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身份盗用信息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建设探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岩 许小雨 《征信》 2017年第1期41-43,共3页
分析近几年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典型案件及其对受害者在经济、精神及信用方面的损害,探讨信息主体信用情况修复困难或无法修复的内在原因。为加强身份盗用信息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建设,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身份盗用案件受理的主管部门;加强... 分析近几年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典型案件及其对受害者在经济、精神及信用方面的损害,探讨信息主体信用情况修复困难或无法修复的内在原因。为加强身份盗用信息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建设,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身份盗用案件受理的主管部门;加强对身份盗用的执法力度;利用网络平台,增设"身份盗用修复服务"模块或开发手机APP软件;完善不良信用信息修复渠道,提升信息主体维权意识;推动身份盗用类保险产品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盗用 信息主体 信用修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身份盗用恢复计划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2
作者 王蒙 《征信》 2016年第11期61-64,共4页
长期以来,美国身份盗用案件频发,为了防止身份盗用案件的不断增加,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向公众提供"一站式"网站帮助受害者免费获得个性化恢复计划。该计划通过快速申诉、个性化指导建议、全程跟踪... 长期以来,美国身份盗用案件频发,为了防止身份盗用案件的不断增加,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向公众提供"一站式"网站帮助受害者免费获得个性化恢复计划。该计划通过快速申诉、个性化指导建议、全程跟踪处理等服务,指引受害者消除身份盗用产生的影响,强化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效率,其做法对于我国应对不断增加的身份盗用案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盗用 恢复计划 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法教义学解构 被引量:12
3
作者 魏昌东 张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65,共10页
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属于侵犯"超个人法益"的犯罪。刑法设定该罪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家身份证件的公共信用,尽管身份证件及其信息涉及公民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的内容,且为特定公民专属享有,但刑法在对该罪的法益保... 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属于侵犯"超个人法益"的犯罪。刑法设定该罪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家身份证件的公共信用,尽管身份证件及其信息涉及公民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的内容,且为特定公民专属享有,但刑法在对该罪的法益保护性质定位上却并非个人法益,从而即使是身份证件的合法持有者亦不享有放弃法益保护的权利。本罪作为刑法中的"微罪",由法益定位与内容设定所决定,对本罪构成要件要素的解释宜坚守实质主义的立场,包括:对"依照国家规定"采限缩解释的方法;对"使用"做"提交或接受查验"、对"盗用"做"将他人身份证件做本人证件使用"的判定,同时对行为对象在满足身份信息条件的基础上,就颁发机关、适用范围做实质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虚假身份证件 盗用身份证件罪 信用 客观要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