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争·同谋·和解——《逆写帝国》后的澳大利亚后殖民批评
1
作者 王腊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124,共14页
《逆写帝国》是西方后殖民文学批评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它的问世更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话语建设中的一件大事。20世纪90年代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批评家在它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后殖民理论和观点,澳大利亚批评界的鲍勃·霍奇、维... 《逆写帝国》是西方后殖民文学批评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它的问世更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话语建设中的一件大事。20世纪90年代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批评家在它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后殖民理论和观点,澳大利亚批评界的鲍勃·霍奇、维杰·米什拉、格雷汉姆·哈根以及西蒙·杜林分别立足抗争、同谋及和解的概念提出的三种旨趣迥异的后殖民理论颇具代表性,它们之间的差异充分表明,后殖民批评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逆写帝国》之后,后殖民文学批评的多元发展反映了不同批评家在同一学术问题上的多元立场,深入地了解这些后殖民批评话语背后的逻辑对于更好地认识文学批评话语建设的规律,乃至思考我国的文学批评话语建设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写帝国》 后殖民批评 抗争 同谋 和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写“黑暗之心”——评简·里斯的《黑暗中的航行》 被引量:4
2
作者 赵静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82,共7页
现当代英国小说家简·里斯的后殖民小说《黑暗中的航行》中西印度移民安娜·摩根在“母国”受到了种族和文化歧视,从“他者”的视角见证了帝国中心的黑暗本质。同时,尽管生活在“母国”的底层,安娜并未就此沉默和失语。相反... 现当代英国小说家简·里斯的后殖民小说《黑暗中的航行》中西印度移民安娜·摩根在“母国”受到了种族和文化歧视,从“他者”的视角见证了帝国中心的黑暗本质。同时,尽管生活在“母国”的底层,安娜并未就此沉默和失语。相反,她以西印度文化为根基,在帝国中心一次又一次地与殖民霸权抗争,逆写了“黑暗之心”,构成了一种后殖民反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印度 “他者” 逆写 后殖民反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光慈后革命写作的策略性——论《冲出云围的月亮》对茅盾《蚀·追求》的逆写
3
作者 高俊杰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6期68-79,共12页
作为"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风潮的始作俑者,蒋光慈这位作家所得到的评价一直不高。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未能将其小说置放在其相对应的脉络进行解读。本文意在论证,蒋光慈最成功的作品《冲出云围的月亮》,乃是对茅盾《... 作为"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风潮的始作俑者,蒋光慈这位作家所得到的评价一直不高。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未能将其小说置放在其相对应的脉络进行解读。本文意在论证,蒋光慈最成功的作品《冲出云围的月亮》,乃是对茅盾《蚀》的《追求》所作出的逆写。只要一离开这个独特的情境,就无法理解这部小说的价值,乃是一种回应后革命语境的策略性书写。而这种逆写之所以成为可能,乃缘于蒋光慈对苏俄的新写实主义及未来主义的挪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革命 蒋光慈 茅盾 《冲出云围的月亮》 《追求》 逆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鲁迅:主体性建构视野下的逆袭与正道
4
作者 朱崇科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60,共9页
“后殖民鲁迅”作为鲁学中相当热门的论题之一彰显出有关理论与个案分析对话的繁复张力和有益链接,在不同时空都有相对精彩的实践。东南亚学者/作家王润华的相关书写犀利地反映出曾经的被殖民者“逆写”的合法与急切,作为“南洋”诗学... “后殖民鲁迅”作为鲁学中相当热门的论题之一彰显出有关理论与个案分析对话的繁复张力和有益链接,在不同时空都有相对精彩的实践。东南亚学者/作家王润华的相关书写犀利地反映出曾经的被殖民者“逆写”的合法与急切,作为“南洋”诗学的建设者,其对鲁迅作为精神资源和中国文化象征的挪用与警醒令人同情且深思。北美学者刘禾的实践既有清醒的棒喝、反问与提醒,又有剑走偏锋的偏执和悖论。实际上,鲁迅本人也有对殖民主义的深入理解和发展,其香港迷思及上海书写中的借助与补偿功能各司其职,更展现出其丰厚、锐利与发展着的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后殖民 王润华 刘禾 逆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子文本”与后殖民互文阅读——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与古尔纳的《天堂》
