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53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转录因子AP-1活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刚 高璐 +5 位作者 郭献灵 浦浩 吕志强 蒲永东 吴孟超 卫立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8-401,406,共5页
目的研究p53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细胞恶变过程的影响,探讨p53功能缺失与细胞恶变的关系。方法使用p53特异性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和(或)人p53小RNA干扰质粒sip53抑制L02细胞p53的转录活性。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不同... 目的研究p53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细胞恶变过程的影响,探讨p53功能缺失与细胞恶变的关系。方法使用p53特异性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和(或)人p53小RNA干扰质粒sip53抑制L02细胞p53的转录活性。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浓度DEN对p53功能正常和缺失的L02细胞AP-1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检测不同DEN处理时间对p53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及PFT-α对AP-1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转录激活活性用相对荧光强度表示。结果应用PFT-α或转染sip53质粒24h后,p53的转录活性明显下降。单纯DEN处理后AP-1的相对荧光强度轻度上调,而DEN+PFT-α和DEN+sip53处理的细胞内AP-1相对荧光强度与单纯DEN处理组比较均有上调,呈现时间和浓度双重依赖性;在作用24h时点或DEN浓度为100ng/L时作用达高峰,随后回落。DEN处理后p53相对荧光强度明显上调,且存在时间依赖性,在24h达高峰,随后回落。DEN+PFT-α处理的细胞p53相对荧光强度在各时间点的变化不明显,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以PFT-α抑制p53功能后,L02细胞内AP-1的相对荧光强度上调,且此上调作用与PFT-α的作用时间相关。结论DEN刺激可上调L02细胞内p53的表达,后者可抑制细胞的恶性增殖。p53功能缺失可明显促进DEN诱导的L02细胞AP-1转录激活活性上调,提示p53是正常肝细胞抗恶变的重要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二乙基亚硝胺 基因 p53 转录因子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蜜蜂转录因子AP-1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郗学鹏 魏伟 +2 位作者 张卫星 王红芳 胥保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3-431,共9页
【目的】克隆获得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基因Acc AP-1序列,分析其在中华蜜蜂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以及不同非生物应激条件下的表达差异,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蜜蜂... 【目的】克隆获得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基因Acc AP-1序列,分析其在中华蜜蜂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以及不同非生物应激条件下的表达差异,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蜜蜂全组织cD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克隆获得中华蜜蜂转录因子AP-1基因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采用MEGA 5.2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中华蜜蜂转录因子AP-1与其他膜翅目昆虫同源AP-1蛋白系统发育树;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中华蜜蜂转录因子AP-1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1-6日龄幼虫、预蛹、白眼蛹、红眼蛹、褐眼蛹、1日龄成年工蜂和15日龄成年工蜂)以及15日龄成年工蜂不同组织(头、肌肉、表皮、中肠、直肠和毒腺)中的mRNA表达情况;将15日龄成年工蜂分别置于极端温度(4℃,16℃和44℃)下,以及饲喂含有农药(0.01 mL/L百草枯)和重金属(1 mg/mL Cd Cl2)的蔗糖溶液条件下,分析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了中华蜜蜂转录因子AP-1基因Acc AP-1(GenBank登录号:MF994311)开放阅读框(ORF)的序列,其长度为813 bp,编码27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30.24 kD,理论等电点为8.31。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在第7-137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Jun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在第195-255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b ZIP_Jun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以及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华蜜蜂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cc AP-1在各发育时期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在1日龄幼虫和15日龄成蜂期表达量最高;Acc AP-1在测试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P<0.05)。