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和铁改性生物炭对赤红壤酸缓冲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
作者 胡凯杰 于成龙 +3 位作者 陈嘉怡 陈舒芳 刘与进 危晖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9-508,共10页
【目的】赤红壤是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酸性土壤类型,持续酸化影响其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特征,不利于土壤功能的维持和有机碳的积累与储存。添加生物炭是一种有效的酸化土壤修复措施,本研究旨在探究生物炭和铁改性生物炭对赤红壤酸缓... 【目的】赤红壤是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酸性土壤类型,持续酸化影响其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特征,不利于土壤功能的维持和有机碳的积累与储存。添加生物炭是一种有效的酸化土壤修复措施,本研究旨在探究生物炭和铁改性生物炭对赤红壤酸缓冲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期为酸性土壤改良和土壤固碳增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赤红壤为对象,添加不同温度(300、450和600℃)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和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通过测定土壤pH、酸缓冲容量、总有机碳含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等指标,分析添加生物炭对土壤酸缓冲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相比于对照,600℃制备的铁改性生物炭将土壤pH显著提升14.76%,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提升160.59%,而450℃制备的铁改性生物炭将酸缓冲容量提升11.75%。生物炭制备温度和铁改性处理不同程度地提升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中对0.054~0.250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升比例(178.88%)最高。铁改性处理趋于降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中的胺类物质、疏水性碳和芳香族有机物等组分含量和芳构化程度。【结论】添加生物炭能够显著提升赤红壤的酸缓冲能力和碳储存能力,但提升效果受生物炭制备温度和改性处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酸缓冲性 生物炭 土壤修复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越橘栽培基质的酸缓冲性及pH值调节技术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乌凤章 王贺新 王民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31-2632,共2页
[目的]确定不同越橘栽培基质适宜的施S时间和施S量。[方法]研究在设施栽培条件下CK(园土)、A(园土、草炭土1∶1)、B(草炭土)、C(园土、腐叶土1∶1)、D(草炭土、蛭石1∶1)、E(草炭土、腐叶土、蛭石、其他材料3∶3∶3∶1)6种... [目的]确定不同越橘栽培基质适宜的施S时间和施S量。[方法]研究在设施栽培条件下CK(园土)、A(园土、草炭土1∶1)、B(草炭土)、C(园土、腐叶土1∶1)、D(草炭土、蛭石1∶1)、E(草炭土、腐叶土、蛭石、其他材料3∶3∶3∶1)6种越橘栽培基质施入不同量S后pH值的变化规律。[结果]6种基质pH值的降低主要发生在施S后45 d之内,施S后75~81 d pH值基本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pH值有小幅度的波动;6种基质中,基质A、B的酸缓冲性最强,基质C较强,其余基质较弱;随着施S量的增大,基质pH值降低幅度逐渐减小。[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棕壤地区越橘栽培土壤的改良和pH值调节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橘 pH值调节 栽培基质 酸缓冲性 硫磺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红层母质发育土壤的酸缓冲性及其在人为利用下的酸化特点
3
作者 池永清 陈宇航 章明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00-105,共6页
为了解由红层坡地改成梯田后,在稳定的成土环境与施肥条件下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特点,从浙江省采集了240个不同利用方式和利用时间的红层母质发育的农地土壤样本,探讨了不同类型红层母质发育土壤的酸缓冲性,分析了在水耕和旱耕条件下红层... 为了解由红层坡地改成梯田后,在稳定的成土环境与施肥条件下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特点,从浙江省采集了240个不同利用方式和利用时间的红层母质发育的农地土壤样本,探讨了不同类型红层母质发育土壤的酸缓冲性,分析了在水耕和旱耕条件下红层母质发育土壤酸碱度随利用时间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土壤酸缓冲曲线可分为pH值>6.5、pH值介于3.5~6.5之间和pH值<3.5等3个阶段,pH值>6.5和<3.5时,土壤pH值随酸加入量的变化较缓慢,对酸具有较强的缓冲性;pH值介于3.5~6.5时,土壤pH值随酸量增加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容易发生土壤酸化。