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cry1Ac基因抗虫水稻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于妍 李志辉 +6 位作者 王志鑫 张先舟 张伟 檀建新 束长龙 张杰 张永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6-91,共6页
为了方便快速地检测转cry1Ac基因抗虫水稻的转基因成分,本研究以转cry1Ac基因水稻‘华恢1号’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针对人工改造的cry1Ac晶体蛋白毒素基因的6个区段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在65℃条件下,利用链置换... 为了方便快速地检测转cry1Ac基因抗虫水稻的转基因成分,本研究以转cry1Ac基因水稻‘华恢1号’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针对人工改造的cry1Ac晶体蛋白毒素基因的6个区段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在65℃条件下,利用链置换DNA聚合酶等温扩增1h,分别通过荧光显色和凝胶电泳完成对转基因作物的检测工作,同时对2种转基因作物和5种非转基因作物进行LAMP检测以检验该方法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该LAMP方法能有效地检测含有cry1Ac的转基因作物,检测结果与常规PCR方法结果一致,灵敏度是PCR方法的10倍,达到0.01%,并且具有高特异性,表明该检测方法适合转cry1Ac基因抗虫作物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cry1ac基因抗虫水稻 环介导等温扩增 基因作物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Ac1基因抗虫水稻和非转基因亲本的主要营养成分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瑞芳 白建江 +3 位作者 方军 曾威 李刚夑 朴钟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8-330,共3页
秀水134-Bt是以秀水134为受体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导入抗虫基因cry1Ac1获得的转基因纯合品系。对转cry1Ac1抗虫基因水稻秀水134-Bt与其原亲本秀水134稻米的关键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包括对水分、脂肪、粗灰分、粗蛋... 秀水134-Bt是以秀水134为受体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导入抗虫基因cry1Ac1获得的转基因纯合品系。对转cry1Ac1抗虫基因水稻秀水134-Bt与其原亲本秀水134稻米的关键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包括对水分、脂肪、粗灰分、粗蛋白、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测定分析等。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秀水134-Bt与非转基因亲本秀水134非常相似,在关键性营养成分上差异不明显。表明在水稻遗传转化操作过程中,T-DNA插入并未明显改变原亲本的上述品质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水稻 cry1ac1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Cry1 Ab/Ac抗虫转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 被引量:6
3
作者 葛敏 张体付 +2 位作者 王华 陶跃之 赵涵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4-258,共5页
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效地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从而加快了优良基因定向聚合的进程,然而遗传转化率低及转基因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H99为材料,将Ac/Ds双元表达载体(包含抗虫Cry1 Ab... 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效地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从而加快了优良基因定向聚合的进程,然而遗传转化率低及转基因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H99为材料,将Ac/Ds双元表达载体(包含抗虫Cry1 Ab/Ac基因和gfp报告基因等)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由110粒玉米幼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获得28株抗性转基因植株。经PCR及RT-PCR的验证结果显示,其中8株为含有Cry1 Ab/Ac目的基因且该基因有效表达的阳性植株,转化效率达7%。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所获得的玉米转基因植株为今后剔除抗生素筛选标记,从而获得安全的玉米抗虫新种质提供了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因 ac/Ds座系统 cry1 Ab/ac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生长及抗氧化-解毒酶系统对水体中转Cry1Ab/Ac基因水稻残遗物的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孙远东 刘雨芳 +7 位作者 李菲 肖璐 谭树华 桂芳艳 莫书银 孙丽川 刘文海 戈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101,共7页
