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6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挂式单轨车辆的倒T形辙叉道岔通过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孟姝 黄海 王伯铭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目的]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于其车辆过道岔的动力学性能研究目前较少,需对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UM(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以车体最大振动加速度、走行轮最大垂向力、导向轮及稳定轮最大垂向力、车... [目的]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于其车辆过道岔的动力学性能研究目前较少,需对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UM(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以车体最大振动加速度、走行轮最大垂向力、导向轮及稳定轮最大垂向力、车体及悬吊梁最大侧滚角为主要评价指标,针对应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倒T形辙叉道岔,进行悬挂式单轨车辆道岔通过性能研究。[结果及结论]倒T形辙叉道岔结构的导向轨面不平顺较大,悬挂式单轨车辆在通过曲线道岔时,很难保证导向轮的导向力不超过安全限值。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导向轨面补偿装置。应用此导向轨面补偿装置后,悬挂式单轨车辆可以以15 km/h的速度安全通过半径为50 m的倒T形辙叉道岔,动力学性能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单轨车辆 倒T形辙叉道岔 动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线动车组曲线和道岔通过性能分析
2
作者 王树国 曾树谷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95-200,共6页
研究目的:针对执行UIC510-2标准的时速300 km动车组能否通过中国铁道线路这一难题,分析检算了我国铁道线路曲线轨距加宽和铁路道岔的相关尺寸及维修标准与时速300 km动车组转向架相关尺寸匹配关系,以提出最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研究结... 研究目的:针对执行UIC510-2标准的时速300 km动车组能否通过中国铁道线路这一难题,分析检算了我国铁道线路曲线轨距加宽和铁路道岔的相关尺寸及维修标准与时速300 km动车组转向架相关尺寸匹配关系,以提出最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时速300 km动车组轮对轮背距采用1360 mm的建议。为保证轮对顺利通过查照间隔最小值1391 mm的中国固定辙叉,将其公差带由±3 mm改为±1 mm,而其它轮对尺寸及组装公差执行"车辆不同类型走行部分使用不同直径车轮的规定"标准(UIC510-2);道岔尺寸及维修公差保持中国既有线标准,以避免大规模改建轨道设备。小半径曲线轨距加宽执行新的标准,保证动车组以力等自由内接顺利通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对参数 曲线轨距加宽 固定辙叉 道岔侧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动心轨提速道岔通过试铺验收
3
作者 萧平 《铁道工程学报》 EI 1997年第2期16-16,共1页
可动心轨提速道岔通过试铺验收由铁道部联合设计组设计,山海关桥梁工厂和丰台桥梁工厂研制生产的60kg/m钢轨18号可动心轨提速道岔,于1997年6月7日在山桥厂通过部验收审查。60kg/m钢轨18号可动心轨钢筋混凝土岔... 可动心轨提速道岔通过试铺验收由铁道部联合设计组设计,山海关桥梁工厂和丰台桥梁工厂研制生产的60kg/m钢轨18号可动心轨提速道岔,于1997年6月7日在山桥厂通过部验收审查。60kg/m钢轨18号可动心轨钢筋混凝土岔枕单开道岔是提速系列道岔的一种,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速道岔 可动心轨 试铺 斜接头 结构强度 单开道岔 铁路道岔 铁路提速 设计和研制 技术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铁四局合成树脂枕道岔通过验收
4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1-201,共1页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八分公司承担的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轨道合成树脂枕60—9号道岔施工工程顺利完成首件验收工作。合成树脂枕(简称合成枕),是由连续纤维增强聚氨酯发泡制成,是一种新兴的轻质高强环保型材料,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发挥...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八分公司承担的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轨道合成树脂枕60—9号道岔施工工程顺利完成首件验收工作。合成树脂枕(简称合成枕),是由连续纤维增强聚氨酯发泡制成,是一种新兴的轻质高强环保型材料,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合成枕方便施工,便于维护,具有很高的性价比,是木枕、混凝土枕的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树脂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道岔 连续纤维增强 施工工程 环保型材料 验收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首组时速600km高速磁浮道岔通过验收 由中铁宝桥研发
