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结合被动抬腿试验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薛贻敏 陈美琪 +3 位作者 黄廷烽 陈明光 陈茜 陈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2-1117,共6页
目的探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结合被动抬腿试验(PL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6例,置入锁骨下静脉导管后,先进行PLR,再行容... 目的探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结合被动抬腿试验(PL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6例,置入锁骨下静脉导管后,先进行PLR,再行容量负荷试验(VE)。研究过程采用CNAP监测,每个试验前后均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量(CO)及脉压变异度(PPV),记录PLR前后CO的变化率(ΔCO_(PLR))及VE前后CO的变化率(ΔCO_(VE))。将ΔCO_(VE)≥15%定义为有容量反应性并纳入有反应组,ΔCO_(VE)<15%者纳入无反应组。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ΔCO_(PLR)、VE前PPV与ΔCO_(VE)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ΔCO_(PLR)、VE前PPV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3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共进行40例次VE,其中有反应组18例次,无反应组22例次。两组患者PLR及VE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LR及VE后HR、MA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PLR后CVP无明显变化(P>0.05),VE后CVP均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LR及VE后CO均明显增加(P<0.05),有反应组PLR及VE后CO明显高于无反应组[(6.01±1.28)L/min vs.(5.16±1.22)L/min、(6.31±1.33)L/min vs.(5.15±1.39)L/min,P<0.05]。有反应组ΔCO_(PLR)、ΔCO_(VE)明显高于无反应组(21.21%±8.54%vs.10.76%±4.94%、26.32%±8.64%vs.9.44%±3.45%,P<0.05)。ΔCO_(PLR)与ΔCO_(VE)呈正相关(r=0.820,P<0.05),而VE前PPV与ΔCO_(VE)无相关性(r=0.194,P>0.05)。ΔCO_(PLR)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95%CI 0.707~0.946,P<0.05),最佳截断值为13.95%,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1.8%;VE前PPV预测容量反应性的AUC仅为0.525(95%CI 0.362~0.685,P>0.05)。结论CNAP监测ΔCO_(PLR)可用于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指导临床液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被动抬腿试验 脓毒症 容量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监测脉压变异度指导外科术后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薛贻敏 黄廷烽 +3 位作者 陈美琪 范桥连 林风辉 陈锋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5-600,共6页
目的探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CNAP)监测的脉压变异度(pulse pressure variability,PPV)在指导外科术后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案,选择2018年8月至2020... 目的探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CNAP)监测的脉压变异度(pulse pressure variability,PPV)在指导外科术后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案,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外科术后低血容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PV组和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组,分别以CNAP监测PPV(<10%)和CVP(8~12 mmHg)为目标导向来指导液体复苏。主要观察指标为复苏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复苏达标累计液体平衡量及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复苏达标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CVP、心排血指数(cardiac index,CI)、PPV]和组织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_(2))、动脉血乳酸(lactic acid,Lac)、氧供指数(oxygen delivery index,DO_(2)I)、氧耗指数(oxygen consumption index,VO_(2)I)、氧摄取率(oxygen uptake rate,ERO_(2))]。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其中PPV组38例CVP组40例。两组患者入组时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复苏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指标均有所改善,MAP、CI及PPV无统计学差异,但PPV组的CVP明显低于CVP组(P<0.05)。PPV组的ScvO_(2)、DO_(2)I、VO_(2)I及ERO_(2)均明显高于CVP组(P<0.05),且Lac明显低于CVP组(P<0.05)。PPV组的复苏达标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累计液体平衡量明显减少,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监测脉压变异度可以指导术后低血容量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有助于尽快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机体组织灌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术后 液体复苏 脉压变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搏波的无创连续血压监测模型簇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海燕 季忠 李孟泽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4-234,共11页
脉搏波中蕴含丰富的血压信息,且检测简便,适用于血压的无创连续监测。利用脉搏波信号,结合心电信号,提取其波形特征,引入个体特征,基于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构建关于收缩压、舒张压的监测模型。在模型构建过程中,使用相关性分析、平均影... 脉搏波中蕴含丰富的血压信息,且检测简便,适用于血压的无创连续监测。利用脉搏波信号,结合心电信号,提取其波形特征,引入个体特征,基于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构建关于收缩压、舒张压的监测模型。在模型构建过程中,使用相关性分析、平均影响值法减少特征冗余;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完成具有近似属性的样本的分类;使用多种群遗传算法确定网络的初始权重、阈值,分类别构建模型,形成血压监测模型簇;最后再利用多种群遗传算法进行个体参数的优化,得到最终的个体血压监测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的血压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极强的相关性;模型估计误差满足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标准(5±8 mmHg)以及英国高血压协会标准的A级标准。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血压监测过程中的模型自校正能力,有望应用于长时无创连续血压监测设备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波波形特征 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多种群遗传算法 无创连续血压监测 模型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优化的MIV-BP神经网络连续血压无创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谭霞 季忠 张亚丹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1-79,共9页
针对现有的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法或脉搏波特征参数法的血压测量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利用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法从提取的脉搏波传导时间和脉搏波特征参数中优选出对血压值影响较大的参数作为输入量,血压值作为输出量训练B... 针对现有的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法或脉搏波特征参数法的血压测量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利用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法从提取的脉搏波传导时间和脉搏波特征参数中优选出对血压值影响较大的参数作为输入量,血压值作为输出量训练BP神经网络模型,然后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个性化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一种连续血压无创监测模型—GA-MIV-BP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计算血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得到的结果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表明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互换使用,因此该算法对促进无创连续血压监测方法的临床应用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波特征参数 脉搏波传导时间 连续血压无创监测 GA-MIV-BP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光学体积描记术重建动脉血压波信号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佳泽 梁昊 陈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58,共12页
目的直接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连续监测是侵入式的,传统袖带式的间接血压测量法无法实现连续监测。既往利用光学体积描记术(photoplethysmography,PPG)实现了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但其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离散值,而非ABP... 目的直接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连续监测是侵入式的,传统袖带式的间接血压测量法无法实现连续监测。既往利用光学体积描记术(photoplethysmography,PPG)实现了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但其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离散值,而非ABP波的连续值,本研究期望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NN-LSTM)利用PPG信号波重建ABP波信号,实现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方法构建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重症监护医学信息集(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中的PPG与ABP波同步记录信号数据,将PPG信号波经预处理降噪、归一化、滑窗分割后输入该模型,重建与之同步对应的ABP波信号。结果使用窗口长度312的CNN-LSTM神经网络时,重建ABP值与实际ABP值间误差最小,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2.79 mmHg和4.24 mmHg,余弦相似度最大,重建ABP值与实际ABP值一致性和相关性情况良好,符合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AAMI)标准。结论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可利用PPG信号波重建ABP波信号,实现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容积脉搏波 动脉血压 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混合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