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觉醒型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以及是否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觉醒型卒...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觉醒型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以及是否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觉醒型卒中rt-PA静脉溶栓组(觉醒溶栓组),觉醒型卒中未接受rt-PA静脉溶栓组(觉醒非溶栓组)和发病时间明确rt-PA静脉溶栓组(明确发病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对符合临床入选标准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和病死率。结果: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及发病危险因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觉醒溶栓组与觉醒非溶栓组的患者相比,觉醒溶栓组患者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改善较明显,获得更好的极好预后及良好预后(P<0.05),而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觉醒溶栓组与明确发病组相比较,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 mRS评分以及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觉醒型卒中在头核磁(MRI)弥散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筛选下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溶栓入选标准,用rt-PA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溶栓治疗。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于患者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24h、3d、2周和1个月分别监测其病变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18例患者进行了脑血液动力学监测。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r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16分,平均(11.4±2.8)分。溶栓前TCD检查TIBI0级1例,1级3例,2级8例,3级3例,4级2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5级1例(腔隙性脑梗死)。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2~3h,平均(2.80±0.20)h。闭塞动脉在溶栓过程中再通2例,溶栓后1h内再通1例,24h内再通4例,溶栓再通4h后再闭塞1例,其余无变化。溶栓前与溶栓后24h、3d、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及TIBI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TIBI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溶栓前后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神经功能变化明显相关,脑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溶栓疗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文摘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收治入院的2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老龄溶栓组118例(60〈年龄≤80岁,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非溶栓组74例(年龄〉80岁,非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3组入院前的一般情况,溶栓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及治疗7 d内致死性出血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和90 d的病死率。结果老龄溶栓组、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治疗前NIHSS评分(13.0±5.3、15.1±6.6、14.1±6.6;P=0.523)无显著差异,3组的急性期事件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6.9%、20.9%和21.6%,P=0.675;3组7 d内致死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3%,9.6%,7.4%,P=0.20。90 d内的病死率分别为11.0%,22.6%,16.2%,P=0.12。老龄溶栓组和高龄溶栓组治疗后90 d的m RS评分0-2比值分别为56.8%和38.7%,两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2.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1~3.86,P=0.021;两组治疗后90 d m RS评分中位数比较:2 vs 3,P=0.025。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90 d的m RS评分0~2比值分别为38.7%和21.6%,OR 1.81,95%CI 0.80~4.06,P=0.098;90 d m RS评分中位数比较:3vs 5,P=0.008。结论与未溶栓的高龄患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老龄和高龄患者接受rt-PA治疗不增加急性期出血转化率和病死率。老龄组比高龄组rt-PA治疗获益大,高龄溶栓组比非溶栓组获益大。高龄组rt-PA治疗可以改善患者90 d生活自理能力且不增加病死率。
文摘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觉醒型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以及是否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觉醒型卒中rt-PA静脉溶栓组(觉醒溶栓组),觉醒型卒中未接受rt-PA静脉溶栓组(觉醒非溶栓组)和发病时间明确rt-PA静脉溶栓组(明确发病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对符合临床入选标准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和病死率。结果: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及发病危险因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觉醒溶栓组与觉醒非溶栓组的患者相比,觉醒溶栓组患者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改善较明显,获得更好的极好预后及良好预后(P<0.05),而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觉醒溶栓组与明确发病组相比较,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 mRS评分以及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觉醒型卒中在头核磁(MRI)弥散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筛选下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文摘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溶栓入选标准,用rt-PA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溶栓治疗。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于患者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24h、3d、2周和1个月分别监测其病变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18例患者进行了脑血液动力学监测。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r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16分,平均(11.4±2.8)分。溶栓前TCD检查TIBI0级1例,1级3例,2级8例,3级3例,4级2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5级1例(腔隙性脑梗死)。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2~3h,平均(2.80±0.20)h。闭塞动脉在溶栓过程中再通2例,溶栓后1h内再通1例,24h内再通4例,溶栓再通4h后再闭塞1例,其余无变化。溶栓前与溶栓后24h、3d、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及TIBI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TIBI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溶栓前后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神经功能变化明显相关,脑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溶栓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