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湖北府县释奠礼用乐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4-155,168,共13页
释奠礼,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从湖北府清代释奠乐建构的历史来看,顺治至康熙二十六年开启了释奠乐的进程,而更多的地区则至乾隆年才开始完善礼乐,直至道光时期,仍有些地方释奠礼乐才开始完备。府学等... 释奠礼,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从湖北府清代释奠乐建构的历史来看,顺治至康熙二十六年开启了释奠乐的进程,而更多的地区则至乾隆年才开始完善礼乐,直至道光时期,仍有些地方释奠礼乐才开始完备。府学等释奠乐开始建构到大多数地区能够具备释奠礼乐,经历了清初、清盛期乃至晚清的历史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湖北 释奠 释奠 方志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孔子时代的古释奠礼考释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纪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45,共20页
"释奠"本是孔子之前便已存在的古礼,其成为"祭孔"礼之代称,乃是后来之事。自古籍经典文献中,可钩沉出前孔子时代释奠古礼之图廓大略。释奠礼乃是广义的总名,分言之则尚有"释菜"与"释币"。释奠... "释奠"本是孔子之前便已存在的古礼,其成为"祭孔"礼之代称,乃是后来之事。自古籍经典文献中,可钩沉出前孔子时代释奠古礼之图廓大略。释奠礼乃是广义的总名,分言之则尚有"释菜"与"释币"。释奠礼重,故是大名;释菜则礼轻。"释奠"一词可以总称施于"学"中祭先圣、先师、先老之礼,尤其是"始立学"时。言释奠可以包含释菜,反之则否。古"释奠"礼有其变化之趋:自早期的"主兵"出征四方而至"主文"兴学设教;从早期之施设此礼的本质乃属非常时属性,到后来渐有常时行礼之属性。源于孔子之前的古"释奠"礼,真正被提升为国家级常设之礼,从而转变了其本为"非时而祭"的原初属性,乃是后世与祭孔礼联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奠 释菜 释币 先师 先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释奠礼”与唐代文化权威的构建 被引量:6
3
作者 盖金伟 孙钰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5-111,共7页
“释奠礼”是中国古代学礼制度的核心内容,唐代是其最终定型的阶段,此后“文庙”释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其影响及于东亚诸国。何以始自先秦的“释奠礼”至唐朝方才定型?在众多先秦汉魏古礼之中,为什么“释奠礼”可以成为文化传统... “释奠礼”是中国古代学礼制度的核心内容,唐代是其最终定型的阶段,此后“文庙”释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其影响及于东亚诸国。何以始自先秦的“释奠礼”至唐朝方才定型?在众多先秦汉魏古礼之中,为什么“释奠礼”可以成为文化传统的标志?选择先圣、普及孔庙、推崇释奠、完善仪轨是唐朝文化权威构建系统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主体架构和核心内容。正因如此,“释奠礼”定型于唐,随后成为古代中国礼制史上最为隆重的盛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奠 唐代 文化权威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道统观的形成与释奠仪的开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殷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4,共7页
从道统说的形成与释奠仪的开展可以看到朱熹的学术思想、心志理念与具体礼仪开展之间交相并进的特点。朱熹的沧州精舍祭祀实现了二者的统合,但在道统谱系的论述与祭祀对象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关键词 道统 释奠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院的布局及释奠、释菜之礼--以河南书院庙学为视阈 被引量:2
5
作者 周保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7-129,共3页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我国古代把建有先圣、先师庙宇的学校、书院称为庙学。在庙学中对先圣、先师的祭祀称为释奠、释菜礼。本文以河南书院庙学释奠、释菜礼为研究对象,探究书院庙学...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我国古代把建有先圣、先师庙宇的学校、书院称为庙学。在庙学中对先圣、先师的祭祀称为释奠、释菜礼。本文以河南书院庙学释奠、释菜礼为研究对象,探究书院庙学礼的组织形式和特征,为书院和书院史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书院 庙学 布局 释奠、释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朝孔庙释奠礼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5-160,共6页
释奠礼是古代祭祀先圣先师之礼,在金朝释奠礼属于五礼中吉礼的范畴。在孔庙规制上,金代首用雕龙石柱,将其制式同于皇宫;首建"灵星门",崇孔同于尊天;赐孔子以古制天子冠冕,崇孔至隆。从文明发展史上看,金统治者接受了儒家"... 释奠礼是古代祭祀先圣先师之礼,在金朝释奠礼属于五礼中吉礼的范畴。在孔庙规制上,金代首用雕龙石柱,将其制式同于皇宫;首建"灵星门",崇孔同于尊天;赐孔子以古制天子冠冕,崇孔至隆。从文明发展史上看,金统治者接受了儒家"道统",在北方"蛮夷"之地推行礼仪教化,加速了北方文明化的进程。在礼制传承方面,金远追周礼,承唐继宋,敬礼孔子,告奠圣灵,成一代之释奠祀典;又下启元明,为中华礼仪文明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朝 孔庙 释奠 吉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庙释奠奏乐图的流变 被引量:2
