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交配型拟轮枝镰孢菌荧光蛋白标记菌株的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峰程 张君 +1 位作者 李凡 郭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目的】构建不同交配型的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荧光蛋白标记菌株,为研究拟轮枝镰孢菌的侵染、定殖、有性生殖等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通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分别将荧光蛋白基... 【目的】构建不同交配型的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荧光蛋白标记菌株,为研究拟轮枝镰孢菌的侵染、定殖、有性生殖等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通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分别将荧光蛋白基因eGFP和mCherry导入不同交配型的拟轮枝镰孢菌FvLNF15-11和FvSHF19-37菌株,并比较荧光标记菌株与野生型菌株间的生长特性、有性生殖和致病力差异。【结果】经PCR检测获得了带有荧光标记的菌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eGFP基因和mCherry基因分别在FvLNF15-11和FvSHF19-37菌株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中成功表达。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荧光标记菌株的生长发育、子囊壳形成和致病力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构建了拟轮枝镰孢菌不同交配型eGFP和mCherry荧光标记菌株,不仅为研究拟轮枝镰孢菌在寄主体内的侵染、定殖等提供了材料,也为研究该菌的有性生殖过程积累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枝镰孢 PEG介导 绿色荧光蛋白 红色荧光蛋白 交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 m^(1)A和m^(5)C甲基化修饰在拟轮枝镰孢伏马毒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侯智涵 郝楠 +2 位作者 李佳琪 赵斌 刘颖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2-290,共9页
【目的】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植物病原真菌,极大降低了粮食产量,还产生2B类致癌物伏马毒素,威胁人畜健康。探究RNA甲基化修饰与伏马毒素之间的联系,解析RNA修饰甲基化转移酶在伏马毒素合成中的作用。... 【目的】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植物病原真菌,极大降低了粮食产量,还产生2B类致癌物伏马毒素,威胁人畜健康。探究RNA甲基化修饰与伏马毒素之间的联系,解析RNA修饰甲基化转移酶在伏马毒素合成中的作用。【方法】利用HPLC检测了不同地区的拟轮枝镰孢菌株的伏马毒素合成能力,采用QuEChERS前处理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建立了m^(6)A、m^(1)A、m^(5)C、Gm、m^(7)G和Um等6种RNA甲基化修饰检测方法,继而对不同产毒菌株的RNA甲基化修饰进行了检测,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和RT-qPCR方法确定了与伏马毒素合成相关的RNA甲基化修饰基因。【结果】不同地区的拟轮枝镰孢菌株伏马毒素合成能力具有显著差异,成功建立了RNA甲基化修饰检测方法,并确定m^(1)A和m^(5)CRNA甲基化修饰与伏马毒素合成负相关,RT-qPCR发现Fvalyref基因负调控伏马毒素生物合成。【结论】RNA m^(5)C甲基化修饰与伏马毒素生物合成呈负相关且其Reader基因Fvalyref负调控伏马毒素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枝镰孢 RNA甲基化修饰 检测 伏马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全基因组关联和转录组分析筛选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的抗性候选基因 被引量:4
3
作者 叶靓 朱叶琳 +5 位作者 裴琳婧 张思颖 左雪倩 李正真 刘芳 谭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79-2296,共18页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稳定有重要意义。穗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全球玉米的真菌性病害,会造成玉米大幅减产和品质劣变。本研究选用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菌拟轮枝镰孢(Fusariumverticilli...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稳定有重要意义。穗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全球玉米的真菌性病害,会造成玉米大幅减产和品质劣变。