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时程重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微意识状态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郭永坤 刘春颖 +7 位作者 杨艺 李远清 单峤 谢井伟 赵德枭 何江弘 付旭栋 王新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454-1459,共6页
目的探讨长时程重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HD-tDCS)调控楔前叶对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MCS)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40... 目的探讨长时程重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HD-tDCS)调控楔前叶对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MCS)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40例MCS患者,HD-tDCS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HD-tDCS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HD-tDCS的治疗,刺激靶点为楔前叶,刺激电流为2 mA,单次刺激时间为20 min,每日2次,14 d,共28次。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昏迷时长,入组患者基线(T0)、单次刺激(T1)、刺激第7天(T2)、第14天(T3)的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 CRS-R)及子量表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D-tDCS组在T3时CRS-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有2例MCS患者在T3时出现新的意识行为;与T0相比,CRS-R评分分值在T1、T2、T3均无明显提高。HD-tDCS组内有17例MCS患者HD-tDCS治疗后出现新的意识行为表现;与T0相比,HD-tDCS组MCS患者CRS-R评分分值在T1、T2、T3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量表中视觉、听觉、运动评分在T2、T3时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时程重复HD-tDCS调控楔前叶,可以促进MCS患者在调控第14天时的意识恢复,特别是在视觉、听觉、运动等意识行为方面有显著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经直流电刺激 微意识状态 楔前叶 神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潇珺 王哈妮 +2 位作者 俞红 李元梅 周煜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择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两组均接受综...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择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两组均接受综合治疗和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给予伪HDtDCS,试验组给予HD-tDCS,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记录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振幅、皮质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WMFT、MBI评分,皮质振幅、皮质潜伏期和CMCT明显改善(t>3.177,P<0.01),试验组更优(t>3.610,P<0.01)。FMA-UE和WMFT评分与皮质潜伏期、CMCT呈负相关,与皮质振幅呈正相关(|r|>0.448,P<0.001)。结论HD-tDCS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皮质脊髓运动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 精度经直流电刺激 康复机器人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平衡功能、肌力及本体感觉的影响
3
作者 王文文 张万琴 +1 位作者 吕娇娇 刘宇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4-703,共10页
目的探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平衡功能、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随机交叉双盲研究。26名慢性踝关节不稳受试者被纳入,并以随机顺序接受一次真刺激(20 min,2 mA电流强度)和假刺激(仅在开始时提供3... 目的探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平衡功能、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随机交叉双盲研究。26名慢性踝关节不稳受试者被纳入,并以随机顺序接受一次真刺激(20 min,2 mA电流强度)和假刺激(仅在开始时提供30 s的缓升/缓降电流)干预,刺激靶区为初级运动皮层和初级感觉皮层。两次干预间隔至少一周。每次干预前后完成动态平衡(Y平衡)、静态平衡、踝关节跖屈/背伸最大肌力及其本体感觉测试。使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自变量(刺激类型×刺激前后)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25名受试者完成全部测试,推测刺激总体正确率为43.1%。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Y平衡综合得分存在显著交互效应(F=6.279,P=0.016,η_(p)^(2)=0.112);此外,静态平衡压力中心左右范围(F=4.727,P=0.035,η_(p)^(2)=0.088)以及平均左右速度(F=4.976,P=0.030,η_(p)^(2)=0.092)也存在显著交互效应;最大肌力和本体感觉则未显示显著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真刺激后受试者Y平衡综合得分显著增加1.5%(P<0.001);闭眼单腿站立左右方向压力中心范围和速度分别降低了13.7%和14.8%(P<0.001,P<0.001);踝关节跖屈最大自主收缩力量增加了5%(P=0.022)。结论使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调控感觉运动皮层兴奋性可有效提高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踝关节肌肉力量、改善动态姿势控制能力、静态平衡能力,有助于降低该人群踝关节不稳症状和再次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经刺激 姿势控制 下肢肌力 本体感觉 慢性踝关节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和离线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牛茂林 赵潭 +1 位作者 刘晓丽 郭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7-964,共8页
