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耕还林工程对陕西省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1
作者 高建伦 王晶晶 +5 位作者 白玥 申永丽 马锋 高娟 李超 魏孝荣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7,共8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植被恢复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能够为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法(OMR)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 [目的]研究陕西省植被恢复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能够为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法(OMR)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比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形下垫面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1980—1999年和2000—2017年)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差异,讨论了植被恢复对气候反馈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陕西省年降水量增加,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增温趋势减缓。植被覆盖度增加引起的地表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变化是造成该区年降水增加和增温减缓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其对年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因地形下垫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植被恢复主要通过调控地表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并且其对气候的影响因地形下垫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降水量 气温 反馈效应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退耕还林(草)时空格局及其固碳效应
2
作者 邰良 陈佳 +2 位作者 龙文涛 蔡华银 王欣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177,共8页
[目的]为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贵州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利用ArcGIS与InVEST模型相结合,研究2000—2020年贵州省退耕还林(草)时空分布格局及碳储量变化。[结果](1)2000—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综... [目的]为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贵州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利用ArcGIS与InVEST模型相结合,研究2000—2020年贵州省退耕还林(草)时空分布格局及碳储量变化。[结果](1)2000—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综合动态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依次为0.32%,0.11%,0.09%,0.35%。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换,建设用地与水域主要来源于耕地。(2)2000—2020年退耕还林(草)总面积为238.17万hm^(2),土地利用转型主要以耕地转向林地为主,占总退耕还林(草)总面积的84.86%,主要分布在遵义市、毕节市和黔西南州等地。(3)2000—2020年退耕还林(草)区的碳储量共增加257.40×10^(6)t,呈逐渐增长的趋势。耕地转向林地的固碳量最大,达239.89×10^(6)t(93.2%),土壤碳库为主要贡献者,碳储量为178.15×10^(6)t(69.21%)。[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有助于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耕地转向林地的固碳能力最大,耕地转向草地的固碳能力较小,在未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可优先考虑耕地退耕成林地,有助于提高区域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时空格局 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志超 杜英 +2 位作者 徐丽萍 杨改河 冯永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76-1482,共7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关系到人工重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关系到人工重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经济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采用主成分析法对6个经济指标与退耕还林(草)经济效应的关系进行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对8个模式的经济效应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经济效应指标可以简化为特色农业收入因子、粮食收入因子和非农业收入因子,并对各因子对经济效应的贡献作了详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退耕模式可分成4个经济效应发展类型:经济效应增效型、经济效应稳步型、经济效应迟缓型和经济效应滞后型;从而进一步验证经济效应与农业结构调整、后续产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为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经济效应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对传统农牧业的冲击与对策——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皇甫川流域为例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波 赵海霞 +2 位作者 郭卫华 刘辉 张新时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4年第5期97-101,共5页
在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在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皇甫川流域农业现状的相关矩阵分析,研究了当地农牧业在生态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 在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在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皇甫川流域农业现状的相关矩阵分析,研究了当地农牧业在生态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以及面对冲击发展草产业、推行圈养舍饲的必要性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封山禁牧 生态经济链 北方农牧交错带 皇甫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关系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被引量:21
5
作者 蔺鹏飞 张晓萍 +2 位作者 刘二佳 张亭亭 张建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近50a来,流域水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对比1963-1979年,1980-2002年间平均径流量和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22.80%,45.63%,2003-2011年间减少幅度更大,分别达到53.03%,89.33%。三阶段5%,50%概率时的丰水、平水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输沙量的减少幅度更大,而枯水期的基流量为逐阶段增加趋势,输沙量则在2003-2011年间完全消失。三阶段的年尺度水沙关系,在2003-2011年间发生了统计上的显著变化。与1963-1979年间比,单位径流的产沙能力,1980-2002年间降低了12.80%,流域泥沙赋存量减少了17.27%,而2003-2011年间则分别减少了约1/4和1/3。月尺度含沙量-流量关系表现为"8"字环形,环的延展度逐阶段下降,尤其在2003-2011年间降低幅度最大。50a来,在不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推动下,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径流和输沙情势、年/月水沙关系均表现为逐阶段减少、降低或动力削弱状态。表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发挥了良好的蓄水保土、增加基流、削弱侵蚀、减少泥沙输移的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水沙关系 响应规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持续性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董世魁 康慕谊 +1 位作者 熊敏 刘晓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4,共4页
通过黄土高原地区农户和基层干部的问卷、随访调查,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持续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初步结论为:目前的退耕还林(草)政策虽有部分地方尚需修改和完善。但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政策已在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黄土高原地区农户和基层干部的问卷、随访调查,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持续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初步结论为:目前的退耕还林(草)政策虽有部分地方尚需修改和完善。但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政策已在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同时,退耕还林(草)政策具有以往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随着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必将有效促进和保障退耕还林(草)工作的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 持续性 政策 基层干部 初步评价 保障体系 建设措施 生态环境 影响力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宋富强 杨改河 冯永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9-174,共6页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生态、社会经济2个层次中选取对黄土高原影响较大的28个指标因子,建立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每个生态类型区的特征和自然状况,确定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生态效益 评价指标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40