本研究选用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菌拟轮枝镰孢(Fusariumverticillioides),对241份来源广泛的玉米自交系进行2年田间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同时利用20,586个高质量SNP标记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鉴定拟轮枝镰孢穗腐病抗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在此基础上选取对拟轮枝镰孢穗腐病表现高抗和高感的玉米自交系各1份,其籽粒在室内接种拟轮枝镰孢,通过对3个不同侵染时间的籽粒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抗感材料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DEGs)及其富集情况;结合GWAS和RNA-seq结果,共同定位筛选抗病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综合2年田间抗性鉴定结果,筛选到4份抗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的玉米自交系,其中含有热带血缘的玉米种质对拟轮枝镰孢穗腐病表现出更好的抗性。(2)2年GWAS分析共检测到26个与拟轮枝镰孢穗腐病抗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有18个位点位于前人定位到的QTL范围内。(3) RNA-seq结果表明,抗感材料对病原菌的响应基因不同。与感病材料相比,抗病材料均显示出更多的DEGs,且都有更多的上调基因;在抗感材料特异性DEGs共同富集的GO条目和KEGG通路中,抗病材料中富集到的DEGs占比显著多于感病材料;一些与植物防御病原菌相关的条目和通路也仅在抗病材料中被特异富集。(4)在GWAS检测到的显著关联位点上下游100 kb范围内筛选与转录组DEGs共同定位到的候选基因,结果 16个基因被GWAS和RNA-seq同时检测到;根据这些基因的蛋白功能及相关文献报道,从中预测到6个与拟轮枝镰孢穗腐病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4份抗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的玉米自交系,来自热带、亚热带的玉米种质可以作为抗逆性品种选育的研究重点;对抗感玉米自交系响应拟轮枝镰孢侵染的DEGs及其相关抗病机制进行了初步解析,联合GWAS和RNA-seq共定位到6个与拟轮枝镰孢穗腐病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玉米穗腐病抗性基因的克隆验证与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 轮枝镰孢 关联分析 转录组分析 抗性种质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轮枝镰孢菌染色方法与荧光菌株构建
4
作者 孔铭 朱金洁 +2 位作者 祁显涛 谢传晓 刘昌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52-258,共7页
拟轮枝镰孢菌显色方法的建立可以明确其在玉米植株中的侵染途径,进一步确定其致病作用机制。以拟轮枝镰孢菌为研究对象,探讨FDA、台盼蓝、甲苯胺蓝、酸性品红、碱性品红、FM4-64、转红色荧光载体等显色方法对拟轮枝镰孢菌真菌孢子和接... 拟轮枝镰孢菌显色方法的建立可以明确其在玉米植株中的侵染途径,进一步确定其致病作用机制。以拟轮枝镰孢菌为研究对象,探讨FDA、台盼蓝、甲苯胺蓝、酸性品红、碱性品红、FM4-64、转红色荧光载体等显色方法对拟轮枝镰孢菌真菌孢子和接种拟轮枝镰孢菌的玉米幼苗根系的染色效果,建立一种拟轮枝镰孢菌显色示踪法。结果发现,5%碱性品红和1%甲苯胺蓝对拟轮枝镰孢菌孢子染色效果较好,颜色明显、结构清晰,5.00 g/L FDA、0.4%台盼蓝、0.50 g/L酸性品红染色剂进行染色后,拟轮枝镰孢菌孢子能染上极浅的颜色,很难观察到孢子形态;对玉米幼苗根系染色剂染色对于根腐的观察,发现0.4%台盼蓝、1%甲苯胺蓝染色后玉米的根系会产生蓝色和棕色,可以明显看出棕色为玉米被拟轮枝镰孢菌侵染后发生根腐的部位,而0.50 g/L酸性品红和5%碱性品红染色过的则不能明显看出发生根腐的部位;对拟轮枝镰孢菌孢子的红色荧光显色观察发现,FM4-64颜色较深、结构不清晰、对观察时间有限制,而转红色荧光载体后荧光颜色明显、结构清晰、对观察时间无要求,后期可用于拟轮枝镰孢菌引起玉米、小麦等穗(粒)腐病的致病机理研究。综合比较之后,转红色荧光载体的拟轮枝镰孢菌比其他染色方法在致病机理研究等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 轮枝镰孢 荧光载体 接种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轮枝镰孢丙氨酸转氨酶FvAL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5
作者 郝楠 耿珊 +3 位作者 赵雨薇 侯智涵 赵斌 刘颖超 《生物技术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6-263,共8页
【目的】拟轮枝镰孢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探究拟轮枝镰孢FvALT的生物学功能,为新型靶向杀菌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rotParam、ProtScale、WoLF PSORT和Clustal X等在线工具对FvALT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同源性进行分析;采用S... 【目的】拟轮枝镰孢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探究拟轮枝镰孢FvALT的生物学功能,为新型靶向杀菌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rotParam、ProtScale、WoLF PSORT和Clustal X等在线工具对FvALT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同源性进行分析;采用SOMPA和SWISS-MODEL获得其蛋白结构,并利用AutoDock分析FvALT与底物的结合能力;进而通过原核表达和亲和镍柱层析方法获得目的蛋白,通过荧光滴定技术验证FvALT与底物的结合能力。【结果】FvALT为亲水性蛋白并定位于胞浆中,其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并在镰孢菌中高度保守,具有典型的PTZ00377 superfamily结构域;FvALT的最佳诱导条件为0.4 mol/L IPTG,16℃诱导16 h;FvALT与α-酮戊二酸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结合位点为ARG^(310)、SER^(149)、SER^(298)、SER^(300)和ASP^(258)。【结论】拟轮枝镰孢FvALT具有典型的丙氨酸转氨酶特征,与底物α-酮戊二酸特异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枝镰孢 丙氨酸转氨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质资源对拟轮枝镰孢与禾谷镰孢穗腐病的抗性精准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段灿星 崔丽娜 +7 位作者 夏玉生 董怀玉 杨知还 胡清玉 孙素丽 李晓 朱振东 王晓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55-2167,共13页
