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桑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1
作者 吴敏 廖扬振 +3 位作者 皮继岚 刘尚煜 魏渊 欧阳臻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6,共10页
本研究在已有桑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以提高转化效率,为后续桑基因功能研究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首先分别从发根农杆菌种类、外植体类型、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五个方面对农杆菌介导的桑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 本研究在已有桑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以提高转化效率,为后续桑基因功能研究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首先分别从发根农杆菌种类、外植体类型、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五个方面对农杆菌介导的桑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再构建MaCYP90A-pBI121质粒转入农杆菌诱导发根以验证优化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桑遗传转化条件为:采用OD_(600)为0.6的农杆菌LBA9402菌液侵染预培养2 d的无菌桑苗真叶10 min,共培养时间为2 d。在此优化条件下,毛状根诱导率可达到84.51%。同时利用该体系将重组质粒MaCYP90A-pBI121转化至桑叶中,经荧光定量PCR分析,阳性转基因毛状根中MaCYP90A基因表达量为空白对照的39.97倍。综上,本研究成功对已有桑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毛状根诱导率相比优化前(30.21%)提高了1.8倍,可为后续桑基因功能研究、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解析以及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转化体系 发根农杆菌 毛状根诱导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小燕 欧阳欢 +1 位作者 廖子荣 张以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79-284,共6页
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如何构建科学、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农业科研院所整体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科研院所支撑产业、服务社会的重... 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如何构建科学、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农业科研院所整体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科研院所支撑产业、服务社会的重点工作之一。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探索其“十三五”以来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实践,通过梳理科技成果转化资源要素现状,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进展,总结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践成效,并提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点工程、着力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促进优势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强化开展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积极拓展政产学研合作活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国有资产管理加速科技开发、试点推进股权激励壮大科技产业、努力扩大科技开发渠道增加收入、努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宽松环境,有效创造科技价值,增强院所发展实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0项对策措施,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体系 构建 实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体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承照 董乐 +2 位作者 胡芳冰 刘蕾 王爱华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5期281-287,共7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以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生态需求无限性和多层级性同国家公园生态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实现平衡,生态韧性与交换价值理论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从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以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生态需求无限性和多层级性同国家公园生态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实现平衡,生态韧性与交换价值理论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从社会生态需求角度建立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产品分类体系,为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产品供需平衡的精准调控奠定了基础,以供定需,以需引供。特质性、时代性、公益性、可持续性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基本原则,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时间、空间、类型、层级等4个维度的特征,3类5级是其基本转化体系,随时空变化、资本投入不同而不同,物质类、精神类、知识类产品是体现国家公园特质的3类生态服务产品,公共性、准公共性与经营性是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产品的3个基本属性,空间梯度与转化效率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和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国家公园管控分区和功能分区合理性及其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产品 价值转化体系 空间梯度 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甘珊珊 王静毅 +1 位作者 程运江 刘菊华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7-24,共8页