目的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不同刺激时机(在线刺激、离线刺激)对健康成年人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2022年3月至11月,在沈阳体育学院招募右利手男性受试者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HD-tDCS在线刺激、离线刺激以及... 目的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不同刺激时机(在线刺激、离线刺激)对健康成年人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2022年3月至11月,在沈阳体育学院招募右利手男性受试者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HD-tDCS在线刺激、离线刺激以及假刺激下,完成顺序视觉等距捏力任务学习,共3 d。观察每天运动技能学习量、运动技能学习总量和速度-精度函数(SAF)。结果各组运动技能学习量均增加,在线刺激组增加最多(F=24.692,P<0.001),且第3天时,显著高于离线刺激组(t=4.732,P<0.001)和假刺激组(t=3.839,P=0.004)。运动技能学习总量:在线刺激组=离线刺激组>假刺激组。在线刺激组SAF高于离线刺激组和假刺激组。结论HD-tDCS刺激可提高健康受试者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在线刺激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刺激 离线刺激 运动技能学习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常晓 占江龙 +3 位作者 沈斌 周俊鸿 徐琳峰 傅维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究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H-反射和M-波的调控效果,为HD-tDCS减轻神经肌肉疲劳的实际应用提供方向。方法招募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 目的探究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H-反射和M-波的调控效果,为HD-tDCS减轻神经肌肉疲劳的实际应用提供方向。方法招募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各10名。对受试者采取连续5 d的单盲HD-tDCS干预(时间20 min;强度2 mA;靶点Cz),干预前1天采集受试者安静条件下的H-反射和M-波,跖屈肌最大自主收缩(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MVIC)时的M-波,跖屈肌和背屈肌MVIC力矩,并进行一次踝关节跖背屈运动性疲劳任务,以确定受试者达到该任务疲劳的时间。干预后1天进行与第1次疲劳任务相同的运动时间,并进行后测的数据采集。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刺激方案×疲劳前后)方差分析其自变量对受试者肌肉力学特性、α运动神经元传导特性各指标的影响。结果相较于疲劳前,两组疲劳后的自主激活值(voluntary activation,VA)、H-反射最大值(maximal H-reflex,H_(max))、M-波最大值(maximal M-wave,Mmax)、跖屈肌和背屈肌MVIC力矩均显著降低(P<0.05),但相比于真刺激组,假刺激组的VA和背屈肌MVIC力矩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连续5 d的HD-tDCS干预有助于提高脊髓节段α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且能抑制跖背屈疲劳诱发的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能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经直流电刺激 最大自主收缩 神经冲动 皮质-脊髓通路 α运动神经元活性 肌肉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脑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松林 章楚怡 +4 位作者 沈斌 徐振 李静静 周俊鸿 傅维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96,F0003,共11页
目的:探究个体化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4名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HD-tDCS组和假刺激组(各17人),相应进行随机双盲的个体化HD-tDCS真刺激(持续20 min个体化电流强度的刺激)... 目的:探究个体化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4名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HD-tDCS组和假刺激组(各17人),相应进行随机双盲的个体化HD-tDCS真刺激(持续20 min个体化电流强度的刺激)和假刺激(仅在开始时提供60 s的渐入渐出刺激)。分别在干预前、后采集受试者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刺激方案×刺激前后)方差分析自变量对受试者的脑功能各指标的影响。结果:受试者全部完成干预且无报道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推测刺激类型总体错误为44.12%,致盲效果良好。与干预前和假刺激相比:1)单次个体化HD-tDCS能够显著增强跖−背屈任务下双侧顶下小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扣带回、双侧辅助运动区(SMA)的激活;2)单次个体化HD-tDCS能够显著提升右侧SMA与左侧小脑、左侧额内侧回、右侧扣带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小脑之间的功能连接。结论:研究为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构建了个体化HD-tDCS方案,并证实个体化HD-tDCS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的脑功能(增强脑区激活和功能连接),提示该方案具备恢复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脑功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精度 慢性踝关节不稳 脑功能 脑区激活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何孔亮 梁丹丹 +4 位作者 李智勇 袁会 汪凯 王璐 孙金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87-1791,共5页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医院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在精神科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HD-tDCS刺激患者左侧背...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医院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在精神科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HD-tDCS刺激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真刺激组采用1.5 mA的电流刺激20 min,假刺激组仅在刺激开始与结束的30 s内有电流通过,每天1次,持续进行10 d。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中文版MATRICS认知成套测验(MCCB)对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与认知功能进行测评,并比较两组在HD-tDCS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SSPI及MCCB总分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PI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真刺激组的SSPI总分及各项因子分高于假刺激组(P<0.05);治疗后真刺激组MCCB总分、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工作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单项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假刺激组仅MCCB总分与推理和问题解决单项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真刺激组的MCCB总分及4个因子分(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工作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高于假刺激组(P<0.05)。两组患者均对电刺激或者假刺激耐受良好,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且两组疼痛感、痒感、皮肤发红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HD-tDCS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康复,并进一步提高社会功能,且安全性高,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经直流电刺激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足部肌肉力量、踝关节运动觉及静态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肖松林 周俊鸿 +4 位作者 王宝峰 张希妮 殷可意 傅维杰 刘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51,共10页