穗腐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穗腐病的安全有效措施。抗性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优化和完善了玉米种质抗镰孢穗腐病精准鉴定的方法,比较分析了花丝通道注射接种和果... 穗腐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穗腐病的安全有效措施。抗性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优化和完善了玉米种质抗镰孢穗腐病精准鉴定的方法,比较分析了花丝通道注射接种和果穗注射(创伤)接种鉴定的穗腐病抗性,发现2种方法鉴定出的抗性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0.90)。2018—2020年,在北京昌平和四川西昌,利用花丝通道注射接种法,对690份代表性玉米种质进行了抗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的精准鉴定与评价,筛选出H446、YCF、辽2309、吉资1055、Y1723、XF8-3、铁97085等35份具有稳定抗性的种质,占比为5.07%。6个环境下玉米对拟轮枝镰孢穗腐病抗性的相关系数为0~0.48,同一年度(2018、2019和2020年)2个鉴定点穗腐病抗性值之间的r值分别为0.03、0.20和0.15,3个年度间穗腐病综合抗性的相关系数为0.20、0.30和0.35,表明在不同环境下玉米对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的抗性反应存在较大差异。在辽宁沈阳和四川西昌共6个环境下,对690份种质进行了抗禾谷镰孢穗腐病精准鉴定,6个环境下玉米种质抗性的相关系数为0~0.39,2018、2019和2020年2个鉴定点之间的r值分别为0.05、0.25和0.29,表明环境因素对玉米抗禾谷镰孢穗腐病的表型存在较大影响;3个年度间镰孢穗腐病综合抗性的r值为0.14、0.20和0.13,显示年度间综合抗性差异较大。共鉴定出17份对禾谷镰孢穗腐病具有稳定抗性的种质(H446、MC7528、Y1632、Y1679、吉资1055、铁97085等)。690份种质对上述2种穗腐病抗性的相关系数为0.52,表明其对2种穗腐病的抗性存在中等水平的相关性。H446、吉资1055、铁97085三份种质在所有鉴定环境中均对2种穗腐病表现出稳定抗性,是玉米抗穗腐病育种和品种抗性改良的宝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质 轮枝镰孢穗腐病 禾谷镰穗腐病 花丝通道注射接种 果穗注射接种 精准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对轮枝镰孢菌穗腐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邹成佳 崔丽娜 +4 位作者 章振羽 张小飞 李荣进 陈耕 李晓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46-1349,共4页
【目的】在我国西南玉米产区,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是一种常发性病害,对其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性品种。【方法】本研究对114份引进的国外自交系,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式,进行穗腐病抗性评价。【结果】表现为高抗的自交系仅1份,占... 【目的】在我国西南玉米产区,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是一种常发性病害,对其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性品种。【方法】本研究对114份引进的国外自交系,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式,进行穗腐病抗性评价。【结果】表现为高抗的自交系仅1份,占0.9%,为CML490;抗性材料(R)23份,占20.2%;中抗材料(MR)49份,占43.0%;感病材料(S)28份,占24.6%;高感材料(HS)13份,占11.4%。【结论】供试材料中,中抗以上的种质资源占68.5%,说明国外引进的玉米自交系材料中存在丰富的抗源,可加大引进力度和筛选量,以筛选到优质的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穗腐病 抗性评价 轮枝镰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轮枝镰孢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及抗性菌株生物学性状和交互抗性 被引量:6
8
作者 杨石有 刘倩宇 +4 位作者 万亚美 郭聪聪 庞民好 刘颖超 董金皋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9-446,共8页
