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城区一次极端东南大风的形成机制——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 被引量:12
1
作者 汤浩 王旭 +1 位作者 储长江 孙鸣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9-1238,共10页
东南大风是乌鲁木齐城区独有的强灾害性天气,通过研究发现东南大风是天山峡谷特殊地形造成的大振幅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触发的强下坡风暴。针对2012年3月30日乌鲁木齐城区出现的近10 a最强的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过程,使用中尺度WRF模式... 东南大风是乌鲁木齐城区独有的强灾害性天气,通过研究发现东南大风是天山峡谷特殊地形造成的大振幅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触发的强下坡风暴。针对2012年3月30日乌鲁木齐城区出现的近10 a最强的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过程,使用中尺度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产品发现: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天山峡谷南端进入,一方面由于狭管效应在峡谷内300~400 m高度形成超低空急流;另一方面气流在进入峡谷过程中,因爬坡强迫抬升形成重力波。重力波在峡谷内与超低空急流发生耦合,在峡谷北端背风坡形成大曲率背风波,背风波的下沉运动引起动量下传,将超低空急流的能量输送到地面,形成水跃型下坡风暴即东南大风。在此过程中背风坡上空风向切变的临界层吸收上层波能量加强了超低空急流,对流层低层稳定层结对背风波的下沉运动起到加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空急流 重力波 下坡风暴 临界层 层结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急流激发的辽宁大暴雨观测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艳秋 袁子鹏 +1 位作者 黄阁 崔胜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8,I0008,共9页
应用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常规探空、卫星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8年7月31日夜间发生在辽宁省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超低空环流场中同时存在着大尺度偏南急流和中尺度西南急流。在中尺度西南急流... 应用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常规探空、卫星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8年7月31日夜间发生在辽宁省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超低空环流场中同时存在着大尺度偏南急流和中尺度西南急流。在中尺度西南急流左侧生成的西南—东北向的中-β尺度云团列直接引发了大暴雨。进一步分析表明,超低空中尺度西南急流与高空急流方向相近且风速相当,形成了二次切变型的空间垂直分布,在其左侧激发了涡旋Rossby重力波的不稳定发展,从而生成中-β尺度云团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β尺度云团列 中尺度超低空急流 涡旋 Rossby重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一次暖区极端对流性暴雨成因分析
3
作者 谢玉静 周奕含 +2 位作者 张惠君 吴岩 张礼宝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7期251-253,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对黑龙江省一次低涡暖区中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由低涡前暖区中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在低槽加强为低涡的过程中,高低空风速加大,垂直风切变和对流有效位能显著增大,超低空...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对黑龙江省一次低涡暖区中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由低涡前暖区中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在低槽加强为低涡的过程中,高低空风速加大,垂直风切变和对流有效位能显著增大,超低空急流的建立使得不稳定区暖湿条件维持,中层弱冷平流,低层强暖平流,有利于对流区位势不稳定层结的重建与维持;对流在中低层辐合线上触发,进入暖湿高能区维持,主要强降水系统为弓形回波与强降水超级单体,弓形回波形成的冷池与低层偏南气流的辐合有利于风暴维持并触发新的对流,延长风暴的生命史,对流单体并入弓形回波后降水效率翻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弓形回波 冷池 超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弱天气背景下浙江局地暖区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沈晓玲 冯博 +1 位作者 李锋 徐一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80,共11页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9日夜里浙江首场梅汛期局地暖区暴雨的降水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环流形势与典型梅雨完全不同,属于弱天气背景下的局地暖区暴雨;南海低压和...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9日夜里浙江首场梅汛期局地暖区暴雨的降水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环流形势与典型梅雨完全不同,属于弱天气背景下的局地暖区暴雨;南海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东南气流的维持,为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来源,925 hPa超低空偏南风急流的加强有利于低层增温增湿,不稳定层结加剧,暴雨区位于急流轴左侧;整层高湿背景及较低的自由对流高度导致的弱抬升条件就能触发对流,中高层气旋性辐合旋转加强使暴雨加强,较厚的暖云层有利于提高降水效率;地面中尺度辐合带的生成激发了初始对流,其维持和加强不断激发对流云团生成,产生列车效应,导致暴雨形成。龙门山小尺度地形有利于东南气流在迎风坡强迫抬升,对流加强,且垂直速度的发展程度与地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形高度越高,激发的垂直速度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 弱天气背景 超低空急流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市致洪中尺度极端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成勤 王清龙 +3 位作者 孟芳 李芳 彭福强 雷东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97,共10页
