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继代培养下培养基降本措施对甘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元增 王永刚 陈丹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79-184,190,共7页
为降低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组培苗快繁培养的生产成本,提高工厂化育苗的经济效益,在MS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简化培养基组成、以自来水代替去离子水、以白砂糖代替蔗糖等降本措施,研究了连续继代培养下培养基组... 为降低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组培苗快繁培养的生产成本,提高工厂化育苗的经济效益,在MS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简化培养基组成、以自来水代替去离子水、以白砂糖代替蔗糖等降本措施,研究了连续继代培养下培养基组成简化或替代措施对甘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初代培养还是继代培养,以白砂糖代替蔗糖,对甘薯组培苗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去除培养基中的微量元素、有机物质或以自来水代替去离子水,均对组培苗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株高降低、增殖系数减小、根系生长变差,且这种不利影响在经历长时间的继代培养后进一步加剧,组培苗生长更差。因此,在甘薯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中,可以用白砂糖代替蔗糖,降低组培生产成本,而其他降本措施不宜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 组培苗 离体快繁 降本措施 连续继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奶混合菌种连续继代培养对母发酵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谢继志 顾瑞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13,共4页
母发酵剂的活性以及产酸性能是酸奶生产菌种保存与扩培的根本条件。本实验利用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菌种进行连续继代培养。在各种影响因素限定的条件下,可使其继代稳定性长期不变。
关键词 酸奶 混合菌种 母发酵剂 稳定性 连续继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代培养中马尾松生根能力及其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胤 姚瑞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8-46,共9页
【目的】研究长期连续继代培养中马尾松继代芽生根能力与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分析内源激素与生根能力的相关性,为揭示马尾松生根机制,建立高效马尾松无性育苗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6年生桐棉松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2018年... 【目的】研究长期连续继代培养中马尾松继代芽生根能力与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分析内源激素与生根能力的相关性,为揭示马尾松生根机制,建立高效马尾松无性育苗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6年生桐棉松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2018年期间繁育的生根能力较强GLM-8基因型的继代芽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继代1、3、5、8、10、15、20、30、40次时取样观察生根能力(生根率、根条数)并测定内源激素水平变化,运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两者相关性,并利用变异分析检验继代培养时间对生根率、根条数、内源激素是否存在显著影响。【结果】1)继代次数对马尾松继代芽生根能力影响显著。初代培养时,继代芽生根率为83.1%、根条数为2.4;继代15~20次时,继代芽生根能力最强,生根率达98.7%,根条数为6.9;而继代40次后,继代芽生根能力显著下降,生根率仅为65.7%、根条数0.5。2)长期连续继代培养中,继代芽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s)、脱落酸(ABA)和玉米素苷(ZR)水平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以IAA、GAs与继代芽生根能力相关性较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AA/GAs比值与生根率或根条数间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3)生根能力差异显著的3种不同继代时间继代芽,在外源萘乙酸(NAA)、IAA和(或)GA合成抑制剂多效唑(PAC)作用下的生根效果不同:继代培养35~40天,外源IAA显著改善继代芽不定根条数,并以4μmol·L^-1 IAA处理下生根效果最佳,而PAC对继代芽表现出明显的生根抑制性;继代培养700~800天,低浓度(1.2μmol·L^-1)萘乙酸(NAA)的促根效果最稳定,外源IAA和PAC均对生根率和根条数产生抑制性,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继代培养1400~1600天,IAA、PAC各自显著改善了继代芽根条数或生根率,但其作用浓度存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在4μmol·L^-1 IAA+4μmol·L^-1 PAC交互作用下,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和根条数分别较对照(NAA)处理增加49.3%和406.7%。【结论】继代培养时间不同,马尾松继代芽生根能力也不同,长期继代培养导致马尾松继代芽生根能力衰退。内源IAA、GAs水平与马尾松不定根发育密切相关,两者平衡调控着马尾松不定根的发生与形成。