为评价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菌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甘肃、辽宁及宁夏7省(自治区)的168株玉米穗腐病拟轮枝镰孢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并对经药剂驯化获... 为评价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菌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甘肃、辽宁及宁夏7省(自治区)的168株玉米穗腐病拟轮枝镰孢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并对经药剂驯化获得的拟轮枝镰孢抗多菌灵菌株主要生物学性状和交互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菌灵抑制拟轮枝镰孢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132~0.7740 mg/L之间,平均EC50值为(0.2208±0.1437)mg/L。敏感性频率分布显示,供试病原菌群体中已出现对多菌灵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但其中仍有35.71%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此部分菌株的平均EC50值(0.0814±0.0289)mg/L作为拟轮枝镰孢对多菌灵的相对敏感基线。药剂驯化共获得6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在5.05~12.22之间。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及菌丝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表明其抗性菌株的生物适合度有所降低,同时发现其抗药性均不能稳定遗传。室内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对多菌灵的抗性与咪鲜胺、戊唑醇、三唑酮及吡唑醚菌酯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 轮枝镰孢 多菌灵 敏感性 抗性菌株 生物学性状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轮枝镰孢研究病原菌对玉米根系的系统侵染和定殖 被引量:8
9
作者 吴磊 王晓鸣 +1 位作者 徐荣旗 李洪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3-802,共10页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转入轮枝镰孢Fv-1菌株,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轮枝镰孢在玉米自交系B73根部定殖和生长的规律。土壤中的轮枝镰孢首先侵染玉米的须根等组织,并在其中大量增殖,随后沿主根向上侵染,以菌丝的形式扩展...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转入轮枝镰孢Fv-1菌株,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轮枝镰孢在玉米自交系B73根部定殖和生长的规律。土壤中的轮枝镰孢首先侵染玉米的须根等组织,并在其中大量增殖,随后沿主根向上侵染,以菌丝的形式扩展到地上组织。有些孢子附着在根表面的纹理中,萌发形成菌丝而扩展;有的则向内侵染附着的细胞,然后再继续向周边侵染。由根内部向上侵染的菌丝多沿着细胞间隙上行,有些也会穿行在不同细胞之间。分析接种不同时间轮枝镰孢在玉米根和茎基部组织形成的单菌落数量(CFU)发现,轮枝镰孢在根部的CFU值随时间逐渐减小,而茎基部的CFU值则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说明土壤中的轮枝镰孢能够通过根系侵染途径危害地上部组织。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探明轮枝镰孢和玉米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其他土传真菌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轮枝镰孢 DSRED 互作 系统定殖 单菌落数量(CF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枝镰孢菌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小飞 李晓 +3 位作者 崔丽娜 邹成佳 彭云良 杨晓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74-2376,共3页
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ATMT)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转入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获得了表达gfp的转化子。结果表明,转化子经过5代培养仍能发出稳定的荧光,转化后的菌落形态与菌丝生长速度差异不明显,对寄主仍有致病能... 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ATMT)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转入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获得了表达gfp的转化子。结果表明,转化子经过5代培养仍能发出稳定的荧光,转化后的菌落形态与菌丝生长速度差异不明显,对寄主仍有致病能力。通过PCR验证也表明gfp基因已成功转入到菌株PX1015基因组中,轮枝镰孢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体的成功构建为该病菌侵染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 轮枝镰孢 绿色荧光蛋白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P快速诊断由拟轮枝镰孢引起的水稻恶苗病 被引量:6
11
作者 曾丹丹 戎振洋 +2 位作者 袁咏天 王晓莉 郑小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6-292,共7页