极端降水对河流防洪调控、水库蓄水泄洪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极端降水成因成为强化区域洪水资源管理的必要环节。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锋生强度诊断等方法,对2023年8月26日夜间宜昌市致洪中尺... 极端降水对河流防洪调控、水库蓄水泄洪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极端降水成因成为强化区域洪水资源管理的必要环节。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锋生强度诊断等方法,对2023年8月26日夜间宜昌市致洪中尺度极端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极端降水过程关键影响系统为低空急流、超低空急流、边界层冷空气和中尺度低涡。强降水可以分为中尺度低涡新生、低空急流发展,冷暖对峙、冷锋南下,低涡中心东移3个阶段。②此次过程中低层主要有4条暖湿输送通道,强降水区水汽通量超800 kg/(m·s),可降水量超70mm。③强降水时段低层相对涡度正值中心与垂直速度负值中心基本重合,加之锋生作用增强,强降水中心低层垂直速度达-7.1 Pa/s。④强降水时段,地形过渡带附近形成θ_(se)(假相当位温)能量锋区,垂直方向上出现高能舌,800 hPa附近中心强度达360 K以上。⑤中尺度地形形成了“西北冷干、东南暖湿”中尺度温湿锋区,并起到了阻挡抬升和触发作用,使强降水出现在山前喇叭口内。研究成果可为汛期区域洪水资源管理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超低空急流 边界层冷空气 中尺度锋区 地形作用 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 宜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北部不同阶段暴雨性质及触发条件差异分析
6
作者 郑丽君 肖安 +3 位作者 朱海燕 庞晶 李浙华 王璇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5期128-130,共3页
利用国家站常规观测降水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江西景德镇、上饶TWP系列风廓线雷达产品等对2022年4月25—26日江南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2个暴雨阶段性质和触发机制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700~925 hPa在暖区暴雨阶段... 利用国家站常规观测降水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江西景德镇、上饶TWP系列风廓线雷达产品等对2022年4月25—26日江南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2个暴雨阶段性质和触发机制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700~925 hPa在暖区暴雨阶段江南北部处于温度暖脊中、南侧低空气流及超低空急流中心均达20 m/s以上、该地区有强风速辐合、对流层中低层有持续的暖平流,近地面有辐合线以及偏南大风,以上均是暖区暴雨的重要的热力和动力触发条件;强不稳定层结和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更有利于暖区对流性暴雨的产生。(2)锋面暴雨阶段急流明显减弱,暴雨触发条件一是近地面有浅薄的冷空气渗透在地表,低空为暖湿空气,从而强迫抬升触发强降水;二是锋面和切变线移近,有正涡度平流,利于该地区强降水的产生。(3)暖区暴雨前在风廓线雷达产品中有动量下传的特征;锋面移入的动态特征在风廓线雷达产品中表现为偏北风的转变高度自下而上呈阶梯状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动量下传 超低空急流 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一次冷锋触发的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楠 赵强 +1 位作者 井宇 张小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7-1288,共12页
2015年8月3日秦岭北麓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应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由冷锋... 2015年8月3日秦岭北麓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应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由冷锋系统触发,冷锋系统结构特点包括:锋区前近地面水汽含量>18 g·kg^(-1),锋面上升运动处于下沉运动之上、自由对流高度以下,850 h Pa以下强冷平流造成该层浅薄逆温,锋前出现显著对流不稳定,均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创造有利条件。强冷平流带来水平锋生,对流不稳定产生垂直锋生,总体强锋生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中下层,达到20×10^(-10)K·s^(-1)·m^(-1)。秦岭的阻挡作用使得冷锋过境转为偏西风,并与强降水正反馈形成超低空强西风带。偏西风与迎面山体配合对降水产生增幅作用,并为降水区带来水汽输送,但超低空西风较强容易破坏雷暴单体的垂直结构,又使得降水不能长时间维持。风廓线雷达能够探测到冷锋系统的精细化垂直风场结构,反映了冷锋的垂直结构信息,并较其他气象要素更能提前预判系统发展,具有较强的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生 短时强降水 风廓线雷达 超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7月3日开原龙卷形成环境背景及机理探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袁潮 王式功 +2 位作者 马湘宜 杨磊 陈丽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393,共10页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多源观测资料对2019年7月3日辽宁省开原市一次EF4级超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龙卷过程发生在高空东北冷涡西南侧的天气背景之下,低层次天气尺度横槽抬升作用是减小对流抑制的关键机制,起源于干线的地面...