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hr241Asn和p.Cys389Gly突变对凝血因子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周莉 周普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3-857,共5页
目的:鉴定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F7基因突变,并探讨F7基因突变对F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基于PT乏因子血浆法测定FⅡ、Ⅴ、Ⅶ和X的活性。... 目的:鉴定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F7基因突变,并探讨F7基因突变对F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基于PT乏因子血浆法测定FⅡ、Ⅴ、Ⅶ和X的活性。提取研究对象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分别扩增F7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侧翼,用直接测序法分析基因突变。Poly Phen-2、PROVEAN和Swiss-Pdb Viewer软件分析突变对F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PT 33.8 s,明显延长,APTT正常,FⅦ活性为6.6%,有鼻出血史。先证者母亲和父亲PT轻度延长,分别为13.2 s和13.9 s,FⅦ活性分别为40.3%和38.3%。基因测序鉴定先证者在F7基因7号和8号外显子上分别存在c.722C>A(p.Thr241Asn)和c.1165T>G(p.Cys389Gly)突变,分别遗传其父亲和母亲。2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两种突变均具有致病性。突变蛋白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Thr241与Val249形成1个氢键;突变型Asn241与Leu242和Val249形成2个氢键;野生型Cys389与Leu370和Cys375分别形成1个氢键和1个二硫键;突变型Gly389与Leu370和Cys375间形成的氢键和二硫键均断裂。结论:p.Thr241Asn和p.Cys389Gly突变是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Ⅶ缺乏症的原因,突变蛋白计算机模拟分析可能是一种用于理解氨基酸点突变导致遗传性FⅦ缺陷症有价值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基因突变 表型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心血管外科术后止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徐莉 王强 王东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27-1728,共2页
心脏手术因为体外循环、低体温、术前抗凝药物的应用等原因,易发生术后凝血功能紊乱,导致严重的渗血或出血[1]。大量出血后输注多种血液制品虽然能够改善凝血功能,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等并发症[2-3],... 心脏手术因为体外循环、低体温、术前抗凝药物的应用等原因,易发生术后凝血功能紊乱,导致严重的渗血或出血[1]。大量出血后输注多种血液制品虽然能够改善凝血功能,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等并发症[2-3],所以在临床上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止血药物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功能紊乱 管外科 呼吸功能衰竭 源性传染病 液制品 低体温 肾功能衰竭 输尿管开口 输尿管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候选药物GEN-0828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血友病模型小鼠中的药动学特征
3
作者 刘雨璐 朱晓霞 +6 位作者 甘慧 吴卓娜 李俭 冯素香 窦桂芳 顾若兰 孟志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6,共9页
目的开发一种用于检测新型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rFⅦa)候选药物GEN-0828血药浓度的rFⅦa活性定量测定方法,初步探讨GEN-0828在血友病模型小鼠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建立GEN-0828在小鼠血浆中浓度的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对8只FIX... 目的开发一种用于检测新型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rFⅦa)候选药物GEN-0828血药浓度的rFⅦa活性定量测定方法,初步探讨GEN-0828在血友病模型小鼠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建立GEN-0828在小鼠血浆中浓度的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对8只FIX基因敲除(B-F9 KO)小鼠单次尾静脉给予GEN-082890.9 kU·kg^(-1)。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FⅦa活性测定法测定血浆中GEN-0828浓度,使用WinNonlin软件通过非室模型分析计算药动学(PK)参数。结果在B-F9 KO模型小鼠血浆中,在62.5~2000 U·L^(-1)范围内GEN-0828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8),定量下限为62.5 U·L^(-1);日内精密度为3.9%~5.2%、日间精密度为5.2%~11.1%,准确度为-3.5%~1.8%;选择性的RE为-15.9%~13.8%;平行性的精密度(RSD)不超过4.3%;样品稀释5~40倍范围内无稀释效应;且该方法在室温3 h,-20℃141 d,-80℃92 d稳定。GEN-0828在B-F9 KO模型小鼠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平均消除半衰期(t_(1/2))为(3.73±0.15)h,曲线下面积(AUC_(last))为(115±23)h·kU·L^(-1),表观分布容积(V_z)为(3714±720)L·kg^(-1),总清除率(CI)为(689±122)L·h^(-1)·kg^(-1)。结论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定量分析GEN-0828血药浓度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B型血友病模型小鼠非临床药动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活化的凝血因子ⅶ 友病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对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秦学伟 陈宣伶 +2 位作者 姚兰 佟明汇 许建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2-967,共6页
目的:评估小剂量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rFⅦa)用于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患者中对凝血功能调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多瓣膜置换术的93例患者,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在输注血制品及促凝血药... 目的:评估小剂量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rFⅦa)用于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患者中对凝血功能调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多瓣膜置换术的93例患者,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在输注血制品及促凝血药物后,止血效果仍不理想者,麻醉医师和心脏外科医师共同决定是否给予rFⅦa,其中32例接受了rFⅦa治疗(rFⅦa组),rFⅦa剂量范围为11.23~17.54μg/kg;61例未接受rFⅦa治疗(非rFⅦa组)。收集两组患者凝血五项指标、出血量、血制品输注情况、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止血探查例数、血栓性事件和死亡例数等数据。