5
作者 毛海峰 张博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3-193,共1页
记者从中铁工业宝桥集团(简称“中铁宝桥”)获悉,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一组时速600 km高速磁浮道岔,日前在陕西省宝鸡市顺利通过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出厂验收。时速600 km高速磁浮道岔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 记者从中铁工业宝桥集团(简称“中铁宝桥”)获悉,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一组时速600 km高速磁浮道岔,日前在陕西省宝鸡市顺利通过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出厂验收。时速600 km高速磁浮道岔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研究内容之一。该道岔为单开可挠型右开道岔,全长近80 m,宽近3 m,转辙距近4m,直向通过速度达600 km/h,是目前世界上通过速度最高的高速磁浮道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 机车车辆 道岔 陕西省宝鸡市 出厂验收 研发计划 专项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岔打磨对车轮磨耗下列车动力学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肖乾 杨逸航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7,共6页
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380A型列车在通过特定道岔时车体振动加速度超限的问题,旨在通过采集列车车轮及道岔钢轨廓形数据,制定和实施详细的打磨方案,并通过仿真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打磨对列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以提高列车通过... 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380A型列车在通过特定道岔时车体振动加速度超限的问题,旨在通过采集列车车轮及道岔钢轨廓形数据,制定和实施详细的打磨方案,并通过仿真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打磨对列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以提高列车通过道岔时的稳定性。研究结论:(1)研究发现多组列车车轮存在多边形磨耗、扁疤磨耗及凹坑磨耗现象,同时高速道岔轨面出现多种病害,这些病害对列车动力学特性有显著影响;(2)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对打磨目标廓形进行了简单优化,以适应实际打磨需求;(3)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打磨后列车通过道岔时轮轨横向力及垂向力最大值分别降低了45.79%和15.40%;车体横向加速度及垂向加速度最大值分别降低了36.96%和30.00%;(4)现场实测数据显示,打磨后列车通过道岔时车体最大横向加速度降低至0.64m/s^(2),较打磨前降低55.86%;轮轨横向力及垂向力最大值分别为34.51kN和152.47kN,较打磨前降低42.82%和17.38%;(5)通过道岔打磨可以有效改善车轮磨耗条件下列车的动力学特性,对提高高速列车运行稳定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道岔钢轨打磨 多边形磨耗 扁疤磨耗 车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固态相变贝氏体道岔钢滚动磨损与接触疲劳行为研究
7
作者 李鹏 姚鑫宇 +4 位作者 王梁 汪渊 丁昊昊 张群莉 王文健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50-161,共12页