不同非生物应激条件下的表达量分析表明,4℃低温可以诱导Acc AP-1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16℃处理0.5~2 h可显著提高其表达量(P<0.05),2 h后表达量逐渐降低,而44℃处理时除了在15 min时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其余时间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饲喂含有百草枯的蔗糖溶液后,其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Cd Cl2处理诱导其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结果提示Acc AP-1基因可能参与中华蜜蜂机体抵抗外界环境压力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转录因子ap-1 基因克隆 基因功能 胁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感病毒PB1-F2蛋白通过激活ERK1/2激酶刺激AP-1转录因子的活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金新 于洪敏 +3 位作者 张茂林 段铭 李影 关振宏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81-685,共5页
为探索A型流感病毒PB1-F2蛋白对转录因子AP-1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PB1-F2蛋白的表达对AP-1转录活性的调控,利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B1-F2对c-Fos/AP-1的m RNA转录和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为探索A型流感病毒PB1-F2蛋白对转录因子AP-1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PB1-F2蛋白的表达对AP-1转录活性的调控,利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B1-F2对c-Fos/AP-1的m RNA转录和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以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U0126抑制ERK1/2的活性后,以验证PB1-F2调控AP-1是否通过ERK1/2激酶介导。结果显示:A549和293T细胞中表达PB1-F2蛋白后,AP-1的转录活性均显著升高,并且c-Fos/AP-1的m RNA转录水平呈现显著上调;过表达PB1-F2蛋白同样能够显著上调磷酸化ERK1/2水平;以U0126抑制ERK1/2激活后,PB1-F2上调AP-1转录活性的作用显著下降。本研究表明,流感病毒PB1-F2蛋白能够通过激活ERK1/2激酶诱导AP-1转录因子的活化,为进一步研究PB1-F2蛋白参与调控炎症反应的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流感病毒 PB1-F2蛋白 ERK1/2信号通路 ap-1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N1基因5′上游AP-1顺式调控元件在同型半胱氨酸诱导HUVECs EDN1基因转录中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段金虹 徐海珊 +7 位作者 戴顺龄 王小明 吴云清 张彦东 程锦轩 孙仁宇 李良 陈槐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65-1670,共6页
目的:探讨EDN1基因5′上游AP-1顺式调控元件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HUVECs EDN1基因转录中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探针DCF检测HUVECs内活性氧的含量;用RT-PCR法检测EDN1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c-jun/AP-1蛋白的表达;同时用... 目的:探讨EDN1基因5′上游AP-1顺式调控元件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HUVECs EDN1基因转录中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探针DCF检测HUVECs内活性氧的含量;用RT-PCR法检测EDN1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c-jun/AP-1蛋白的表达;同时用双抗夹心法测定HUVECs上清液中EDN1的分泌;利用重组质粒的瞬时转染技术观察了HUVECs的AP-1报告基因的活性。结果:Hcy能明显增加HUVECs ROS的生成,促进EDN1的分泌和提高EDN1mRNA的表达;瞬时转染分析实验结果显示Hcy能明显诱导质粒pGL3-EDN1-AP-1(-115/+135)荧光素酶的表达,但对质粒pGL3-EDN1-AP-1(-115/+135)的突变体pGL3-EDN1-AP-1MU(-115/+135)荧光素酶的基础表达及Hcy的诱导作用均明显降低。结论:推测Hcy可能改变HUVECs内的氧化还原状态,促进ROS的释放,激活核转录因子AP-1,通过EDN1基因中AP-1顺式作用元件调控该基因转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ap-1 高半胱氨酸 基因 ED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10基因对转录因子NF-κB、AP1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曹晓敏 庞战军 +1 位作者 全松 邢福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1-904,共4页