[目的]水稻恶苗病是为害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病害,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泛,经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拟轮枝镰孢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意在建立由拟轮枝镰孢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方法]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 [目的]水稻恶苗病是为害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病害,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泛,经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拟轮枝镰孢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意在建立由拟轮枝镰孢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方法]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3-磷酸甘油酸激酶(3-phosphoglyceric phosphokinase)基因Pgk为靶标,设计筛选LAMP特异性引物。[结果]建立了可直接从水稻恶苗病植株中检测拟轮枝镰孢并诊断由该病原菌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LAMP检测技术(FvPgk-LAMP)。该检测技术可以从田间发病的水稻植株中直接对病原菌进行检测,反应条件为62℃、70 min。由于反应前在反应管内加入了羟基萘酚蓝(HNB),反应结束后可对结果进行直接判定,阳性反应呈天蓝色,阴性反应则仍然为紫色。该体系的最低检出限为目标菌纯DNA的100pg·μL^(-1)。应用该技术我们已成功且快速地对来自江苏南京和镇江的水稻恶苗病样本进行了病害诊断。[结论]本研究为拟轮枝镰孢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且有效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轮枝镰孢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Pgk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静 谢淑娜 +4 位作者 李保叶 钱蕾 茹艳艳 刘桂珍 郝俊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3-230,共8页
制备接种体是玉米穗腐病抗性鉴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即将上年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带菌病粒按一定重量加入无菌水洗脱制成接种体。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简易... 制备接种体是玉米穗腐病抗性鉴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即将上年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带菌病粒按一定重量加入无菌水洗脱制成接种体。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简易制备的接种体接种后可获得与常规制备接种体相当的接种效果,且在-18℃冻存15 d仍可达到新鲜的常规制备接种体接种后的水平。使用简易制备接种体对33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穗腐病抗性鉴定,21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与实验室常规培养制备接种体的方法相比,本制备方法简便易操作,用时短,成本低,无需专业仪器设备,能够一次制备大量接种体,可广泛用于玉米种质材料和新品种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田间抗性鉴定及抗性材料筛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 轮枝镰孢 接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轮枝镰孢菌毒素粗提液对玉米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春元 邢小萍 韩卫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9期158-161,192,共5页
为建立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利用拟轮枝镰孢菌毒素抗性筛选的试验方法,制备拟轮枝镰孢菌毒素粗提液,测定不同稀释倍数毒素粗提液对2个玉米杂交种和4个玉米自交系处理4和6d后的种子发芽抑制率、胚根生长抑制率以及幼苗致萎效果,分析不同抗... 为建立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利用拟轮枝镰孢菌毒素抗性筛选的试验方法,制备拟轮枝镰孢菌毒素粗提液,测定不同稀释倍数毒素粗提液对2个玉米杂交种和4个玉米自交系处理4和6d后的种子发芽抑制率、胚根生长抑制率以及幼苗致萎效果,分析不同抗性玉米种质、毒素稀释倍数和处理时间对玉米种子发芽、胚根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易感杂交种豫玉22与抗性杂交种农大108的种子发芽抑制率和胚根生长抑制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处理后4、6d时,前者的种子发芽抑制率、胚根生长抑制率分别比后者高7.2%、11.3%、12.7%、11.8%。在对玉米杂交种幼苗致萎蔫试验中,用稀释2倍和5倍的毒素粗提液处理,豫玉22与农大108杂交种幼苗间的萎蔫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拟轮枝镰孢菌毒素粗提液对不同抗性玉米种质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为利用拟轮枝镰孢菌毒素粗提液对玉米品种进行苗枯病抗性鉴定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苗枯病 轮枝镰孢 毒素粗提液 发芽率 胚根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抗性基因的挖掘 被引量:6