7
作者 蔡秉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今日欲了解古代文庙释奠用乐的乐队编制与相关位置,莫过于释奠奏乐图了。目前所知释奠用乐始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最迟在北齐已用"轩悬"之乐,宋代陈旸《乐书》始有释奠"轩悬"之乐图。释奠的专门著述以明清最盛,从奏... 今日欲了解古代文庙释奠用乐的乐队编制与相关位置,莫过于释奠奏乐图了。目前所知释奠用乐始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最迟在北齐已用"轩悬"之乐,宋代陈旸《乐书》始有释奠"轩悬"之乐图。释奠的专门著述以明清最盛,从奏乐图来看,明代释奠乐的"登歌"形式逐渐定型,清初尚有"堂上乐"与"堂下乐",晚清则逐渐不分。本文探讨释奠奏乐图的变化历程,可明晰古今释奠乐队的繁简,从而思考礼乐逐日化简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庙 释奠 奏乐图 轩悬 登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南孔庙释奠乐的“双雅传统”
8
作者 蔡秉衡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64,165,166,共14页
台南孔庙为台湾首座孔庙,素有“全台首学”之称。其释奠乐继承以八音分类的“雅乐传统”为主,同时也置入台湾民间音乐“雅乐十三音”,两者并呈,构成“双雅传统”的释奠乐。两者在此并无高下之别,“雅乐传统”提供了释奠仪节精神层面的支... 台南孔庙为台湾首座孔庙,素有“全台首学”之称。其释奠乐继承以八音分类的“雅乐传统”为主,同时也置入台湾民间音乐“雅乐十三音”,两者并呈,构成“双雅传统”的释奠乐。两者在此并无高下之别,“雅乐传统”提供了释奠仪节精神层面的支柱,而“雅乐十三音”传统则支撑了释奠乐实质上的运作,两者相依、相辅、相成,造就了台南孔庙释奠乐一百八十余年的传统。该文从文献与田野上阐析台南孔庙释奠乐,同时也提出“双雅传统”在释奠乐上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庙 释奠 十三音 双雅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之藻《頖宫礼乐疏》的释奠乐解
9
作者 蔡秉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共11页
明代李之藻(1565—1630)是一位早期的天主教徒,与明代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知交甚深,其学术采中学与西学并重,此为晚明时期士人中少有之现象,善于天文历算,注重实证精神,在阐发释奠礼乐时不泥于古,颇有创见。本文主要探讨李之藻的... 明代李之藻(1565—1630)是一位早期的天主教徒,与明代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知交甚深,其学术采中学与西学并重,此为晚明时期士人中少有之现象,善于天文历算,注重实证精神,在阐发释奠礼乐时不泥于古,颇有创见。本文主要探讨李之藻的著作《頖宫礼乐疏》中,关于文庙释奠乐的内容,该书分有10卷,主要书写释奠乐有关的部分在卷三至卷七,内容主要记载释奠乐队的编制,释奠乐器的种类及其乐谱,同时对于乐器的演奏法与歌乐的演唱法描述甚多,其乐谱与舞谱是今日研究释奠乐舞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之藻 《頖宫礼乐疏》 释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雅乐缘起与演变小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利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4,共6页
韩国的文庙祭礼乐一直沿袭中国雅乐的规范,保留着“堂上登歌、堂下轩架”的形式。世宗朝根据元朝林宇《大成释奠乐谱》中收录的释奠祭礼雅乐12种宫调基本旋律创制了世宗时期144首庞大的祭礼雅乐系统,实现了文庙祭礼乐的第一次嬗变。因... 韩国的文庙祭礼乐一直沿袭中国雅乐的规范,保留着“堂上登歌、堂下轩架”的形式。世宗朝根据元朝林宇《大成释奠乐谱》中收录的释奠祭礼雅乐12种宫调基本旋律创制了世宗时期144首庞大的祭礼雅乐系统,实现了文庙祭礼乐的第一次嬗变。因其对清声的运用及角、徵、羽调的错误解读,使得世宗朝雅乐形成了12宫7声16音与纯宫调系统的格局,奠定了韩国几百年来文庙祭礼乐乐律系统的坚实基础。成宗时期进一步简化文庙祭礼乐的旋律与用乐,创制15首宫调祭礼雅乐,实现了文庙祭礼乐的第二次嬗变,最终确立了朝鲜王朝文庙祭礼乐的雅乐形态。韩国雅乐千余年来的有效传承与发展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传统、传承机制,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乐 韩国文庙祭礼乐 《大成释奠乐谱》 《大晟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蓝甲云 张长明 易永卿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5-18,共4页
中国古代书院学礼制度源于中国古代学礼制度。书院学礼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修学与讲会之礼容礼仪;二是释奠释菜等祭祀礼典活动。书院之学礼,有其自身的特色,书院祭祀系统代表着书院的道统与学统,在完成书院培养人材的目标、... 中国古代书院学礼制度源于中国古代学礼制度。书院学礼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修学与讲会之礼容礼仪;二是释奠释菜等祭祀礼典活动。书院之学礼,有其自身的特色,书院祭祀系统代表着书院的道统与学统,在完成书院培养人材的目标、继承传播和发展传统的儒家文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礼 释奠之礼 释菜之礼 祭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地方官学与礼仪 被引量:2
