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份性人格权初论 被引量:3
1
作者 黎桦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1,共7页
目前的人格权研究在《民法总则》颁布后仍片面地束缚于民法典的基本框架与制度体系,将人格权简单区分为一般性人格权和具体性人格权,忽视了在特别立法层面的身份性人格权。一般性人格权和具体性人格权的确立是"从身份到契约"... 目前的人格权研究在《民法总则》颁布后仍片面地束缚于民法典的基本框架与制度体系,将人格权简单区分为一般性人格权和具体性人格权,忽视了在特别立法层面的身份性人格权。一般性人格权和具体性人格权的确立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基于当下社会发展对弱势群体倾斜保护的需求,身份性人格权则呼吁从契约向"新身份"回归,通过保护弱势群体的单行立法对新身份及其人格权体系予以识别和保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弱势群体保护立法,但在理论层面上却斩断了这些立法与人格权的渊源。未来应重构人格权理论体系,实现人格权"二分法"向"三分法"的转变。将人格权立法的关注点不再仅局限于民法典的立法技术上,应回应身份性人格权的具体制度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人格权 具体人格权 身份性人格权 民法典 弱势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唐代之身份性复除
2
作者 罗林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z1期192-194,共3页
复除制度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经济上的反映.封建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历程,到唐朝已是顶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制度趋于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唐代的复除制度较之前代更为周密和完备.从其减免的类型看,可分为身份性复除和... 复除制度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经济上的反映.封建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历程,到唐朝已是顶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制度趋于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唐代的复除制度较之前代更为周密和完备.从其减免的类型看,可分为身份性复除和临时性复除,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此篇将着重对前者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身份性 复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 被引量:47
3
作者 吴小勇 杨红升 +1 位作者 程蕾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2-722,共11页
当意识到自己特定的身份时,个人往往在这个身份的框架内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身份凸显性指特定身份在社会情境中启动的可能性。相关研究者分别从人格,自我归类和社会建构的角度来认识身份凸显性,它与自我概念整合存在紧密关系。身份凸显... 当意识到自己特定的身份时,个人往往在这个身份的框架内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身份凸显性指特定身份在社会情境中启动的可能性。相关研究者分别从人格,自我归类和社会建构的角度来认识身份凸显性,它与自我概念整合存在紧密关系。身份凸显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身份承诺水平,情绪,群体规模和地位,以及情境中相关线索的优势水平。另外,阐述了几个抑制或干扰身份凸显性的策略:去类别化、再类别化和次类别化。未来研究需关注不同水平身份如何相互作用,自我概念整合,从社会构建的角度探索抑制或干扰身份凸显性的策略,以及跨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凸显 工作自我概念 自我归类 角色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同性恋大学生性身份认同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中杰 冯成亮 耿耀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20-625,共6页
目的:探讨男同性恋大学生的性身份认同框架,进一步完善同性恋性身份认同理论。方法:选取10位19~25岁的男同性恋大学生,他们在青春期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当前认同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有6年以上的同性恋恋爱史。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搜集资... 目的:探讨男同性恋大学生的性身份认同框架,进一步完善同性恋性身份认同理论。方法:选取10位19~25岁的男同性恋大学生,他们在青春期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当前认同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有6年以上的同性恋恋爱史。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搜集资料,并利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同性恋大学生的性身份认同经历了儿童期无意识的非典型性性别偏好和行为、青春期的同性情感困惑和探索、成人期的同性身份接受和认定3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时期都存在关键性事件,如青春期的同性性经验和性行为对同性恋个体所产生类似"印刻"效应的影响。结论:同性恋自我认同发展是以年龄为线索,以认同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为标志的一系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男同 身份认同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二元性及其返乡消费高可见性符号特征——基于城市异地务工青年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金晓彤 周爽 赵太阳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126,共11页
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异地务工青年进行了对比,以返乡消费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证调研分析,构建了身份二元性、社会融入感知、身份重构动机与高可见性返乡消费之间的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异地务工青... 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异地务工青年进行了对比,以返乡消费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证调研分析,构建了身份二元性、社会融入感知、身份重构动机与高可见性返乡消费之间的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异地务工青年相比,更倾向于高可见性返乡消费;新生代农民工比城市异地务工青年具有更高的身份二元性特征,并且通过身份重构动机来影响其高可见性返乡消费;社会融入感知在身份二元性与身份重构动机之间起调节作用。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科学理性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身份二元 身份重构动机 社会融入感知 高可见返乡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城乡居民身份二元性及灾区经济重建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天营 沈菊华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6-48,共3页
