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汉族人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10
1
作者 邵明 刘焯霖 +2 位作者 陈彪 陶恩祥 潘锡榜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确定中国汉族人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NAD(P)H:]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cDNA的609位点C→T(C609→T)突变的频率分布。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 目的:确定中国汉族人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NAD(P)H:]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cDNA的609位点C→T(C609→T)突变的频率分布。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81名正常中国汉族人NQO1基因cDNA的609位点的多态性。结果:中国汉族人NQO1基因的C609→T的频率为0426;基因型T609/T609、C609/C609与C609/T609的比率分别为017、032和051。结论:该结果提示中国汉族人NQO1基因的C609→T位点的多态性分布规律与西方人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辛酰胺脱氢酶 多态性 依赖还原型 辅酶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酶NADH抑制人肝细胞株L02化疗凋亡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徐萌 张积仁 王淑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0-202,共3页
为研究辅酶NADH对顺铂 (DDP)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采用透射和扫描电镜检测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RT PCR检测p5 3和bcl 2基因表达变化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凋亡分子caspas... 为研究辅酶NADH对顺铂 (DDP)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采用透射和扫描电镜检测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RT PCR检测p5 3和bcl 2基因表达变化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凋亡分子caspase 3和caspase 8活性水平的改变。结果显示 ,与DDP组比较 ,NADH/DDP组典型凋亡超微形态改变不明显 ,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 ,p5 3基因表达下降 ,bcl 2基因表达上升 ,caspase 3和caspase 8活性维持在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脱噬作用 顺铂 肝细胞株 nadh 化疗 L02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酶NADH保护和修复细胞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积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9-191,共3页
探讨辅酶NADH增加能量代谢水平、修复细胞损伤、提高细胞应激反应的能力和降低化疗药物、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损伤作用 ,探讨NADH细胞保护的分子调控机制 。
关键词 辅酶 细胞保护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h 细胞损伤 修复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赤酵母木糖还原酶定点突变改善其对双辅酶的亲和力 被引量:2
4
作者 董莉莉 邓小昭 +3 位作者 钟辉 姚文娟 于娟 杨静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0-256,共7页
通过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木糖还原酶(xylose reductase,XR)基因定点突变,获得NADH高亲和力的毕赤酵母木糖还原酶(PsXR),改善了辅酶不同而导致的酿酒酵母胞内氧化还原失衡.同时克隆了PsXR编码基因,通过BLAST工具进行同源性搜索,并... 通过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木糖还原酶(xylose reductase,XR)基因定点突变,获得NADH高亲和力的毕赤酵母木糖还原酶(PsXR),改善了辅酶不同而导致的酿酒酵母胞内氧化还原失衡.同时克隆了PsXR编码基因,通过BLAST工具进行同源性搜索,并用生物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结构分析,确定突变位点.用融合PCR方法进行定点突变,并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进行融合表达,且对表达产物进行HIS-TAG亲和纯化,分光光度法检测酶活性,计算比活力.本研究成功获得突变XR编码基因,并收集了纯化的突变蛋白.酶活性检测和比活力计算显示,3种突变酶对2种辅酶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发生了变化.与未突变的PsXR相比,3种突变酶对辅酶NADPH的亲和力均显著下降,突变酶M3对辅酶NADH的亲和力未发生变化,而突变酶M1和M4对辅酶NADH的亲和力显著升高,其中突变酶M1对NADH的亲和力明显提高,对NADPH的亲和力明显下降,其活性主要依赖辅酶NADH,提示K270R位点在XR与辅酶结合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糖 木糖还原 还原型辅酶(nadh) 还原型辅酶Ⅱ(NAD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酶Ⅰ诱导阳离子囊泡的聚集和酶分散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佟大维 赵明明 +1 位作者 王剑锋 范圣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76-1179,共4页
