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典主义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亮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z1期35-38,共4页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创造了后世士大夫无法彻底摆脱其影响的原创性经典———元典。自春秋战国以来绵延两千余年的传统士大夫在元典精神的影响下 ,形成了“言必称三代 ,文必据元典”把元典神圣化的元典...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创造了后世士大夫无法彻底摆脱其影响的原创性经典———元典。自春秋战国以来绵延两千余年的传统士大夫在元典精神的影响下 ,形成了“言必称三代 ,文必据元典”把元典神圣化的元典主义。自从元典神圣化以来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便成为一种笼罩士人的普遍心理。在元典主义的统治下 ,任何与元典精神相异的思想都被斥为“异端邪说” ,“标新立异”也被视为“异端邪说”的同义词。元典主义直接选择了它的文化模式 :儒家文化的一元化权威 ;以道德为中心的传统文化 ;重义轻利 ,崇德尚力的理性文化等。这种元典主义在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的同时 ,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首先 ,它束缚了知识分子创造、求新的步伐 ;其次 ,元典主义造成中国近代文化的封闭性与排外性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而缺少促成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与新陈代谢的新的文化因素 ,而与文化的现代化失之交臂 ,使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步履维艰 ;最后 ,元典主义一手树立的以儒家为独尊的一元文化权威 ,使近代文化转型缺乏可以互补的选择机制 ,使近代文化转型走不出元典的“轴心”而转型不彻底。所以说中国的元典主义是中国近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典精神 元典主义 近代文化转型 文化权威一元化 封闭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变易观与近代文化转型
2
作者 何晓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4-99,共6页
变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近代文化转型推进者首要的思想动因。承认中国面临"三千年一大变局"是他们"穷则思变"的认识起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他们弃旧图新的理论依据。无过无... 变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近代文化转型推进者首要的思想动因。承认中国面临"三千年一大变局"是他们"穷则思变"的认识起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他们弃旧图新的理论依据。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是他们把握改革尺度的准绳,而顺天应人的"革命"则是他们扫除痼习、破解顽疴、勉力推进文化转型的思想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文化转型 中华变易观 通变 中庸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传统行为方式在近代的转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曼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71-74,共4页
传统行为方式在近代的转型,由于民族情感的驱动,造成了各种行为方式的对立、矛盾以及与思想的疏离与脱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中“克里斯玛”的失落。
关键词 行为方式 近代文化转型 克里斯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者光芒通博气象——冯天瑜的文化史研究之旅 被引量:3
4
作者 周积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101,共15页
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史研究的40年历程中,冯天瑜是无可争议的前列人物。他于文化史研究的复兴时期,因应社会变革和历史学发展的需要,探索文化史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文化史研究在新时期的纵深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上承民国时期的文化通史学... 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史研究的40年历程中,冯天瑜是无可争议的前列人物。他于文化史研究的复兴时期,因应社会变革和历史学发展的需要,探索文化史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文化史研究在新时期的纵深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上承民国时期的文化通史学脉,并拓新思路,将《中华文化史》打造成至今畅销不衰的经典作品;他以持续40年的努力,推进文化生成史研究和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东访日本,发掘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为研究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观察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另一面相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渊薮;他开拓“历史文化语义学”视域,著成《新语探源》和《“封建”考论》,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以义理、考据、词章、经济相与济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阔大的视野、多元的知识结构与通博的气度,为中国当代文化史研究贡献了一流的文化史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文化 近代文化转型 文化生成 历史文化语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话语下的近代“小说界革命”探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姗萍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73,共5页
人们往往比较普遍地认为文学与政治之间是互不相干,各行其是,没有多大关联的两个不同领域,但在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无法割断的关系。一场原本属于文学领域变革的"小说界革命",缘于遭遇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背... 人们往往比较普遍地认为文学与政治之间是互不相干,各行其是,没有多大关联的两个不同领域,但在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无法割断的关系。一场原本属于文学领域变革的"小说界革命",缘于遭遇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得不承担起重要的政治使命。近代"小说界革命"的发生、发展便拥有了众多的时代特征。它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密切相连,有着极强的政治功利性,也呈现出近代新旧杂糅的文化转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界革命 救亡图存 政治功利性 近代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