14
作者 闻竞 沈彦岐 +7 位作者 韩四平 邢跃先 张叶 王梓钰 李世界 杨小红 郝东云 张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03-1311,共9页
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真菌性病害,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玉米育种上应用的大多数自交系缺少对穗腐病的抗性。玉米穗腐病抗性位点的挖掘和抗病基因的克隆,对玉米穗腐病的遗传改良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全基因... 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真菌性病害,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玉米育种上应用的大多数自交系缺少对穗腐病的抗性。玉米穗腐病抗性位点的挖掘和抗病基因的克隆,对玉米穗腐病的遗传改良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进行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抗性位点的挖掘并初步确定候选基因。抗病自交系法A和感病自交系掖81162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人工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后7 d两个自交系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0,761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5个与穗腐病抗性显著相关的SNP,这些SNP分布在1号和9号染色体上。通过比对B73 RefGen_v3并注释,发现SNP位点附近涉及的基因包括酰基激活酶1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磷酸酶2C 48、镁转运蛋白、受体蛋白激酶CRINKLY4和锌指CCCH域蛋白19。将在转录组测序中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和全基因组选择中关联到的基因进行比对,发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关联到的锌指CCCH域蛋白19同时也是转录组测序中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表明锌指CCCH域蛋白19可能与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的抗性相关。本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抗病基因的克隆和玉米的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遗传资源,而且能为玉米和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机理的解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轮枝镰孢 穗腐病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玉米穗腐镰孢菌种类鉴定及拟轮枝镰孢菌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晓鸯 马周杰 +4 位作者 盖晓彤 汪浩德 姚远 孙艳秋 高增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42,共7页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种类及拟轮枝镰孢菌的多样性,于2015~2016年在东北4个省30个区县进行玉米穗腐病样品的采集,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镰孢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并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0株拟轮枝镰孢...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种类及拟轮枝镰孢菌的多样性,于2015~2016年在东北4个省30个区县进行玉米穗腐病样品的采集,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镰孢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并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0株拟轮枝镰孢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获得的122株镰孢菌分离物中鉴定出包括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亚粘团镰孢菌和拟轮枝镰孢菌共4个种,其分离频率分别为4.92%、7.38%、10.66%和77.05%。从区域分布来看,拟轮枝镰孢菌的分布最广,在所有采样县区均有分布。在30个县区采集的玉米穗腐病样品中,有7个县区分离到亚粘团镰孢菌,有5个县区分离到层出镰孢菌,有2个县区分离到禾谷镰孢菌,分别占采集县区样本的23.33%、16.67%和6.67%,说明拟轮枝镰孢菌是东北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菌。ISSR-PCR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45条清晰条带,其中27条为多态性条带,不同引物对供试菌株扩增的条带数不同,引物842扩增的条带最多,引物873扩增的条带最少,多态性条带的比例分别是66.7%和5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5~1.00,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97时,供试菌株被全部分开。拟轮枝镰孢菌ISSR类群的划分与其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种类鉴定 多样性 轮枝镰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质抗拟轮枝镰孢与禾谷镰孢穗腐病鉴定及抗性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夏玉生 郭成 +3 位作者 温胜慧 孙素丽 朱振东 段灿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71,共11页