目的:研究F10基因对转录因子NF-κB、AP1活性的影响。方法:质脂体共转染F10基因和报道质粒NF-κB-Luc、AP1-Luc,通过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以确定F10基因对NF-κB和AP1转录活性的影响;提取各实验组不同时点细胞核蛋白,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 目的:研究F10基因对转录因子NF-κB、AP1活性的影响。方法:质脂体共转染F10基因和报道质粒NF-κB-Luc、AP1-Luc,通过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以确定F10基因对NF-κB和AP1转录活性的影响;提取各实验组不同时点细胞核蛋白,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AP1、NF-κB和DNA的结合活性。结果:F10基因瞬间转染A549细胞48h NF-κB-Luc和AP1-Luc荧光素酶的活性较其对照组分别下降0.3和上升2倍、AP1和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分别上升23%和下降49%。结论:F10基因上调AP1活性、下调NF-κB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胎 基因 F10 NF-ΚB 转录因子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转录因子AP1为靶的decoy核酸体内外抗肿瘤研究
6
作者 王雪根 叶青 +4 位作者 陈武领 冯莹 韦策 刘晖 欧阳平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31,共5页
合成了双链寡聚核苷酸———decoy核酸 ,其与靶转录因子AP 1有高亲和性 ,可进入细胞作为decoy顺式元件 ,通过抑制特异的转录因子和调控区域的结合 ,调控基因转录而改变基因的表达 .在体内外抗肿瘤试验中 ,decoy核酸有显著抑制肿瘤细胞... 合成了双链寡聚核苷酸———decoy核酸 ,其与靶转录因子AP 1有高亲和性 ,可进入细胞作为decoy顺式元件 ,通过抑制特异的转录因子和调控区域的结合 ,调控基因转录而改变基因的表达 .在体内外抗肿瘤试验中 ,decoy核酸有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ap-1 decoy核酸 肿瘤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皂苷对造血细胞AP-1家族转录调控蛋白NF-E2,c-jun和c-fos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高瑞兰 徐卫红 +2 位作者 陈小红 钱煦岱 吴超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6-19,共4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三七总皂苷 (PNS)对转录调控蛋白AP 1家族的主要成员NF E2、c jun和c fos转录因子的诱导作用 ,探讨PNS在造血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途径 ,选用人粒系HL 6 0、红系K5 6 2、巨核系CHRF 2 88和Meg 0 14个细胞株作靶细胞 ,经PNS刺... 为了进一步研究三七总皂苷 (PNS)对转录调控蛋白AP 1家族的主要成员NF E2、c jun和c fos转录因子的诱导作用 ,探讨PNS在造血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途径 ,选用人粒系HL 6 0、红系K5 6 2、巨核系CHRF 2 88和Meg 0 14个细胞株作靶细胞 ,经PNS刺激处理后提取细胞核蛋白 ,分别用人抗NF E2、c jun和c fos抗体与核蛋白作Wes ternblot杂交试验 ,并用3 2 P标记的具有与NF E2、c jun和c fos转录因子共同结合位点的AP 1双链寡核苷酸探针作电泳带移动阻滞试验 (EMSA)。结果表明 :①Westernblot显示PNS诱导HL 6 0 ,K5 6 2 ,CHRF 2 88和Meg 0 14株细胞的NF E2和c jun转录因子蛋白水平分别是未经处理细胞的 1.5 - 2 .5倍和 2 .0 - 3.0倍。诱导的c fos蛋白在K5 6 2 ,CHRF 2 88和Meg 0 13株细胞分别提高 2 .0 - 3.0倍 ,但HL 6 0细胞的c fos在PNS处理后无明显变化 ;②EMSA显示AP 1转录调控蛋白与DNA结合复合物的特异性条带 ,经PNS诱导后 4株细胞的AP 1蛋白与DNA复合物条带密度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细胞。结论 :PNS在造血细胞内对基因的转录调控涉及到AP 1家族转录因子成员NF E2、c jun和c fos,通过诱导这些转录因子量的增加 ,与特异性DNA促进子结合的活性增高而调控与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皂苷 造血细胞 ap-1家族转录因子 NF-E2 C-JUN C-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1在内毒素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在TNF-α表达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春穴 蒋建新 +1 位作者 单佑安 张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9-211,共3页
为观察内毒素刺激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中核转录因子AP 1活性的影响 ,探讨AP 1在LPS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表达TNF α中的基因调控作用 ,应用凝胶迁移阻滞技术(EMSA)检测LPS(Ecoli0 2 6∶B6)刺激大鼠AM核蛋白中AP 1的DNA结合活性的动... 为观察内毒素刺激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中核转录因子AP 1活性的影响 ,探讨AP 1在LPS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表达TNF α中的基因调控作用 ,应用凝胶迁移阻滞技术(EMSA)检测LPS(Ecoli0 2 6∶B6)刺激大鼠AM核蛋白中AP 1的DNA结合活性的动态变化 ;在LPS刺激前 12h ,应用转基因技术将AP 1的硫代寡核苷酸圈套 (S ODNdecoy)转入大鼠AM ,应用ELISA法观察AP 1硫代寡核苷酸圈套对LPS刺激大鼠AM表达TNF α的影响。