在泥鳅养殖水体中添加稻秆粉模拟水稻残遗物生境,研究了泥鳅生长和肝胰脏抗氧化酶(SOD、CAT)与解毒酶(GST)活性对转Cry1Ab/Ac基因水稻‘华恢1号’(HH1)的响应。设计以HH1稻秆粉10 mg·L?1、50 mg·L?1、100 mg·L?1和200 mg... 在泥鳅养殖水体中添加稻秆粉模拟水稻残遗物生境,研究了泥鳅生长和肝胰脏抗氧化酶(SOD、CAT)与解毒酶(GST)活性对转Cry1Ab/Ac基因水稻‘华恢1号’(HH1)的响应。设计以HH1稻秆粉10 mg·L?1、50 mg·L?1、100 mg·L?1和200 mg·L?1 4个梯度浓度处理泥鳅为试验组,以非转Bt基因水稻‘明恢63’(MH63)稻秆粉处理组为阴性对照,不加稻秆粉的基础饲养组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在4种稻秆粉浓度下,HH1组与MH63对照组泥鳅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内脏系数及SOD、CAT和GST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比较,稻秆粉浓度升高对泥鳅生长的抑制逐渐增强,当浓度达到200 mg·L?1时,HH1组和MH63对照组泥鳅的特定生长率、内脏系数与CAT活性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低含量的转融合基因Cry1Ab/Ac水稻HH1稻秆粉对泥鳅的生长与生理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HH1和MH63稻秆粉均使泥鳅的生长和生理酶活性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养殖水体中浓度较高的悬浮稻秆粉妨碍了泥鳅的呼吸和滤食,及稻秆粉的分解降低了水体p H和溶氧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cry1Ab/ac基因水稻 水稻残遗物 泥鳅 生长 氧化酶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C基因抗虫水稻吉生粳3号外源基因整合分析与品系特异性检测 被引量:5
5
作者 金永梅 马瑞 +1 位作者 于志晶 林秀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2,共7页
利用染色体步移方法分离获得转cry1C基因抗虫水稻吉生粳3号外源基因旁侧序列及其水稻基因组中的插入位点,并建立了吉生粳3号品系特异性PCR检测方法。通过对吉生粳3号外源基因左、右边界旁侧序列分别与水稻基因组序列和T-DNA序列的比对... 利用染色体步移方法分离获得转cry1C基因抗虫水稻吉生粳3号外源基因旁侧序列及其水稻基因组中的插入位点,并建立了吉生粳3号品系特异性PCR检测方法。通过对吉生粳3号外源基因左、右边界旁侧序列分别与水稻基因组序列和T-DNA序列的比对分析确定其插入位点,发现T-DNA在水稻基因组(日本晴)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间区2790685-2790589位点(GenBank登记号:NC_029257.1)。根据T-DNA插入位点,在插入位点两侧基因组区域和T-DNA左边界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吉生粳3号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方法,为吉生粳3号的身份识别提供了准确、快速的检测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cry1C基因水稻 旁侧序列 插入位点 事件特异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Bt-799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尹俊琦 武奉慈 +1 位作者 周琳 宋新元 《生物安全学报》 2017年第2期159-167,共9页
【目的】安全评价是转基因品种研发的重要保障,为明确转基因玉米Bt-799在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的安全性,并为其在吉林春玉米区种植提供安全保证,开展了转基因玉米Bt-799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方法】综合利用直接观察法... 【目的】安全评价是转基因品种研发的重要保障,为明确转基因玉米Bt-799在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的安全性,并为其在吉林春玉米区种植提供安全保证,开展了转基因玉米Bt-799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方法】综合利用直接观察法和地面陷阱法,以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参数以及主要种群动态作为评价指标,系统研究转基因玉米Bt-799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转基因玉米Bt-799较之对应的非转基因对照郑58在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参数、主要种群动态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转Cry1Ac基因玉米Bt-799在吉林省种植,不会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造成显著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cry1ac基因玉米 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对转Cry1Ac基因棉的抗性遗传及AFLP标记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晓梅 沈晋良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9-274,共6页
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转Cry1Ac基因棉选育抗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对Bt毒素Cry1Ac的抗性遗传方式为不完全隐性,其回交后代(BC)用40μg.ml-1Cry1Ac的饲料饲喂5 d后,存活虫数∶死亡虫数的比例为1∶1(X2<X20.05)... 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转Cry1Ac基因棉选育抗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对Bt毒素Cry1Ac的抗性遗传方式为不完全隐性,其回交后代(BC)用40μg.ml-1Cry1Ac的饲料饲喂5 d后,存活虫数∶死亡虫数的比例为1∶1(X2<X20.05);BtR与AFLP标记EaaMcta02连锁,位于第2条连锁群上EaaMcta02和EaaMcta03两个标记之间,遗传图距分别为10.40 cM和13.90 cM。本研究结果将为制定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治理方案提供一个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 转cry1ac基因 性遗传 AFLP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与非转基因棉生物学特性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兴华 田绍仁 +3 位作者 张天玉 李捷 杨兆光 乔艳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12-16,共5页
