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结肠癌致重症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生辉 王琳 +3 位作者 邢雪花 李向璐 孙达统 邱纯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23,共3页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合,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的磷酸化,从而阻断信号级联反应。过度表达的EGFR参与肿瘤细...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合,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的磷酸化,从而阻断信号级联反应。过度表达的EGFR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转移等过程,EGFR在70%-80%的结直肠癌中高表达[2]。西妥昔单抗的使用提高了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OS和PFS,然而其不良反应亦不能忽视。有关西妥昔单抗致肺部不良反应的报道多为回顾性研究报道,缺乏大规模的数据研究报道。2017年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1例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使用西妥昔单抗治疗引发重症肺炎,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结肠癌 西妥昔单抗 文献复习 重症肺炎 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RECEPTOR 受体酪氨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必妥治疗转移性结肠癌个案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欣华 王亦素 王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32-132,共1页
爱必妥又名西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获得批准的靶向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IgG1单克隆抗体。它的作用机制是阻断EGFR,从而减少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的侵袭及降低发生转移的可能性。
关键词 转移性结肠癌 个案护理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治疗 西妥昔单抗 单克隆抗体 IGG1 靶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发生率和风险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笑林 李秋月 +2 位作者 周彦君 张金辉 梁涛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2934-2940,共7页
背景38.4%的结直肠癌患者死于非癌症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0.3%。靶向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并不少见,最突出的为高血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发生率和风险。... 背景38.4%的结直肠癌患者死于非癌症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0.3%。靶向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并不少见,最突出的为高血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发生率和风险。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有关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的单臂临床试验和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使用R 4.3.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涉及6项单臂临床试验、3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级别高血压和出血的发生率为35%(95%CI=0.25~0.45)和24%(95%CI=0.10~0.37)。在高级别事件中,高血压发生率为15%(95%CI=0.10~0.20),出血发生率为1%(95%CI=0~0.02),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95%CI=0.02~0.05),心脏疾病发生率为1%(95%CI=0~0.02)。呋喹替尼与全级别、高级别高血压及全级别出血的风险增加相关,RR分别为3.93(95%CI=2.95~5.24)、12.33(95%CI=5.31~28.63)及1.84(95%CI=1.36~2.50),但与高级别的出血(RR=1.06,95%CI=0.35~3.23)、血栓栓塞事件(RR=3.35,95%CI=0.89~12.55)及心脏疾病(RR=0.62,95%CI=0.18~2.14)无关。结论呋喹替尼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心血管毒性发生率和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但主要针对的是低级别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肠癌 呋喹替尼 心血管毒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转移性结直肠癌细胞通过分泌KLF4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对结直肠癌免疫逃逸的影响
4
作者 尚靖 路畅 +4 位作者 侯阳波 袁沁 李炜 王海静 陈进宝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6-1042,共7页
目的探讨高转移性结直肠癌细胞HCT116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对结直肠癌免疫逃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结直肠癌细胞条件培养基(CM)与佛波酯(PMA)诱导的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酶联免疫... 目的探讨高转移性结直肠癌细胞HCT116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对结直肠癌免疫逃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结直肠癌细胞条件培养基(CM)与佛波酯(PMA)诱导的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M2型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将CMM0、CMSW480-Mφ和CM_(HCT116-Mφ)与HCT116细胞共培养后,通过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同时将刺激后的HCT116细胞与人源T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HCT116细胞存活情况及上清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用Western blot、qPCR和ELISA检测SW480和HCT116细胞中Kruüppel样因子4(KLF4)表达差异;用KFL4抑制剂肯帕罗酮(Ken)预处理HCT116细胞后,将CM_(HCT116-Mφ)和CM_((HCT116+Ken)-Mφ)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qPCR、ELISA实验观察M2型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将CM_(HCT116-Mφ)和CM_((HCT116+Ken)-Mφ)与HCT116细胞共培养后,通过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M0型巨噬细胞在CM刺激后,HCT116-Mφ细胞中CD11b+CD206+细胞比例更高,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白细胞介素(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更高;相比于CMSW480-Mφ组,CM_(HCT116-Mφ)组的PD-L1蛋白表达水平更高;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CM_(HCT116-Mφ)组细胞存活最多,同时TNF-α和IFN-γ水平最低;加入Ken后,M2型巨噬细胞极化比例及标志物均降低。与CM_(HCT116-Mφ)组相比,CM_((HCT116+Ken)-Mφ)组HCT116细胞PD-L1表达下降。结论高转移性结直肠癌细胞通过分泌KLF4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结直肠癌细胞PD-L1表达,促进肿瘤免疫逃逸。该研究有望为提高临床免疫治疗效果提供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肠癌细胞 KLF4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免疫逃逸 PD-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黄胶囊辅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翁桢泓 罗玮 +5 位作者 李丽琳 孔庆豪 罗建华 谢应槟 蔡康余 陈筱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5-1010,共6页
