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抗争·同谋·和解——《逆写帝国》后的澳大利亚后殖民批评 |
王腊宝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逆写“黑暗之心”——评简·里斯的《黑暗中的航行》 |
赵静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
3
|
蒋光慈后革命写作的策略性——论《冲出云围的月亮》对茅盾《蚀·追求》的逆写 |
高俊杰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3 |
0 |
|
|
4
|
后殖民鲁迅:主体性建构视野下的逆袭与正道 |
朱崇科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5
|
“影子文本”与后殖民互文阅读——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与古尔纳的《天堂》 |
王丽亚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6
|
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为中心 |
朱崇科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
7
|
论后殖民文学中的“跨国转向” |
王丽亚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8
|
艰难的志业,温柔的恶声——“世华文学”在台湾 |
杨宗翰
|
《东南学术》
|
2004 |
0 |
|
|
9
|
“潮汐”之势与“交换世界”的两种旅行——评林棹《潮汐图》 |
马兵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