以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为观察品种,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为对照品种,进行了棉花生育性状、产量性状等的比较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相比,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棉在成铃至吐絮期株高增长显著(超速6.6~9.1 cm);... 以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为观察品种,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为对照品种,进行了棉花生育性状、产量性状等的比较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相比,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棉在成铃至吐絮期株高增长显著(超速6.6~9.1 cm);在盛铃期之前成铃变缓极显著(少10.7个铃);花铃期至盛铃期果枝层生成慢显著(少1层);果枝角度变大极显著(大2.1°);主茎节距拉长极显著(长0.6 cm);叶色加深显著;衣分率降低极显著(低1.7%);籽指升高极显著(高1.77 g);纤维整齐度指数升高显著(高1.325%);纺纱均匀指数增加显著(增7.5);籽棉、皮棉、霜前籽棉、霜前皮棉均减产极显著。初步评价: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棉的生育性状、产量性状较差,纤维纺纱性状较好,推广种植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价除草剂基因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1ac基因 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基因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田间种群Bt毒素Cry1Ac抗性基因频率的估算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海燕 杨亦桦 +2 位作者 武淑文 杨亚军 吴益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0,共6页
采用改进的F1筛查法检测了2005年采自华北地区的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櫣bner)田间种群对Bt毒素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2005年从河南安阳和河北沧县转Bt基因抗虫棉上采集二代棉铃虫卵,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2龄幼虫,用1μg/cm2的... 采用改进的F1筛查法检测了2005年采自华北地区的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櫣bner)田间种群对Bt毒素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2005年从河南安阳和河北沧县转Bt基因抗虫棉上采集二代棉铃虫卵,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2龄幼虫,用1μg/cm2的Cry1Ac活化毒素进行初筛,将初筛存活成虫与室内筛选的GYBT抗性品系成虫进行单对杂交,并用区分剂量(2·5μg/cm2)对F1代进行检测。经检测,2005年河南安阳棉铃虫种群和河北沧县棉铃虫种群对Cry1Ac抗性基因频率基本一致,分别为1·4×10-3和1·5×10-3。用毒素涂表法测定了2004、2005年采自河南安阳、河北高阳、河北沧县、新疆阿克苏和新疆沙湾棉铃虫田间种群对Cry1Ac活化毒素的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华北棉区与新疆内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差异(<8倍)。总体上,我国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Cry1Ac还未产生明显抗性,抗性基因频率处于正常水平。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风险依然存在,需要尽快启动全国性的早期抗性检测和预警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 BT基因 Bt长内毒素 cry1ac 性等位基因 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sck+cry1Ac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及二化螟绒茧蜂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姜永厚 傅强 +3 位作者 程家安 祝增荣 蒋明星 张志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4-560,共7页