目的 探讨激光固态相变提升贝氏体道岔钢耐磨性能和抗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可行性。方法 首先,对贝氏体道岔钢进行激光固态相变处理,分析激光固态相变后贝氏体道岔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然后,利用MJP-30A型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开展滚动... 目的 探讨激光固态相变提升贝氏体道岔钢耐磨性能和抗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可行性。方法 首先,对贝氏体道岔钢进行激光固态相变处理,分析激光固态相变后贝氏体道岔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然后,利用MJP-30A型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开展滚动接触模拟试验,分析激光固态相变对贝氏体道岔钢磨损与接触疲劳演变规律的影响。最后,讨论激光固态相变处理贝氏体道岔钢的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机理。结果 经激光固态相变处理后,形成了板条状马氏体为主的相变硬化区和回火马氏体为主的回火软化区,相变硬化区的表面硬度为503HV0.2~549HV0.2,相较于基体提升了14.3%,回火软化区的表面硬度为451HV0.2~482HV0.2,与基体接近。与未处理贝氏体相比,激光固态相变贝氏体的磨损率降低了83.4%,耐磨性显著提升。此外,裂纹扩展结果表明,未处理贝氏体试样以网状损伤为主,激光固态相变贝氏体试样以单条裂纹损伤为主,当裂纹穿过激光固态相变产生的马氏体层到达基体区域时,裂纹发生偏折,以大角度向基体内部扩展。结论 通过激光固态相变可以提升贝氏体道岔钢的耐磨损和抗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相变硬化区的抗疲劳性能最优,回火软化区次之,未处理贝氏体试样的抗疲劳性能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道岔 激光固态相变 相变硬化 回火软化 磨损 接触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岔区轮轨滑动接触摩擦热力耦合特征分析
8
作者 韩峰 李国民 +3 位作者 魏昊 刘洋 陈磊 刘泽龙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21,共9页
以12号单开道岔转辙器区14~16号轨枕处基本轨和尖轨为研究对象,研究LM磨耗型踏面车轮通过道岔转辙器区的轮轨间滑动摩擦热力特性。基于非稳态热传导原理,建立轮轨热力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不同工况下磨耗车轮通过岔区的钢轨接触点力学变... 以12号单开道岔转辙器区14~16号轨枕处基本轨和尖轨为研究对象,研究LM磨耗型踏面车轮通过道岔转辙器区的轮轨间滑动摩擦热力特性。基于非稳态热传导原理,建立轮轨热力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不同工况下磨耗车轮通过岔区的钢轨接触点力学变化特性及接触斑处温升,判断在相应道岔区的摩擦热高温区和应力集中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轮轨滑动摩擦,道岔区轮轨产生摩擦高温,最大温升点位于接触斑后半部。列车轴重是影响道岔区钢轨温升的主要因素,轴重越大,轮轨之间的接触压力越大,热源越强,导致轮轨摩擦温升更高,滑动速度对其影响较小。尖轨和基本轨的摩擦热与接触应力的差异稳定在14.67~48.90 MPa范围内,说明该区域道岔结构稳定,两轨受力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铁道工程 摩擦热 热力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轮地铁道岔侧向通过性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
9
作者 杜子学 徐晨瑜 +1 位作者 杨震 廖从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68,共5页
[目的]胶轮地铁车辆在道岔区段由胶轮提供走行支撑,钢轮提供导向,轮轨关系较为特殊。为了提高胶轮地铁车辆的运行品质,有必要对道岔侧向通过性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新型胶轮地铁车辆,分析了车辆的走行机理,建立了车辆... [目的]胶轮地铁车辆在道岔区段由胶轮提供走行支撑,钢轮提供导向,轮轨关系较为特殊。为了提高胶轮地铁车辆的运行品质,有必要对道岔侧向通过性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新型胶轮地铁车辆,分析了车辆的走行机理,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提出了车辆道岔侧向通过性的评价指标;对车辆的主要悬挂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得出了悬挂参数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系数,运用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影响较大的车辆悬挂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及结论]将走行轮垂向力、导向轮横向力、轮轴横向力、走行轮载荷转移系数、车体侧滚角作为评价指标,得出空气弹簧垂向刚度对胶轮地铁车辆道岔侧向通过性影响最大,其余依次为垂向减振器阻尼、导向轮径向刚度等。优化后,车体侧滚角降低了8.7%,走行轮载荷转移系数降低了16.0%,车辆满足以45 km/h的速度通过道岔,且车辆道岔侧向通过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轮地铁 车辆 道岔侧向通过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道刚度均匀化的9号道岔区动力特性研究