香蕉(Musa spp.)高度不育和多倍体特性严重阻碍常规育种方法的应用,而香蕉遗传转化技术存在基因型依赖性强、转化效率偏低等问题。以贡蕉(Musa acuminata cv.Mas)多芽体为起始转化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介导... 香蕉(Musa spp.)高度不育和多倍体特性严重阻碍常规育种方法的应用,而香蕉遗传转化技术存在基因型依赖性强、转化效率偏低等问题。以贡蕉(Musa acuminata cv.Mas)多芽体为起始转化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介导转化,通过研究外植体转化状态、不同转化载体及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孵育时间、农杆菌菌液浓度、预培养时间、不同农杆菌菌株和共培养方式对香蕉遗传转化过程的影响,优化遗传转化条件,以期获得高效的香蕉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以贡蕉多芽体薄切片为外植体,黑暗条件下预培养1 d,使用以p CAMBIA1304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EHA105农杆菌制备侵染液时,AS孵育0~4 h,侵染液农杆菌OD600为0.4~0.6,侵染后将多芽体切片放置在固体MS培养基(添加200μmol/L AS)上进行共培养,再生植株转化效率较好。通过优化遗传转化体系的条件,提高香蕉遗传转化率,为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及精准定向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为香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遗传转化体系 多芽体 优化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柽柳再生和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瞬时转化TcSYP121基因功能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帅 靳芊芊 +2 位作者 殷楠 张国君 徐兴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3-833,共11页
【目的】建立柽柳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并分析瞬时转化柳树突触融合蛋白(TcSYP121)基因功能,为筛选柽柳分子抗性育种候选基因及盐碱土的改良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筛选最佳外植体、消毒处理、各阶段(初代、分化、增... 【目的】建立柽柳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并分析瞬时转化柳树突触融合蛋白(TcSYP121)基因功能,为筛选柽柳分子抗性育种候选基因及盐碱土的改良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筛选最佳外植体、消毒处理、各阶段(初代、分化、增殖和生根)的培养基类型及激素浓度建立柽柳再生体系;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影响转化体系的4个因素(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和农杆菌浓度);通过PCR扩增及电泳结果验证柽柳转化体系;瞬时转化TcSYP121基因获得过表达植株(OE)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植株(VI),进行表型观测、植物超氧阴离子染色液(NBT)和二氨基联苯胺法(DAB)染色并测定盐腺直径和盐腺密度、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TcSYP12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TcSYP121基因的功能。【结果】最优外植体为柽柳嫩茎段,最适宜次氯酸钠(NaClO)消毒浓度为5%,最佳消毒时间为5 min,最适合的初代培养基为MS培养基,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0mg/L6-BA+0.1mg/LNAA,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5mg/L6-BA+0.1mg/LIBA,最佳生根培养基是1/2MS+0.5mg/L IBA。转化体系中正交试验结果为最佳预培养时间是2 d,最佳侵染时间是5 min,最佳共培养时间是2 d,最佳农杆菌浓度OD600为0.8,抗生素头孢霉素(Cef)浓度为300 mg/L,卡那霉素(Kan)筛选压为30 mg/L。PCR扩增及电泳结果显示,利用该遗传转化体系可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瞬时转化TcSYP121基因柽柳的耐盐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盐胁迫下,VI和对照(CK)柽柳中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OE下降不显著(P>0.05);OE柽柳SOD和POD活性均高于VI与CK,且OE中Tc SYP12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于CK和VI。【结论】建立了柽柳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对柽柳进行瞬时转化获得过表达和沉默表达柽柳,证实TcSYP121基因能够提高柽柳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 转化体系 再生体系 TcSYP121基因 瞬时转化 耐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芋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6
作者 桂艳玲 张玉凤 +4 位作者 何逸宁 王延芝 朱强龙 黄英金 肖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5-1455,共11页
