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境重构与国家形象建构——基于语料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武建国 李玓桥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2,F0003,共8页
现有的国际舆论和文化格局使得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塑而非自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更加凸显了通过大众传媒自塑国家形象的重要性。鉴于此,本文基于语境重构视角,以新冠疫情报道为语料,总结其英译中使用的语境重... 现有的国际舆论和文化格局使得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塑而非自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更加凸显了通过大众传媒自塑国家形象的重要性。鉴于此,本文基于语境重构视角,以新冠疫情报道为语料,总结其英译中使用的语境重构策略,并利用语料库分析工具对译文进行定量分析,以期识别在此过程中通过语境重构建构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6种语境重构策略的灵活运用凸显了暗含积极语义韵的高频词及媒体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建构了人民团结、堪当重任和客观公正的大国形象。本文旨在探讨在翻译中有效建构国家形象的语境重构策略,从而推动中国国家形象自塑话语体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建构 语境重构 语料库 新闻报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语境重构与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以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字幕翻译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武建国 李育静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共12页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化已逐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传播方式。鉴于此,本研究以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在量化分析软件ELAN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整合语境重构理论与三维语境分析模式,分析并总结了字幕翻译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多...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化已逐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传播方式。鉴于此,本研究以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在量化分析软件ELAN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整合语境重构理论与三维语境分析模式,分析并总结了字幕翻译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多模态语境重构过程与原则。研究表明:多模态语境重构涉及各个模态之间的交互融合与意义构建,具体表现为要素添加、要素删减、要素替代和要素转换;此外,在多模态语境重构过程中,译者须遵循灵活筛选、准确输出、动态对等、有效传递和即时反馈的原则,以进一步提高字幕翻译质量并促进影视文化的传播。本文旨在探索多模态语境重构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以期为推动影视文化传播的应用研究领域提供可借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语境重构 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 《我和我的祖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舆论战的话语深层结构和语境重构趋向 被引量:4
3
作者 陆丹云 李雪莹 谭光裕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49,共7页
[研究目的]新时代国际关系背景下的中西方舆论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分析对美舆论战的语境构成及新时代舆论场的重构趋向,对认清舆论战本质、争夺舆论场话语主导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方法]结合语言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研究目的]新时代国际关系背景下的中西方舆论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分析对美舆论战的语境构成及新时代舆论场的重构趋向,对认清舆论战本质、争夺舆论场话语主导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方法]结合语言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定义舆论战及其特质属性,从语场、语式、语旨三个语境维度解构舆论战的话语深层结构,并基于此分析新时代舆论战语境在三个维度的重构趋向,进而提出有效开展舆论战的攻防策略。[研究结论]对舆论斗争话语的深层结构分析有助于认清舆论战的本质,做到“知理”“会战”,进而制定相应的防御、进攻及进攻式防御策略,确保国家在国际舆论博弈中取得话语先导主导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战 话语结构 语境重构 攻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与语境重构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彦清 赵桂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97,共3页
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是译者对源语作品分析理解后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离不开语境。译者在语境中分析理解原文,再用目的语重新构建与源语作品最相近的语境,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体会和欣赏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从... 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是译者对源语作品分析理解后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离不开语境。译者在语境中分析理解原文,再用目的语重新构建与源语作品最相近的语境,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体会和欣赏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从而完成翻译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等 语境 语篇 情景 文化 语境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文个性化研究的学术现实和语境重构:积极话语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12
5
作者 陆丹云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112,共7页
积极话语分析(PDA)以建构为动机研究话语的社会符号特征,本文从PDA的视角解读当代中国社会历史语境下的作文个性化研究,以宏观语境分析为切入点解构该话语活动所呈现的语场、语旨现实,揭示作文个性化研究陷入学术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学... 积极话语分析(PDA)以建构为动机研究话语的社会符号特征,本文从PDA的视角解读当代中国社会历史语境下的作文个性化研究,以宏观语境分析为切入点解构该话语活动所呈现的语场、语旨现实,揭示作文个性化研究陷入学术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术研究的话题导向偏差以及参与者角色分配失衡,论文提出以积极性的语境重构来改良作文个性化研究范式,促进写作教育研究的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个性化研究 积极话语分析 学术现实 语境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月丽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22,共5页