穗腐病是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畜健康。选育和利用优良的抗穗腐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穗腐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利用花丝通道注射法,在北京昌平和海南三亚2个试验点,对34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拟轮枝... 穗腐病是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畜健康。选育和利用优良的抗穗腐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穗腐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利用花丝通道注射法,在北京昌平和海南三亚2个试验点,对34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拟轮枝镰孢与禾谷镰孢穗腐病的鉴定与评价。综合分析2个试验点的抗性鉴定数据表明,对拟轮枝镰孢穗腐病表现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材料分别为1、43、106、147和49份,占总鉴定材料的0.3%、12.4%、30.6%、42.5%和14.2%;对禾谷镰孢穗腐病表现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材料分别为10、32、55、79和170份,占比分别为2.9%、9.3%、15.9%、22.8%和49.1%。对2种镰孢穗腐病同时表现中抗以上水平的种质共45份,其中1份(15-TL-1224)高抗2种穗腐病、2份(PT351-1、18-QTL-25)对禾谷镰孢和拟轮枝镰孢穗腐病表现高抗和抗病,18-QTL-04、18-YJY-18、18-YJY-02、18-HDY-14种质同时表现抗病,是难得的抗穗腐病资源。对上述45份抗病种质和144份感病材料进行的2种穗腐病抗性相关性分析表明,45份抗病种质对2种穗腐病的抗性相关系数为0.24,144份感病材料对2种穗腐病抗性的相关性系数为-0.16。40对多态性SSR引物对其中41份抗性材料中扩增出18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100.00%,平均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7556、7.6923,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6596、1.445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26,变幅为0.0513~1.0000。通过UPGMA聚类分析,41份抗病材料被划分为7个类群,分别是美国现代杂交种中B群种质(PB)、兰卡斯特(Lan)、未知类群、美国现代杂交种中A群种质(PA)、旅大红骨(LRC)、衣阿华坚秆综合种(BSSS)和塘四平头(TSPT),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PA类群和PB类群包含的抗病种质最多。研究结果将为玉米穗腐病抗病育种中抗源的选择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质 轮枝镰孢穗腐病 禾谷镰穗腐病 抗性鉴定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抑制轮枝镰孢菌的鼠李糖乳杆菌的筛选及其在玉米防霉中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诚 逄晓阳 +7 位作者 吕加平 刘骞 芦晶 张书文 依胜男 郝莉雨 许晓曦 冷友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87-93,共7页
本研究以轮枝镰孢菌JF-5-1(Fusarium verticillium)为指示菌,对实验室保存的132株乳酸菌进行抑菌筛查,并对该菌株产生的抑霉菌物质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17株乳酸菌展现了良好的抑制轮枝镰孢菌特性,对轮枝镰孢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 本研究以轮枝镰孢菌JF-5-1(Fusarium verticillium)为指示菌,对实验室保存的132株乳酸菌进行抑菌筛查,并对该菌株产生的抑霉菌物质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17株乳酸菌展现了良好的抑制轮枝镰孢菌特性,对轮枝镰孢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为91号菌株,经过16S rDNA鉴定其为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菌株上清液对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不敏感,且热稳定性较好,热处理并未改变抑菌性。当pH=5时,抑菌率急速下降为25.0%,当pH大于等于5.5时,91号菌株抑菌活性全部丧失。故初步推测该抑菌物质可能为有机酸,其最小抑菌浓度为8.0 mg/mL。本研究筛选出来的乳酸菌应用在玉米等粮食防霉中,其可抑制轮枝镰孢菌对粮食的侵染且绿色安全,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抑霉菌 轮枝镰孢 鼠李糖乳杆菌 筛选 抑菌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轮枝镰孢二氢乳清酸氧化酶对伏马毒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绍宽 刘静 +4 位作者 赵楠 庞民好 唐博文 赵斌 刘颖超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5-103,共9页
