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顾炎武的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读《亭林文集》郡县论及相关诸论书后 被引量:5
1
作者 瞿林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191,共8页
顾炎武是一位博通经史而旨在经世致用、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学者。读《亭林文集》卷一之《郡县论》以及《钱粮论》《生员论》,卷六之《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篇,可窥其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顾炎武的社会理想,概括说来... 顾炎武是一位博通经史而旨在经世致用、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学者。读《亭林文集》卷一之《郡县论》以及《钱粮论》《生员论》,卷六之《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篇,可窥其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顾炎武的社会理想,概括说来,就是"厚民生,强国势"。他的政治学说,集中表现在"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及与此相关的诸论之中,涉及政治体制、财政、选举、军事等。今读其诸论并参考前贤与现时同行研究而有所启示,乃撰成此文,作为对这位伟大学者诞生400周年的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郡县论 乙酉四论 社会理想 政治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和郡县图志》(点校本)溪州条献疑
2
作者 冯博文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21,共1页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溪州“八到”:正东微南至辰州三百六十里,一路取西泝流三百七十里。东北至澧州,水陆相兼一千三百里,山路险阻,若遇霖潦,则不通行。本管三亭县,自县西水陆路相兼五百里至黔江县,又西三百里至黔州,其三亭县与施州接...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溪州“八到”:正东微南至辰州三百六十里,一路取西泝流三百七十里。东北至澧州,水陆相兼一千三百里,山路险阻,若遇霖潦,则不通行。本管三亭县,自县西水陆路相兼五百里至黔江县,又西三百里至黔州,其三亭县与施州接界,山路峻,不通行。(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1页)整理者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校勘,参张驹贤《考证》及岱南阁本、《畿辅丛书》本,大体未做改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辰州 元和图志 黔州 三亭 澧州 溪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辩、工夫与郡县天下:周秦文明变革的谱系性考察
3
作者 赖区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22,共11页
春秋战国时代,在整个天下及各基本领域中发生了一场同构性变革,即从中介性转向直接性、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在思想领域,此前将圣王历史经验及其礼制作为具有典范和准则意义的中介,如今则倾向于消除此类中介,而倚重个人理性来直接论道;... 春秋战国时代,在整个天下及各基本领域中发生了一场同构性变革,即从中介性转向直接性、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在思想领域,此前将圣王历史经验及其礼制作为具有典范和准则意义的中介,如今则倾向于消除此类中介,而倚重个人理性来直接论道;在修养领域,从注重借助圣王古史和礼仪等来成就人,变成强调通过个人心性来直接沟通天道;在制度领域,发生了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基本转变,具体体现在政治与军事、经济、家、祭祀等方面。封建倾向于中介性、群体性,郡县则体现直接性、个体性。周秦之际的这场同构性变革,可称为从封建模式向郡县模式的转变,这就是周秦文明变革的实质所在。虽然文明进入郡县模式,但封建因素仍有保留,如见于经学中。这造就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明类型,即中国式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之际 文明变革 同构性转变 封建模式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封建与郡县之辨再探——权力、利益与道德之间 被引量:8
4
作者 鱼宏亮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5,共12页
封建、郡县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涉及古代国家权力与资源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界限的问题。既然郡县已经成为秦汉以来牢不可破的国家政体,那么其弊端也时时显露、为害。在缺乏新的政治哲学资源的时... 封建、郡县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涉及古代国家权力与资源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界限的问题。既然郡县已经成为秦汉以来牢不可破的国家政体,那么其弊端也时时显露、为害。在缺乏新的政治哲学资源的时代,对于郡县制度"其专在上"的反思与批评,就只能借助于封建的话题来进行。这是封建论在不同时代时时被提起的历史背景。明清之际,宋明理学尤其是其"公私、义利之辨",成为了新的政治文化资源,深刻地介入对政治理论的塑造与影响之中。明代末期的义利之辨对明朝以皇权为核心的利益集团的批判,既包含深刻的学理,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现实斗争因素。在晚清建立权利、自治等现代政治观念之时,封建、郡县之辨又成为中国近代革命伦理得以建立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郡县论 封建论 义利之辨 自治 顾炎武 黄宗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演变与内在机制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炳辉 熊万胜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54,共13页