在实验室研究了转sck+cry1Ac基因水稻(MSB)对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生长、存活以及经寄主对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chilonis(Munakata)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连续取食转sck+cry1Ac基因水稻的二化螟,体重下降、死亡率上升,从第2天... 在实验室研究了转sck+cry1Ac基因水稻(MSB)对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生长、存活以及经寄主对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chilonis(Munakata)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连续取食转sck+cry1Ac基因水稻的二化螟,体重下降、死亡率上升,从第2天开始,其体重显著低于取食明恢86的对照组;从第6天开始,死亡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二化螟取食MSB36h后移至对照水稻上继续取食3、6、9、12天后,死亡率与对照差异都不显著;但体重均低于对照,其中第3天的体重差异达显著水平。二化螟绒茧蜂分别以取食MSB一定时间的3、4、5龄二化螟幼虫为寄主时,寄生率均低于以对照组,其中对4龄幼虫的寄生率差异显著;结茧率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寄生在取食MSB的5龄二化螟幼虫体内的蜂、蛹期显著长于对照,而所结茧的茧长显著短于对照;但卵-幼虫历期、每茧块茧数、羽化率、雌性率、成蜂寿命和前翅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转sck+cry1Ac基因水稻不仅对二化螟生长和存活有显著影响,而且可经寄主二化螟影响到二化螟绒茧蜂的一些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k+cry1ac基因水稻 二化螟 二化螟绒茧蜂 存活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抗虫水稻的GUS和PCR辅助选择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平钟 宁素华 +6 位作者 向跃武 张志雄 钟万芳 吴洁 阎文昭 张志勇 何俊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报道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克螟稻 1号 (Ts 9)与非转基因恢复系川恢 94 9、H97810 17及保持系 2 12B等杂交F3 代的GUS和PCR检测。GUS检测的结果 ,Ts 9与非转基因川恢 94 9、H97810 17杂交F3 代有较多的GUS阳性植株。GUS阴性植株与阳性... 报道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克螟稻 1号 (Ts 9)与非转基因恢复系川恢 94 9、H97810 17及保持系 2 12B等杂交F3 代的GUS和PCR检测。GUS检测的结果 ,Ts 9与非转基因川恢 94 9、H97810 17杂交F3 代有较多的GUS阳性植株。GUS阴性植株与阳性植株的分离比约为 2∶1。用设计合成的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的结果 ,大部分GUS检测呈阳性的植株及一个保持系 2 12B与Ts 9杂交F3 代植株获得了大小约 12 0 0bp的PCR产物 ,即cryIA (b)基因片段。试验结果表明PCR是比GUS叶片染色法更为灵敏、准确、方便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水稻 GUS PCR 螟稻1 苏云金杆菌 晶体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回交转育培育黄淮稻区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柳絮 王文英 +3 位作者 李军 吴丹妮 徐仅婷 姚方印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1期38-41,45,共5页
利用黄淮稻区主栽品种圣稻13、圣稻15、镇稻88为受体亲本,选择以籼稻明恢63为背景的转基因抗虫材料TT51(cry1Ab/1Ac)、T2A-1(cry2A)、T1C-19(cry1C)和以粳稻中花11为背景的转基因抗虫材料RJ-5(cry1C)为供体,分别进行杂交和多代回交。每... 利用黄淮稻区主栽品种圣稻13、圣稻15、镇稻88为受体亲本,选择以籼稻明恢63为背景的转基因抗虫材料TT51(cry1Ab/1Ac)、T2A-1(cry2A)、T1C-19(cry1C)和以粳稻中花11为背景的转基因抗虫材料RJ-5(cry1C)为供体,分别进行杂交和多代回交。每一世代后代单株,通过涂抹Basta抗性筛选,结合PCR鉴定跟踪抗虫目的基因以及田间抗虫性鉴定、农艺性状选择,培育出来源于TT51带有cry1Ab/1Ac基因的抗虫稳定株系3个,来源于T2A-1带有cry2A基因的稳定株系2个,来源于T1C-19带有cry1C基因的稳定株系3个,来源于RJ-5带有cry1C基因的抗虫稳定株系2个。这些株系于田间均表现出很好的抗虫性状和优质丰产性状,为黄淮稻区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水稻 回交 Basta PCR检测 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宋亚娜 苏军 +3 位作者 陈睿 林智敏 林艳 王锋 《生物安全学报》 2011年第3期243-248,共6页
【背景】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体组成的改变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转化产生影响,转基因作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其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连续3a种植2种转cry1Ac/cpti双价抗虫基... 【背景】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体组成的改变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转化产生影响,转基因作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其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连续3a种植2种转cry1Ac/cpti双价抗虫基因水稻后,土壤酶活性和养分有效性等土壤质量性状的变化。【结果】在水稻各生育期内,除齐穗期转基因稻科丰8号(GM1)田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P<0.05)高于其受体非转基因稻明恢86(CK1)外,转基因稻GM1、GM2(Ⅱ优科丰8号)的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与对应非转基因稻CK1、CK2(Ⅱ优明恢86)间均无显著差异。同时,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pH、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指标在GM1和CK1或GM2和CK2间也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连续3a种植转cry1Ac/cpti双价抗虫基因水稻并未改变稻田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及其相关土壤酶活性,即短期内种植转cry1Ac/cpti双价抗虫基因水稻不会影响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状况。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转基因水稻的生态风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虫转Bt基因水稻外源转基因成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永 兰青阔 +2 位作者 赵新 朱珠 程奕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7-10,共4页