目的探讨西黄胶囊辅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服用西黄胶囊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目的探讨西黄胶囊辅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服用西黄胶囊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毒副作用及免疫功能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疾病控制率(DCR)和生活质量改善率方面均显著超越对照组,而癌胚抗原(CEA)水平及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百分比、CD8^(+)/CD4^(+)T细胞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亚组分析发现基线生存质量评分(KPS)≤80、CD8^(+)/CD4^(+)T细胞比值高及HMGB1含量高的患者在观察组中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升高,而KPS≤80、CD8^(+)/CD4^(+)T细胞比值低及CEA、IL-2含量高的IVB期患者在观察组中具有更显著的DCR。结论西黄胶囊辅助治疗对晚期结直肠癌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尤其是对于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获益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黄胶囊 转移肠癌 免疫功能 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RGL1通过激活CDC42/RAC1复合体上调运动型黏着斑组装促进结直肠癌转移
6
作者 翁诺舟 谭彬 +3 位作者 曾文涛 古家宇 翁炼基 郑克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1-1038,共8页
目的探究Ral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激活样因子1(RGL1)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析GEO数据库中RGL1在结直肠癌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中的表达差异。收集珠江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50例临床转移性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qPCR... 目的探究Ral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激活样因子1(RGL1)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析GEO数据库中RGL1在结直肠癌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中的表达差异。收集珠江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50例临床转移性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qPCR和免疫组化分析RGL1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体外构建稳定过表达和稳定干扰RGL1基因的细胞株,分别分组为:过表达对照组(veh)与过表达组(RGL1+),敲低对照组(shNC)与敲低组(shRGL1)。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过表达和干扰效率。Transwell实验体外验证细胞表型,明确RGL1对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小鼠盲肠原位种植肝转移模型验证动物表型,明确RGL1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细胞-基质黏附检测实验、免疫荧光实验验证RGL1与黏着斑形成的关系,免疫共沉淀实验探究RGL1与GTP酶活化的关系。结果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相比,RGL1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高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RGL1细胞中该基因上调(P<0.05),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强(P<0.05),小鼠出现结直肠癌肝转移;并且加速了结直肠癌细胞运动型黏着斑的组装(P<0.05),促进了运动型黏着斑的形成,上调CDC42/RAC1的活化态与RGL1的结合。结论RGL1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高表达,通过激活CDC42/RAC1复合体上调运动型黏着斑组装,从而促进结直肠癌转移。RGL1有望成为防治结直肠癌转移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L1 转移肠癌 运动型黏着斑 CDC42 RA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思蕾 莫文慧 +6 位作者 何霞 白妞妞 袁梦莹 李志敏 白义凤 张娇 刘浩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1-1258,共8页
结直肠癌是目前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由于早期结直肠癌具有症状隐匿的特点,多数患者初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对于IV期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手术辅以放化疗治疗mCRC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随着近年来... 结直肠癌是目前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由于早期结直肠癌具有症状隐匿的特点,多数患者初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对于IV期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手术辅以放化疗治疗mCRC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随着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已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提高部分mCRC患者尤其是错配修复缺陷/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患者的疗效,并获得指南的推荐;但对于临床上占比达90%以上的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mCRC患者,应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效果差,但也有不同临床研究报道了部分该类型的mCRC能获得一定的受益。该文围绕PD-1/PD-L1抑制剂的抗肿瘤机制以及不同类型mCRC患者的PD-1/PD-L1抑制剂临床应用进展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探究PD-1/PD-L1抑制剂联合治疗的可行性,以期为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患者获益和优化PD-1/PD-L1抑制剂在mCRC治疗中的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PD-L1抑制剂 转移肠癌 抗肿瘤机制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AF V600E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进展
8
作者 孟令桦 潘利华 +2 位作者 李瑞东 孙力军(综述) 叶书成(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13,共5页