结果:手术结束(T2)时刻非rFⅦa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大于rFⅦa组且超出正常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时刻非rFⅦa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rFⅦa组且低于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非rFⅦa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rF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Ⅶa组凝血酶原时间(PT)、APTT、TT、Fib、血红蛋白(Hb)和PLT在T1至T2时刻的变化幅度均小于非rFⅦ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FⅦa组术中出血量,红细胞悬液、血浆、人纤维蛋白原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使用量均少于非rFⅦ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FⅦa组在术后2 h(T3)、术后6 h(T4)引流量均明显少于非rFⅦ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FⅦa组患者在S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非rFⅦ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FⅦa组患者未出现与应用rFⅦa相关的血栓性事件。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小剂量rFⅦa给药可改善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而不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 重组活化因子 因子 调控 全身麻醉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凝血因子Ⅶ表达和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彭林 于笑 +2 位作者 蔡燕飞 金坚 李华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3-628,共6页
血友病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相应凝血因子造成的凝血障碍,目前主要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不同细胞中表达重组凝血因子Ⅶ(Ⅶ因子)从而对血友患者出血进行治疗。为有效提高重组Ⅶ因子的产量及活性,已有研究者尝试利用不同真核表达系统合成重组Ⅶ... 血友病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相应凝血因子造成的凝血障碍,目前主要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不同细胞中表达重组凝血因子Ⅶ(Ⅶ因子)从而对血友患者出血进行治疗。为有效提高重组Ⅶ因子的产量及活性,已有研究者尝试利用不同真核表达系统合成重组Ⅶ因子,如BHK细胞、CHO细胞、昆虫细胞和鱼胚胎等。同时,不同外源功能性基因对重组Ⅶ因子活性和翻译后修饰对表达产量的影响也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本文从Ⅶ因子在凝血途径中的作用、重组表达重组Ⅶ因子和翻译后修饰对合成的影响3个方面对重组Ⅶ因子表达和合成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因子 友病 机制 哺乳动物细胞 翻译后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止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池闯 何志锋 +1 位作者 刘瑜 孙成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24-526,共3页
目的:评价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止血中的疗效。方法:对12例手术中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的患者和20例未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止血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24h浓缩红细胞使用量... 目的:评价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止血中的疗效。方法:对12例手术中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的患者和20例未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止血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24h浓缩红细胞使用量,术后24h血浆使用量。结果:rFⅦa组的手术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6±33)min vs(206±48)min,P<0.05];rFⅦa组术后24h引流量低于对照组[(666±195)mL vs(824±210)mL,P<0.05];rFⅦa组术后24h血浆使用量低于对照组[(525±157)mL vs(696±211)mL,P<0.05];rFⅦa组术后24h浓缩红细胞使用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3.2±1.3)Uvs(3.9±1.9)U,P>0.05]。结论: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引流量,节约血制品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因子a 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整合体的筛选 被引量:2
7
作者 项贵明 杨峥嵘 +1 位作者 粟永萍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009-2011,共3页
目的构建无凝血活性的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rmFⅦ)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获得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为大量获得rmFⅦ蛋白,进行功能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得到mFⅦ基因片段,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K的α分泌信号开放阅读... 目的构建无凝血活性的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rmFⅦ)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获得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为大量获得rmFⅦ蛋白,进行功能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得到mFⅦ基因片段,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K的α分泌信号开放阅读框的下游,再经定点突变(K341A)得到pPIC9KrmFⅦ,测序正确的质粒用SacⅠ线性化后电穿孔转化毕赤酵母GS115,G418梯度筛选转化菌,PCR鉴定目的基因的整合。结果获得了rmFⅦ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rmFⅦ,G418抗性筛选得到高拷贝菌株,PCR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毕赤酵母染色体中。结论成功构建了rmFⅦ毕赤酵母表达载体,获得了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为大规模表达纯化rmFⅦ蛋白及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因子 毕赤酵母 基因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凝血因子Ⅶa对体外循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8
作者 麻彬 王志农 +4 位作者 张宝仁 徐志云 杨立信 陈克彪 李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10-1113,共4页
