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提高大肠杆菌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
1
作者 汪吉鹏 朱滕滕 +4 位作者 刘璐 马铖 魏晓博 刘慧燕 方海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共8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方法提高大肠杆菌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以E. coli NXA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λ-Red同源重组敲除编码支链氨基酸转运蛋白基因brnQ,获得突变菌株E. coli NXA1。然后将E. coli NXA1经常温常压等离子... 本研究旨在通过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方法提高大肠杆菌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以E. coli NXA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λ-Red同源重组敲除编码支链氨基酸转运蛋白基因brnQ,获得突变菌株E. coli NXA1。然后将E. coli NXA1经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紫外(UV)与亚硝基胍(NTG)多轮复合诱变,以α-氨基丁酸(α-AB)为结构类似物进行筛选,筛选得到突变菌株E. coli NXA2。摇瓶发酵结果表明,在37℃、200 r/min条件下发酵40 h后,E. coli NXA1的L-异亮氨酸滴度为2.76 g/L,较E. coli NXA提高了33.98%;E. coli NXA2的L-异亮氨酸滴度为3.22 g/L,较E. coli NXA1提高了16.67%,较E. coli NXA提高了56.31%。对菌株E. coli NXA2经连续传代20代后,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对大肠杆菌提高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有明显效果,为选育L-异亮氨酸高产菌株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λ-Red重组技术 brnQ基因 复合诱变 发酵 L-异亮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质构重组技术系列丛书《食品挤压理论与技术》
2
作者 魏益民 《粮食加工》 2024年第5期115-115,共1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的食品质构是指用“力学的、触觉的、可能的话还包括视觉的、听觉的方法能够感知的食品流变学特性的综合感觉”。食品质构是指与食品的组织结构及状态有关的流变学特性;广义理解,即食品本身的物理性质,以及作为...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的食品质构是指用“力学的、触觉的、可能的话还包括视觉的、听觉的方法能够感知的食品流变学特性的综合感觉”。食品质构是指与食品的组织结构及状态有关的流变学特性;广义理解,即食品本身的物理性质,以及作为摄食主体的人所感知的和表现的内容。按上述定义,可以简单地理解食品质构,即食品的物理性质通过感觉或度量而得到的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技术 流变学特性 广义理解 系列丛书 理论与技术 感知 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基因重组技术开发木聚糖类半纤维素资源 被引量:37
3
作者 邵蔚蓝 薛业敏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8-93,共6页
木聚糖类半纤维素是一类取之不尽而又亟待开发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经生物降解后所产生的木糖和少量其它单糖 ,可以用作基本碳源生产各种发酵产品 ,包括有机酸、氨基酸、单细胞蛋白、糖醇、工业酶类、溶剂或燃料醇 .有关半纤维素酶及其基... 木聚糖类半纤维素是一类取之不尽而又亟待开发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经生物降解后所产生的木糖和少量其它单糖 ,可以用作基本碳源生产各种发酵产品 ,包括有机酸、氨基酸、单细胞蛋白、糖醇、工业酶类、溶剂或燃料醇 .有关半纤维素酶及其基因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资料 ,其中包括木聚糖酶、木糖苷酶、阿拉伯糖苷酶、葡萄糖醛酸酶、木聚糖乙酰酯酶以及它们的基因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使发酵工程菌获得降解半纤维素的能力 ,或者把能有效降解半纤维素的微生物构建成发酵工程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资源 半纤维素酶 基因重组技术 发酵工程菌 木聚糖类半纤维素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可降解淀粉和产生酒精的酵母工程菌 被引量:9
4
作者 罗进贤 叶若邻 +1 位作者 张添元 周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4,共4页