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中约8%~15%存在BRAF基因突变,V600E是BRAF最常见的突变形式。BRAF V600E突变型的mCRC患者预后差,初始标准化疗效果不佳,强烈治疗的效果有限,并且在初始治疗失败后,后续治疗疗效甚... 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中约8%~15%存在BRAF基因突变,V600E是BRAF最常见的突变形式。BRAF V600E突变型的mCRC患者预后差,初始标准化疗效果不佳,强烈治疗的效果有限,并且在初始治疗失败后,后续治疗疗效甚微,疾病进展迅速,患者总生存期短,这类患者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应寻找对于BRAF V600E突变型mCRC患者的更为有效治疗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BRAF V600E突变与mCRC患者预后及疗效预测方面的相关研究及治疗进展,以期为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肠癌 BRAF V600E 一线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许建江 刘涛 +2 位作者 王旭 马明礼 姜雷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120-1124,共5页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应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然而,大多数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会因出...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应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然而,大多数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会因出现继发性耐药而导致疾病进展,耐药是西妥昔单抗治疗中面临的严峻挑战。西妥昔单抗的耐药机制不仅与RAS/RAF/PIK3CA基因突变相关,还与PI3K/AKT/mTOR、Wnt/β-catenin、c-MET/HGF以及RAS-MAPK等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此外,HER2和MET扩增、微卫星不稳定、肿瘤代谢的改变及肿瘤微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患者对西妥昔单抗产生耐药。本文就西妥昔单抗治疗mCRC过程中耐药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克服西妥昔单抗耐药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肠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西妥昔单抗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结直肠癌中HER-2不同分类标准的判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洋 宋燕燕 +3 位作者 郭玉虹 刘岩雪 魏婷 孙燕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255-1260,共6页
目的:在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逐渐兴起的背景下,基于Hofmann标准与HERACLES标准,评估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中HER-2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 目的:在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逐渐兴起的背景下,基于Hofmann标准与HERACLES标准,评估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中HER-2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明确病理诊断的mCRC患者的转移灶(105例)及对应原发灶组织(70例),应用两种标准对HER-2进行三分类(HER-20、HER-2低表达和HER-2阳性)评估,比较两种标准的一致性及配对转移灶与原发灶的一致性,并分析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基于两种标准,mCRC转移灶中HER-2阳性率均为3.8%(4/105),原发灶中的HER-2阳性率分别为7.1%(5/70)和5.7%(4/70)。不论原发灶还是转移灶,Hofmann标准对HER-2低表达患者的检出率均高于HERACLES标准(28.6%vs.25.7%;20.0%vs.11.4%)。两种标准评估HER-2表达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8)。不论基于何种评价标准,原发灶和转移灶中HER-2表达存在差异性(差异率28.6%)。结论:本研究发现m CRC中HER-2阳性及HER-2低表达在转移灶与原发灶之间均存在差异性,建议临床可以同时检测以提高检出率。Hofmann标准对HER-2低表达患者检出率高于HERACLES标准,鉴于目前对于CRC中HER-2表达尚无统一判读标准,ADC药物的临床疗效与不同判读标准下HER-2表达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低表达 转移肠癌 Hofmann标准 HERACLES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转移性右半结肠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齐托雅 刘静 +3 位作者 刘云鹏 王日铭 曲秀娟 李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4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转移性右半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6例转移性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转移性右半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采用Kaplan... 目的探讨影响转移性右半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6例转移性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转移性右半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进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器官数目、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均与总生存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高水平NLR和CEA均是转移性右半结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联合检测CEA和NLR对转移性右半结肠癌患者生存的预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治疗前NLR和CEA水平可作为转移性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可协助临床医生预测患者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结肠癌 癌胚抗原 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过继性免疫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21
12
作者 尹良伟 王苏平 +8 位作者 张利 王颖 纪军 王贺双 郭旭 王晓虹 马舒贝 杜晓红 马海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7-224,共8页
目的:研究DC-CIK(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过继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mCRC患者,4... 目的:研究DC-CIK(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过继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mCRC患者,40例行DC-CIK治疗联合化疗(联合组),40例行单纯化疗(化疗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疗效、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结果:共完成了160周期DC-CIK治疗,联合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显著变化(P>0.05),化疗组治疗后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3周期治疗后CD4+T细胞中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化疗组治疗后IFN-γ、IL-2、TNF-α水平著下降,且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总有效率(response rate,RR)未见明显差异(37.5%vs 22.5%,P>0.05);联合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明显高于化疗组(77.5%vs 50.0%,P<0.05)。联合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及Ⅲ~Ⅳ度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17.5%vs 42.5%,5.0%vs 25.0;均P<0.05),其他相关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联合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较化疗组患者长(6.5个月vs 4.5个月,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躯体功能、情绪方面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且明显好于化疗组(P<0.05)。结论:DC-CIK过继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以明显改善mCRC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总体疗效,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无进展生存,改善mCRC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IK 过继免疫治疗 转移肠癌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二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子仪 张文 +1 位作者 朱悦茗 殷晓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67-669,共3页