【目的】芋是典型的无性繁殖作物,遗传背景狭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困难。构建芋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可实现其性状的快速、精准改良,推动芋由传统育种向生物育种转变。【方法】以4份我国生产上种植面积广泛的多子芋品种为试材,首先剥取茎尖... 【目的】芋是典型的无性繁殖作物,遗传背景狭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困难。构建芋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可实现其性状的快速、精准改良,推动芋由传统育种向生物育种转变。【方法】以4份我国生产上种植面积广泛的多子芋品种为试材,首先剥取茎尖,在茎尖生长培养基上培养30 d,然后转移至愈伤诱导培养基,筛选出容易诱导出愈伤的品种,进一步优化激素配比,提高愈伤诱导率、增殖率、出芽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抽真空处理和黑暗处理分析其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筛选出‘赣芋2号’容易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琼脂粉6.5 g/L+NAA 0.1 mg/L+TDZ 2.0 mg/L,胚性愈伤诱导率为66.7%,增殖系数为4.6;分化培养基和成苗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琼脂粉6.5 g/L+NAA 0.5 mg/L+6-BA 1.0 mg/L,出芽率为72.2%;在-0.1 MPa真空下处理15 min及黑暗条件下培养7~15 d,芋蔗糖转运蛋白CeSUC3基因阳性率达到65.2%,阳性转化率达到5.0%。【结论】通过品种筛选,培养基优化、侵染条件和培养条件的改变,建立了一套基于农杆菌介导的稳定的多子芋遗传转化体系,为芋的生物育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转化体系 农杆菌介导 生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角苔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7
作者 黄丹 彭涛 +4 位作者 姜山 王顺莉 李旭强 马怀富 盛福源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7,共9页
本研究旨在筛选适用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的角苔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为今后研究早期陆生植物的进化提供理论基础。实验使用携带p CAMBIA1305.2质粒的农杆菌AGL1菌株对褐角苔(Folioceros fuciformis)外植体进行侵染,将潮霉素作为筛... 本研究旨在筛选适用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的角苔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为今后研究早期陆生植物的进化提供理论基础。实验使用携带p CAMBIA1305.2质粒的农杆菌AGL1菌株对褐角苔(Folioceros fuciformis)外植体进行侵染,将潮霉素作为筛选标记,通过比较外植体预培养时间、菌液OD值、菌液添加量、乙酰丁香酮(AS)浓度和共培养时间来构建该物种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褐角苔抗性植株筛选所用潮霉素的最适浓度为15 mg/L,预培养4 d的外植体侵染后状态最好。最佳侵染条件为共培养基中添加80μL OD600为0.8的农杆菌菌液,AS浓度为100μmol/L,共培养时间为3 d。通过潮霉素筛选、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染色鉴定获得转基因植株褐角苔。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角苔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角苔 外植体 农杆菌介导法 遗传转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冠白杨1号’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与抗虫基因转化
8
作者 王冬月 王如月 +2 位作者 孙茂桐 刘翠双 李际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9,共9页
‘窄冠白杨1号’(Populus leucopyramidalis 1)是一种冠形窄、耐盐碱的优良白杨派无性系。由于缺乏其遗传转化体系,因此无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该研究以‘窄冠白杨1号’为材料,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 ‘窄冠白杨1号’(Populus leucopyramidalis 1)是一种冠形窄、耐盐碱的优良白杨派无性系。由于缺乏其遗传转化体系,因此无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该研究以‘窄冠白杨1号’为材料,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较高的遗传转化效率。首先将组培苗继代培养不同时间段(35、45、55、65 d),分别取其3种组织(叶片、叶柄、茎段)以对比分化能力的强弱,确定了继代45 d后的叶片具有最强的分化能力,其增殖倍数为8.77。随后,使用继代45 d后的叶片作为遗传转化的材料,研究不同侵染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设立了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各3个梯度的正交试验,对这3个因素进行最佳水平筛选,通过PCR检测和GUS染色鉴定转基因株系。结果表明‘窄冠白杨1号’遗传转化体系的最佳组合为:菌液浓度OD600=0.4,侵染时间15 min,共培养时间2 d,在该组合下转化率最高可达54.23%。最后,利用该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转BtCry3Aa抗虫基因‘窄冠白杨1号’株系,证明该体系可以做为‘窄冠白杨1号’遗传改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冠白杨1号’ 遗传转化体系 BtCry3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花玉石籽石榴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9
作者 唐靖雯 王宁 +5 位作者 伍程程 王麒麟 丁文豪 葛伟强 郭宁 钱晶晶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21-2633,共13页
