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载荷-位移曲线的钢结构建筑抗倒塌性能研究
1
作者 马亚利 王军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0,共6页
为提高钢结构建筑的安全性,设计了双梁钢结构和单梁钢结构试件,分别对其施加循环载荷,检测钢结构在梁、柱、核心区域的变形,计算出钢结构建筑的整体位移,在双梁和单梁上分别选2个测试点,绘制各个测试点的载荷-位移曲线,并从刚度退化、... 为提高钢结构建筑的安全性,设计了双梁钢结构和单梁钢结构试件,分别对其施加循环载荷,检测钢结构在梁、柱、核心区域的变形,计算出钢结构建筑的整体位移,在双梁和单梁上分别选2个测试点,绘制各个测试点的载荷-位移曲线,并从刚度退化、极限载荷和塑性变形3个维度研究钢结构建筑的抗倒塌性能。结果表明:双梁结构在较高柱顶水平载荷范围内,只存在少量延性变形,且随位移增加结构刚度退化明显,但无明显变形;双梁结构的承载力与延性显著高于单梁结构,钢结构建筑可以考虑以双梁结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荷-位移曲线 钢结构 抗倒塌 双梁结构 破坏指数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入响应的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材料力学性能计算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薛河 杨超 +4 位作者 张雨彪 宁硕 张嘉庆 朱佳珺 张建龙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27,共7页
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压入试验并结合控制单一变量法,在Hollomon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屈服应力和应变硬化指数)与载荷-位移曲线加载段压入响应参数(加载曲率和加载指数)的关系,建立由加载段压入响应参... 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压入试验并结合控制单一变量法,在Hollomon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屈服应力和应变硬化指数)与载荷-位移曲线加载段压入响应参数(加载曲率和加载指数)的关系,建立由加载段压入响应参数反求材料力学性能参数的预测公式,以有限元分析时输入的屈服应力和应变硬化指数作为约定真值,验证预测方法的准确性;通过该预测方法获得SA508钢/52M合金堆焊层/52M合金对接焊缝/316L钢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的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分布。结果表明:预测公式计算得到屈服应力和应变硬化指数的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分别为10.5%,6.29%,所建立的公式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局部区域的材料力学性能参数。计算得到异种金属焊接接头两侧热影响区的屈服应力和应变硬化指数变化明显,随着距熔合线距离的增加,屈服应力减小,而应变硬化指数增大;母材以及52M合金堆焊层和对接焊缝的屈服应力和应变硬化指数分布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金属焊接接头 载荷-位移曲线 压入响应参数 力学性能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Si-N超硬复合表面纳米压痕测量过程的有限元仿真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学杰 马琴芳 +3 位作者 董海宽 孙士阳 任元 冯秀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3-76,共4页
为了深入了解Ti-Si-N纳米复合表面的力学性能,尝试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纳米压痕测量的加-卸载过程进行了模拟。详细介绍了该三维有限元仿真过程的各个细节,包括对标准Berkovich压头的建模和相关参数的确定,以及对Ti-Si-N表面模型边界条件... 为了深入了解Ti-Si-N纳米复合表面的力学性能,尝试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纳米压痕测量的加-卸载过程进行了模拟。详细介绍了该三维有限元仿真过程的各个细节,包括对标准Berkovich压头的建模和相关参数的确定,以及对Ti-Si-N表面模型边界条件、压头与表面接触方式和加-卸载方式的处理。采用有限元的非线性算法对一个Ti-Si-N表面纳米压痕测量的实验曲线进行了拟合。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了Ti-Si-N样品的屈服极限和应力-应变关系。该研究表明,采用有限元仿真与纳米压痕测量相结合是研究纳米复合表面非线性塑性性能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有限元仿真 屈服极限 载荷-位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Ni多层膜纳米压痕下微观变形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谭军 谢天生 张广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78-278,共1页
关键词 纳米压痕技术 金属多层膜 变形结构 微电子机械系统 载荷-位移曲线 微观 测试技术 力学参量 光学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纶编织绳与加捻绳的拉伸曲线比较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昝修平 杨彩云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7-19,共3页
用芳纶纤维制备了编织绳和加捻绳,测试拉伸性能,对拉伸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编织绳和加捻绳的载荷-位移曲线明显不同,前者在断裂前出现小锯齿状,后者在断裂后出现大锯齿状,二者断裂之前的载荷-位移曲线之间有很大的空白地带,表明编... 用芳纶纤维制备了编织绳和加捻绳,测试拉伸性能,对拉伸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编织绳和加捻绳的载荷-位移曲线明显不同,前者在断裂前出现小锯齿状,后者在断裂后出现大锯齿状,二者断裂之前的载荷-位移曲线之间有很大的空白地带,表明编织绳的拉伸初始模量远远高于加捻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绳 编织绳 加捻绳 拉伸载荷-位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uplift piles using intact and non-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 被引量:6
6