5
作者 王丽亚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2,共10页
古尔纳的小说《天堂》与多部经典作品存在互文关系,与康拉德《黑暗之心》的互文关系引发热议与争论。集中《天堂》围绕商旅行程展开的情节进程,多数评论采用后殖民文学批评惯用的“逆写帝国”阅读立场,认为作品意在反写前作,表达作者对... 古尔纳的小说《天堂》与多部经典作品存在互文关系,与康拉德《黑暗之心》的互文关系引发热议与争论。集中《天堂》围绕商旅行程展开的情节进程,多数评论采用后殖民文学批评惯用的“逆写帝国”阅读立场,认为作品意在反写前作,表达作者对欧洲殖民主义的强力抨击;侧重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上的非对应性,不少论者认为《天堂》的独创性在于其自身的故事与叙事艺术,与《黑暗之心》毫不相干。参照当代后殖民叙事学关于互文性的最新研究,文章分析《天堂》以暗指和象征手法与《黑暗之心》建立的历史关系与寓意勾连,揭示作品之间的主题互文关系。以暗含在主题层面的象征和比附关系反观“逆写帝国”,文章指出这一阅读立场的认识有限性,主张从后殖民小说叙事艺术入手,辨析作品与前作/“影子文本”潜在互文与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 《黑暗之心》 逆写帝国 影子文本 后殖民互文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为中心 被引量:7
6
作者 朱崇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18,共5页
老舍的小说创造很多时候成为逆写殖民帝国的精彩范例,它可以让殖民者/被殖民者处于中心的同一平台上对话、冲突,从而反击错误再现或刻板印象的暧昧与含混;也以童话的方式撰写了新加坡的预言/寓言,立足本土华人的立场颠覆了诸多西方人开... 老舍的小说创造很多时候成为逆写殖民帝国的精彩范例,它可以让殖民者/被殖民者处于中心的同一平台上对话、冲突,从而反击错误再现或刻板印象的暧昧与含混;也以童话的方式撰写了新加坡的预言/寓言,立足本土华人的立场颠覆了诸多西方人开辟新加坡的神话。在这种逆写背后,老舍的身份认同仍然更多是中国人的,也蕴含了丰富而复杂的隐喻。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批判可能的文化殖民倾向与暴力复制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老舍 逆写 本土 认同 偏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殖民文学中的“跨国转向”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丽亚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共6页
当代英语移民文学以移民身份为核心主题,展现全球化条件下移民身份杂糅和跨文化体验,这一特点在后殖民文学研究领域引发关注。以"跨国转向"为名,研究者认为移民文学意味着后殖民文学批评已经告别此前以"逆写帝国"... 当代英语移民文学以移民身份为核心主题,展现全球化条件下移民身份杂糅和跨文化体验,这一特点在后殖民文学研究领域引发关注。以"跨国转向"为名,研究者认为移民文学意味着后殖民文学批评已经告别此前以"逆写帝国"为立场的抵抗姿态,转向以跨国体验为主题的跨国叙事。本文提出,移民文学关注身份杂糅性和跨文化体验,这一主题倾向使得移民文学有别于后殖民文学强调的"抵抗"姿态,但是,这一"转向"并不代表移民文学与后殖民文学发生剥离,而是以跨国主题续写殖民与后殖民历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转向 逆写帝国 移民文学 跨国后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艰难的志业,温柔的恶声——“世华文学”在台湾
8
作者 杨宗翰 《东南学术》 2004年第2期163-164,共2页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台湾省 中国大陆 后殖民式逆写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之势与“交换世界”的两种旅行——评林棹《潮汐图》
9
作者 马兵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186-190,共5页
借助巨蛙和冯喜,《潮汐图》写了两种“交换世界”的旅行。巨蛙置身的空间不断昭示自己作为帝国“捕获物”被监禁、被展览的命运,它的命名和旅行,以隐喻的方式关涉清代晚期的民族身份与殖民历史;冯喜的旅行则投射更开阔的历史视野,小说... 借助巨蛙和冯喜,《潮汐图》写了两种“交换世界”的旅行。巨蛙置身的空间不断昭示自己作为帝国“捕获物”被监禁、被展览的命运,它的命名和旅行,以隐喻的方式关涉清代晚期的民族身份与殖民历史;冯喜的旅行则投射更开阔的历史视野,小说借此展示其时环南海区域乃至东南亚乃至全球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互动联系。整体而言,《潮汐图》以全球史“潮汐式”的流动视角,“逆写”帝国的叙事,也超越现代性“冲击与回应”的惯性认知,更开放地考察跨文化传播的空间位移,以及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对话、互动与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棹 《潮汐图》 全球史 博物学 逆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