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产生的伏马毒素是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严重降低玉米品质,威胁食品安全。DHOD基因编码二氢乳清酸氧化酶(DHOD),主要通过参与生命体中的嘧啶合成途径来影响机体的... 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产生的伏马毒素是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严重降低玉米品质,威胁食品安全。DHOD基因编码二氢乳清酸氧化酶(DHOD),主要通过参与生命体中的嘧啶合成途径来影响机体的DNA、RNA合成,进而调控次生物质代谢等过程。为明确DHOD基因在拟轮枝镰孢伏马毒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首先分析拟轮枝镰孢DHOD的系统发育关系,然后通过同源重组法创制拟轮枝镰孢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拟轮枝镰孢野生型与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伏马毒素产生量的差异,并利用RT-qPCR技术分析DHOD基因及伏马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系统发育分析及序列同源比对结果表明,DHOD基因在镰孢菌中较保守;PCR和RT-qPCR分析表明,采用同源重组法获得了拟轮枝镰孢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HPLC分析显示,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的毒素产量较野生型显著下降88.32%~93.56%;RT-qPCR检测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中fum1、fum6、fum8和fum13基因表达量较野生型均显著下降。综上所述,拟轮枝镰孢中DHOD基因表达量与伏马毒素的产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枝镰孢 二氢乳清酸氧化酶 伏马毒素 同源重组 基因表达 玉米穗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甜、糯玉米自交系对拟轮枝镰孢菌穗粒腐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颖雄 王慧 +5 位作者 靳林朋 关媛 孙萍东 卫季辉 郑洪建 林金元 《上海农业学报》 2021年第5期12-19,共8页
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对鲜食甜、糯玉米穗粒腐病样品中致病菌拟轮枝镰孢菌进行分离鉴定。针对37份不同来源的鲜食甜、糯玉米自交系种质材料,采用针刺注射果穗接种法进行人工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并对其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 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对鲜食甜、糯玉米穗粒腐病样品中致病菌拟轮枝镰孢菌进行分离鉴定。针对37份不同来源的鲜食甜、糯玉米自交系种质材料,采用针刺注射果穗接种法进行人工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并对其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鲜食玉米自交系种质的抗病性差异较大,Hw53、Hw71、Hw175、Ht219和Ht253共5份自交系对拟轮枝镰孢菌表现为高抗,而Hw61、Hw144、Hw145等10份自交系对该致病菌表现为高感。在22份糯玉米自交系种质中,对拟轮枝镰孢菌表现感病的种质有8份,占参试糯玉米自交系种质总数的36.36%;在15份甜玉米自交系种质中,对拟轮枝镰孢菌表现感病的种质有7份,占参试甜玉米自交系种质总数的46.67%,甜玉米相对糯玉米更易感染穗粒腐病。该研究结果可为鲜食甜、糯玉米穗粒腐病的综合绿色防治及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穗粒腐病 轮枝镰孢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内部拟轮枝镰孢菌抗性的QTL定位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培培 周子键 +2 位作者 赫可伟 宋云霞 吴建宇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106,共6页
为探究玉米种子内部对拟轮枝镰孢菌的抗性,利用由抗病自交系BT-1与感病自交系N6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进行4个环境的联合QTL分析.结果表明,6个控制种子内部对拟轮枝镰孢菌抗性的QTL分布在第1、3、4、9、10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介于1.32%~7... 为探究玉米种子内部对拟轮枝镰孢菌的抗性,利用由抗病自交系BT-1与感病自交系N6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进行4个环境的联合QTL分析.结果表明,6个控制种子内部对拟轮枝镰孢菌抗性的QTL分布在第1、3、4、9、10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介于1.32%~7.62%.其中,表型贡献率最高的QTL qSIR3-1位于第3染色体,解释7.62%的表型贡献率,抗病效应来自于抗病亲本BT-1.6个QTL中的1个与已知种子外部抗性QTL一致,表明玉米种子内部对拟轮枝镰孢菌的抗性是独立的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轮枝镰孢 种子内部抗性 QTL 表型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