背景与目的:晚期和(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是癌症死亡的第二位主要原因。以前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标准方案是氟尿嘧啶(5-FU)联合亚叶酸钙(LV),其有效率可达23%左右。20世纪90年代,几个三期临床研究证实了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伊立替康... 背景与目的:晚期和(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是癌症死亡的第二位主要原因。以前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标准方案是氟尿嘧啶(5-FU)联合亚叶酸钙(LV),其有效率可达23%左右。20世纪90年代,几个三期临床研究证实了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伊立替康(开普拓,CPT-11)联合FU-LV(FOLFIRI)方案治疗结直肠癌疗效显著。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伊立替康联合5-FU和LV组成的二线化疗方案,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的中国人群中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远期生存情况、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组患者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经5-FU,LV以及奥沙利铂等药物一线化疗失败后的患者24例,行CPT-11联合5-FU/LV的持续静脉滴注的两周治疗方案,患者至少接受6个疗程以上。按照WHO实体瘤近期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全组24例均可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完全缓解(CR)为0(0/24),部分缓解(PR)5例(5/24),有效率达20%;稳定(SD)17例(17/24),进展(PD)2例(2/2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6个月(6—24个月),中位生存期10.7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厌食,白细胞减少,脱发,延迟性腹泻,多为Ⅰ/Ⅱ度。Ⅲ/Ⅳ度不良反应10例,其中腹泻合并白细胞伴发热5例。结论:伊立替康联合5-FU和LV为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的二线方案,不良反应能控制,可供临床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转移肠癌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武晓楠 赵赟博 +4 位作者 伍建宇 丁丽 艾斌 李琳 周美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1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5例应用贝伐单抗剂量为5mg/kg,每两周用药1次;4例为10mg/kg,每两周用药1次;2例为15mg/kg,每3周用药1次。应用贝伐...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1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5例应用贝伐单抗剂量为5mg/kg,每两周用药1次;4例为10mg/kg,每两周用药1次;2例为15mg/kg,每3周用药1次。应用贝伐单抗的同时联合应用卡培他滨单药化疗,剂量为2000mg/(m2·d),共14d,每21天重复。结果 5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5例稳定,1例进展。疾病控制率为90.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个月,中位总生存15个月。与贝伐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2级高血压(27.3%),1到2级蛋白尿(36.4%),其他不良反应有口腔黏膜炎、乏力、皮下出血等。无严重出血和血栓形成以及其他3到4级的不良反应。与卡培他滨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手足综合征(54.6%)、腹泻(27.3%)、中性粒细胞减少(18.2%)。结论贝伐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近期疗效肯定,但停药后维持时间较短。总体不良反应轻,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单抗 卡培他滨 转移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与K-ras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庄荣源 刘天舒 +4 位作者 周宇红 金文 崔越宏 陈勇 王志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43-946,共4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不断应用,预测其治疗疗效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旨在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表达状态(野生型或突变型)及其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背景与目的:随着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不断应用,预测其治疗疗效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旨在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表达状态(野生型或突变型)及其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2008年6月期间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27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法检测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表达状态。分析K-ras基因表达状态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27例患者中,K-ras野生型15例(55.6%),K-ras突变型12例(44.4%)。在K-ras野生型中,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总有效率(ORR)为66.7%,其中CR2例(13.3%),PR8例(5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8个月。在K-ras突变型中,总有效率为25.0%,PR3例(25.0%),中位PFS4个月。在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明显优于K-ras突变型患者。结论:K-ras野生型是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良好的预测指标。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前明确患者的K-ras基因状态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肠癌 西妥昔单抗 联合化疗 K-ras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妥昔单抗联合mIFL治疗15例奥沙利铂耐药性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梅 王薇 +2 位作者 李永梅 冯丹 王雅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mIFL治疗15例奥沙利铂耐药性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的奥沙利铂治疗无效或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西妥昔单抗首剂400mg/m^2,第1周,随后每周1次250mg/m^2,3周为一疗程,西...