中国城乡居民身份二元性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谐发展及中国突破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对地震灾区来讲,在重塑灾后城乡经济社会的进程中,应从淡化城乡居民身份二元性角度、全方位对城乡居民实行公平直接救援和实施有... 中国城乡居民身份二元性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谐发展及中国突破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对地震灾区来讲,在重塑灾后城乡经济社会的进程中,应从淡化城乡居民身份二元性角度、全方位对城乡居民实行公平直接救援和实施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身份二元性的长期安置政策,以促进灾区城乡社会、经济重建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二元 经济重建 人口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印象更新的影响: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温芳芳 柯文琳 +4 位作者 何赛飞 佐斌 李兰心 马书瀚 王晶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61-1077,共17页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的印象评价,而且也提升了年轻人对自然外群体老年人的外显印象评价,但内隐印象评价的改变不明显;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群体身份变换性影响老年人的外显印象更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从群体身份变换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印象更新领域,而且为群际互动中的偏见消除提供了最简群体再分类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 老年人群体 印象更新 群体身份变换 共同内群体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人物的性身份流动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110,152-153,共6页
帕特利克·怀特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家、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怀特是一位同性恋作家,在当时主流文化的压制下,他在作品中对于性与性身份问题的表现较为隐晦,作品中人物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常常处于不稳定、不确定的流... 帕特利克·怀特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家、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怀特是一位同性恋作家,在当时主流文化的压制下,他在作品中对于性与性身份问题的表现较为隐晦,作品中人物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常常处于不稳定、不确定的流动状态。通过对于怀特作品中人物性身份的发掘,我们将得以了解其对人性方方面面深刻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文学 小说 身份 帕特利克·怀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同性恋身份认同量表的编制
9
作者 张爱迪 谭思敏 +1 位作者 杨国莉 严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2-628,共7页
目的:编制男同性恋身份认同量表(GIS),从社会关系视角测评我国男同性恋者的身份接纳状况,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基于文献回顾、深入访谈和两轮专家咨询,编制初始量表,在289名男同性恋者中初测,进行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外选... 目的:编制男同性恋身份认同量表(GIS),从社会关系视角测评我国男同性恋者的身份接纳状况,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基于文献回顾、深入访谈和两轮专家咨询,编制初始量表,在289名男同性恋者中初测,进行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外选取300名男同性恋者,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效标关联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选取其中40名间隔2周重测。采用内化恐同量表(IHS)、个体融入群体量表(ICS)为效标工具。结果:GIS共23个条目,包括自我接纳、同性情感关系认同、获得父母接纳、同性恋群体归属和获得异性恋群体接纳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3.8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满足要求(χ^(2)/df=2.51,CFI=0.92,TLI=0.90,RMSEA=0.07,SRMR=0.06);GIS总分与IHS得分呈负相关(r=-0.46,P<0.001),与ICS得分呈正相关(r=0.47,P<0.001)。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5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在0.72~0.88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1,5个因子的重测信度(ICC)在0.56~0.88之间。结论:本研究编制的男同性恋身份认同量表测评围绕社会关系的身份接纳状况,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同 身份认同 量表 效度 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回归过渡期香港文学的“混杂性”文化身份——以反映本土意识的香港小说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诗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2-49,共8页
"混杂性"是回归过渡期香港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身份特征。然而,当我们重新将"混杂性"放在香港文学场域进行考察时,却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暧昧不清的概念,隐含着认可西方文化价值标准,从而突显自身"主体性&qu... "混杂性"是回归过渡期香港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身份特征。然而,当我们重新将"混杂性"放在香港文学场域进行考察时,却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暧昧不清的概念,隐含着认可西方文化价值标准,从而突显自身"主体性"的策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过"夹缝"和"边缘"这两种视角潜在表达这一诉求。然而,这种做法并未有效实现这一诉求。与其思考如何逃离各种文化中心主义,还不如搁置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对抗,用中华文化价值标准作为重新思考研究"香港文学文化身份"的方法,将目光聚焦回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反省如何将百年以来的殖民历史经验融入作品当中,以此作为回归后香港文学能真正发出属于自己声音的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过渡期 “混杂”文化身份 本土意识 香港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特别性体系及其制度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天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114,共12页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并非营利法人或者非营利法人,而是一种《民法典》规定的独立法人类型。