传统的郡县国家治理体系在近百年中的革命战争、工业革命和全球市场化三个历史阶段,虽然面临挑战与不适,但其基本框架却分别从党军关系、计划经济和保障市场三次阶段性任务中获得了内在支撑。这种连续的三次内在动力机制使得以中央集权... 传统的郡县国家治理体系在近百年中的革命战争、工业革命和全球市场化三个历史阶段,虽然面临挑战与不适,但其基本框架却分别从党军关系、计划经济和保障市场三次阶段性任务中获得了内在支撑。这种连续的三次内在动力机制使得以中央集权为导向的郡县国家治理体系升级为超级郡县国家治理体系,即并未改弦更张走向西式分权治理模式,而是延续传统整体框架下的能力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国家 治理体系 演变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永乐“郡县安南”对“郑和下西洋”之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杨永康 张佳玮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114,167,共9页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发动对安南战争并郡县其地是有其战略考量的,"郡县安南"威慑中南半岛番国,"郑和下西洋"威慑海岛番国,二者互为犄角之势,海路、陆路双管齐下,对西洋尤其是南海地区形成巨大军事压力。"郡县安...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发动对安南战争并郡县其地是有其战略考量的,"郡县安南"威慑中南半岛番国,"郑和下西洋"威慑海岛番国,二者互为犄角之势,海路、陆路双管齐下,对西洋尤其是南海地区形成巨大军事压力。"郡县安南"之后,明朝从陆路近可制占城,远可控满剌加,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西洋朝贡体系得以顺利建立和巩固。明宣宗继位,对黎利剿抚不力,明军在大败之后撤出交趾,沉重地打击了明朝威望,明朝失去了控制南海的地理优势。西洋诸番疏于朝贡,明宣宗心有不甘,遂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以挽回局面。宣德之后,安南坐大,朱棣所经营的西洋朝贡体系趋向松散与瓦解,明朝宗主国的地位名存实亡。"郡县安南"为明朝控制中南半岛奠定了基础,加速和推进了西洋朝贡体系的建立,朱棣"郡县安南"的决策对"郑和下西洋"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而宣宗"弃置交趾"恰恰是西洋朝贡体系濒于崩溃的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成祖 安南 弃置交趾 郑和下西洋 西洋朝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乾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0-107,共8页
侨置制度并非东晋始创,它的渊源至迟可以追溯到汉初,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只是对汉魏旧制的沿用;淮南、江南、汉水流域及益州地区,是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四大分布中心,各地侨民来源、侨川郡县规模、土断及省并情况均各具特色;土断不是针... 侨置制度并非东晋始创,它的渊源至迟可以追溯到汉初,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只是对汉魏旧制的沿用;淮南、江南、汉水流域及益州地区,是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四大分布中心,各地侨民来源、侨川郡县规模、土断及省并情况均各具特色;土断不是针对侨川郡县的混乱,也未完全废罢侨州郡县,它针对的是侨民户籍的寄寓性,通过划一行政区域让侨旧民就地入籍的方式达到消除寄寓的目的;东晋南朝侨川郡县名号的最后废罢是北方西魏、北周政权和隋王朝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民 侨置制度 侨川 寄寓性 土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内郡县法官法吏复原研究——以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为核心 被引量:10
8
作者 姚远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65,共11页
对于秦汉地方司法,一直以来的研究都侧重于地方司法程序。而2013年公布的、新出土的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复原东汉内郡县的法官法吏结构,复原内郡县的司法机关结构。将地方司法程序与地方司法机关密切结合,可以清晰... 对于秦汉地方司法,一直以来的研究都侧重于地方司法程序。而2013年公布的、新出土的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复原东汉内郡县的法官法吏结构,复原内郡县的司法机关结构。将地方司法程序与地方司法机关密切结合,可以清晰地再现东汉时期内郡县的司法流程。在此流程中,司法行为中的侦查逮捕、审问、判决行为彼此分离,贼曹、辞曹、决曹等分别负责以上司法行为,整体案件从前期侦查逮捕到最后的判决需要在不同的专职司法机关之间流转。这种基于出土文献复原后的结论,对长久以来将中国传统地方司法行为简单归纳为司法与行政合一的观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现有史料所见,东汉时期除了郡守县令等主守长官外,地方司法机关专职化,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分立是这一时期地方司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司法官吏 贼曹 论曹 司法行政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使命:从郡县国家到超级郡县国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炳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2-13,共2页
历史无法割裂,传统深植人心,治理体系尤其如此,因为人的社会行为主要依赖传统,而非创新。以郡县国家为核心特征的传统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与生命力,在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内外冲击挑战下,浴火重生,全面升级,而并未如一些人所期待的... 历史无法割裂,传统深植人心,治理体系尤其如此,因为人的社会行为主要依赖传统,而非创新。以郡县国家为核心特征的传统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与生命力,在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内外冲击挑战下,浴火重生,全面升级,而并未如一些人所期待的那样全盘西化,拆了故宫建白宫。沧海横流,时代剧变,全球市场化带来全球大流动,中西方应对这一巨变时代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治理探索之路。中国对自身的传统有沿有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惯性 国家 治理体系 全球市场化 社会行为 近代以来 全盘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郡县制起源理论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万昌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7-80,共4页