10
作者 曾志平 王正超 +3 位作者 张东风 田春雨 郭无极 吴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40-2550,共11页
为探究扣件刚度分段设置作为岔区轨道刚度均匀化措施的可行性,以城市轨道交通主型9号固定型道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道岔-基础刚柔耦合模型。通过调整岔区扣件的垂向刚度,分别设置了刚度在转辙器区和辙叉区降低的方案1,刚度在转辙器... 为探究扣件刚度分段设置作为岔区轨道刚度均匀化措施的可行性,以城市轨道交通主型9号固定型道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道岔-基础刚柔耦合模型。通过调整岔区扣件的垂向刚度,分别设置了刚度在转辙器区和辙叉区降低的方案1,刚度在转辙器和辙叉以外区域逐级过渡的方案2,计算地铁A型车在2种方案下以100 km/h直逆向和35 km/h侧逆向通过9号道岔的动力学指标,并对比2种方案的优劣性。研究结果表明:1)列车侧向过岔相较于直向过岔更为不利。侧逆向过岔时,轮轨垂向力的峰值出现在转辙器和辙叉处,2种方案分别使轮轨垂向力最大值降低4.27 kN和1.87 kN,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2) 2种方案的钢轨垂向位移最大值分别为1.01 mm和0.89 mm,轨道动态变形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3) 2种方案的轨道刚度均在辙叉区出现最大值,2种方案分别使轨道刚度最大值降低38.52 kN/mm和提高4.82 kN/mm,轨道刚度变化率最大值分别降低1.70 (kN/mm)/m和5.87 (kN/mm)/m。4)方案2的减振效果为0.95 dB,方案2不利于减振,使总振级提高0.58 dB。5) 2种方案在轨道动态变形、刚度均匀化效果上接近,方案1在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减振效果、降低轨道刚度峰值上优于方案2,建议使用方案1。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道岔区刚度均匀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轨道刚度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刚度均匀化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道岔磨耗钢轨智能打磨研究
11
作者 肖乾 杨逸航 +3 位作者 林凤涛 赵康云 陈琦琦 胡伟豪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143,共12页
列车通过道岔时,轮轨磨耗导致车体横向加速度超限现象频发。钢轨打磨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缺乏完善的打磨体系指导铁路工人,以致打磨后车体横向加速度未得到明显改善。针对车体横向加速度超限的列车车轮廓形及相应道岔钢轨廓... 列车通过道岔时,轮轨磨耗导致车体横向加速度超限现象频发。钢轨打磨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缺乏完善的打磨体系指导铁路工人,以致打磨后车体横向加速度未得到明显改善。针对车体横向加速度超限的列车车轮廓形及相应道岔钢轨廓形进行详尽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优化道岔打磨的目标廓形和方案,构建打磨车智能打磨体系,为现场作业提供精准的钢轨打磨方案。研究表明,轮轨磨耗导致道岔钢轨轨面出现不平顺。运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线拟合技术,结合优化遗传算法和车辆动力学模型,以减少打磨量,改善轮轨接触性能,提升打磨效率为目标,从而计算出理想的打磨目标优化廓形。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平台建立智能打磨体系,可以实时计算道岔打磨优化方案,有效指导现场施工。建立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打磨效果,计算表明,当车辆以300 km/h的速度通过打磨后的道岔时,车体最大横向加速度、最大脱轨系数和最大磨耗指数分别比打磨前降低69.31%、6.67%和55.38%。因此,采用道岔钢轨智能打磨体系,不仅提高了打磨工作的效率,还显著改善了轮轨磨耗,增强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钢轨打磨 智能打磨 车体加速度 轮轨磨耗 车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岔融雪系统电加热元件传热模型构建及分析
12
作者 贺清 李宗霖 +1 位作者 黄勇 李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1-851,共11页