遵循法人分类的功能主义意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通过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特别性体系,确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的独立地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并非营利法人或者非营利法人,而是一种《民法典》规定的独立法人类型。遵循法人分类的功能主义意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通过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特别性体系,确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的独立地位。阐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体系,应当跳出既有的三种研究路径,即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与从具体到具体的研究路径,转向以人与财产为体系性要素的构建路径。人的特别性强调成员的身份性,财产的特别性强调集体财产的公有性,其他特别性则围绕此二元要素与治理机制的构建展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特别性体系的制度效应在于:一方面,型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制度的构造主线,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制度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界分三类涉农特别法人的制度功能,调试不同类型集体财产的经营管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特别体系 成员身份性 集体财产公有 制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模糊性情景下组织如何实现双元学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琼 杜义飞 王琪琦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50,共14页
移动互联时代,组织身份模糊性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新挑战。通过观察一家传统书店成长为新型文化空间的过程,探索了企业如何在身份模糊性情形下达成双元学习,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组织面临的身份模糊性主要表现为身份矛盾性和身份空泛... 移动互联时代,组织身份模糊性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新挑战。通过观察一家传统书店成长为新型文化空间的过程,探索了企业如何在身份模糊性情形下达成双元学习,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组织面临的身份模糊性主要表现为身份矛盾性和身份空泛性。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身份模糊性情形下实现双元学习包含两条路径:①身份矛盾性情景下需要组织进行多重诠释,从而包容探索-利用之间的冲突;②身份空泛性为组织进行情景构建保留了空间,通过关注探索-利用的关联性实现边界融合。基于组织身份的定义对身份模糊性的具体表现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刻画,构建了身份模糊性下的双元学习机制,可为新时期的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模糊 双元学习 多重诠释 情景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乡建与乡村“策略性”文化身份的构建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楠 单世联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47,共12页
重建乡村文化身份是当代艺术乡建的“根”与“魂”,而艺术乡建又是“接合”不同文化资源与要素的枢纽。尽管各乡建要素在重构乡村文化身份的目标上具有同一性,但其不同的内在逻辑及由此而来的复杂关系却是艺术乡建的实践难题之一。反思... 重建乡村文化身份是当代艺术乡建的“根”与“魂”,而艺术乡建又是“接合”不同文化资源与要素的枢纽。尽管各乡建要素在重构乡村文化身份的目标上具有同一性,但其不同的内在逻辑及由此而来的复杂关系却是艺术乡建的实践难题之一。反思艺术乡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得失,在地性、主体性和参与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三大问题域。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策略性身份”的论说在当代社会—文化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乡村文化身份是在当代实践中持续动态构建的、结合了怀旧和愿景的“策略性”身份,身份认同的主题是一种“策略性”的主体间性,涉及艺术家、基层政府和村民,他们在利益、目标和方法上相互竞争。其目标是村民在参与、互动与竞争中达成“策略性”文化认同。充分把握艺术乡建在构建乡村文化身份中的复杂关系,必须深入研究艺术乡建中具体的“接合”形式。鉴于去作品化、有限项目、文化产业作为“接合”路径是有限的,艺术乡建需要重构乡村审美生活和艺术趣味,在可持续性项目中积累文化内容,用乡土创意丰富文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策略身份 在地 主体 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的法理矛盾与纾解路径
14
作者 薛佳宝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5期133-139,共7页
官方身份无关原则是国际刑事司法衍生和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法律原则。与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豁免理论相反,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试图在法理上取消将个人行为归于国家、并将个人行为转移给国家的合法性。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在理论上面临着实... 官方身份无关原则是国际刑事司法衍生和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法律原则。与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豁免理论相反,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试图在法理上取消将个人行为归于国家、并将个人行为转移给国家的合法性。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在理论上面临着实体与程序、内容与形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张力,这在司法或外交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刑事司法追责与主权平等原则的碰撞,国际刑事司法管辖与豁免规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国内法对法律责任的程序限制。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不仅要克服上述冲突,还需要探究在中国相关国际法理论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国刑法中有管辖豁免及具有官方身份外国人的究责部分,制定我国专门的官员豁免法等,使该原则在克服上述主要法理矛盾的同时,提出具有可实践性的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方身份无关原则 国家豁免 刑事管辖豁免权 国家主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是这个叫卡希纳华的说书人——透视后殖民理论家的“身份政治”,或传播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翔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2,共6页