结果发现 ,应用 10 0ng/mlLPS刺激大鼠AM 0 5h,AP 1即迅速出现活化并达到峰值 ,在 1h活性略有下降 ,3h活性又逐渐回升 ,5h、8h又迅速回落 ,AP 1的活化状态至少可以持续 8h ,且与LPS刺激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AP 1的S ODN圈套能明显抑制但不能完全阻断LPS诱导的TNF α表达。说明LPS刺激可使大鼠AM内AP 1活化 ,其在LPS介导的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AP 1在LPS诱导的大鼠AM表达TNF α中可能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但T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ap-1 内毒素类 肿瘤坏死因子 硫代寡核苷酸圈套 S-ODN 巨噬细胞 肺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衣原体感染和高脂血症对心肌细胞NF-kappa B和AP-1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冰生 董吁钢 李永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09-1712,共4页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高脂血症对心肌细胞炎症的影响。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肺炎衣原体感染或给予高脂饮食的C57BL/6J小鼠,观察NF-κB亚单位P50和c-Fos在小鼠心肌细胞中表达程度。结果:肺炎衣原体感染和高脂血症能引起心...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高脂血症对心肌细胞炎症的影响。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肺炎衣原体感染或给予高脂饮食的C57BL/6J小鼠,观察NF-κB亚单位P50和c-Fos在小鼠心肌细胞中表达程度。结果:肺炎衣原体感染和高脂血症能引起心肌细胞中P50和c-Fos的激活。对照组心肌细胞核中未见P50和c-Fos的表达,而3个实验组心肌细胞核中都有不同程度的P50和c-Fos表达。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P<0.01,在3个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高脂血症形成的早期,心肌细胞的炎症通路已被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原体 肺炎 高脂血症 心肌 NF-κB 转录因子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和核转录因子在慢性环孢素A肾毒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梅荣 金英顺 +7 位作者 金吉哲 崔镇花 金海峰 郑海兰 李锦姬 姜玉姬 金华 李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6-481,共6页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和核转录因子在慢性环孢素A(CsA)肾毒性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喂食低盐(0.05%钠盐)饲料下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橄榄油(1 mL·kg-1·d-1);毒性组给予皮下注射CsA(...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和核转录因子在慢性环孢素A(CsA)肾毒性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喂食低盐(0.05%钠盐)饲料下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橄榄油(1 mL·kg-1·d-1);毒性组给予皮下注射CsA(15 mg·kg-1·d-1)4周。通过观察炎性细胞浸润(ED-1)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比较两组大鼠的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采用RNA印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OPN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分析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核转录因子(NF-κB和AP-1)的结合活性和IκB蛋白的表达。结果毒性组大鼠表现为肾小管间质带状纤维化[(38.9±3.3)%/5 mm2vs(0±0)%/5 mm2,P<0.01]和大量ED-1阳性细胞浸润[(89±9)vs(7±2),P<0.01]。与对照组相比,毒性组大鼠OP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729±37)%vs(103±4)%,P<0.01],分布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其主要位于肾小管间质损伤部位;毒性组核转录因子NF-κB[(218±19)%vs(116±15)%,P<0.01]和AP-1[(735±225)%vs(101±4)%,P<0.01]结合活性增加,而IκB蛋白的表达减少[(9±7)%vs(105±7)%,P<0.01]。直线相关分析示OPN mRNA的表达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r=0.959,P<0.001)和核转录因子的结合活性呈正相相关(NF-κB:r=0.773,P<0.01;AP-1:r=0.619,P=0.01)。结论炎性介质OPN和核转录因子参与了慢性CsA肾毒性肾小管间质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环孢素A肾毒性 骨桥蛋白 NF—KB 转录因子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蛤(Cyclina sinensis)AP-1基因的克隆及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侵染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丁丹 潘宝平 +2 位作者 王玉梅 侯梓园 闫春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197,共6页