为了研究道岔融雪的基本原理,解决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热效率低、融雪不充分、电加热元件故障率高等问题,以60 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和COMSOL分析软件构建出“道岔尖轨结构-电加热元件-积雪-空气”的融雪模型。将融雪... 为了研究道岔融雪的基本原理,解决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热效率低、融雪不充分、电加热元件故障率高等问题,以60 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和COMSOL分析软件构建出“道岔尖轨结构-电加热元件-积雪-空气”的融雪模型。将融雪模型分为无积雪的一般情况和有积雪的极端情况,按照现场环境数据和参数进行模型仿真,将一般情况的仿真结果与现场实验收集的轨温数据进行对比,并模拟极端情况下原电加热元件的融雪效果,对温度分布,轨温变化和积雪融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道岔尖轨轨腰加热方式进行建模,融雪模型与现场数据有较好的拟合度,温度差在±2℃内,相对误差保持在7%以内,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系统首次加热需要40 min左右将钢轨加热至目标温度,电加热元件冷却后再次加热至目标温度需要25 min左右。极端情况下,使用与一般情况首次加热的相同条件,此时轨温上升较为缓慢,与目标温度相差10℃左右,积雪相变程度在0.3以下,不能达到融雪的目的。极端情况下增加无积雪的对照组进行轨温模拟,积雪是影响轨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依据现场条件对道岔尖轨完成了传热模型构建,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实验证明了现有系统应对极端情况融雪效果不理想,为后续加热元件材料改进、安装方式优化、系统功率分时多路配置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道岔 融雪系统 电加热 模拟仿真 传热模型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架横向位移的道岔区段通过性能评价方法
13
作者 张益博 杨飞 +3 位作者 孙加林 黄承进 刘金朝 秦航远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共6页
为了更合理地评价高速铁路道岔状态,利用轨道几何检测系统的检测数据,通过构架横向位移、左右侧单边轨距以及轨向之间的空间坐标关系及转换方法,提出了综合检测车构架横向位移计算方法,计算并对比不同分类方式下各类别道岔构架横向位移... 为了更合理地评价高速铁路道岔状态,利用轨道几何检测系统的检测数据,通过构架横向位移、左右侧单边轨距以及轨向之间的空间坐标关系及转换方法,提出了综合检测车构架横向位移计算方法,计算并对比不同分类方式下各类别道岔构架横向位移峰值的分布规律。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确定轮对横向位移与构架横向位移的定量关系,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以某晃车道岔区段为例,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算得的构架横向位移能够准确描述动车组行驶时构架相对轨道中心线的横向运动轨迹,可以用来辅助评价列车通过性能,实现晃车道岔的有效识别。建议构架横向位移达到9 mm后,结合构架横向位移波形对道岔晃车问题进行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通过性能 状态评价 动力学仿真 构架横向位移 晃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导电动磁浮道岔线形设计与侧向过岔速度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榕欣 蔡小培 +1 位作者 汤雪扬 王一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3-903,共11页
为提升超导电动悬浮列车(EDS)在侧向通过道岔时的速度,本文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与运动微分方程,建立超导EDS磁浮列车-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首先,通过分析不同道岔梁长度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确定最优道岔梁长度,并设计相应的磁浮单开道... 为提升超导电动悬浮列车(EDS)在侧向通过道岔时的速度,本文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与运动微分方程,建立超导EDS磁浮列车-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首先,通过分析不同道岔梁长度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确定最优道岔梁长度,并设计相应的磁浮单开道岔线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侧向过岔速度下的动力学响应特性,明确满足乘客舒适度和行车安全性的侧向过岔速度临界值.研究表明:较短的道岔梁长度与较低的通过速度可扩大系统稳定区域,减少悬浮和导向间隙波动,提升乘坐舒适度和行车平稳性;列车以100 km/h的速度侧向通过道岔梁长度为8 m的道岔线形,动力响应最佳,满足乘客舒适度要求,侧向过岔速度可达130 km/h,比现有磁浮列车的最高速度提升了85%;随着侧向过岔速度的增加,道岔线形对磁悬浮列车行车安全性和乘坐舒适度的影响愈加显著,车辆动力响应更加明显,侧向安全过岔速度的临界值为150 k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电动磁浮列车 磁浮道岔 线形设计 耦合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 的高速车辆-道岔动力学响应预测
15