【目的】为更好地研究石榴的基因功能,以白花玉石籽石榴为试材,构建出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石榴遗传转化体系。【方法】在已有的石榴组织培养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筛选不同外植体和优化激素组合,获得石榴最佳再分化途径;探究农杆菌介导法中抗... 【目的】为更好地研究石榴的基因功能,以白花玉石籽石榴为试材,构建出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石榴遗传转化体系。【方法】在已有的石榴组织培养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筛选不同外植体和优化激素组合,获得石榴最佳再分化途径;探究农杆菌介导法中抗生素浓度、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抑菌剂浸洗时间对白花玉石籽石榴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终质量浓度为0.22 mg·L^(-1)6-BA和0.60 mg·L^(-1) IBA的WPM培养基能显著提高石榴外植体的再分化率,其中嫩茎分化率达96.30%±5.20%;50 mg·L^(-1)卡那霉素和200 mg·L^(-1)特美汀是筛选抗性芽的最佳质量浓度;白花玉石籽石榴遗传转化的最适组合为:预培养3 d、菌液OD600=0.8、侵染10 min、200 mg·L^(-1)特美汀浸洗15 min。最后,通过检测GFP荧光,验证上述遗传转化体系所获得的植株,阳性率为26.00%。【结论】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白花玉石籽石榴嫩茎遗传转化体系,为石榴基因功能验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再生途径优化 农杆菌介导法 遗传转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青菜(Brassica chinensis)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体系 被引量:25
10
作者 蔡小宁 佘建明 +3 位作者 朱祯 朱卫民 袁希汉 苏小俊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以青菜地方品种矮脚黄、苏州青的子叶、子叶柄、真叶为外植体,在改良MS培养基上离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2~20mg/LAgNO3可显著提高子叶不定芽诱导频率;添加0.1mg/LNAA和1~2mg/... 以青菜地方品种矮脚黄、苏州青的子叶、子叶柄、真叶为外植体,在改良MS培养基上离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2~20mg/LAgNO3可显著提高子叶不定芽诱导频率;添加0.1mg/LNAA和1~2mg/LCPPU既可提高不定芽诱导频率,又可获得较多数量的不定芽。用含CpTI基因和NPTII基因的农杆菌感染子叶,获得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再生植株。培养基中添加羧苄青霉素促进子叶再生不定芽,头孢霉素和卡那霉素则抑制子叶再生。卡那霉素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含卡那霉素10mg/L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菜 子叶 农杆菌介导法 基因转化体系 再生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试管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反义class Ⅰ patatin基因的导入(英文) 被引量:53
11
作者 司怀军 谢从华 柳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01-805,共5页
用两个马铃薯栽培品种“鄂马铃薯 3号”和“甘农薯 2号”的试管薯为供体材料 ,建立了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简单、快速和高效的遗传转化系统。在含有 75mg L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 ,2~ 3周可产生抗性芽 ,4~ 5周获得完整的转基因植株。筛... 用两个马铃薯栽培品种“鄂马铃薯 3号”和“甘农薯 2号”的试管薯为供体材料 ,建立了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简单、快速和高效的遗传转化系统。在含有 75mg L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 ,2~ 3周可产生抗性芽 ,4~ 5周获得完整的转基因植株。筛选出了试管薯遗传转化的优化条件 ,特别是在再生培养基中加入 2mg L玉米素 ,两个品种的转化频率分别高达 4 5 .5 %和 4 3.9%。周期短 (4~ 5周 )、一步培养和转化频率高 ,使该转化体系能够广泛用于马铃薯转基因的研究。用含有反义classⅠpatatin基因的表达载体pBSAP转化两个品种 ,共获得 12 0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PCR、PCR 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分析证明 ,此反义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并在转基因植株中正常转录。反义基因的表达导致部分转基因植株的试管结薯株率和单株结薯数降低。结果表明 ,该classⅠpatatin基因可能参与了块茎形成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介导 马铃薯 试管薯 遗传转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籼稻明恢86高效稳定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38
12
作者 苏军 胡昌泉 +3 位作者 翟红利 颜静宛 陈在杰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09-213,共5页
以籼稻恢复系明恢86为材料,探讨受体材料、愈伤代龄、预培养时间、筛选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农杆菌介导籼稻转化体系。转化技术参数如下,水稻花后15 d幼胚诱导的胚性愈伤(2~6代),作为转化受体材料,经4 d预培... 以籼稻恢复系明恢86为材料,探讨受体材料、愈伤代龄、预培养时间、筛选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农杆菌介导籼稻转化体系。转化技术参数如下,水稻花后15 d幼胚诱导的胚性愈伤(2~6代),作为转化受体材料,经4 d预培养,农杆菌侵染30 min,共培养3 d后,在30 mg·L-1潮霉素筛选出抗性愈伤,抗性愈伤经50 mg·L-1潮霉素筛选10~15 d后立即分化,幼胚的胚性愈伤转化频率可达6.98%,并且能够周年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介导 籼稻 恢复系 明恢86 转化体系 转化效率 受体材料 愈伤代龄 预培养时间 筛选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假俭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芳 王舟 +2 位作者 宗俊勤 刘建秀 佘建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4-192,共9页