语境重构调控教育语境的重构过程,支配学术话语的移位与转化,主导教育话语的生成。它是权势阶层重塑话语操作空间、渗透意识形态的有效机制,也是调节知识形态分类强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合法化语码机制是语境重构的核心,也是教... 语境重构调控教育语境的重构过程,支配学术话语的移位与转化,主导教育话语的生成。它是权势阶层重塑话语操作空间、渗透意识形态的有效机制,也是调节知识形态分类强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合法化语码机制是语境重构的核心,也是教育话语产生、分布、建构与评价等合法性的控制与衡量机制。教育语境重构的理论深化有助于明晰教育话语的生成过程,唤起更深刻理性的教育政策协商,为我国教育发展研究及未来教育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重构 教育话语 合法化语码机制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功能语境重构看译者选择——兼评林戊荪《论语》英译本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敬源 邱靖娜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6期86-92,共7页
林戊荪的《论语新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论语》英译本之一,对译本翻译策略、优缺点等进行探讨,有利于推动中国典籍外译进程。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出发,对该译本的语境重构进行研究。发现译者通过注释等副文本手段对原文的... 林戊荪的《论语新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论语》英译本之一,对译本翻译策略、优缺点等进行探讨,有利于推动中国典籍外译进程。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出发,对该译本的语境重构进行研究。发现译者通过注释等副文本手段对原文的文化语境进行还原和重构,译文具备学术性特点,基本实现了对原文内容的忠实传译;通过词汇语法层的调整,对原文情景语境进行重构,使译文具有学术性、通俗性、时代性的特点;最后通过主位结构等因素的调整进行上下文语境重构,再现原文的行文特点、修辞特色,保持原文的文学价值。对《论语》英译和其他典籍英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重构 译者选择 《论语》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进 蒲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22,193,共13页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的阐释中,认为文本一经形成便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文本的行动是一个“去语境化”和“重构语境”的过程。行动并非由单个行动者构成,而是“多元行动者”的协同运作和“即兴表演”。人类行动者也并非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而是被行动裹挟却具备部分能动性,并在放弃自我的过程中理解自我。利科的“行动阐释学”虽没有完全摆脱“语言符号”模态,但他扎根经典阐释学理论,使得“固态”的语言文本再度“活态化”,并揭示了行动的部分运作机制,孕育了一种新的关于“行动”的阐释模式,呼应并一同汇入当代试图变革阐释学理论的潮流之中。当利科的“行动阐释学”与当代新兴的行动理论相遇,或许会生成一种更具阐释效力的“行动阐释学”理论,并进一步通向一种“多模态”的“事件阐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行动阐释学 重构语境 多元行动者 语言符号模态 事件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话语视角下的安全研究:以中国文化安全化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文革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86,共12页
哥本哈根安全化理论拓展了冷战后安全研究阵营的空间,是近年来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领域中的主流学派,其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安全研究方法为当代安全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路径,但也受到不同的质疑和挑战,比如在"成功的安全化"... 哥本哈根安全化理论拓展了冷战后安全研究阵营的空间,是近年来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领域中的主流学派,其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安全研究方法为当代安全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路径,但也受到不同的质疑和挑战,比如在"成功的安全化"的界定上未能充分体现安全的主体间性和安全化的动态协商过程,同时缺乏一套连贯的分析框架。安全话语是一种文化话语,也是一种语境重构,从话语产生、话语协商与霸权、话语语境重构、话语实操四个层次来分析安全化过程,可将语言与社会动态语境结合起来,突出安全化动议的互文关系,体现安全化的动态协商过程,能更好地阐释中国的文化安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研究 文化安全化 文化话语研究 语境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孝政思想推衍的路径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谷向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151-158,共8页
对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论语》原典章句的解读,合理语境的重构至为重要,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以孔证孔,即以孔子自己的言行进行合理地推断和证明。在孔子的思想中,人伦之孝与家国之政至关重要,引孝入政更是创举。孟氏作为鲁国三桓之一,其... 对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论语》原典章句的解读,合理语境的重构至为重要,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以孔证孔,即以孔子自己的言行进行合理地推断和证明。在孔子的思想中,人伦之孝与家国之政至关重要,引孝入政更是创举。孟氏作为鲁国三桓之一,其家庭成员身份特殊,既是父子人伦中的子一辈,也是爵位继承人。由此分析孔子与孟氏的系列对话,一方面揭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真正意旨,一方面发现了孔子从人伦父子之孝到君臣上下之政的路径逻辑。以孝观人、选才,尧首开先例,将孝亲、孝政发展为系统的持家、治国理念,则是孔子的贡献。该思想博大精深,《论语》很多章节都有阐述,关涉到志、行、礼、智、仁、道以及祭祀、隐、耻等问题。综合分析,窥得孔子一以贯之的孝道思想,即由孝亲之孝发展为孝政之孝,二者表现有别,精神一致,孝是德行之一种,孝政亦是德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亲 孝政 语境重构 以孔证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的舞台:《搬迁者》的国家认同构建功能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贻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53,共4页
戏剧表演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一直是多学科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国内对澳大利亚著名剧作家戴维·威廉森及其戏剧作品的研究还集中在戏剧文本分析层面,很少论及戏剧舞台表演及其社会影响。鉴于此,本文受界面研究的启发,从人类语... 戏剧表演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一直是多学科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国内对澳大利亚著名剧作家戴维·威廉森及其戏剧作品的研究还集中在戏剧文本分析层面,很少论及戏剧舞台表演及其社会影响。鉴于此,本文受界面研究的启发,从人类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观众对《搬迁者》舞台表演的历时语境重构情况,探讨它在澳大利亚国家认同构建中的作用,分析发现:《搬迁者》的舞台表演(特别是其中的奥克幽默)为澳大利亚国家认同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符号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的社会影响力 《搬迁者》 语境重构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