作者 WANG Qin-ke MAJian-lin +2 位作者 JI Yu-kun ZHANG Jian CHEN Wen-l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70-485,共16页
Based on the field destructive test of six rock-socketed piles with shallow overburden,three prediction models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The predicted values of ... Based on the field destructive test of six rock-socketed piles with shallow overburden,three prediction models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The predicted values of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were further determined by four methods(displacement controlling method(DCM),reduction coefficient method(RCM),maximum curvature method(MCM),and critical stiffness method(CSM))and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valu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and displacement,a method used to determine the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via non-intact load−displacement curve wa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ed value determined by DCM is more conservative,while the predicted value determined by MCM is larger than the measured value.This suggests that RCM and CSM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can be preferentially applied.Moreover,the development law of the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with displacement agrees well with the attenuation form of power function.The theoretical predicted results of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based on the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will not be affected by the integrity of the curve.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applicable for the piles that are not loaded to failure state,and thu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ultimate uplift capacity determination of test p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d−displacement curve prediction model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bearing capacity change rate of pullout stiff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xial compression physical testing of traditional and bird beak SHS T-joints
7
作者 陈誉 王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328-2338,共11页
The static tests of nine traditional and bird beak square hollow structure(SHS) T-joints with different β values and connection type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at brace end were carried out. Experimental test schemes, ... The static tests of nine traditional and bird beak square hollow structure(SHS) T-joints with different β values and connection type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at brace end were carried out. Experimental test schemes, failure modes of specimens, jack load-vertical displacement curves, jack load-deformation of chord and strain intensity distribution curves of joints were presented. The effects of β and connection types on axial compression property of join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imate axial compression capacity of common bird beak SHS T-joints and diamond bird beak SHS T-joint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SHS T-joint specimens with big values of β. The ultimate axial compression capacity of diamond bird beak SHS T-joint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common bird beak SHS T-joints. As β increases, the increase of the ultimate axial compression capacity of diamond bird beak SHS T-joints over that of common bird