以转基因Bt水稻品种科丰6号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针对cry1Ac晶体蛋白毒素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利用一种链置换DNA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在65℃保温30m... 以转基因Bt水稻品种科丰6号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针对cry1Ac晶体蛋白毒素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利用一种链置换DNA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在65℃保温30min,通过荧光显色完成对转基因检测工作。结果显示,该LAMP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cry1Ac基因,其最低定性检测限是传统PCR方法的10倍。本研究建立的针对转基因水稻cry1Ac基因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稳定性,结果可靠,非常适合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基因水稻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水稻矮秆突变体与其亲本子粒品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海瑞 沈希宏 +6 位作者 陈文岳 忻雅 吴殿星 张明龙 沈圣泉 包劲松 舒庆尧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15,共5页
对转cry1Ab基因抗虫水稻矮秆突变体与原亲本秀水11的稻米理化特性和关键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等RVA谱特征值上两者有显著差异,而在外观与碾磨品质性状、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淀粉粘滞特性的崩解... 对转cry1Ab基因抗虫水稻矮秆突变体与原亲本秀水11的稻米理化特性和关键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等RVA谱特征值上两者有显著差异,而在外观与碾磨品质性状、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淀粉粘滞特性的崩解值、消减值等淀粉食用品质方面基本相同,在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矿物质和氨基酸等关键营养成分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蒸煮后的矮秆突变体米粒中未检测到Cry1Ab杀虫蛋白。本研究表明该矮秆突变体的子粒品质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化,是可以安全利用的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水稻 矮秆突变体 淀粉特性 营养成分 基因水稻 子粒品质 亲本 cry1AB基因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淀粉粘滞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 Ac/cpti基因水稻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宋亚娜 苏军 +1 位作者 林艳 王锋 《生物安全学报》 2012年第1期67-73,共7页
【背景】氨氧化细菌是驱动硝化作用的关键微生物,其群落多样性变化对土壤氮素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体组成的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DG... 【背景】氨氧化细菌是驱动硝化作用的关键微生物,其群落多样性变化对土壤氮素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体组成的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DGGE(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荧光定量PCR,分析了种植转cry1 Ac/cpti双价抗虫基因水稻第3、4年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变化。【结果】水稻各生育期(分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内,转cry1 Ac/cpti基因杂交稻Ⅱ优科丰8号(GM)的土壤氨氧化细菌16S rRNA基因群落组成、多样性指数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杂交稻Ⅱ优明恢86(CK)间均没有显著差异;以DGGE条带为基础的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的冗余分析(RDA)显示,GM和CK的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只与水稻生育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2和0.018);同时,水稻各生育期内土壤氨氧化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在GM和CK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均随水稻生长而变化且在齐穗期达到最高(P<0.05)。