目的:评价重组凝血因子Ⅶa(rFⅦa)应用于体外循环(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对患者早期恢复的疗效。方法:22例心脏瓣膜病行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rFⅦa组及安慰剂组,rFⅦa组于术中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安慰剂组应用... 目的:评价重组凝血因子Ⅶa(rFⅦa)应用于体外循环(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对患者早期恢复的疗效。方法:22例心脏瓣膜病行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rFⅦa组及安慰剂组,rFⅦa组于术中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安慰剂组应用安慰剂。rFⅦa组于术前、术中肝素化后、注射鱼精蛋白前、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前以及应用rFⅦa后15 min、45 min、2 h、24 h、120 h共9个时间点分别采血查血常规及各项凝血指标。安慰剂组应用生理盐水代替rFⅦa,并在相同的时间点采血检测。观察每例患者术后的胸液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rFⅦa组患者术后均达到满意止血,无栓塞性并发症及术后早期死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在应用rFⅦa后15 min为(14.1±3.0)s,45 min为(13.5±1.7)s,2 h后为(11.6±1.2)s,这3个时间点的PT与安慰剂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注射rFⅦa后15 min为1.05±0.26,45 min为0.93±0.16,2 h后为1.04±0.19,这3个时间点的PT与安慰剂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胸腔引流液量、异体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少,而总住院费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FⅦa能有效地改善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凝血功能,减少异体输血需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重组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pPIC9K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9
作者 杨峥嵘 何飞 +2 位作者 王蒙 粟永萍 程天民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构建去除凝血功能,但保留TF亲和力的rmFⅦ-pPIC9K表达载体并用毕赤酵母表达目的蛋白。方法:通过RT-PCR自小鼠肝脏获得FⅦcDNA,对其进行定点突变后连入pPIC9K质粒,电击转化Gs115酵母细胞,经G418筛选、BMGY/BMMY小量摇瓶培养表达目... 目的:构建去除凝血功能,但保留TF亲和力的rmFⅦ-pPIC9K表达载体并用毕赤酵母表达目的蛋白。方法:通过RT-PCR自小鼠肝脏获得FⅦcDNA,对其进行定点突变后连入pPIC9K质粒,电击转化Gs115酵母细胞,经G418筛选、BMGY/BMMY小量摇瓶培养表达目的蛋白,并进行初步的凝血、结合活性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3种rmFⅦ-pPIC9K表达载体(M1:LCmFⅦ-pHC9K;M2:K341AmFⅦ-pPIC9K;M3:QEAmFⅦ-pPIC9K),并通过酵母表达获得相应蛋白,经初步活性鉴定其中两种符合设计目的。结论:毕赤酵母表达rmFⅦ蛋白,为抗肿瘤血管药物的研究、肿瘤的分子靶向性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组织因子 毕赤酵母 定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基因突变分析
10
作者 王莹宇 张永根 陈文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7-861,共5页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使用Sysmex-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使用Sysmex-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以及血浆FⅦ的活性(FⅦ:C)水平;PCR法扩增先证者凝血因子Ⅶ基因(F7)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则反向测序给予证实;使用Clustal W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保守性分析;应用Mutation Taster和Poly Phen-2在线生物学软件评估突变氨基酸对FⅦ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危害性;运用Swiss软件对突变建模分析。结果:凝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先证者PT单独性延长至42.5 s;FⅦ:C明显降低,仅为2%;同样先证者外婆、母亲和妹妹的FⅦ:C都有轻度降低,分别为49%、51%和42%;父亲各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F7基因第6号外显子c DNA的646位发生G>A杂合突变,导致FⅦ催化区的156位甘氨酸被替换为丝氨酸(p.Gly156Ser)。F7其他外显子和侧翼序列的测序结果均正常。其外婆、母亲和妹妹均携带c.646G>A杂合突变,父亲为正常野生型。模型构建显示p.Gly156Ser突变使该位点氨基酸极性发生改变并出现侧链,从而使蛋白的不稳定性增加,可能影响所在结构域的催化活性。同时,Mutation Taster和Poly Phen-2两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也高分预测该突变具有致病性。结论: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FⅦ蛋白p.Gly156Ser错义突变与血浆FⅦ:C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因子缺陷症 PCR 基因突变 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患者凝血因子Ⅶ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1
作者 方峻 夏凌辉 +1 位作者 魏文宁 宋善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30-732,共3页
本研究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水平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选取 3 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 ,采用一期凝血法分别检测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 1月后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因子Ⅶ活性 (FⅦ∶C) ;采用重... 本研究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水平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选取 3 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 ,采用一期凝血法分别检测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 1月后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因子Ⅶ活性 (FⅦ∶C) ;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一期凝血法检测活化因子Ⅶ (FⅦa)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因子Ⅶ抗原 (FⅦAg)。结果显示 :①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分别为 4 .0 0± 0 .86μg/L、( 14 8.5± 4 0 .4 ) %和 ( 99.8± 2 1.1) % ,健康对照则分别为 2 .77± 1.0 2 μg/L、( 113 .1± 3 3 .0 ) %和 ( 73 .7± 18.3 ) % ,尿毒症患者的FⅦa ,FⅦ∶C ,FⅦAg水平与健康对照比较显著增高 (P 值均 <0 .0 5 ) ;②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后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分别为 5 .5 6± 1.4 5 μg/L、( 2 0 0 .8± 68.7) %和 ( 12 4 .1± 19.3 ) % ,与血液透析前相比较 ,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均显著增高 ( P值均 <0 .0 5 ) ;③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FⅦAg ,FⅦ∶C及FⅦa水平与血尿素氮水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3 7,P <0 .0 5 ;r =0 .4 0 ,P <0 .0 5 ;r =0 .2 8,P <0 .0 5 ) ;与血肌酐水平亦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14 ,P <0 .0 5 ;r =0 .2 3 ,P <0 .0 5 ;r =0 .