为取得高效、稳定的生根效果,针对不同生根能力繁殖材料中内源IAA和GAs水平,应选择NAA、IAA、PAC等不同类型外源生长调节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连续继代 内源激素 不定根发育 无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繁殖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不同温度条件继代效果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顾宇书 邹立亚 +5 位作者 赫魏 范俊岗 高军 苑辉 陈军 矫式方 《辽宁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44,共2页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连续做了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6个世代的扩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温度处理间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柞蚕蛹为寄主的寄生率有显著的差异;而连续扩繁继代处理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即没有出现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率退...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连续做了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6个世代的扩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温度处理间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柞蚕蛹为寄主的寄生率有显著的差异;而连续扩繁继代处理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即没有出现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率退化的现象;此外,繁蜂温度为24~26℃时,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蜂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 不同温度条件 连续继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黄杨不同扦插继代的荧光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焱 季孔庶 汤庚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11,15,共4页
利用叶片体内荧光测定技术,检测了通过连续继代扦插的高山引种驯化植物珍珠黄杨的4个不同继代的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Fv,Fm,Fv/Fm,Fv/Fo,Fm/Fo这5个参数从1990、1994、1998到2000继代呈现逐渐增大规律。后一继代各参数值都比... 利用叶片体内荧光测定技术,检测了通过连续继代扦插的高山引种驯化植物珍珠黄杨的4个不同继代的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Fv,Fm,Fv/Fm,Fv/Fo,Fm/Fo这5个参数从1990、1994、1998到2000继代呈现逐渐增大规律。后一继代各参数值都比前一继代的大,后续继代(1998、2000继代)Fm/Fo和Fv/Fo明显大于初始继代(1990、1994继代),表明后续继代的PSⅡ潜在活力和光能转换效率较高。荧光诱导动力学从P相到T相的时间逐渐缩短,振荡衰减逐渐加快,暗示光合作用的光、暗反应在初始继代,特别是1990继代受到严重抑制。珍珠黄杨除1990继代的Pq值大于QNP值外,其他3个继代均是QNP值大于Pq值,并且随着继代扦插的进行,QNP在荧光淬灭中所占的比值越来越大,Q的变异趋势与其生长适应能力的变化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黄杨 连续扦插继代 叶绿素荧光 动力学参数 复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山杨幼化处理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孙立平 章林 +2 位作者 赵珊珊 吕学燕 陈建军 《吉林林业科技》 2009年第5期18-20,44,共4页
以大叶山杨的超级实生苗的当年生枝条、成年优树根部萌条当年生嫩枝和成年优树树冠当年生嫩枝切段做外植体,采用连续继代培养和微型嫁接法进行幼化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连续继代次数的增加及微嫁接后再继代次数的增加,茎条的幼化... 以大叶山杨的超级实生苗的当年生枝条、成年优树根部萌条当年生嫩枝和成年优树树冠当年生嫩枝切段做外植体,采用连续继代培养和微型嫁接法进行幼化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连续继代次数的增加及微嫁接后再继代次数的增加,茎条的幼化程度随之提高,徽扦插生根率也在提高。成年优树根部萌条当年生嫩茎连续继代4~5次,微扦插生根率可达100%;成年优树树冠当年生嫩茎连续继代6~7次,微扦插生根率可达100%;用组培苗作砧木微嫁接后再进行微繁,连续继代3~4次,微扦插生根率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山杨 幼化处理 连续继代 微型嫁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控残余效应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彤 秦新苗 +3 位作者 武园园 张智芳 尚春明 张粟 《中国马铃薯》 2023年第5期397-408,共12页
光环境可以改变马铃薯组培苗的形态特征,同样,光环境变化也会对马铃薯组培苗的生长产生影响。为了探究原始光环境调控残余效应对马铃薯组培苗产生的影响,试验收集了非连续性LED光源(T0)下培养的‘克新1号’马铃薯组培苗,重新接种后分别... 光环境可以改变马铃薯组培苗的形态特征,同样,光环境变化也会对马铃薯组培苗的生长产生影响。为了探究原始光环境调控残余效应对马铃薯组培苗产生的影响,试验收集了非连续性LED光源(T0)下培养的‘克新1号’马铃薯组培苗,重新接种后分别置于荧光灯(Fluorescentlight,FL)和全光谱LED(WholespectrumLEDlight,W-LED)光源下连续培养五代,并持续监测新光环境下第一、二、三、五代马铃薯组培苗的生长情况。调整光环境后,新光环境下的第一代马铃薯组培苗受到外植体内原始光环境调控残余效应的影响,其生长情况显著异于该光环境下其他代数的马铃薯组培苗。第一代28d苗龄组培苗的株高、增殖系数显著低于第二、三、五代,随着新光环境调控的持续影响,荧光灯下第二、三、五代的株高、增殖系数和壮苗指数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31%、16.35%和23.36%,全光谱LED光源下分别为8.80%、11.28%和36.08%。两种新光环境下相同苗龄的第一代组培苗的脱落酸(Abscisicacid,ABA)、吲哚乙酸(Indoleaceticacid,IAA)和赤霉素(Gibberellins3,GA3)含量均低于其他代数。不同代数茎叶部分内源激素变化表明,原始光环境控制效应会在马铃薯组培苗外植体中保留。然而,随着新光环境的持续影响,原始光控残余效应逐渐消退,马铃薯组培苗开始适应新的光环境,并逐步表现出与其相匹配的生理特点。全光谱LED光环境下第三代组培苗的壮苗指数和增殖系数分别较荧光灯光环境高36.67%和25.15%,第五代分别比荧光灯光环境高45.26%和12.81%。因此,全光谱LED光环境更适用于以培养壮苗、快速扩繁为目的的马铃薯组培苗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环境 马铃薯组培苗 LED光源 连续继代 残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