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多源观测资料对2019年7月3日辽宁省开原市一次EF4级超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龙卷过程发生在高空东北冷涡西南侧的天气背景之下,低层次天气尺度横槽抬升作用是减小对流抑制的关键机制,起源于干线的地面辐合线与雷暴下沉出流所产生的中尺度伪冷锋相遇是龙卷风暴的触发机制。(2)超低空急流、高空干空气平流以及午后地面太阳辐射加热共同作用是造成局地热力和动力不稳定迅速增大的原因,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低层湿度、垂直风切变及风暴相对螺旋度为龙卷母云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3)多普勒雷达呈现出经典超级单体龙卷特征,钩状回波位于超级单体右后侧,龙卷生成于钩状回波边缘。径向速度场显示气旋式旋转首先出现在低层,龙卷的加强发展伴随低层中气旋和明显的相邻方位角切变。雷达反射率三维立体图像可见龙卷中心上方存在强回波的凹陷区。(4)超低空急流加强低层水平涡度输送,两条辐合线相遇形成的中尺度气旋性环流为龙卷提供初始的垂直涡度来源,在上升气流的拉伸作用下,垂直涡度收缩助力龙卷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超低空急流 干侵入 地面辐合线 龙卷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MCC红外云图特征与天气实况异同性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万夫敬 刁秀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9-770,共12页
利用FY-2E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环境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了2011年8月15—16日(简称"0815MCC")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2015年7月30—31日(简称"0730MCC")山东中部和南部地区两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产生的... 利用FY-2E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环境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了2011年8月15—16日(简称"0815MCC")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2015年7月30—31日(简称"0730MCC")山东中部和南部地区两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产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MCC过程,降水集中在MCC形成到成熟阶段。强降水分布都具有非对称性,主要在风暴传播方向上黑体亮温(TBB)冷中心附近及其西侧和南侧。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强度、移向与新生单体的发展密切相关。(2)正涡度高值区、散度和垂直速度的负值中心的重叠区具有显著的动力条件,对MCC具有强"吸引力",导致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3)雷达VWP产品显示,有超低空急流的建立,为MCC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能量与动力条件。低层风之间的辐合切变,为新对流单体的生成提供了抬升触发机制。当相邻雷达之间的速度差迅速增大时,强降水开始。(4)"0815MCC"的-52℃冷云面积是"0730MCC"的4倍,TBB比"0730MCC"平均低10℃。"0815MCC"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更强烈,能量更集中,使风暴发展更高,云顶亮温更低;风暴顶强烈辐散将云中冰晶粒子等带到更远的高空,在红外云图上出现较大的冷云面积;同时"0815MCC"强垂直风切变将高空冰晶粒子带到云砧处造成蒸发,降低了降水效率,导致"0815MCC"过程暴雨范围和降水强度小于"0730M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空急流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黑体亮温(TBB) 对流云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雪面降温引起的异常寒冷天气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鸣盛 张廷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本文通过两次同日期而不同年份的异常寒冷天气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内蒙东部雪面空气降温形成的强冷高压。计算了雪面辐射引起的近地面气层降温,其结果与实况很接近。参照气团垂直减温率算得雪面空气的净降温值。强冷高压在北高南低地形... 本文通过两次同日期而不同年份的异常寒冷天气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内蒙东部雪面空气降温形成的强冷高压。计算了雪面辐射引起的近地面气层降温,其结果与实况很接近。参照气团垂直减温率算得雪面空气的净降温值。强冷高压在北高南低地形上气流顺坡南下,在津京冀近地面气层形成了超低空急流,促使当地气温剧烈下降,且其降温强度与内蒙的雪面降温值非常吻合。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面 降温 冷高压 超低空急流 寒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7”闽南沿海暖区特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胡雅君 张伟 +1 位作者 赵玉春 陈德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9-642,共14页