目的:探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足部肌肉力量、踝关节运动觉及静态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14名健康男性大学生,间隔1周对受试者进行单组随机双盲的HD-tDCS真刺激(持续20 min的2 mA电流强度的刺激)和假刺激(仅在开始时提供30 ... 目的:探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足部肌肉力量、踝关节运动觉及静态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14名健康男性大学生,间隔1周对受试者进行单组随机双盲的HD-tDCS真刺激(持续20 min的2 mA电流强度的刺激)和假刺激(仅在开始时提供30 s的主动刺激)方案。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刺激方案×刺激前后)方差分析上述自变量对受试者的足趾屈曲力量、跖趾关节屈肌力量、踝关节被动运动觉阈值及静态平衡各指标的影响。结果:HDtDCS干预后,受试者全部完成干预且无报道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推测刺激类型总体正确率为35.7%,致盲效果良好;真刺激后体重标准化后的第一足趾屈曲力量显著增加(P<0.05);真刺激后踝关节内翻运动觉阈值显著降低(P<0.05);真刺激后单足闭眼站立时重心前后、左右平均摆动速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即刻提高足趾屈曲力量、降低踝关节内翻被动运动觉阈值,并改善单足闭眼站立平衡控制能力。提示,上述非侵入脑刺激技术是一种提升足部肌肉力量、足踝部感觉功能以及静态平衡能力的有效干预,可将其作为足部功能增强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经直流电刺激 足部肌肉力量 踝关节运动觉 静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抑郁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春雷 常永丽 韩玲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3-697,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抑郁行为的影响,初步阐明tDCS影响PD相关抑郁行为的部分神经化学机制。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D组、阳极重复tDCS组和阴极重复tDCS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抑郁行为的影响,初步阐明tDCS影响PD相关抑郁行为的部分神经化学机制。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D组、阳极重复tDCS组和阴极重复tDCS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PD模型。采用行为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和蔗糖偏好实验中的蔗糖消耗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和中缝核(RN)中单胺类递质水平。结果:与PD组比较,阳极重复tDCS组和阴极重复tDCS组大鼠的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阳极重复tDCS组大鼠蔗糖消耗量明显增加(P<0.05),而阴极重复tDCS组大鼠蔗糖消耗量无明显变化(P>0.05);阳极重复tDCS组大鼠mPFC和RN中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水平明显升高(mPFC:P<0.05或P<0.01;RN:P<0.01),阴极重复tDCS组大鼠仅mPFC中5-HT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重复tDCS能改善PD大鼠的抑郁行为,阳极重复tDCS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相关脑区中单胺类递质水平升高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 帕金森病 抑郁 单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4
10
作者 柯嘉洽 邹晓佩 +4 位作者 王春燕 商建青 张少填 黎洪展 周先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55,共6页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为最常见症状。运动功能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如伸手、拾物及操作手机、电脑等)恢复较困难,手功能恢复的程度是判断患者能否恢复工作的主要临床指标[1]。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或传...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为最常见症状。运动功能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如伸手、拾物及操作手机、电脑等)恢复较困难,手功能恢复的程度是判断患者能否恢复工作的主要临床指标[1]。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或传统康复理疗等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但其疗效并不显著。而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可调节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疗效[2],已作为重要的康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性脑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重复经颅刺激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偏瘫肩痛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章闻捷 杨威 +1 位作者 沈一吉 李伟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观察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低频组(n=33),高频组(n=36)和高-低频组(n=37)。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卒中后的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低频组(n=33),高频组(n=36)和高-低频组(n=37)。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低频组、高频组和高-低频组分别接受低频、高频和高-低频交互r TMS治疗。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进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脑卒中后特定生活质量量表(SS-Qo L)评定。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上肢FMA、肩关节VAS及SS-Qo 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上肢FMA及SS-Qo 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肩关节VAS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低频组与高频组在治疗后的上肢FMA、肩关节VAS及SS-Qo 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高-低频组在治疗后的上肢FMA及SS-Qo L评分与低频组和高频组相比有显著的提高(P<0.05),且肩关节VAS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低频交互r TMS对偏瘫肩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且效果优于单一频率的r TMS,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交互重复经颅刺激 偏瘫 肩痛 上肢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清清 赵振彪 +4 位作者 杨玉慧 赵越 谭雅菲 吕佩源 尹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76-1582,共7页