将酵母Ty转座子的δ序列 ,黑曲霉糖化酶cDNA及G418抗性基因neo重组进酵母整合型质粒YIplac12 8获得含LEU2 ,neo双标记基因 ,糖化酶cDNA的高整合型表达载体YIp12 8D 17N ,转化GRF18后获得整合型酵母转化子GRF18(YIp12 8D 17N)糖化酶基因... 将酵母Ty转座子的δ序列 ,黑曲霉糖化酶cDNA及G418抗性基因neo重组进酵母整合型质粒YIplac12 8获得含LEU2 ,neo双标记基因 ,糖化酶cDNA的高整合型表达载体YIp12 8D 17N ,转化GRF18后获得整合型酵母转化子GRF18(YIp12 8D 17N)糖化酶基因在该菌株获得高效表达 ,产物分泌到胞外。Southern印迹分析证明 ,糖化酶基因已整合进工程菌染色体。GRF18(YIp12 8D 17N)在含 2 0 %可溶性淀粉的培养基中培养 2 4h ,淀粉水解率在98%以上 ,酒精浓度达到 9 5 % (v/v)在 2 5 %淀粉中酒精浓度达到 1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淀粉 酵母工程菌 酒精生产 基因重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付英杰 顾程 +2 位作者 李欣 贾学涛 张利霞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15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胃癌术前临床T、N分期中的应用效能。方法30例胃癌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对所得图像行交互式实时MPR处理,通过MPR图像对胃癌的临床T、N分期进行评估,并与常规轴位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比...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胃癌术前临床T、N分期中的应用效能。方法30例胃癌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对所得图像行交互式实时MPR处理,通过MPR图像对胃癌的临床T、N分期进行评估,并与常规轴位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MPR图像对胃癌临床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83.33%,较常规轴位图像的63.33%高(P<0.05)。MPR图像与病理诊断T分期结果的Kappa值为0.72(P<0.01)。病理结果提示胃癌淋巴结转移最好发于小弯组和大弯组,MPR图像提示淋巴结转移最好发于第7组和第3组。结论与MSCT常规轴位图像比较,MPR技术可提高胃癌临床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与病理诊断T分期结果的一致性高,MPR图像可清晰显示淋巴结转移的解剖部位及肿瘤周围结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平面重组技术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 胃癌 临床T分期 临床N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米木纤维定向重组技术形成超高强度纤维板的细胞裂解理论研究 被引量:48
6
作者 马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115,共5页
采用人造板微观力学和木材细胞学理论 ,提出了一种利用定向重组微米木纤维技术形成超高强度人造板的细胞裂解理论和强度参数预测方法。应用提出的理论 ,可以根据纤维、木质素、细胞直径和排列的程度 ,建立理想状态下微米重组高强度定向... 采用人造板微观力学和木材细胞学理论 ,提出了一种利用定向重组微米木纤维技术形成超高强度人造板的细胞裂解理论和强度参数预测方法。应用提出的理论 ,可以根据纤维、木质素、细胞直径和排列的程度 ,建立理想状态下微米重组高强度定向纤维板木纤维细胞在定向重组微米技术形成超高强度人造板的细胞裂解理论 ,为人造板力学运用数学手段深入到细胞结构研究的深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木纤维 定向重组技术 强度 纤维板 人造板 微观力学 木材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构重组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建珍 郑明珠 +1 位作者 蔡丹 刘景圣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1-184,共4页
综述国内外的质构重组技术(如超高压处理、挤压处理、微波处理、超声波处理等)加工食品物料的机理、条件及物料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变化的基本研究情况,并对其应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质构重组技术 机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烃重组技术在汽柴油产品升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罗强 贺高红 +1 位作者 向海 丁冉峰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09年第4期6-11,共6页
HR烃重组技术是以FCC汽柴油(汽油、柴油)馏分为原料,通过萃取分离、蒸馏切割及加氢脱硫等手段将FCC汽柴油馏分进行重新组合及精制的一种方法。为了使汽油质量达到欧Ⅳ标准,FS厂在全厂加工流程方案设计中,根据自身特点,从氢耗、能... HR烃重组技术是以FCC汽柴油(汽油、柴油)馏分为原料,通过萃取分离、蒸馏切割及加氢脱硫等手段将FCC汽柴油馏分进行重新组合及精制的一种方法。为了使汽油质量达到欧Ⅳ标准,FS厂在全厂加工流程方案设计中,根据自身特点,从氢耗、能耗和经济性等方面,比较了采用HR烃重组技术的烃重组方案和目前普遍采用的对FCC汽油进行选择性加氢精制的方案。结果显示,烃重组方案较选择性加氢方案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烃重组方案中汽油产品不仅满足欧Ⅳ标准要求,且具有较高的辛烷值。同时烃重组方案中汽油加氢装置规模比选择性加氢方案下降了68%,全厂氢耗下降了10%,全厂能耗下降了5%,使得FS厂每年销售额可增加约6.6×10^8RMB¥。因此FS厂最后选择了采用HR烃重组技术的烃重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烃重组技术 汽油选择性加氢技术 全厂流程优化 汽油质量 欧Ⅳ标准 芳烃抽提 氢耗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重组技术在啤酒酵母育种、改进啤酒风味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晔 耿建华 刘庆军 《酿酒》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48,共2页