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尿毒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Ⅶ在大肠癌中的异位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汤坚强 樊庆 +6 位作者 万远廉 刘玉村 汪欣 吴涛 潘义生 吴问汉 朱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1-536,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对FⅦ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对FⅦ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Ⅶ和TF基因在45例结直肠癌患者癌及相应癌旁正常黏膜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FⅦ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存在异位高表达现象,癌旁正常黏膜不表达FⅦ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FⅦ蛋白定位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大肠癌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的F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40.0%,64.7%及80.0%(P=0.001);(3)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显示大肠癌肝转移组FⅦ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组,肝转移组表达量为5.33±2.88,无转移组为1.47±0.51(P=0.03),FⅦ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Ⅶ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呈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8(P=0.03);(4)TF mRNA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TNM分期均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肝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TF表达是肝转移发生的重要因素(P=0.001)。结论:大肠癌组织可异源性地表达和分泌FⅦ,TF高表达是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重要因素,肿瘤细胞周围高FⅦ的微环境可能促进大肠癌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致活酶 因子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检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贺颖 封青川 +2 位作者 杨冬之 齐华 郑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3例河南汉族DVT患者和25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等位...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3例河南汉族DVT患者和25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及单倍型分析。结果:DVT组和对照组R353Q、5’F7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IVS7基因型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327,P=0.569),DVT组H7等位基因频率(44.7%)低于对照组(51.8%)(χ2=4.112,P=0.043)。结论: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可能不是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IVS7多态的H7等位基因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 因子 基因多态性 河南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抗性及凝血因子Ⅴ活性和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韩轩茂 任景芳 +8 位作者 郝斌 曹文东 刘秀娥 侯丽虹 郭志萍 于斌 王学峰 丁秋兰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612-616,共5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Ⅴ(FactorⅤ,FⅤ)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Ⅴ基因FⅤ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 Kong、FⅤAsp79His和FⅤ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Ⅴ(FactorⅤ,FⅤ)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Ⅴ基因FⅤ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 Kong、FⅤAsp79His和FⅤ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79例,肺栓塞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12例)和95例正常对照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FV Leiden、FⅤCambridge和FⅤHong Kong多态性,用MassARRAYTM技术检测FⅤAsp79His、FⅤI359T多态性。以一期法和校正的APTT试验分别对其中的6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行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和活化蛋白C抵抗检测。结果表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108.03%±28.29%)高于对照组(95.17%±29.7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8);静脉血栓栓塞组活化蛋白C抵抗阳性13例(20.0%),对照组3例(5.0%),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组均未发现FV 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 Kong、FVAsp79His和FV I359T多态性。结论:凝血因子Ⅴ活性升高和活化蛋白C抵抗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但APCR与FⅤLeiden、FⅤCambridge、FⅤHongKong、FⅤAsp79His和FⅤI359T多态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栓栓塞 活化蛋白C抵抗 因子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Ⅱ与活化凝血因子Ⅹ的结合性质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小龙 刘清亮 吴双顶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6-520,共5页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Ⅱ (ACFⅡ )与活化凝血因子Ⅹ (FⅩa)在钙离子作用下形成了 1∶1的复合物 ,从而延长凝血时间 .这个复合反应是依赖于钙离子的 ,ACFⅡ在没有钙离子存在条件下不能与FⅩa形成复合物 .ACFⅡ是凝血因子Ⅸ或凝血因...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Ⅱ (ACFⅡ )与活化凝血因子Ⅹ (FⅩa)在钙离子作用下形成了 1∶1的复合物 ,从而延长凝血时间 .