据报道,脑卒中发病率正逐年升高,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有脑卒中[1]。脑卒中患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死亡率正逐年减少,致残率正不断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经济压力[3]。调查研究显示... 据报道,脑卒中发病率正逐年升高,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有脑卒中[1]。脑卒中患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死亡率正逐年减少,致残率正不断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经济压力[3]。调查研究显示,卒中幸存者中约有21%—38%的患者留有失语[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脑卒中发病率 康复疗效 脑卒中患者 低频重复经颅刺激 死亡率 后运动性失语 致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贺婷 郑拥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6-541,共6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发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重塑所致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我国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发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重塑所致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我国60岁以上PHN病人占比超65%,疼痛持续超过1年者达30%,导致严重身心负担及社会经济损失。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不良反应显著,尤其在老年病人中,临床收益更为受限。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通过靶向干预调控疼痛-情感网络,展现出显著的临床应用潜力,在慢性疼痛领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综述PHN的发病机制、无创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并展望新型技术的转化前景,以期为个体化疼痛管理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 重复经颅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神经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茗丹 张洲 +1 位作者 顾海风 李咏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4-697,共4页
目的: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技术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采用meta分析探讨NIBS对... 目的: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技术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采用meta分析探讨NIBS对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NIBS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按一定标准、质量评价后纳入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RCT,共21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言语训练,94例;NIBS组进行rTMS或tDCS治疗,1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IBS治疗后,试验组言语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SMD=0.68,95%CI(0.39,0.96),Z=4.66,P<0.01];rTMS治疗后有评分明显提高[SMD=0.82,95%CI(0.50,1.14),Z=4.97,P<0.01],而tDCS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MD=0.18,95%CI(-0.42,0.79),Z=0.59,P=0.56]。结论:NIBS技术对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可能有积极作用;r TMS可改善言语功能,而tDCS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性脑刺激 重复经颅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失语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有效缓解卒中后疲劳症状:一项Meta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关宁笑 姚卓娅 +2 位作者 李烨 刘子薇 刘芳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08-1014,共7页
背景疲劳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国内外研究显示,疲劳症状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病情的恢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有效促进或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加速神经可塑性,但其治疗疲劳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不明确。目的系统评价非侵入性... 背景疲劳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国内外研究显示,疲劳症状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病情的恢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有效促进或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加速神经可塑性,但其治疗疲劳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不明确。目的系统评价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关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治疗卒中后疲劳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结局指标为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和简化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GRADE证据分级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331例研究对象,3篇为r TMS,2篇为tDCS。