beak joints grows. The ultimate axial compression capacity and the initial axial stiffness of all kinds of joints increase as β increases, and the initial axial stiffness of the diamond bird beak SHS T-joints is the largest. The ductilities of common bird beak and diamond bird beak SHS T-joints increase as β increases, but the duct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SHS T-joints decreases as β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d beak SHS T-joints axial compression property physical testing ultimate axial compression capacity initial axial compression stiffness strain intensity distribution DUCT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参数对液弹阻尼器动态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冯林兆 康丽霞 +4 位作者 赖亮庆 陈高升 赵晓健 苏正涛 刘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了探究材料性能参数对液弹阻尼器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电液伺服动态试验机研究了液弹阻尼器的载荷-位移曲线、弹性刚度、阻尼刚度和损耗因子随橡胶硬度和阻尼液黏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液弹阻尼器91.5%以上的弹性刚度由橡胶部分... 为了探究材料性能参数对液弹阻尼器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电液伺服动态试验机研究了液弹阻尼器的载荷-位移曲线、弹性刚度、阻尼刚度和损耗因子随橡胶硬度和阻尼液黏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液弹阻尼器91.5%以上的弹性刚度由橡胶部分提供,并且弹性刚度随橡胶硬度的增大而增大;液弹阻尼器84.8%以上的阻尼刚度由阻尼液提供,并且阻尼刚度和损耗因子随阻尼液黏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剪切振幅的增大而减小,阻尼液黏度越大阻尼刚度和损耗因子下降幅度越大;当阻尼液黏度由2000 mm^(2)/s增大到10000 mm^(2)/s时,液弹阻尼器的阻尼刚度由2420 N/mm增大到5163 N/mm;当剪切振幅由0.2 mm增大到1.5 mm时,阻尼刚度分别减小18.5%和40.1%。以上结论可为液弹阻尼器的选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弹阻尼器 载荷-位移曲线 弹性刚度 阻尼刚度 损耗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复合材料开孔板拉伸失效行为预测
9
作者 崔翼扬 陈普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8-477,共10页
为研究复合材料开孔板在拉伸载荷下的失效行为,基于开孔板的拉伸试验建立了高精度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批量生成了拉伸载荷-位移曲线的数据集。提出了一种双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载荷-位移曲线,... 为研究复合材料开孔板在拉伸载荷下的失效行为,基于开孔板的拉伸试验建立了高精度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批量生成了拉伸载荷-位移曲线的数据集。提出了一种双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载荷-位移曲线,其中第1个LSTM模型进行输入特征的提取,第2个LSTM模型直接给出载荷-位移曲线的预测。结果表明:这一模型能够高效、准确地预测开孔板的拉伸载荷-位移曲线,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R2可以达到0.9755,关键特征如初始刚度E0的预测误差仅为1.85%,极限载荷Fmax的预测误差仅为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开孔板 失效行为预测 载荷-位移曲线 深度学习 长短时记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压头曲率半径和应变梯度的微压痕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陶彩军 王自强 陈少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0-687,共8页
在压头尖端曲率半径取100nm的前提下,采用Chen和Wang的应变梯度理论,对微压痕实验进行了系统的数值分析.首先通过拟合载荷-位移实验曲线的后半段来确定材料的屈服应力和幂硬化指数值,然后用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压痕实验,并将计算得到的... 在压头尖端曲率半径取100nm的前提下,采用Chen和Wang的应变梯度理论,对微压痕实验进行了系统的数值分析.首先通过拟合载荷-位移实验曲线的后半段来确定材料的屈服应力和幂硬化指数值,然后用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压痕实验,并将计算得到的整段载荷-位移曲线及硬度-位移曲线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变梯度理论所预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很好地符合,包括压痕深度在亚微米和微米范围内的整段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痕实验 实验曲线 曲率半径 应变梯度理论 载荷-位移曲线 屈服应力 有限元方法 压头 计算结果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低强度冲击对蜂窝纸板缓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志伟 王立军 徐晨翼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1-445,8,共5页