12
作者 霍红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18,共4页
清代地方官学是各地标志性的官方建筑之一,是儒家政治原则中教化思想的物化象征,亦是举行释奠、乡饮酒礼等礼仪的重要场所。清政府对各种礼的规定具体而详尽,试图通过在地方官学中举行各种礼仪行礼乐教化之实,但各地并无足够的财力依制... 清代地方官学是各地标志性的官方建筑之一,是儒家政治原则中教化思想的物化象征,亦是举行释奠、乡饮酒礼等礼仪的重要场所。清政府对各种礼的规定具体而详尽,试图通过在地方官学中举行各种礼仪行礼乐教化之实,但各地并无足够的财力依制举行,以致制度上规定的礼仪无法在实践中确实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官学 礼仪 教化 释奠 尊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节拟改期与传统文化传承
13
作者 董喜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58,共8页
我国现行教师节的节期,因缺乏特定文化内涵,自2004年开始便受到各界人士的持续非议,并被建议改至孔子诞辰日。2013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在其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正式将"拟把教师节改为9月28日"议题... 我国现行教师节的节期,因缺乏特定文化内涵,自2004年开始便受到各界人士的持续非议,并被建议改至孔子诞辰日。2013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在其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正式将"拟把教师节改为9月28日"议题摆上桌面。历史上教师节节期历经多变,再次议改自当审慎。教师节择期不宜定在孔子诞辰,这与"诞辰"的来源及其特殊性有很大关系。教师节与古释奠礼在精神主旨上血脉相通,目的都在传达尊师重道之诚意。为教师节注入仪式的元素,不仅能增强节日的历史底蕴、纠正其世俗性偏向,还能确立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节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节 择期 孔子诞辰 释奠 丁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教与明初宫廷祭祀礼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凡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2-49,共8页
朱元璋为在群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十分注意推明儒家学说。对儒家宗教神学体系的推重,以郊社制度和宗庙制度为主体,形成了明代宫廷的一套祭扫礼制。通过明初的祭扫礼仪,可以看到儒教对明代宫廷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天的崇拜,对祖... 朱元璋为在群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十分注意推明儒家学说。对儒家宗教神学体系的推重,以郊社制度和宗庙制度为主体,形成了明代宫廷的一套祭扫礼制。通过明初的祭扫礼仪,可以看到儒教对明代宫廷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天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孔子的祭扫,以及对众多自然神灵的崇拜和各种迷信。如为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而祭社稷、祀先农、耕藉田、祈雨、祭祀岳镇海读、风云雷雨、日月星辰、山川城隍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神灵等。这一祭祀典制反映出在儒教影响下明代统治者浓厚的宗教意识与宗教氛围,其流风所及加重了民间的迷信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祭祀礼制 敬天法祖 释奠孔子 自然神灵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礼仪:元明二代祀孔典礼的仪节变化 被引量:13
15
作者 朱鸿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3-85,共13页
国家与礼仪关系重大而直接 ,礼仪和社会制度的合法化以及社会价值的崇黜 ,也关系重大而直接。国家制定的礼 ,透过仪式的进行 ,让制度开始它的合法性运作 ,让它所拟追求的意义或价值得以涵寓 ,从而期待对群体以及个人发挥约束行为和鼓励... 国家与礼仪关系重大而直接 ,礼仪和社会制度的合法化以及社会价值的崇黜 ,也关系重大而直接。国家制定的礼 ,透过仪式的进行 ,让制度开始它的合法性运作 ,让它所拟追求的意义或价值得以涵寓 ,从而期待对群体以及个人发挥约束行为和鼓励行为的政治作用。这在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思想论述中可以看见 ,在历朝所制定的很多典礼仪节上也可以看见。本文在讨论儒家经典所见的国家与礼仪关系的说法之后 ,透过元明二代祭祀孔子典礼的比较分析 ,试图提出这样的论点 :国家所定礼仪的礼数仪节 ,确实反映国家对受礼对象的尊崇程度 ,而国家所作的决定 ,是有意识的 ,知其然而然的。元朝轻儒、明朝崇儒的历史概况 ,从这二朝释奠礼仪在礼数和诚敬表现上的差异 ,得到印证。较之明朝 ,元朝并不真诚尊孔。元代的学校释奠礼仪同时也是尊君礼仪 ,不像明代的属于比较单纯的尊师礼仪。元明释奠礼仪节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法 释奠 孔子 元世祖 明太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