分别在500nm和340nm考察了由表面活性剂溴化N,N-二-十六烷基-Nα-6-三甲胺基己酰基-L-丙氨酰胺形成的阳离子囊泡,在氧化型辅酶Ⅰ(NAD+)或还原型辅酶Ⅰ(NADH)作用下,以及在乳酸脱氢酶和底物丙酮酸的存在下,吸光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分别在500nm和340nm考察了由表面活性剂溴化N,N-二-十六烷基-Nα-6-三甲胺基己酰基-L-丙氨酰胺形成的阳离子囊泡,在氧化型辅酶Ⅰ(NAD+)或还原型辅酶Ⅰ(NADH)作用下,以及在乳酸脱氢酶和底物丙酮酸的存在下,吸光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由0.50mmol/L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阳离子囊泡悬浮液中,NAD+浓度从0增加到2.40mmol/L,囊泡悬液外观没有明显变化,囊泡不形成聚集;而NADH浓度从0.25mmol/L增加到0.80mmol/L,囊泡悬浮液的吸光值明显增加,囊泡产生了聚集;在乳酸脱氢酶存在下,囊泡的聚集体随着NADH在酶反应过程中不断转化为NAD+,重新分散,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囊泡的聚集和用酶进行分散后的状态。最后,用超滤方法考察了囊泡结合的NADH与初始NADH浓度的关系,囊泡结合的NADH最大量为0.33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nadh) 表面活性剂 囊泡 聚集 分散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QO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代恩勇 卢振霞 +2 位作者 史洁萍 于雅琴 张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型分析技术对101例大肠癌患者及103例对照者NQO1cDNA609位点多态性进行测定... 目的:探讨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型分析技术对101例大肠癌患者及103例对照者NQO1cDNA609位点多态性进行测定。结果: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大肠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9.52,P<0.01),T/T基因型携带者大肠癌患病危险性是野生纯合型(C/C)的3.56倍(OR=3.56,95%CI为1.58~7.96)。NQO1T等位基因及C等位基因频率在大肠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2.1%、57.3%,57.9%、42.7%,T等位基因频率两组有显著差异(χ2=9.43,P<0.01),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是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85倍,(OR=1.85,95%CI为1.25~2.73)。结论:NQO1在大肠癌的形成过程中起一定的保护作用,而NQO1cDNA609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NQO1基因的多态性与生活特征共同决定个体大肠癌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赖还原型辅酶/Ⅱ 醌氧化还原 大肠癌遗传易感性 基因 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芯片毛细管电泳检测痕量酶活性的初步探讨
7
作者 丛辉 王惠民 +3 位作者 鞠少卿 金庆辉 贾春平 宋宏伟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2-516,共5页
微芯片技术是基于微机电加工技术(MEMS)工艺,在芯片上完成电泳检测过程的新型技术.利用自制的微流控芯片及激光诱导荧光系统建立了痕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检测方法.以pH9.4,75mmol/L硼酸为芯片电泳缓冲液,9.73μmol/L乳酸钙为添加剂... 微芯片技术是基于微机电加工技术(MEMS)工艺,在芯片上完成电泳检测过程的新型技术.利用自制的微流控芯片及激光诱导荧光系统建立了痕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检测方法.以pH9.4,75mmol/L硼酸为芯片电泳缓冲液,9.73μmol/L乳酸钙为添加剂,整个电泳过程4min结束,利用该法测得LDH检测限(S/N=3)为6×10-3U/L,出峰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32%和3.17%,该法操作过程简单,检测灵敏度高,在临床痕量酶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毛细管电泳 氧化型辅酶 还原型辅酶 乳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下苯醌类药物对人肝癌细胞的毒性及其机制
8
作者 夏小俊 金中初 +3 位作者 郭峻 薛丽君 陈维亚 李红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 为阐明低氧下生物还原剂类药物 (两种苯醌 )对人肝癌细胞的毒性和DNA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人肝癌细胞SMMC 772 1在低氧和常氧下培养不同时间 ,用稍加改良的微孔板直接法检测还原型辅酶Ⅰ /Ⅱ依赖醌氧化还原酶 1 (NQO1 )比活性 ;... 目的 为阐明低氧下生物还原剂类药物 (两种苯醌 )对人肝癌细胞的毒性和DNA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人肝癌细胞SMMC 772 1在低氧和常氧下培养不同时间 ,用稍加改良的微孔板直接法检测还原型辅酶Ⅰ /Ⅱ依赖醌氧化还原酶 1 (NQO1 )比活性 ;并用不同浓度的地吖醌 (AZQ)和 2 ,5 双 (氮杂苯) 1 ,4 苯醌 (DZQ)在低氧和常氧下分别处理 1和 6h ,用MTT法测药物细胞毒性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ASCGE)及改良法 (MSCGE)测DNA链断裂和链交联。结果 低氧处理 6h肝癌细胞的NQO1 比活性降低 ,更长时间处理后升高 (P <0 .0 1 )。低氧下AZQ与DZQ(1 ,6h)的细胞毒性升高。在ASCGE实验中 ,常氧下AZQ处理导致DNA链断裂 ;低氧下AZQ处理后则检测不到DNA链断裂。而无论低氧和常氧下DZQ均未导致明显DNA链断裂。在MSCGE实验中 ,低氧下AZQ使H2 O2 所致DNA链断裂减轻至明显低于空白 /常氧组 (P <0 .0 1 ) ;而低氧和常氧下DZQ均能减轻H2 O2 所致DNA链断裂。结论 低氧短时 (6h后 )可诱导NQO1 比活性升高。短时低氧下(6h内 )AZQ和DZQ对人肝癌细胞的毒性上升。DZQ致DNA损伤主要形成DNA链交联 ,低氧加重此效应 ;AZQ主要造成DNA链断裂 (常氧 )和链交联 (低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辅酶/Ⅱ 苯醌类药物 低氧 活性 肝癌 肿瘤细胞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磷酸腺苷供应优化促进谷氨酸棒杆菌产氨基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宋卓琳 黄明珠 陈雪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1-316,共6页
谷氨酸棒杆菌是目前氨基酸生产中最主要的工业菌株,其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该菌生产各种氨基酸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以ATP供应为导向,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开发具有可人工调控的ATP供应的细胞工厂是提高生物产量的一... 谷氨酸棒杆菌是目前氨基酸生产中最主要的工业菌株,其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该菌生产各种氨基酸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以ATP供应为导向,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开发具有可人工调控的ATP供应的细胞工厂是提高生物产量的一种关键策略。因此,通过调控谷氨酸棒杆菌的ATP供应从而促进氨基酸的生产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通过操纵ATP供应调控谷氨酸棒杆菌产氨基酸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改善谷氨酸棒杆菌生产氨基酸提供思路,也为其他工业菌株的工业生产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杆菌 三磷酸腺苷(ATP) 氨基酸 电子传递链 还原型辅酶(nad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AV2-ND4基因玻璃体腔注射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欣 田朕 +2 位作者 陈彰 李斌 张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24-728,共5页