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mIFL治疗15例奥沙利铂耐药性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的奥沙利铂治疗无效或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西妥昔单抗首剂400mg/m^2,第1周,随后每周1次250mg/m^2,3周为一疗程,西妥昔单抗先于化疗药物使用,均联合mIFL方案治疗。结果:CR2例,PR3例,SD6例,PD4例,RR为33.33%,DCR为73.33%。TTP为3~48周,中位TTP17周。最常见的毒性反应为痤疮样皮疹、腹泻、恶心、呕吐。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mIFL治疗奥沙利铂耐药性转移性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总体疾病控制率,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可作为一线奥沙利铂治疗失败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推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妥昔单抗 奥沙利铂 转移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罗达联合草酸铂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1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耿丽 樊青霞 张浩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05-706,共2页
关键词 希罗达 联合用药 草酸铂 药物治疗 转移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结直肠癌肠梗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华君 晁储璋 陈松兰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6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5例转移性结直肠癌肠梗阻患者行支架置入治疗。130例支架置入成功(96.3%)。短期(<30d)相关并发症12例:再梗阻4例、移位3例、穿孔2例、直肠出血2例、肛门... 目的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5例转移性结直肠癌肠梗阻患者行支架置入治疗。130例支架置入成功(96.3%)。短期(<30d)相关并发症12例:再梗阻4例、移位3例、穿孔2例、直肠出血2例、肛门疼痛伴里急后重感1例;长期(≥30d)相关并发症27例:再梗阻17例、支架移位6例、穿孔4例。结果经积极对症治疗,12例早期并发症患者死亡2例,27例晚期并发症患者死亡12例。其余患者症状缓解生存至今。结论对支架置入后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采取更加细致的护理,尽早发现并发症发生的征象,配合医生积极对症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肠癌 支架置入术 姑息治疗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剂量伊立替康挽救治疗草酸铂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明 时建明 +1 位作者 余蓉 王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0-241,共2页
目的:对于那些FOLFOX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患者使用周剂量CPT-11联合5-FU/LV挽救化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入组患者共24例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经草酸铂及5-FU/LV治疗失败后,予CPT-1160mg/m2,LV100mg/m2,5-FU500mg/m2,每周1次... 目的:对于那些FOLFOX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患者使用周剂量CPT-11联合5-FU/LV挽救化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入组患者共24例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经草酸铂及5-FU/LV治疗失败后,予CPT-1160mg/m2,LV100mg/m2,5-FU500mg/m2,每周1次,连续3周,每4周重复为1个疗程,患者最多接受6个疗程。结果:全组病例均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PR为3例,SD为13例,有效率12.5%(95%可信区间3.3%~32.4%),疾病控制率66.7%(95%可信区间47.8%~85.6%),平均TTP为3.5个月(范围1.5~7.5个月)。结论:周剂量伊立替康联合5-FU/LV为草酸铂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挽救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轻微,疗效与FOLFIRI相当,适合于先前强烈化疗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联合化疗 转移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联合羟基喜树碱与氟尿嘧啶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宁四海 陈绍俊 +1 位作者 黄海欣 李桂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4-287,共4页
背景与目的:化疗可提高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含氟尿嘧啶的联合方案是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而其不良反应是化疗的限制性因素,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索新的方案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观察及比较两种常... 背景与目的:化疗可提高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含氟尿嘧啶的联合方案是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而其不良反应是化疗的限制性因素,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索新的方案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观察及比较两种常用化疗方案[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奥沙利铂(OXA)方案(HCPTOX)与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联合OXA方案(FOLFOX4)]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7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HCPTOX组与FOLFOX4组。HCPTOX组24例,给予HCPT6mg/m2,静脉滴注,第1~5天;OXA130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d为1个周期。FOLFOX4组23例,给予OXA85mg/m2,静脉滴注,第1天;LV200mg/m2,静脉滴注2h滴完后再给予5-FU400mg/m2,静脉推注,后续600mg/m2持续静脉滴注22h,第1、2天;每2周重复,4周为1个周期。两组均治疗2周期以上。按WHO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入组47例均可评价疗效,HCPTOX组有效率为50.0%,中位TTP7.8个月,MST13.1个月,FOLFOX4组有效率47.8%,中位TTP7.9个月,MST13.3个月。两组近期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比较,患者Ⅲ/Ⅳ级恶心、呕吐发生率以FOLFOX4组显著(P<0.05)。除腹泻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以FOLFOX4组稍高,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CPTOX方案与FOLFOX4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均能耐受。两组近期疗效相似,不良反应以HCPTOX组较易耐受,尤其对一般情况欠佳及老年患者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奥沙利铂 氟尿嘧啶/亚叶酸钙 转移肠癌 联合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