这个复合反应是依赖于钙离子的 ,ACFⅡ在没有钙离子存在条件下不能与FⅩa形成复合物 .ACFⅡ是凝血因子Ⅸ或凝血因子Ⅹ结合蛋白家族中一个新发现的成员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2 946 8 1.ACFⅡ分子中含有 2 5 1个氨基酸残基 ,其氨基酸组成与这一家族中其他成员十分相似 .ACFⅡ在抗凝血反应中存在一临界浓度 (12nmol/L) ,只有在高于其临界浓度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活化因子 钙离子 蛇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浩 肖占祥 +6 位作者 戚悠飞 曾昭凡 岳劼 刘飒华 李振振 吴鸿飞 张文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894-1897,共4页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及健康人群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情况以及可能的凝血因子V基因缺陷(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及健康人群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情况以及可能的凝血因子V基因缺陷(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海南籍汉族VTE患者共计101名以及海南籍健康人群104名,检测两组人群中是否存在APCR现象,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LFP)以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基因。结果 VTE组APCR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在101名VTE患者当中检出1例杂合突变FV Leiden和3例FV HongKong基因型,未发现纯合突变FV Leiden以及FV Cambridge基因型。对照组人群中未发现上述异常基因。结论 APCR可能是导致海南地区人群VTE发病的危险因素,FV Leiden基因在海南人群中少见,FV HongKong可能是海南地区VTE人群较特异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栓栓塞症 因子V 基因多态性 活化蛋白C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心肌梗塞危险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蔡强军 陈纪林 +3 位作者 袁家颖 马会利 宋杰 许敏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活性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关系。 方法:测定125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和137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MspI酶切法确定...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活性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关系。 方法:测定125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和137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MspI酶切法确定其基因型。 结果:①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P<0.01)和血清总胆固醇(P<0.0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仅前者与心肌梗塞的危险性独立相关(OR=1.04,P<0.01)。②凝血因子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③M_1M_1纯合子血浆凝血因子W活性显著高于M_1M_2杂合子(P<0.05)。 结论:支持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升高是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凝血因子Ⅶ活性受其基因MspI多态性的影响,但该多态性并不是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心肌梗塞 MSPI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多态性检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连建华 于海东 +5 位作者 李艾帆 张世峰 宋波 齐华 郑红 许予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560例健康对照组和5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FⅦ基因第353位存在R、Q2种等位...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560例健康对照组和5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FⅦ基因第353位存在R、Q2种等位基因,以及R/R、R/Q和Q/Q3种基因型。患者组Q等位基因频率和R/Q+Q/Q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性脑卒中 基因多态性 河南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李爽 陈娟 刘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治疗前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与阿...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治疗前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sICAM-1、TGF-β,凝血功能PT、APTT、FIB及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MA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ICAM-1、CD62p、CD63及PMA、FIB水平均有所降低,TGF-β、PT、APTT水平均有所升高;观察组sICAM-1、FIB、CD62p、CD63、PMA均低于对照组,TGF-β、PT、APP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有效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应激反应并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 炎症因子 功能 小板活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因子X的活化及活化的凝血因子X的抑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双顶 赵超 +1 位作者 张萌 刘清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25-729,共5页
凝血因子X(FX)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利用鲁氏蝰蛇毒素 (RVV)中的FX活化酶 (RVV X) ,研究了Ca2 + 存在时的FX的活化 .RVV X活化FX有两条路径 :(1 )FX→FXβ→FXaβ;(2 )FX→FXaα→FXaβ.研究表明这两条路径在活化初期呈竞争状态 ... 凝血因子X(FX)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利用鲁氏蝰蛇毒素 (RVV)中的FX活化酶 (RVV X) ,研究了Ca2 + 存在时的FX的活化 .RVV X活化FX有两条路径 :(1 )FX→FXβ→FXaβ;(2 )FX→FXaα→FXaβ.研究表明这两条路径在活化初期呈竞争状态 ,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 ,逐渐以第 (2 )种路径为主 ,FXβ 中间体的存在 ,可能有利于FX上的活化肽的脱去 .通过检测酶活性的方法 ,研究了表没食子基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对活化的凝血因子X(FXa)的作用 ,发现EGCG对FXa 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其抑制作用随EGCG浓度变化而呈正相关性 ,表明EGCG是一种潜在的抗血栓和抗肿瘤新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X 活化的因子X 活化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