【结论与意义】稻田土壤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组成与丰度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但在转cry1 Ac/cpti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间没有显著差异,即一定时期内种植转cry1 Ac/cpti抗虫基因水稻不会影响土壤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组成和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cry1 ac/cpti基因水稻 氨氧化细菌 群落组成 群落丰度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抗性管理策略:“高剂量/避难所”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艳 黄大年 《中国稻米》 2001年第4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Bt基因水稻 性管理 “高剂量/避难所”策略 作用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Ab/cry1Ac基因玉米Cry1Ab/Cry1Ac融合蛋白表达及对亚洲玉米螟的室内杀虫效果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晓贝 白树雄 +3 位作者 王振营 王月琴 王勤英 何康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01-1206,共6页
【目的】室内抗螟性评价是转Bt基因抗虫玉米研发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了转cry1Ab/cry1Ac基因玉米ZZM030心叶中Cry1Ab/Cry1Ac融合杀虫蛋白的表达量;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分别取食转基因玉... 【目的】室内抗螟性评价是转Bt基因抗虫玉米研发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了转cry1Ab/cry1Ac基因玉米ZZM030心叶中Cry1Ab/Cry1Ac融合杀虫蛋白的表达量;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分别取食转基因玉米ZZM030和非转基因玉米X249心叶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敏感品系ACB-BtS、Cry1Ab抗性品系ACB-AbR和Cry1Ac抗性品系ACB-AcR初孵幼虫的存活率。【结果】转基因抗虫玉米ZZM0304叶期和8叶期心叶中Cry1Ab/Cry1Ac融合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分别是10.62和2.94μg/g FW。敏感品系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取食转基因玉米ZZM030心叶2 d的存活率仅为23.6%,4 d后存活率为0,而取食非转基因对照玉米X249心叶4 d的存活率高达93.1%。Cry1Ab抗性品系和Cry1Ac抗性品系初孵幼虫取食转基因玉米ZZM030心叶6 d后的存活率分别为11.1%和12.5%,而取食非转基因玉米X249心叶6 d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1.9%和77.8%。【结论】转cry1Ab/cry1Ac基因玉米ZZM030心叶中高表达的Cry1Ab/Cry1Ac融合蛋白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具有极高的杀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转cry1Ab/cry1ac基因玉米 效果 蛋白表达量 室内生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抗虫基因优良籼型恢复系的获得及其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马炳田 李平 +1 位作者 朱祯 周开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用基因枪法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 (gna )转移到优良籼型杂交稻恢复系蜀恢 5 2 7中 ,通过 PCR、PCR- South-ern blotting和 Southern blotting等分子方法检测证明 ,外源基因已稳定遗传到转基因第三代 (T2 )。转基因第一代植株 (T0 )在... 用基因枪法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 (gna )转移到优良籼型杂交稻恢复系蜀恢 5 2 7中 ,通过 PCR、PCR- South-ern blotting和 Southern blotting等分子方法检测证明 ,外源基因已稳定遗传到转基因第三代 (T2 )。转基因第一代植株 (T0 )在株高和结实率上与相应的组培、种子实生苗植株相比 ,发生明显的不可遗传的变异。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 ,转基因植株恢复到与对照植株一致。还讨论了 DNA微量提取法在转基因后代筛选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优良籼型恢复系 外源基因 遗传稳定性 基因水稻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 DNA微量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抗虫基因三系优良保持系的获得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炳田 王玲霞 +2 位作者 李平 朱祯 周开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5,共6页
以质粒pBUSCK HPT作抗虫基因供体 ,优良籼型保持系D6 2B为受体 ,采用基因枪转化法 ,获得了转抗虫基因sck的植株。将转基因保持系与不育系D6 2A回交 ,获得转抗虫基因不育系。分子证据表明 ,外源基因能稳定转移到不育系中。蛋白活性测定显... 以质粒pBUSCK HPT作抗虫基因供体 ,优良籼型保持系D6 2B为受体 ,采用基因枪转化法 ,获得了转抗虫基因sck的植株。将转基因保持系与不育系D6 2A回交 ,获得转抗虫基因不育系。分子证据表明 ,外源基因能稳定转移到不育系中。蛋白活性测定显示 ,转基因在不育系中得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三系水稻 基因 籼型保持系 基因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