作者 刘采薇 赖军 +3 位作者 方嘉晟 徐井芒 闫正 王平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为了提高高速车辆-道岔复杂动力学响应的仿真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构建了基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的动力学响应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生成不同水平不平顺状态下的轮轨垂向力样本。然后,将水平... 为了提高高速车辆-道岔复杂动力学响应的仿真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构建了基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的动力学响应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生成不同水平不平顺状态下的轮轨垂向力样本。然后,将水平不平顺幅值作为模型输入,轮轨垂向力作为输出,引入dropout参数,训练LSTM网络并采用均方误差和决定系数来评价模型性能。最后,基于计算结果分析轮重减载率和统计超限概率。结果表明:本文搭建的LSTM网络在训练轮次达到5000次后,均方误差基本稳定在0.00267,测试集的决定系数为0.903,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于预测不平顺状态下的车辆-道岔动力学响应;与传统动力学模型计算相比,LSTM模型计算效率提高了约26倍,大幅提高了计算效率且计算精度达到要求;水平不平顺幅值达到6 mm时,超限概率达到了9.08%,超过了容许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 预测模型 数值计算 LSTM网络 超限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行车条件下高速车辆通过道岔动力学响应时频特征分析
16
作者 李天怡 闫正 +3 位作者 朱小雪 徐井芒 王平 郑世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08-2120,共13页
为研究道岔固有结构不平顺对不同车型、方向及速度下过岔时轮轨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考虑道岔区钢轨的柔性变形,以高速铁路18号无砟道岔为研究对象,建立高速车辆-道岔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为精确获取信号的分布特性,采用同步压缩小波... 为研究道岔固有结构不平顺对不同车型、方向及速度下过岔时轮轨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考虑道岔区钢轨的柔性变形,以高速铁路18号无砟道岔为研究对象,建立高速车辆-道岔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为精确获取信号的分布特性,采用同步压缩小波变换技术,对不同车型、过岔方向及行车速度下的轮轨动态响应进行时域与频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直顺向过岔相较于直逆向过岔,轮载过渡位置更靠近尖轨尖端且过渡长度更长;轮轨垂向力及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均存在2个主频带(150 Hz以下),其中直逆向过岔的2个主频较直顺向过岔的主频高约10 Hz。不同车型的过岔动态响应呈现差异性时频特征,CRH5型车的轮载过渡位置显著前移,其轮轨垂向力、轴箱振动加速度幅值及主频能量均比CRH2A与CRH380A型车的高;由于车辆参数存在差异,同一结构在不平顺激励下,2类主频(150 Hz以下)及400 Hz以上主频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结构不平顺 高速道岔 时频分析 轮轨动态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导高速磁浮交通道岔的平面曲线线形及参数
17
作者 彭也也 宋欣悦 +2 位作者 赵春发 冯洋 娄会彬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5-873,共9页
常导高速磁浮道岔是磁浮交通的薄弱环节之一,其线形参数研究对磁浮道岔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道岔平曲线线形及参数对道岔设计的影响,首先,综合分析现有常导高速磁浮交通车线几何约束关系、列车平稳舒适运行以及道岔制造与运维经... 常导高速磁浮道岔是磁浮交通的薄弱环节之一,其线形参数研究对磁浮道岔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道岔平曲线线形及参数对道岔设计的影响,首先,综合分析现有常导高速磁浮交通车线几何约束关系、列车平稳舒适运行以及道岔制造与运维经济性对道岔线形的要求;其次,探究常导高速磁浮道岔曲线线形组合及关键参数取值原则;最后,提出面向低速、较高速及高速3种通行条件的道岔平面线形.研究表明:受车线几何约束关系限制,道岔的平面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50.00 m;单圆型道岔存在侧向加速度突变,仅适用于低速通过,缓-圆型道岔占地较大,不建议采用;缓-圆-缓型道岔可根据使用需求调整参数,适用场景广泛;缓-圆-缓型道岔设计中,道岔区长度、端部横向位移、转辙角度均随着圆曲线半径增加而减小;为满足岔后横向位移的限界要求,圆曲线半径存在一最大值;转辙角度和端部横向位移均随着圆缓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圆缓比值建议在2~4之间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导高速磁浮交通 道岔 曲线拟合 几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导曲线空间线型优化的道岔钢轨特征断面磨耗分析