关于郡县制的起源,大致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郡、县的起因;二是郡、县起源的 地区和时间;三是郡、县的性质。古往今来,不少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种种观点。对这些理论观点加以梳理,对人们认识和把握郡县制度的... 关于郡县制的起源,大致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郡、县的起因;二是郡、县起源的 地区和时间;三是郡、县的性质。古往今来,不少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种种观点。对这些理论观点加以梳理,对人们认识和把握郡县制度的本质特征颇有助益。在中国历史上,由于郡县制的推行,社会自治和自组织的因素被进一步剔除,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一种阻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理论 起源地区 起源时间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华林甫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李吉甫撰。原称《元和郡县图志》,北宋后图亡①,遂自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后称今名《元和郡县志》,简称《元和志》。今缺卷19、20、23、24、35、36全部及卷18景州五县内容,实存三十三卷余... 《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李吉甫撰。原称《元和郡县图志》,北宋后图亡①,遂自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后称今名《元和郡县志》,简称《元和志》。今缺卷19、20、23、24、35、36全部及卷18景州五县内容,实存三十三卷余。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学 李吉甫 地名渊源解释 《太平御览》 图经 《元和图志》 命名原则 贺兰山 赞皇 人文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思想浅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叶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4-207,共4页
顾炎武在总结前人的政治实践和理论论争,以及发现郡县制和分封制各自的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治体制理念,并对分封与郡县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这不仅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非常重... 顾炎武在总结前人的政治实践和理论论争,以及发现郡县制和分封制各自的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治体制理念,并对分封与郡县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这不仅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分封与 政治体制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秦汉郡县长官任免升迁属吏权的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迎春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47,共9页
受中央与地方、豪族关系影响,秦汉四百年间朝廷不断调整郡县长官任免升迁属吏之权。郡县长官任免升迁属吏权的变化虽是制度史问题,但与当时的社会变迁、政治波动有极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央与豪族关系、国家地方政策变化的晴雨表。
关键词 秦汉 长官 属吏 任免 升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法律文化对两汉郡县官吏司法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仁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文化复兴及文化整合,至西汉中期,儒家法律文化占据了法律文化的主导及主流地位,儒家法律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汉代法制的各个环节。儒家法律文化对汉代司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郡县官吏司法的儒家化方面。两汉郡县官吏在儒... 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文化复兴及文化整合,至西汉中期,儒家法律文化占据了法律文化的主导及主流地位,儒家法律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汉代法制的各个环节。儒家法律文化对汉代司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郡县官吏司法的儒家化方面。两汉郡县官吏在儒家伦理法观念、"无讼"观、"身正令行"观、德刑观及"恤刑"观的影响下形成了"春秋决狱"、综合治理、道德感化、调处息讼及"哀矜折狱"的司法之风。两汉郡县官吏司法的儒家化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化的司法传统及司法制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法律文化 两汉官吏 司法活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郡县性君主专制时代论——兼评李若晖《郡县制时代》 被引量:1
15
作者 万昌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116,共5页