利用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双雷达风场反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观测站资料与FNL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8年5月7日闽南沿海一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在强盛的超低... 利用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双雷达风场反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观测站资料与FNL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8年5月7日闽南沿海一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在强盛的超低空西南急流区内;超低空急流具有明显的脉动特征,其突然增强引起低空扰动加强,造成明显的低层辐合;深厚的西南急流导致对流回波形态与回波移动方向高度一致,使得多个强降水对流系统接连经过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这是强降水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强降水对流回波带中,水平方向存在风向、风速双重辐合,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波状运动,上升运动位于强回波前部,使其不断向东北方向移动,同时在强降水对流回波带东南侧存在明显的补偿性次级环流,使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得以维持;高浓度的小雨滴与大雨滴并存是此次暖区强降水云微物理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超低空急流 列车效应 次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局部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齐杰 孙莹 +1 位作者 王浩 万丽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317-6320,6352,共5页
利用高低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8~20日辽宁的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切断低涡中短波槽分裂东移,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西侧西南风引导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北、东北地区... 利用高低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8~20日辽宁的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切断低涡中短波槽分裂东移,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西侧西南风引导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北、东北地区相遇,辽宁位于低层气旋东南象限。此次降水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使辽宁底层水汽通量辐合,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中层干冷空气侵入,致使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低层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强度同时加大,抽吸作用明显,触发了对流运动的发生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分析 超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7月广西柳州一次特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蓝柳茹 刘蕾 +1 位作者 李亚琴 苏小玲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1期45-49,68,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NCEP/NCAR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柳州2017年7月1—2日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由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NCEP/NCAR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柳州2017年7月1—2日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由高空槽、低涡切变、中低空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前期降水主要在柳州北部,为暖区暴雨,降水"列车"效应和地形抬升作用显著;后期降水强度更强,主要在柳州南部,为锋面降水,对流性降水明显。低空急流尤其是超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在南压高压东侧的强烈"抽吸"作用下水汽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前不稳定能量累积和中层干冷空气侵入造成的深厚不稳定层结触发了明显的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低涡切变 超低空急流 干冷空气 深厚的不稳定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5月26—27日盘锦市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红磊 孙铭谦 迟春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1期188-189,共2页
利用观测数据、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对2019年5月26-27日盘锦市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高空槽、地面气旋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在辽宁中东部建立并加强,将海上水汽向北输送,形成明显降水的天气形势,使得... 利用观测数据、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对2019年5月26-27日盘锦市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高空槽、地面气旋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在辽宁中东部建立并加强,将海上水汽向北输送,形成明显降水的天气形势,使得盘锦市出现局地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超低空急流 暴雨 高空槽 气旋 辽宁盘锦 2019年5月26—27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