以假俭草优良种质‘E126’为受体材料,以HPT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ZjDREB1基因。研究了转化体系中筛选剂和抑菌素对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绿苗分化的影响,以及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愈... 以假俭草优良种质‘E126’为受体材料,以HPT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ZjDREB1基因。研究了转化体系中筛选剂和抑菌素对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绿苗分化的影响,以及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筛选和再生苗筛选的最佳潮霉素浓度均为30 mg/L,头孢霉素作为抑菌素的最佳浓度为400 mg/L;菌液OD600值为0.3,侵染30 min,共培养3 d为最优转化条件。经PCR检测,初步获得10株转基因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俭草 农杆菌介导 ZjDREB1 遗传转化体系 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农杆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初步建立 被引量:7
14
作者 曹必好 雷建军 +1 位作者 宋洪元 秦耀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51,共4页
采用农杆菌导入法,探讨了影响芥菜农杆菌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优化了参数,初步建立了以MS+6 BA(2 0mg/L)+NAA(0 2mg/L)为分化培养基,预培养时间3或4d,共培养时间4d,农杆菌浓度D600nm为0 5,浸菌时间10min,筛选压Kan为25mg/L的遗传转化体系.
关键词 芥菜 农杆菌 遗传转化体系 参数 中国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被菊‘中国红’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15
作者 毛洪玉 周杨 +1 位作者 刘迪 贾红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2-677,共6页
为建立地被菊‘中国红’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以其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研究其对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影响,并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法对地被菊‘中国红’叶片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影响菊花转化的若干因素,建... 为建立地被菊‘中国红’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以其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研究其对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影响,并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法对地被菊‘中国红’叶片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影响菊花转化的若干因素,建立一套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地被菊‘中国红’在MS+2.0mg·L-16-BA+0.2mg·L-1NAA的培养基上获得了最高的不定芽分化率(89.6%);地被菊‘中国红’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0.3mg·L-1NAA,生根率达100%;其叶片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条件:OD600=0.6、农杆菌侵染时间为7min、共培养48h、延迟培养2d、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15mg·L-1、头孢霉素抑菌浓度为300mg·L-1。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菊花的基因工程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被菊 叶片 再生体系 遗传转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乔利仙 于新玲 +3 位作者 隋炯明 范乾程 孙世孟 王晶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44-1248,F0003,共6页
以花生胚小叶及其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通过评估外植体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优化花生遗传转化条件。结果表明,侵染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2-氮吗啉乙烷磺酸(MES)150mg/L或烟草提取物0.5ml/30ml有利于提高胚小叶外植... 以花生胚小叶及其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通过评估外植体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优化花生遗传转化条件。结果表明,侵染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2-氮吗啉乙烷磺酸(MES)150mg/L或烟草提取物0.5ml/30ml有利于提高胚小叶外植体GUS瞬时表达率;采用针刺法辅助农杆菌介导转化,其胚小叶外植体多点GUS瞬时表达率(29.1%)明显高于未针刺的对照(12.1%);利用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其多点GUS瞬时表达率高达70.1%。利用此优化体系进行花生遗传转化,获得的抗性苗2011年经嫁接、移栽于试验田,PCR检测获得了T0代转基因植株,2012年部分T1代植株也检测出目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 遗传转化体系 针刺法 胚小叶 愈伤组织 GUS瞬时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生黑麦草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麻冬梅 郭林娜 +2 位作者 金凤霞 李会文 许兴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7,共5页
