瓷压电性能、相组成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氧化铟后,该陶瓷仍为纯钙钛矿相结构,其材料组成在... 采用直接反应烧结法制备掺铟的(Bi0.5Na0.5)0.93Ba0.07TiO3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铟掺杂对(Bi0.5Na0.5)1-xBaxTiO3(BNBT)压电陶瓷压电性能、相组成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氧化铟后,该陶瓷仍为纯钙钛矿相结构,其材料组成在准同型相界处三方相减少,四方相增加;适量铟掺杂可抑制晶粒长大,有利于晶粒均匀生长,增大晶粒各向异性。当掺杂氧化铟的质量分数为0.16%时,获得了高的压电参数,其压电常数d33达到205 pC/N,厚度机电耦合系数kt、厚度与径向耦合系数之比kt/kp分别达到0.5、2.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铅压电陶瓷 (Bi0.5Na0.5)0.93Ba0.07TiO3 铟掺杂 直接反应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掺杂比例对In掺杂CdS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的影响
6
作者 周烽 邹小平 周洪全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1-53,58,共4页
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了铟掺杂硫化镉(In-doped-Cd S)半导体量子点,并将其作为敏化剂应用到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中。实验结果表明,In-doped-Cd S相对未掺杂Cd S的导带有所提高,光吸收发生红移,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和光电转换效... 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了铟掺杂硫化镉(In-doped-Cd S)半导体量子点,并将其作为敏化剂应用到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中。实验结果表明,In-doped-Cd S相对未掺杂Cd S的导带有所提高,光吸收发生红移,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和光电转换效率均有所改善,当Indoped-Cd S的掺杂比例为1∶5,沉积次数为4次时达到最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最大值(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掺杂硫化镉 量子点 太阳电池 掺杂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铟基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林剑荣 杜永权 +2 位作者 梁瑞斌 陈建文 肖鹏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2年第3期353-361,共9页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因其兼具透明和导电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氧化铟(In_(2)O_(2))基TCO薄膜,因其高透明度、低电阻率、高迁移率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而备受关注。综述了In_(2)O_(2)基TCO薄膜的研究进展,介绍了TCO薄膜种...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因其兼具透明和导电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氧化铟(In_(2)O_(2))基TCO薄膜,因其高透明度、低电阻率、高迁移率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而备受关注。综述了In_(2)O_(2)基TCO薄膜的研究进展,介绍了TCO薄膜种类及其常见的制备方法,归纳分析了锡掺In_(2)O_(2)(ITO)、钼掺In_(2)O_(2)(IMO)、钨掺In_(2)O_(2)(IWO)、钛掺In_(2)O_(2)(InTiO)等几种典型的In_(2)O_(2)基TCO薄膜研究现状,并对TCO薄膜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导电薄膜 掺杂氧化 磁控溅射 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的碲镉汞长波光伏探测器的暗电流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叶振华 胡晓宁 +3 位作者 张海燕 廖清君 李言谨 何力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6-90,共5页
对B+注入的n on p平面结和分子束外延 (MBE)技术原位铟掺杂的n+ n p台面异质结的碲镉汞 (HgCdTe)长波光伏探测器暗电流进行了对比分析 .与n on p平面结器件相比 ,原位掺杂的n+ n p台面异质结器件得到较高的零偏动态阻抗 面积值 (R0 A) ... 对B+注入的n on p平面结和分子束外延 (MBE)技术原位铟掺杂的n+ n p台面异质结的碲镉汞 (HgCdTe)长波光伏探测器暗电流进行了对比分析 .与n on p平面结器件相比 ,原位掺杂的n+ n p台面异质结器件得到较高的零偏动态阻抗 面积值 (R0 A) .通过与实验数据拟合 ,从理论上计算了这两种结构的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R0 A和在不同偏压下的暗电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探测器 暗电流 碲镉汞材料 异质结 分子束外延技术 铟掺杂 红外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p-type doping of PBn unipolar barrier InAsSb photodetectors
9
作者 ZHANG Jian CHANG Chao +11 位作者 LI Hong-Fu SHI Yu-Na YIN Han-Xiang LI Yan-Hui YUE Biao WANG Hai-Peng YAN Chang-Shan DAI Xin-Ran DENG Gong-Rong KONG Jin-Cheng ZHAO Peng ZHAO Jun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2-478,共7页
The lattice-matched XBn structures of InAsSb,grown on GaSb substrates,exhibit high crystal quali⁃ty,and can achieve extremely low dark currents at high operating temperatures(HOT).Its superior performance is attribute... The lattice-matched XBn structures of InAsSb,grown on GaSb substrates,exhibit high crystal quali⁃ty,and can achieve extremely low dark currents at high operating temperatures(HOT).Its superior performance is attributed to the unipolar barrier,which blocks the majority carriers while allowing unhindered hole transport.To further explore the energy band and carrier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the XBn unipolar barrier structur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doping on the dark current,photocurrent,and tunnel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AsSb photodetectors in the PBn structure.Three high-quality InAsSb samples with unintentionally doped absorption layers(AL)were prepared,with varying p-type doping concentrations in the GaSb contact layer(CL)and the AlAsSb barrier layer(BL).As the p-type doping concentration in the CL increased,the device’s turn-on bias voltage also increased,and p-type doping in the BL led to tunneling occurring at lower bias voltages.For the sample with UID BL,which exhibited an extremely low dark current of 5×10^(-6) A/cm^(2).The photocurr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well-fitted using the back-to-back diode model,revealing the presence of two opposing space charge regions on either side of the B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ASSB PBN p-type doping dark curr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法生长Si和In双掺GaAs单晶生长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春锋 杨连生 +2 位作者 刘晏凤 李延强 杜颖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研究了几种消除LEC GaAs材料的位错措施以降低温度梯度从而尽可能降低晶体的热应力。掺入等电子In或Si使杂质硬化,为了抑制晶体表面产生位错,开发了全液封切克劳斯基(FEC)晶体生长技术。结合以上三种技术开发出了Si和In双掺FEC GaAs单... 研究了几种消除LEC GaAs材料的位错措施以降低温度梯度从而尽可能降低晶体的热应力。掺入等电子In或Si使杂质硬化,为了抑制晶体表面产生位错,开发了全液封切克劳斯基(FEC)晶体生长技术。结合以上三种技术开发出了Si和In双掺FEC GaAs单晶生长技术以消除位错。采用此技术已生长出半导体低位错密度的GaAs晶体,经证实这种掺Si和In低位错GaAs衬底可以满足GaAs LED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硅双掺杂 全液封 砷化镓单晶 液封直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