针对多次低强度冲击缓冲包装材料局部损伤研究的不完善,本文首次研究了多次低强度冲击对蜂窝纸板缓冲性能的影响。首先对蜂窝纸板进行5cm高度下的低强度多次冲击,再进行80cm高度下较高强度的一次冲击,以模拟实际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冲击与... 针对多次低强度冲击缓冲包装材料局部损伤研究的不完善,本文首次研究了多次低强度冲击对蜂窝纸板缓冲性能的影响。首先对蜂窝纸板进行5cm高度下的低强度多次冲击,再进行80cm高度下较高强度的一次冲击,以模拟实际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冲击与跌落。通过实验获得了蜂窝纸板的载荷-位移曲线和能量吸收图。结果表明:1首次低强度冲击后蜂窝纸板出现屈曲和折叠,载荷-位移曲线出现屈曲峰值;受到重复冲击后折叠扩展,载荷-位移曲线由软弹簧变形阶段和平台阶段构成,屈曲现象不再明显,平台阶段的承载力比首次低强度冲击时的屈曲载荷下降了60%;随着低强度冲击次数的增加,蜂窝纸板在各次冲击时吸收的能量呈上升趋势;2蜂窝纸板剩余结构在经受较高强度冲击时,其载荷-位移曲线具有软弹簧变形阶段、平台阶段、密实化阶段的特征,平台阶段体现出明显的屈曲渐进过程;随着低强度冲击次数的增加,蜂窝纸板剩余结构在较高强度冲击时吸收的能量呈下降趋势。蜂窝纸板在经历多次低强度冲击后,虽有局部折叠,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缓冲结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纸板 冲击 载荷-位移曲线 能量吸收 缓冲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应力影响压痕尺寸和隆起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渊 王庆明 +1 位作者 徐建辉 张静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7,共5页
残余应力的存在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压痕法中影响其压痕形状大小、压入载荷—位移曲线和隆起量,因此通过比较压痕形状大小、压入载荷—位移曲线和隆起量的大小,可以推断出构件内部残余应力,再通过有限元研究不同程度的残余应力对... 残余应力的存在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压痕法中影响其压痕形状大小、压入载荷—位移曲线和隆起量,因此通过比较压痕形状大小、压入载荷—位移曲线和隆起量的大小,可以推断出构件内部残余应力,再通过有限元研究不同程度的残余应力对压痕形状、压入载荷—位移曲线和隆起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残余压应力使压痕尺寸变小,残余拉应力使压痕尺寸变大,不同性质和大小分布的残余应力使压痕形状为椭圆形,压入载荷—位移曲线斜率和隆起量高度随着残余压应力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拉应力的减小而减小,当构件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残余拉应力时,随着压入载荷的继续增加出现负隆起量(沉降量),沉降量的大小与压入载荷的大小和残余拉应力的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应力 压痕形状 压入载荷-位移曲线 隆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微观缺陷对其小冲杆试验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关凯书 王志文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27,共3页
对16MnR和Q235两种钢材进行了多组试样的小冲杆试验,研究了材料微观缺陷对其小冲杆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Q235钢微观缺陷相对较多,其小冲杆试验的载荷-位移曲线分散度较大,试样断口形貌也较粗糙;材料微观缺陷对小冲杆试验的抗... 对16MnR和Q235两种钢材进行了多组试样的小冲杆试验,研究了材料微观缺陷对其小冲杆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Q235钢微观缺陷相对较多,其小冲杆试验的载荷-位移曲线分散度较大,试样断口形貌也较粗糙;材料微观缺陷对小冲杆试验的抗拉强度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而对屈服强度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冲杆试验 微观缺陷 载荷-位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干涉螺栓压入过程力学行为数值及试验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段元欣 程晖 +2 位作者 刘平 栾超 樊芊 《航空制造技术》 2015年第20期64-68,共5页
基于ABAQUS 6.11软件平台,针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干涉螺栓压入过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随后开展了相应的干涉螺栓准静态压入试验,结合有限元仿真结果,通过对载荷-位移曲线的研究,分析了螺栓压入过程中的行为特性。... 基于ABAQUS 6.11软件平台,针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干涉螺栓压入过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随后开展了相应的干涉螺栓准静态压入试验,结合有限元仿真结果,通过对载荷-位移曲线的研究,分析了螺栓压入过程中的行为特性。结果表明,干涉量的大小对于干涉螺栓压入行为具有直接影响,螺栓杆与孔壁的摩擦力在压钉力中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干涉连接 有限元分析 载荷-位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N模型的小冲孔高温拉伸性能表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雷 王逊 +1 位作者 徐连勇 韩永典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由于常规高温性能测试试验时间周期长,而小冲孔试验简单便捷,并且更适用于微小对象的研究.本文针对新型奥氏体耐热钢Sanicro25,进行了不同速率下小冲孔高温拉伸试验,提出了新的抗拉强度计算公式,计算精度高;观察小冲孔试样扫描电镜断口... 由于常规高温性能测试试验时间周期长,而小冲孔试验简单便捷,并且更适用于微小对象的研究.本文针对新型奥氏体耐热钢Sanicro25,进行了不同速率下小冲孔高温拉伸试验,提出了新的抗拉强度计算公式,计算精度高;观察小冲孔试样扫描电镜断口形貌,发现主要是韧性断裂形式,和单轴拉伸结果相似;采用ABAQUS软件结合适用于金属韧性断裂损伤的Gurson-Tvergaard-Needleman(GTN)模型对小冲孔拉伸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采用分段优化和最小二乘法等获得了改进的GTN模型的不同参数值,最终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近;在对小冲孔变形过程分析中,提出了GTN模型中临界空隙体积分数与断裂体积分数和最大载荷及其位移的定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冲孔测试 有限元 GTN模型 载荷-位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晶超塑性单轴拉伸颈缩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艳青 张克实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87,共7页