以多年生黑麦草品种玲珑的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建立了适用于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组织培养体系,并对耐盐相关基因SOS1、SOS2、SOS3、CBL10和BAR基因进行转化。结果表明,以成熟种子作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的最佳培养基为MS+7mg/L 2,4-D+500... 以多年生黑麦草品种玲珑的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建立了适用于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组织培养体系,并对耐盐相关基因SOS1、SOS2、SOS3、CBL10和BAR基因进行转化。结果表明,以成熟种子作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的最佳培养基为MS+7mg/L 2,4-D+500mg/L水解酪蛋白,最佳分化培养基为2.0mg/L 6-BA+0.2mg/L 2,4-D;愈伤筛选和再生苗筛选的最佳除草剂浓度为5mg/L PPT;筛选出的最佳侵染时间为20min,共培养时间为2d,建立了多年生黑麦草有效的遗传转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黑麦草 遗传转化体系 农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良一号猕猴桃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18
作者 田宏现 苑平 +4 位作者 王曼玲 刘艺 李菁 夏新界 谭晓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85,共5页
为建立猕猴桃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平台并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猕猴桃,选用米良一号叶片和茎为外植体,通过优化培养基,建立了适合转化的高效再生系统,通过农杆菌介导将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成功转化米良一号,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介... 为建立猕猴桃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平台并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猕猴桃,选用米良一号叶片和茎为外植体,通过优化培养基,建立了适合转化的高效再生系统,通过农杆菌介导将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成功转化米良一号,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米良一号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TD培养基为合适的愈伤诱导培养基,诱导率达100%,愈伤经3次继代培养转入分化培养基,分化率为90%。共获得29株潮霉素抗性植株,随机挑选14株经PCR检测,其中10株检测到ACC氧化酶基因目的条带,阳性植株占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根癌农杆菌 转化体系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萝卜再生体系及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郑回勇 郑金贵 +2 位作者 许明 刘峰 赵伊英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37-241,共5页
胡萝卜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蔬菜 ,其丰富的营养成分、高β-胡萝卜素及鲜食特性 ,使之成为植物反应器的理想作物。本研究以栽培品种“新黑田五寸人参”为材料 ,研究了胡萝卜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得到了如下结论 ,愈伤诱导培养基及继... 胡萝卜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蔬菜 ,其丰富的营养成分、高β-胡萝卜素及鲜食特性 ,使之成为植物反应器的理想作物。本研究以栽培品种“新黑田五寸人参”为材料 ,研究了胡萝卜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得到了如下结论 ,愈伤诱导培养基及继代培养基为 B5附加 0 .5 mg/ L 2 ,4-D和 0 .5 mg/ L 6 -BA,最适于转化的外植体为弱光下萌发的 7~ 10天龄无菌苗之下胚轴 ,最适卡那霉素浓度为 10 0 mg/ L,添加低浓度的乙酰丁香酮 ( 2 5 μM)有利转化 ,抗性植株再生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再生体系 遗传转化体系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优良玉米自交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艳贞 魏松红 +2 位作者 胡汉桥 王军军 王罡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5-199,共5页
以杂交育种中广泛使用的优良玉米自交系340、4112为材料 ,用带有质粒pGBIL04(actin.Bt.35S .bar)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其幼胚及其初始愈伤组织 ,经PPT抗性筛选后分化再生植株。PCR分子检测初步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再生植株基因组中 ,... 以杂交育种中广泛使用的优良玉米自交系340、4112为材料 ,用带有质粒pGBIL04(actin.Bt.35S .bar)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其幼胚及其初始愈伤组织 ,经PPT抗性筛选后分化再生植株。PCR分子检测初步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再生植株基因组中 ,转化率为1.68 %~4.44%。本实验利用转化受体的抗性筛选频率对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 :比较适宜的感染液浓度为OD600=0.5;预培养有利于幼胚转化 ,预培养时间以刚刚诱导出新鲜稳定的初始愈伤为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介导 玉米 自交系 遗传转化体系 转基因 苏云金芽孢杆菌 预培养 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