后殖民理论家具有复杂的血统身份,他们的理论意义与其复杂的身份密切相关。其本质上只是一种对于西方霸权的姿态性反抗,或策略性批判,目的是从边缘进入西方主流话语中心。而他们进入话语中心的过程就是被同化的过程。后殖民主义的理论... 后殖民理论家具有复杂的血统身份,他们的理论意义与其复杂的身份密切相关。其本质上只是一种对于西方霸权的姿态性反抗,或策略性批判,目的是从边缘进入西方主流话语中心。而他们进入话语中心的过程就是被同化的过程。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意义是西方话语的内部权力调整。后殖民理论家的特殊血统身份终究是一种身份政治。作为完备自足意义上的概念,后殖民主义者是否存在本身就存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希纳华 后殖民理论家 身份 身份性 身份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6
作者 吴小勇 黄希庭 +1 位作者 毕重增 苟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3,共6页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身份突出 身份确认 多重身份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裁判视野中的祭奠权:性质、行使与法律保护 被引量:21
17
作者 瞿灵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90,共9页
祭奠权属于法定权利之外的新型权利,其在性质上属于具有身份特征的人格权而非身份权。祭奠权主体不限于死者的近亲属,近亲属之外与死者生前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人,死者的直系非近亲属,以及死者子女的配偶或死者配偶的父母都属于祭奠权的... 祭奠权属于法定权利之外的新型权利,其在性质上属于具有身份特征的人格权而非身份权。祭奠权主体不限于死者的近亲属,近亲属之外与死者生前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人,死者的直系非近亲属,以及死者子女的配偶或死者配偶的父母都属于祭奠权的主体。祭奠权中对身份性要求较高的权益的行使具有顺位上的要求,其顺位应该以亲等为依据进行构建。现行民事立法实质上确立了对法定权利与非法定权利不同的保护模式,法律对法定权利的保护侧重的是力度,而对非法定权利的保护则侧重其密度。祭奠权在被上升为法定权利之前,不能够获得与法定权利同等的保护,只能够诉诸基本原则、一般条款等不确定概念,并借助自由裁量权和类型化的思维获得法律最低限度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奠权 新型权利 身份性人格权 权利顺位 法律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与治理——身份政治的发展与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马俊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基于民族认同的民族主义政治对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具有决定影响;对于亚国家层次多民族和族群政治身份的承认,促成了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20世纪下半期开始,身份政治的发展及政治治理对于身份政治诉求的有效应对,促进了西方自由主义... 基于民族认同的民族主义政治对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具有决定影响;对于亚国家层次多民族和族群政治身份的承认,促成了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20世纪下半期开始,身份政治的发展及政治治理对于身份政治诉求的有效应对,促进了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和治理理念、治理实践的发展。在近20年来,西方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接纳的移民数量大幅度增长,在西方国家经济增长不力的情况下,移民对于社会造成压力,出现了本土主义。在本次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中,曾经作为主流群体的英国人、美国白人群体,用选票实施了"本土主义的身份政治",笔者将其总结为"反应性身份政治",[1]即在其他族群身份政治的压力下,某些群体以身份政治进行族群边界的强化和自我利益的保护。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说明身份政治具有无限的变化发展可能,对于人类政治和共同体有着重大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精神共同体 身份政治 治理现代化 反应身份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购中合作目标互依性对上向信任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颜士梅 陈丽哲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9-176,共8页
文章基于社会身份理论,关注组织并购情境中领导和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对上向信任的影响作用。通过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ping对317份有效问卷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领导-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对员工上向信任有积极预测作用,且心理距离... 文章基于社会身份理论,关注组织并购情境中领导和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对上向信任的影响作用。通过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ping对317份有效问卷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领导-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对员工上向信任有积极预测作用,且心理距离在两者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同时,领导的组织身份凸显性作为领导组织身份特征的表征,负向调节了领导-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与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并购组织情境中信任的相关研究,细化了基于领导社会身份特征的研究,对于并购企业管理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身份理论 合作目标互依 心理距离 组织身份凸显 上向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翻译批评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冬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7-111,共5页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多有关注,但对同属于多主体参与的翻译批评活动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却鲜有提及,文章在论述翻译研究范式转变以及翻译研究主体间性转向的基础上,从翻译批评主体的多样性、翻译批评主体性、翻译批评...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多有关注,但对同属于多主体参与的翻译批评活动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却鲜有提及,文章在论述翻译研究范式转变以及翻译研究主体间性转向的基础上,从翻译批评主体的多样性、翻译批评主体性、翻译批评主体的身份间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 主体 身份 翻译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