8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李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9,78,共5页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尚待或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效应 社会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丹丹 吴普特 赵西宁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其综合效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退耕还林(草)效益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综合效益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兵 刘国彬 +1 位作者 张光辉 杨艳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5,共5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主要措施,对于加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有着巨大的作用。基于耕地压力指数,以陕西省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评估了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对粮食安... 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主要措施,对于加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有着巨大的作用。基于耕地压力指数,以陕西省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评估了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现了以粮食换生态的目的,使北部森林草原区耕地压力下降了75.5%,南部森林区则基本持平。2003年以来,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粮食补贴政策的变化以及随着该工程的结束,复垦现象时有发生。2004—2009年北部森林草原区和南部森林区耕地压力较2003年分别增加了1.8~4.8倍和1.1~1.7倍。南部森林区2007年后耕地压力大于1,应引起重视。今后仍需保证粮食补贴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确保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压力指数 退耕还林()工程 中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政策问题与建议——陕西省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调查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飞 李锐 +1 位作者 温仲明 周民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0-65,共6页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对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退耕还林 (草 )是国家和政府治理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为此 ,国家和地方开展退耕试点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对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退耕还林 (草 )是国家和政府治理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为此 ,国家和地方开展退耕试点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关系到退耕工程的开展及其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在对陕西省安塞县退耕还林 (草 )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比国家、陕西省和安塞县相关政策 ,就其适宜性作以探讨 ,并对若干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政策 黄土高原 陕西 安塞县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OTVEG NDVI和降水序列的退耕还林(草)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周洪建 王静爱 +1 位作者 李睿 陈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74,共5页
基于陕西省榆林、延安、西安和安康4市1998—2005年SPOTVEGNDVI月数据和月降水序列的关系分析,利用NDVIc(剔除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指标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NDVI和降水量(当月与上月降水量的平均值)... 基于陕西省榆林、延安、西安和安康4市1998—2005年SPOTVEGNDVI月数据和月降水序列的关系分析,利用NDVIc(剔除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指标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NDVI和降水量(当月与上月降水量的平均值)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27~0.82).且随着纬度的增高,相关系数增大;②以延安为例,1999~2005年植被覆盖率显著上升。尤其是2002—2005年.这主要与气候条件(降水)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有关;③1999—2005年10月NDVIC显著增加,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的客观反映。本研究可为客观地定量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效果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修正的归-化植被指数(NDVIC)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和县退耕还林(草)的效应及后续发展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强泰 毛伟 +2 位作者 赵青林 田鑫 潘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15601-15603,共3页
以民和县为例,应用数据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后的生态和社会效应,结果表明,退耕工程实施后改善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微气候环境,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仍存在退耕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特... 以民和县为例,应用数据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后的生态和社会效应,结果表明,退耕工程实施后改善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微气候环境,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仍存在退耕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农业产业链等后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县 退耕还林() 后续发展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政策主要成效及趋势分析——基于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农户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苏月秀 彭道黎 +1 位作者 谢晨 黄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9-202,共4页
根据退耕还林(草)县区和调查人员的分布布局,对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还林(草)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的主要成效及趋势,总结了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评价,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性建议。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 根据退耕还林(草)县区和调查人员的分布布局,对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还林(草)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的主要成效及趋势,总结了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评价,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性建议。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地改善了研究区域的生态状况,提高了退耕农户的生态意识和生计水平;农户拥护退耕还林(草)政策,有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草)的意愿;农户对退耕补助依赖性较大,如果降低补助标准,农民毁林复耕的可能性较大;提高补助标准,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提供技术支持并大力发展后续产业是当前退耕农户的普遍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户调查 生态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子婷 杨磊 +3 位作者 李广 戚建莉 柴春山 张洋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25-2235,共11页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然而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近郊凤翔镇和远郊鲁家沟镇为例,采用重复测定方差分析、主响应曲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解析2镇1998—2015年农村...