随着DNA重组技术的发展 ,新型啤酒酵母的定向育种工作迅速发展。着重介绍了基因重组技术在育种。
关键词 基因重组技术 啤酒酵母 定向育种 除异杂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井网重组技术优化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孙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0,共3页
胜坨油田是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严重的多层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应用常规层系井网调整技术难以有效挖掘多层砂岩的剩余油潜力,井网重组成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深度开发技术。以胜坨油田坨28块沙二段1-3单元为例,建立概念模型,... 胜坨油田是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严重的多层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应用常规层系井网调整技术难以有效挖掘多层砂岩的剩余油潜力,井网重组成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深度开发技术。以胜坨油田坨28块沙二段1-3单元为例,建立概念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井网重组技术优化研究,得出了井网重组时的技术政策界限,包括井网重组后的井网调整方式、不同组合层系的压力保持水平等。以此研究结果为指导开展了坨7 井网重组先导试验。方案实施后,10口新钻油井投产非主力层初期平均单井产油量8.6t/d,比调整前平均单井产油量高2倍;含水率70.6%,比单元综合含水率低25.6%,取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胜坨油田 优化研究 重组技术 井网 数值模拟技术 储层非均质 剩余油潜力 含油层系 砂岩油藏 调整技术 开发技术 概念模型 技术政策 调整方式 压力保持 先导试验 研究结果 产油量 含水率 采收率 沙二段 多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库和DNA重组技术的带钢层流冷却系统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铁军 曲丽萍 +1 位作者 刘冲杰 路赵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1-105,共5页
针对层流冷却系统粗调区目标卷取温度和给定冷却速率的二维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基于基因库和DAN重组技术优化的多目标遗传算法来获取粗调区集管的最佳开闭模式群。该算法利用Pareto前沿面的交集建立基因库,从中挖掘出集管开闭的较优模式... 针对层流冷却系统粗调区目标卷取温度和给定冷却速率的二维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基于基因库和DAN重组技术优化的多目标遗传算法来获取粗调区集管的最佳开闭模式群。该算法利用Pareto前沿面的交集建立基因库,从中挖掘出集管开闭的较优模式,将其耦合至下一代种群,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种群进化的随机性和漫游性。基因库的优胜劣汰机制,有利于保持种群个体在搜索空间的分布多样性,使算法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搜索出更佳的集管开闭模式。基因库的随机抓取策略保证了Pareto前沿面在全局搜索空间的均匀分布性,增强了控制系统对多目标的均衡控制能力。最后,基于DNA重组技术强力驱动算法收敛于基于全局的最优目标解群,极大限度地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编写了基于微软基类库的仿真程序,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多目标优化策略的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优化 带钢层流冷却 Parteo前沿面 基因库 DNA重组技术 均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腭间隙通道的多平面重组技术重建观测
12
作者 付升旗 王华 +3 位作者 吴清武 刘恒兴 李文奇 周小兵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9-373,共5页
目的: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 目的: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结果:MPR重建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翼管、圆孔、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差异。翼管、圆孔、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翼管前口横径(3.56±0.74)mm,后口横径(1.64±0.63)mm;圆孔前口横径(3.41±0.72)mm,后口横径(3.18±0.60)mm,翼管前、后口横径之间和圆孔前、后口横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腭间隙通道的MPR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腭间隙通道 多平面重组技术重建 三维重建 CT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凑拉伸试样重组技术基础研究
13
作者 黄平 祁爽 +4 位作者 范敏郁 贾文清 蔡可信 钱王洁 张晏玮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0-184,共5页