目的评价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设计,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中心招募线粒体DNA 11778位点突变的LHON患者40例80眼,以视力较差眼... 目的评价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设计,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中心招募线粒体DNA 11778位点突变的LHON患者40例80眼,以视力较差眼或右眼(双眼视力相等时)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2-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4(rAAV2-ND4),对侧眼作为未注射眼,并依此分为注射眼组和未注射眼组,每组40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采用两用对数视力表测量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前节表现;采用CR-2免扩瞳眼底照相机检查眼底情况。对注射眼组与未注射眼组基因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评估治疗有效率,以BCVA提高≥0.3 LogMAR为有效。结果40例患者中23例患者视力提高≥0.3 LogMAR,有效率为57.5%,其中注射眼组视力提高6眼,未注射眼组视力提高4眼,双眼同时提高者13例。未注射眼组和注射眼组治疗后12个月BCVA分别为(1.51±0.62)LogMAR和(1.62±0.58)LogMAR,较治疗前的(1.75±0.46)LogMAR和(1.83±0.47)LogMAR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个组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084,P=0.772);2个组治疗前后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557,P=0.575;F时间=2.314,P=0.106)。所有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rAAV2-ND4基因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LHON安全、有效,基因药物的单眼玻璃体腔内注射可以改善患者双眼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重组腺相关病毒2-还原型辅酶脱氢酶4 基因疗法 视力 玻璃体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ON患者基因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元佳佳 张勇 +4 位作者 陈长征 杨雪莹 缪青梅 Kai Yoon Fan 李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08-913,共6页
目的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接受基因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单臂临床试验设计,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十堰市太和... 目的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接受基因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单臂临床试验设计,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及武汉大学附属鄂州市中心医院纳入LHON患者159例,所有患眼均接受重组腺相关病毒2-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4(rAAV2-ND4)0.05μl玻璃体腔注射,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Humphrey自动视野计测定患眼视野指数(VFI)和平均偏差(MD);采用Spectralis?HRA+OCT仪测量患眼视盘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和平均RNFL厚度。以术后第12个月BCVA、视野和RNFL厚度作为治疗的主要结局。依据治疗后12个月BCVA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注射眼视力改善组81眼、注射眼视力未改善组62眼、未注射眼视力改善组65眼和未注射眼视力未改善组78眼;依据术后第12个月VFI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注射眼VFI改善组48眼、注射眼VFI未改善组71眼、未注射眼VFI改善组47眼和未注射眼VFI未改善组72眼,依据MD改善情况分为注射眼MD改善组52眼、注射眼MD未改善组67眼、未注射眼MD改善组47眼和未注射眼MD未改善组72眼。采用Pearson线性回归法分析各组患眼BCVA、VFI和MD恢复情况与RNFL厚度之间的关联。结果治疗后12个月,注射眼和未注射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1.37±0.55和1.29±0.59,分别优于注射前的1.70±0.41和1.53±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20、3.550,均P<0.001)。治疗后12个月注射眼VF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MD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未注射眼VF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MD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RNFL厚度总体逐渐变薄。注射眼视力提高组BCVA与视网膜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负相关(r=-0.362、-0.292、-0.307、-0.308,均P<0.05)。注射眼VFI提高组VFI与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r=0.439、0.356、0.294、0.401,均P<0.05)。注射眼MD提高组MD与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r=0.495、0.424、0.377、0.474,均P<0.05)。结论LHON患者基因治疗后RNFL厚度与视功能恢复程度有明显关联,RNFL较厚眼视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疗法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治疗 视力 视野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 重组腺相关病毒 还原型辅酶脱氢酶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