红层母质发育土壤的酸缓冲容量与缓冲强度有很大的变化,分别介于65.09~663.31、38.98~160.61 mmol/kg之间,平均值分别为232.64、81.60 mmol/kg;其酸缓冲容量明显高于自然红壤。土壤酸缓冲容量和土壤酸缓冲强度主要与土壤初始pH值、CaCO_(3)含量、CEC和盐基饱和度有关。水耕和旱耕后的红层母质发育土壤均随利用时间的延长而发生酸化,红紫砂土的pH值下降主要发生在利用时间25 a内,紫砂土的pH值下降主要发生在利用时间25 a后;而酸性紫砂土的pH值持续缓慢地下降,水耕对紫砂土的酸化作用较旱耕更明显,但对红紫砂土和酸性紫砂土的酸化作用比旱耕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母质发育土壤 紫砂土 水耕 旱耕 酸缓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用量贝壳粉对酸性砖红壤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敏忠 李进 +2 位作者 廖辉煌 高宇 苏会荣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6期67-71,共5页
以废弃贝壳为研究对象,粤西砖红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土壤培养的方法,研究高(S3,5 g/kg)、中(S2,1.0 g/kg)、低(S1,0.5 g/kg)3种用量的贝壳粉对酸性砖红壤的改良效果,探究贝壳粉改良酸性砖红壤的效果,以期为粤西滨海地区废弃贝壳利用... 以废弃贝壳为研究对象,粤西砖红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土壤培养的方法,研究高(S3,5 g/kg)、中(S2,1.0 g/kg)、低(S1,0.5 g/kg)3种用量的贝壳粉对酸性砖红壤的改良效果,探究贝壳粉改良酸性砖红壤的效果,以期为粤西滨海地区废弃贝壳利用及酸性砖红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的贝壳粉对土壤pH、EC、交换性酸和Al3+含量、酸碱缓冲性的影响显著。S3和S2用量的贝壳粉均可显著提高酸性砖红壤的pH,而S1与CK处理间的pH无差异;不同用量贝壳粉均可显著降低土壤的潜性酸含量。整个培养期,S3、S2、S1的土壤交换性酸平均含量较CK分别减少了70%、59%、54%;S1、S2、S3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铝平均含量较CK分别减少了66%、76%、78%;S3的土壤酸碱缓冲性显著大于其它处理的;相较CK,S3、S2和S1的平均土壤缓冲容量分别提高12.61、6.39和2.44 mmol/kg。针对粤西沿海砖红壤区,建议回收废弃贝壳,并施用5 g/kg的贝壳粉对酸性砖红壤进行改良,既为废弃贝壳污染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又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活性酸和潜性酸含量,补充酸性土壤中的钙镁等盐基离子,提高土壤的酸碱缓冲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红壤 贝壳粉 交换 土壤缓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土、红壤和盐碱地障碍消减技术与产能提升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5
作者 孙波 朱安宁 +2 位作者 姚荣江 沈仁芳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1247,共17页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我国中低产耕地亟需解决酸化、盐碱、贫瘠、生物功能衰减等问题,全面提升耕地产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针对潮土、红壤、盐碱土等主要耕地土类,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和示范,明确了土壤...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我国中低产耕地亟需解决酸化、盐碱、贫瘠、生物功能衰减等问题,全面提升耕地产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针对潮土、红壤、盐碱土等主要耕地土类,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和示范,明确了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和退化调控机制,发展了不同农区耕地质量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针对潮土,阐明了有机质、团聚体和微生物联动的内稳性地力形成机制,研发了农田土壤和作物信息监测的传感设备,集成了厚沃耕层构建与大面积均衡增产模式。针对红壤,揭示了土壤酸缓冲性提升抑酸机制和关键微生物驱动养分转化机制,研发了抑酸抗酸协同技术和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分类创建了江西省耕地生态培肥和产能提升模式。针对盐碱土,阐明了土壤水盐调控伴生氮素迁移转化过程,提出盐渍障碍消减与养分增效协同机理与调控技术,创新了滨海盐碱地和河套灌区次生盐渍化生态治理模式。未来研究重点在耕地质量调查与建设管理、耕地土壤障碍消减与产能提升、土壤健康管理与生态保护3个方面,突破土壤障碍消减技术瓶颈,研发系列调理剂和生物培肥产品,提升区域模式落地率,建立我国耕地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红壤 盐碱地 肥沃耕层 酸缓冲性 水氮盐调控 产能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