5篇文献质量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F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MD=-2.13,95%CI(-3.63,-0.63),P=0.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SMD=6.60,95%CI(4.33,8.87),P<0.00001]。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结果稳健,Egger’s检验(t=-0.88,P=0.445)提示发表偏倚可能性较小。本研究共3个主要结局,分别为4周与8周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卒中后疲劳患者FSS评分的影响和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卒中后疲劳患者FMA评分的影响,每个结局的GRADE系统推荐分级均为低级。结论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症状疗效显著,同时可以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但结局指标依据GRADE系统推荐分级均为低级,样本量较少,未来还需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卒中 疲劳 经颅直流电刺激 重复经颅刺激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刺激在抑郁障碍躯体症状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琳洁 黄雨欣 +1 位作者 王勇 金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35-1539,共5页
抑郁障碍的躯体症状与病程、缓解率、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目前一线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常与躯体症状相重叠。研究表明非侵入性脑刺激在抑郁障碍躯体症状的治疗上具有应用价值。该文综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 抑郁障碍的躯体症状与病程、缓解率、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目前一线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常与躯体症状相重叠。研究表明非侵入性脑刺激在抑郁障碍躯体症状的治疗上具有应用价值。该文综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抑郁障碍躯体症状治疗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这两类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抑郁障碍患者疼痛、失眠等躯体症状的疗效与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性脑刺激 抑郁障碍 躯体症状 重复经颅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控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安琪 王玲 +3 位作者 王宁 杨佳佳 郑晨光 明东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76-2286,共11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障碍。目前针对A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只能延缓其病情进展,治疗效果有限,且常伴随副作用。近些年,神经调控...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障碍。目前针对A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只能延缓其病情进展,治疗效果有限,且常伴随副作用。近些年,神经调控作为一种可以靶向刺激调节目标脑区活动的方法受到广泛关注,逐渐被应用于AD的治疗和研究,包括无创的经颅磁刺激、电刺激以及有创的脑深部电刺激、光遗传刺激等。本文从作用效果、作用机制、刺激脑区、刺激参数等方面对这四种典型的神经调控方法在AD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今后神经调控应用于临床治疗AD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神经调控 重复经颅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深部电刺激 光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斌 陈红怡 +4 位作者 吴忠英 马竹静 宋磊 高幸 杨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70-576,共7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由于物理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特定脑区并改善PTSD的核心症状,越来越多的物理治疗方法被应用于PTSD的治疗研究中。本文将PTS...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由于物理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特定脑区并改善PTSD的核心症状,越来越多的物理治疗方法被应用于PTSD的治疗研究中。本文将PTSD物理治疗归纳为无创和有创物理治疗两大类。无创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电抽搐疗法、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和Flexyx神经治疗技术,具有安全便捷、操作简单的优点,但刺激精准度有限;有创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深部脑刺激和星状神经节阻滞,其优点是刺激精准、不良反应少,但存在有手术风险、操作难度大和治疗花费高等局限性。此外,还有一些潜在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经颅交流电刺激、磁抽搐疗法和迷走神经刺激,目前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本文对以上物理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治疗参数、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最新技术形式进行总结与讨论,从而为PTSD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物理治疗 电抽搐治疗 经颅直流电刺激 重复经颅刺激 深部脑刺激 星状神经节阻滞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疼痛的无创皮层调控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宁 胡永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23-724,共2页
无创性皮层刺激(noninvasive cortical stimulation, NICS)能够产生镇痛效果,其主要手段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e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 无创性皮层刺激(noninvasive cortical stimulation, NICS)能够产生镇痛效果,其主要手段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e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目前已经证实,其对急性痛和慢性痛同样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 实验性 重复经颅刺激 调控 疼痛 直流电刺激 镇痛效果 无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