通过试样重组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辐照监督材料,以获取对应更长服役期限的材料断裂韧性数据。该文针对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16MND5,采用电子束焊接进行试样重组,并为获得试样重组前后力学性能比对,开展重组前后试样的金相、维氏硬度... 通过试样重组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辐照监督材料,以获取对应更长服役期限的材料断裂韧性数据。该文针对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16MND5,采用电子束焊接进行试样重组,并为获得试样重组前后力学性能比对,开展重组前后试样的金相、维氏硬度及断裂韧性等测试。此外,在开展重组试样室温断裂韧性试验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获取试验过程中试样表面应变演化规律和塑性区范围,与重组前试样断裂测试裂纹尖端塑性区范围相对比,发现裂纹尖端应变场分布受焊缝影响较大,即材料塑性变形并未限制在焊缝区之内的重组材料段,但重组试样获得材料断裂性能特征值受辅助材料和重组材料-辅助材料连接界面的影响较小,故该重组试样技术可有效解决RPV辐照监督样品不足的工程实际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监督试样 反应堆压力容器 试样重组技术 断裂韧性 数字图像 塑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样重组技术的RPV钢断裂性能研究
14
作者 黄平 祁爽 +6 位作者 吕云鹤 范敏郁 贾文清 钱王洁 蔡可信 张晏玮 彭群家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8-163,共6页
反应堆压力容器(reactor pressure vessel,RPV)的辐照脆化程度主要通过定期取出的辐照监督试样的试验结果进行评价,由于受辐照监督管空间的限制,监督样品的尺寸和数量非常有限,试样重组技术可高效率利用有限的辐照监督材料获取可靠的材... 反应堆压力容器(reactor pressure vessel,RPV)的辐照脆化程度主要通过定期取出的辐照监督试样的试验结果进行评价,由于受辐照监督管空间的限制,监督样品的尺寸和数量非常有限,试样重组技术可高效率利用有限的辐照监督材料获取可靠的材料断裂韧性数据。该文针对反应堆压力容器原始态材料16MND5,开展基础力学性能测试,包含拉伸、冲击及断裂韧性,确定材料基本力学性能。在开展RPV材料断裂韧性试验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获取试验过程中试样表面应变演化规律和塑性区范围,基于ANA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加载过程中最大塑性区范围,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为后续试样重组确定其可再次利用的材料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监督试样 反应堆压力容器 试样重组技术 断裂韧性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塑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于食管癌淋巴结术前评估的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于金玉 孙大伟 +2 位作者 宋晓瑜 朱建国 巩若箴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于食管癌淋巴结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收集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MSCT增强扫描图像,由两组同年资医师分别应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plane reformation,MPR)及常规轴位图像,对37例食管癌No....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于食管癌淋巴结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收集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MSCT增强扫描图像,由两组同年资医师分别应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plane reformation,MPR)及常规轴位图像,对37例食管癌No.105组、No.106组(No.106rec、No.106tb、No.106pre)、No.107组、No.108组、No.110组、No.111组、No.2组、No.7组淋巴结进行评估。转移淋巴结标准为:淋巴结短径大于7mm或淋巴结有不均质强化或淋巴结之间相互融合。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MPR重建图像与常规轴位图像,对于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nden指数。淋巴结分组参考日本食管癌协会第十版指南。结果 37例患者术中共清理肿大淋巴结366枚,其中转移淋巴结72枚。MPR重建图像标记转移淋巴结80枚,正确诊断60枚;常规轴位图像标记转移淋巴结76枚,正确诊断42枚。MPR重建图像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3.1%、75%、95.8%,约登指数为0.765;常规轴位图像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3%、88.4%、55.2%、89.6%;约登指数为0.467。结论 CT多平面重组技术的运用对检出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食管癌术前影像评估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肺孤立结节的诊断价值
16
作者 黄瑞雪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30期150-150,152,共2页