18
作者 龙建兵 徐鸿 张斌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195,200,共6页
[目的]为了探究道岔导曲线空间线型的优化方法及优化之后的不同线型表现,以及不同线型对道岔岔区钢轨特征断面磨耗的影响,需对不同线型工况下道岔钢轨各特征断面的磨耗规律进行研究。[方法]提出了道岔平面线型的计算方法,在道岔导向曲... [目的]为了探究道岔导曲线空间线型的优化方法及优化之后的不同线型表现,以及不同线型对道岔岔区钢轨特征断面磨耗的影响,需对不同线型工况下道岔钢轨各特征断面的磨耗规律进行研究。[方法]提出了道岔平面线型的计算方法,在道岔导向曲线中设置超高,并将高阶曲线引入道岔线型设计和计算中;以我国42号高速道岔为例,设计计算了4条不同于现有线型的优化道岔线型;建立了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结合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道岔钢轨特征断面的磨耗深度;对不同线型工况下的道岔钢轨特征断面磨耗深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及结论]在设置超高条件下,4种新线型的3个特征断面钢轨磨耗深度均小于既有线路;将前曲线由圆曲线改为缓和曲线后,该区段的钢轨特征断面磨耗深度也大大减小;高阶曲线在道岔导曲线位置的应用,也有利于减少所选取导曲线钢轨特征断面的磨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道岔 导曲线 钢轨磨耗 线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区铁路道岔防风沙设计研究综述
19
作者 丁东 王勇 +1 位作者 岳帅 井国庆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在荒漠地区,铁路道岔受到风沙侵蚀和掩埋的威胁,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道岔结构优化、防沙措施、清沙技术以及智能监测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道岔结构优化,包括改进钢轨材料、使用新型滑床板、动态轨距调... 在荒漠地区,铁路道岔受到风沙侵蚀和掩埋的威胁,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道岔结构优化、防沙措施、清沙技术以及智能监测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道岔结构优化,包括改进钢轨材料、使用新型滑床板、动态轨距调整技术以及轨枕道床结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轨道耐磨损能力,避免道岔堵塞和道床沙化;采用通用防沙工程、道岔挡沙刷、防沙盖板等防沙措施,可以有效在沙源和传输路径进行防沙,优化道岔流场,减少沙砾堆积;引入高效的除沙机具和智能监测技术,如传感器、无人机巡检以及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实现道岔状态的实时监测、线路积沙情况监测和及时沙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铁路 道岔 结构优化 防沙措施 清沙技术 智能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铁路12号减振道岔刚度均匀化研究
20
作者 任西冲 胡佳怡 +2 位作者 李秋义 徐井芒 郑兆光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2,共7页
为减轻市域铁路12号道岔区因轨道刚度不均匀所造成的结构振动,考虑市域铁路中等减振需求及区间线路刚度取值,通过有限元法建立了市域铁路12号减振道岔的刚度计算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铁垫板、扣件系统、钢轨类型等道岔结构非线性因素... 为减轻市域铁路12号道岔区因轨道刚度不均匀所造成的结构振动,考虑市域铁路中等减振需求及区间线路刚度取值,通过有限元法建立了市域铁路12号减振道岔的刚度计算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铁垫板、扣件系统、钢轨类型等道岔结构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研究轨道刚度分布规律。根据市域铁路的运行条件,通过合理设置板下胶垫刚度,在满足提出的均匀化准则前提下,将整个道岔区分为四个分区进行均匀化方案设计。结果表明:市域铁路12号减振道岔的轨道刚度在纵向分布上表现出显著的不均匀性,其中辙叉部分的最大刚度约为连接部分最小刚度的1.8倍;通过合理刚度设计,直股、侧股线路的轨道刚度在纵向、横向的平顺性显著提高,轨道整体刚度、里轨与基本轨的整体刚度比、纵向刚度变化率、钢轨挠度变化率的最大值均大幅降低,其中里轨的钢轨纵向刚度变化率最大值从183.2%减至111.5%,钢轨挠度变化率全部降至0.3 mm/m以下,满足市域铁路的运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轨道刚度 数值计算 减振道岔 均匀化 板下胶垫刚度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