李若晖教授的《郡县制时代》一文特色鲜明,部分抓住了我国秦代以来历史的要害。但也有不足之处。就像刘泽华先生在《中国的王权主义》一书中所指出的,郡县性地方行政设置只是王的派出机构。用郡县性君主专制时代的概念来把握我国秦代以... 李若晖教授的《郡县制时代》一文特色鲜明,部分抓住了我国秦代以来历史的要害。但也有不足之处。就像刘泽华先生在《中国的王权主义》一书中所指出的,郡县性地方行政设置只是王的派出机构。用郡县性君主专制时代的概念来把握我国秦代以来的历史当更为全面深刻。郡县性君主专制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一、社会内有一个名号上无比神圣、地位无上崇高,天下无论大事小事其皆有最后决定之权的独裁专制君主———皇帝;二、整个社会,在权力的架构上犹如一架多米诺骨牌。中央机构也好,地方行政也好,基层行政也好,运行之权均操于专制君主一人之手。尤其是其中的郡县性地方行政设置,它们纯是君主个人强权传达贯彻的工具;三、社会高度的专制组织化,广大社会成员被全部编进了乡里什伍组织或乡里保甲组织,他们的自由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与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君主专制时代 基本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郡县农政》被冷落的远程原因与人的愚蠢性
16
作者 周邦君 《农业考古》 2016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郡县农政》是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经世学者包世臣的农学杰作,但长期遭到冷落,其远程原因在于:近现代位居世界主流的欧美文化惯于漠视农业生产,特别是极端鄙薄传统农业技术,致使人的愚蠢性发生漫无遮拦的全球化蔓延之势。在欧美工商文化... 《郡县农政》是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经世学者包世臣的农学杰作,但长期遭到冷落,其远程原因在于:近现代位居世界主流的欧美文化惯于漠视农业生产,特别是极端鄙薄传统农业技术,致使人的愚蠢性发生漫无遮拦的全球化蔓延之势。在欧美工商文化的影响之下,即便是富有生态品格的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也无力阻挡这种势头。但是,人们若对《郡县农政》之类传统农书抱以赤子之心,将有助于缓解人性退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世臣《农政》 冷落 远程原因 欧美文化 人的愚蠢性 人性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敦煌郡冥安县城再考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并成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4-47,190,共5页
汉敦煌郡冥安县城再考李并成汉敦煌郡冥安县究竟位于何处?前人或谓在废瓜州西百里,或云在肃州(酒泉)西,或称在敦煌北,或曰在安西双塔、布隆吉一带,或载在靖逆卫(今玉门镇),或记在安西县西南,各执一辞,争纠不休。笔者则考得... 汉敦煌郡冥安县城再考李并成汉敦煌郡冥安县究竟位于何处?前人或谓在废瓜州西百里,或云在肃州(酒泉)西,或称在敦煌北,或曰在安西双塔、布隆吉一带,或载在靖逆卫(今玉门镇),或记在安西县西南,各执一辞,争纠不休。笔者则考得,该县城即唐代的瓜州(晋昌郡)暨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研究 《元和图志》 锁阳城 瓜州 河西走廊 地理志 《太平寰宇记》 冥泽 汉唐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建、郡县与中国历史传统 被引量:6
18
作者 石约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0,共9页
本文在分析封建、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征。指出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主要是反对郡县制 ,中国近代引进的西方文明主要是与中国社会相似的、西方封建制的精华。唯独科学技术的差异值得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 封建 资本主义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汉统治期间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置的郡县 被引量:3
19
作者 肖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83-87,共5页
公元303年,(?)人李特进入蜀川,攻入成都西部,并领有益州北部。公元306年,其子李雄称帝,“号大成,改元晏年”。公元338年,李寿继位,改国号汉,史称成汉。公元347年,晋恒温伐蜀,成汉灭亡。成汉国自公元303年李特起事至公元347年李势降晋,... 公元303年,(?)人李特进入蜀川,攻入成都西部,并领有益州北部。公元306年,其子李雄称帝,“号大成,改元晏年”。公元338年,李寿继位,改国号汉,史称成汉。公元347年,晋恒温伐蜀,成汉灭亡。成汉国自公元303年李特起事至公元347年李势降晋,共经历了六世(指李特、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45年。 李氏建立成汉国后,一开始就积极经营西南民族地区,与两晋争夺益、梁、宁三州各郡县,力争把其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内。从公元303年到公元323年,李氏先后收服占领益州的蜀郡、汶山郡、犍为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永昌 宁州 公元 地理志 益州 西晋末年 涪陵 交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郡县封泥的历史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庞任隆 《文博》 2009年第3期43-52,F0003,共11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先后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秦代封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简称"书博")收藏了其中的600多枚,谓之"品相好,种类多,反映内容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先后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秦代封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简称"书博")收藏了其中的600多枚,谓之"品相好,种类多,反映内容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经疏理有100余枚与秦郡县有关,这些封泥来自哪些郡县?对中国历史有何作用?其丸泥是否出自当地?名山封泥的出现与旅游的关系?等等。通过对其文字、质地、颜色等方面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这批封泥的历史地理学意义,为深化秦封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泥 历史 地理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