目的探讨研究对肺内的孤立结节采用64排螺旋CT的多层重组技术进行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入院的肺内孤立结节患者42例,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技术对其诊断。结果 42例肺内孤立结节患者中,分叶征患... 目的探讨研究对肺内的孤立结节采用64排螺旋CT的多层重组技术进行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入院的肺内孤立结节患者42例,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技术对其诊断。结果 42例肺内孤立结节患者中,分叶征患者31例,良性结节分叶征者7例,占22.58%;恶性结节分叶征者24例,占77.42%。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分叶征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毛刺征患者29例,细短毛刺患者16例,粗长毛刺患者13例,其中良性毛刺征者14例,恶性毛刺征者15例,毛刺征的良恶性无显著差异,但细短毛刺的发生率明显较高。结论 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实现了各向同性,且具有对病变多方面进行观察的特点,使肺孤立结节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多层面重组技术 肺孤立结节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CT多平面重组技术检查结果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吉林 何花 《抗感染药学》 2017年第4期830-831,共2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CT多平面重组技术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肿瘤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03例,均给予CT薄层扫描检查,将其原始数据以CT多平面重组技术展开各个方向的图像重建,观察图...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CT多平面重组技术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肿瘤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03例,均给予CT薄层扫描检查,将其原始数据以CT多平面重组技术展开各个方向的图像重建,观察图像表现,并与横断位上对比。结果:与横断位图像观察结果相比,CT多平面重组技术图像在短毛刺征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片状阴影、大片实变、支气管征、空气半月征以及磨玻璃方面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采用CT多平面重组技术可实现早期诊断,早发现,能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肺部真菌感染 CT多平面重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航卫星推进分系统在故障状态下的重组技术的设计与实施
18
作者 梁红 姜涛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3年第3期45-48,共4页
为了提高导航卫星推进分系统在故障条件下的应变能力和可靠性,开发了推进分系统故障状态下的重组技术,通过对卫星推进分系统双分支10N推力器的重新选通实现卫星推进分系统的系统重组,将故障推力器隔离,组成新的推进分系统.介绍导航卫星... 为了提高导航卫星推进分系统在故障条件下的应变能力和可靠性,开发了推进分系统故障状态下的重组技术,通过对卫星推进分系统双分支10N推力器的重新选通实现卫星推进分系统的系统重组,将故障推力器隔离,组成新的推进分系统.介绍导航卫星推进分系统在几种常用故障模式下重组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后续卫星推进分系统的设计及故障预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卫星 推进分系统 故障状态 重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胆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瑞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16期2967-2968,共2页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胆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胆管梗阻的79例患者,入院后均由同一医师完成128层螺旋CT重组技术检查,统计记录患者128层螺旋CT重组技术检测结...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胆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胆管梗阻的79例患者,入院后均由同一医师完成128层螺旋CT重组技术检查,统计记录患者128层螺旋CT重组技术检测结果,并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79例患者经128层螺旋CT重组技术检查,胆管梗阻检出77例,准确率为97.47%;肝外胆管近段梗阻或中段梗阻与肝外胆管远段梗阻影像学表现有明显差异。结论 128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胆管梗阻中具有较高检出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梗阻 128层螺旋CT 重组技术 诊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低过敏米
20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基因重组技术 蛋白质 蛋白酶反应 低过敏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