利用粘塑性本构模型模拟粗晶超塑性单轴拉伸。数值结果表明,颈缩的位置及发展过程受拉伸应变速率的影响。不只一处分散不均匀变形相互牵制与协调,使材料得以在接近均匀的状态下经受大的变形,模拟得到的局部应变速率演化曲线,可以预测变... 利用粘塑性本构模型模拟粗晶超塑性单轴拉伸。数值结果表明,颈缩的位置及发展过程受拉伸应变速率的影响。不只一处分散不均匀变形相互牵制与协调,使材料得以在接近均匀的状态下经受大的变形,模拟得到的局部应变速率演化曲线,可以预测变形局部化发展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晶超塑性 单轴拉伸 颈缩 粘塑性 本构模型 固体力学 柯西应力张量 载荷-位移曲线 应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多钉铆接连接件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天宇 何宇廷 +3 位作者 陈涛 杜旭 谭翔飞 刘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33-1940,共8页
针对目前对多钉铆接连接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时的可行性不高、计算量较大等问题,提出一种更加有效可靠的预测多钉铆接连接件的疲劳寿命的方法。对多钉铆接连接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时,先对压铆铆接过程进行了显示动力学分析,获得铆接后的... 针对目前对多钉铆接连接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时的可行性不高、计算量较大等问题,提出一种更加有效可靠的预测多钉铆接连接件的疲劳寿命的方法。对多钉铆接连接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时,先对压铆铆接过程进行了显示动力学分析,获得铆接后的钉、孔变形形式和干涉量,并编写了APDL子程序用于各种形式试件的铆接过程分析。用紧固件的载荷-位移曲线进行细节应力分析。基于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建立铆接连接件的载荷-位移计算方法,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说明用本文方法获取载荷-位移曲线的可靠性。在ANSYS中建立钉单元,并实现参数化建模进行钉载计算。使用应力严重系数法估算连接件疲劳寿命。开展典型航空铆接连接件疲劳试验,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钉铆接连接件 铆接过程 显示动力学分析 载荷-位移曲线 钉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格朗日元与虚拟裂缝模型耦合方法及准脆性材料拉伸试验模拟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学滨 白雪元 +1 位作者 祝铭泽 芦伟男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67-1373,I0008,共8页
利用自主开发的拉格朗日元与虚拟裂缝模型耦合的连续-非连续方法,模拟了拉伸位移控制加载条件下正方形岩样的变形-开裂过程,推导了位移控制加载条件下矩形岩样的载荷-位移曲线峰后斜率的解析式,其依赖于岩样的几何尺寸和力学参数(弹性... 利用自主开发的拉格朗日元与虚拟裂缝模型耦合的连续-非连续方法,模拟了拉伸位移控制加载条件下正方形岩样的变形-开裂过程,推导了位移控制加载条件下矩形岩样的载荷-位移曲线峰后斜率的解析式,其依赖于岩样的几何尺寸和力学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抗拉强度和断裂能),还模拟了压缩位移控制加载条件下巴西圆盘岩样的变形-开裂过程。结果表明:对于正方形岩样,随着加载的进行,最大主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直至真实裂缝出现;岩样端部的载荷、允许开裂位置上节点的法向力和法向张开度随时间或时步数目的演变规律均呈现3个相对应的阶段;不同网格尺寸的结果基本不具有网格依赖性。对于圆盘岩样,无论网格疏密,裂缝带均由圆盘中心向圆盘两端扩展,直至贯穿圆盘;随着单元数目的增加,裂缝带宽度有减小趋势;网格疏密对计算得到的抗拉强度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轴拉伸 巴西圆盘 开裂过程 网格依赖性 载荷-位移曲线 最大主应力 节点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冲铆接头钉脚张开度预测模型及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靳文豪 邢保英 +2 位作者 何晓聪 曾凯 邰加琪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76,共4页
钉脚张开度是自冲铆接头成形质量评价标准之一,决定接头的力学强度。为验证自冲铆接头钉脚张开度的预测公式及计算方法,以6组不同工艺参数的自冲铆接头的载荷-行程曲线确定铆钉脚由刺穿转为扩张的关键点,得到关键点位移和总位移,结合铆... 钉脚张开度是自冲铆接头成形质量评价标准之一,决定接头的力学强度。为验证自冲铆接头钉脚张开度的预测公式及计算方法,以6组不同工艺参数的自冲铆接头的载荷-行程曲线确定铆钉脚由刺穿转为扩张的关键点,得到关键点位移和总位移,结合铆接工艺参数得到钉脚张开度的预测值。结果表明:自冲铆接头钉脚张开度与板材厚度、板材强度、铆钉尺寸、铆钉硬度和模具尺寸有关;6组试验结果与预测结果误差均值在4.3%以内,表明预测公式和计算方法能很好预测自冲铆接头钉脚张开度数值,可实现钉脚张开度的在线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脚张开度 质量评价标准 载荷-位移曲线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印接头混合失效模式静力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童欣 何晓聪 +1 位作者 高爱凤 张越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85,共4页
主要研究了压印接头的混合失效模式,给出混合失效相关概念,分析混合失效模式出现的情况和接头参数,得出其常出现在板材力学性能、流动性和所形成的接头参数较好的情况下,并以1420铝锂合金和TA1钛合金为例比较得知,混合失效模式的承载能... 主要研究了压印接头的混合失效模式,给出混合失效相关概念,分析混合失效模式出现的情况和接头参数,得出其常出现在板材力学性能、流动性和所形成的接头参数较好的情况下,并以1420铝锂合金和TA1钛合金为例比较得知,混合失效模式的承载能力和能量吸收值均为最大,在接头失效过程中兼具了颈部断裂和拉脱失效的特点并在承载能力和承载位移上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印接头 混合失效模式 载荷-位移曲线 能量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