为了探究青蛤(Cyclina sinensis)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AP-1)在病原微生物侵染下的免疫防御应答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筛选、设计特异性引物并成功克隆得到青蛤AP-1基因的c DNA序列(Gen Bank注册号:KX840... 为了探究青蛤(Cyclina sinensis)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AP-1)在病原微生物侵染下的免疫防御应答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筛选、设计特异性引物并成功克隆得到青蛤AP-1基因的c DNA序列(Gen Bank注册号:KX840340),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AP-1基因全长1914bp,结构域全长195bp,编码65个氨基酸,开放阅读框全长825bp,编码274个氨基酸,存在一个保守的b ZIP功能域;是重要的转录因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的方法分析了Ap-1基因在青蛤5个组织中表达过程变化,结果表明:Ap-1基因在血淋巴、外套膜、肝脏、闭壳肌、腮等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在闭壳肌中次之,然后为鳃和外套膜,在肝脏中表达量最低,约为血淋巴的1/7。另外,我们还分析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侵染青蛤血淋巴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鳗弧菌侵染后,与对照组相比,青蛤血淋巴中的AP-1表达量明显升高,在24h时Ap-1基因表达量最大,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Ap-1基因在青蛤的免疫防御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AP-1在病原微生物侵染青蛤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转录因子(ap-1) 定量PCR 鳗弧菌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雌激素α-ZAL对oxLDL诱导人内皮细胞中ET-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段金虹 徐海珊 +5 位作者 戴顺龄 孙仁宇 吴云清 张彦东 胡绍毅 程锦轩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30-934,共5页
目的通过氧应激信号转导通路探讨植物雌激素αZAL对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ET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用荧光探针DCF检测内皮细胞活性氧的含量;采用RTPCR方法对ET1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运用WesternBlot法测定了ERK、pERK和cjun/AP... 目的通过氧应激信号转导通路探讨植物雌激素αZAL对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ET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用荧光探针DCF检测内皮细胞活性氧的含量;采用RTPCR方法对ET1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运用WesternBlot法测定了ERK、pERK和cjun/AP1蛋白的表达;同时测定了内皮细胞上清液中ET1的分泌的变化,利用瞬时转染技术观察了内皮细胞的AP1报告基因的活性。结果实验结果表明αZAL对oxLDL诱导的ET1的分泌有抑制作用(P<0.05),它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阻断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应激的产生;并能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AP1的激活(P<0.05)。结论研究发现αZAL可能是通过氧应激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进一步通过调节ET1基因上的核转录因子AP1结合位点来抑制oxLDL诱导内皮细胞的ET1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雌激素α—ZAL ET-1 氧应激 转录因子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γ分泌酶相关调控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美霞 刘剑刚 李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25-1227,共3页
随着我国逐渐步人老龄化社会,以记忆力减退及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且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医学界关于其发... 随着我国逐渐步人老龄化社会,以记忆力减退及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且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医学界关于其发病机制的假说较多,其中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B)级联学说的研究较为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淀粉样前体蛋白分泌酶类 早老素类 转录因子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