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然而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近郊凤翔镇和远郊鲁家沟镇为例,采用重复测定方差分析、主响应曲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解析2镇1998—2015年农村经济结构及收入变化对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的响应特征,确定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农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解释了2镇70.4%的农业收入结构差异,因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小麦等夏粮作物向玉米、马铃薯等秋粮作物的转变,进而影响了农业收入结构的变化;(2)退耕还林(草)政策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弱于对农业收入结构的影响,它解释了2镇54.1%的农村经济结构差异,近郊凤翔镇农村经济收入明显高于远郊鲁家沟镇。退耕还林(草)政策对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远郊鲁家沟镇农村经济结构影响相对较小,近郊凤翔镇工业、服务业和商业餐饮业等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随着农业收入比重的降低而有所提高;(3)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带动了该区种植业结构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凤翔镇和鲁家沟镇农村集体收入之间的差距;(4)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过程中,梯田面积、玉米和马铃薯等秋粮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提高了农村居民纯收入。研究认为退耕还林(草)在实施过程中需考虑地域差异,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相应调整,在推动种植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兼顾林业、牧业和一些非农产业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环境恢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农业收入结构 农村经济结构 地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土壤环境效应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郝仕龙 安韶山 +1 位作者 李壁成 赵小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30,56,共3页
通过采样与分析,研究了上黄试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地植被恢复措施及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较低;坡耕地与不同恢复措施的林地草地相比,速效K、速效N及有... 通过采样与分析,研究了上黄试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地植被恢复措施及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较低;坡耕地与不同恢复措施的林地草地相比,速效K、速效N及有机质含量低,pH值则偏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年限越长土壤改良效益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民经济生活影响的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志超 杨改河 +2 位作者 杜英 冯永忠 王得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9-172,175,共5页
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以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和统计年鉴为基础,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后促进了当地农业劳动力的转... 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以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和统计年鉴为基础,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后促进了当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生活用能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对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黄土丘陵沟壑区 经济生活 安塞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以皇甫川流域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洪睿 李波 +2 位作者 崇洁 郝丽霞 郝向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95-999,共5页
以皇甫川流域农户调查为例,探讨了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农户调查因其数据获取直接、时效性强、反映问题全面等特点,可用于农户生产生活受工程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等研究,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以皇甫川流域农户调查为例,探讨了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农户调查因其数据获取直接、时效性强、反映问题全面等特点,可用于农户生产生活受工程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等研究,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普遍持赞成态度,但一些农户反对禁牧和圈养舍饲。影响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农户的年龄、家庭人数以及退耕所能带来的收益;影响农户对圈养舍饲态度的主要因素是畜牧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纯收入越高,但耕地面积、种植业和畜牧业比例越大,人均纯收入反而越少,表现出当地传统农牧业典型的"不可持续性",并与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交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如何进一步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调查 退耕还林() 圈养舍饲 皇甫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退耕还林(草)生态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被引量:10
19
作者 支玲 任恒祺 李卫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对现行退耕还林(草)生态目标的众多冲突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协调冲突的三条思路:调整目标、完善政策和产业化发展。首先,对退耕还林(草)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应调整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兼顾的目标的观点。即... 对现行退耕还林(草)生态目标的众多冲突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协调冲突的三条思路:调整目标、完善政策和产业化发展。首先,对退耕还林(草)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应调整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兼顾的目标的观点。即在遵从公平性、有效性、持续性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林种比例;其次对完善政策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退耕还林() 冲突 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及安全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建军 张晓萍 +4 位作者 郝明德 雷泳南 刘建祥 刘二佳 孙艳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1-235,共5页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明...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明确了气候要素限制下长武县各层次粮食生产潜力及开发程度。长武县1993年到2009年可实现粮食潜力总量下降了7.8%,而实际粮食生产总量增产了4.0%,潜力实现率由61.58%增至68.59%。17a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27.8%,单产平均提高44.1%,而人口增长了12.5%,人均播种面积下降了35.9%,人均粮食产量由320.1kg减少至296.0kg,下降了7.5%。温度和土地有效系数的提高是促进可实现粮食潜力增加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是限制粮食增幅的直接原因,单产提高是促进增产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人口增加是该区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粮食单产的提高是维持该区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针对该区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提出必须以全面提高粮食单产为目标,科学增加辅助能量投入,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耕地保育技术和持续高效现代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粮食生产潜力 有效系数 长武县 黄土高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