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4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萃取苹果籽油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1
作者 苟丽娜 曾朝珍 康三江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452-458,共7页
系统比较超临界CO_(2)萃取与传统溶剂萃取对苹果籽油质量的关键理化指标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萃取工艺和开发高品质苹果籽油提供科学依据。以红富士苹果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分别采用超临界... 系统比较超临界CO_(2)萃取与传统溶剂萃取对苹果籽油质量的关键理化指标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萃取工艺和开发高品质苹果籽油提供科学依据。以红富士苹果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分别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和石油醚萃取提取苹果籽油,并对其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2.0 h、CO_(2)流量25 L/h,苹果籽油得率达23.72%。理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溶剂萃取相比,超临界CO_(2)萃取的苹果籽油具有较低的过氧化值(0.70 g/kg)和较高的皂化值(189 mg/g),表明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长链脂肪酸含量。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2种萃取方法所得苹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包括亚油酸(51.973%~52.050%)和油酸(36.206%~36.293%)。综上所述,超临界CO_(2)萃取法在提升苹果籽油品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适用于生产高品质苹果籽油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籽油 临界co_(2) 工艺优化 理化特性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香气成分工艺优化及物质分析
2
作者 李光彩 陆小双 +3 位作者 张孟聪 刘爱玲 刘仲华 张盛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目的]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工艺并明确其香气品质特征。[方法]以云南普洱晒青绿茶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曲面优化设计,获得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香气物质最佳工艺,通过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SPM... [目的]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工艺并明确其香气品质特征。[方法]以云南普洱晒青绿茶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曲面优化设计,获得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香气物质最佳工艺,通过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SPME-GC×GC-QTOF-MS)、香气活力值(OAV)和气相色谱嗅闻仪(GC-O)对绿茶超临界萃取物进行香气化合物的鉴定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1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 h、CO_(2)流量21 L/h,夹带剂添加量160 mL,萃取得率达到1.0768%。对绿茶超临界萃取物进行香气化合物的鉴定分析,共检测出81种香气化合物,包括醇类、萜类、酯类和烃类等,其中以醇类含量最高。筛选出了29种OAV值>1的重要香气化合物,进一步采用GC-O嗅闻仪识别出香叶醇、β-紫罗酮等11种关键香气化合物,赋予绿茶超临界萃取物花香、甜香等风味。[结论]具有不同香型的香叶醇等11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对云南普洱晒青绿茶超临界萃取物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工艺优化 固相微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参粉超临界CO_(2)萃取脱脂工艺优化及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
作者 王共明 黄会 +5 位作者 丁玉竹 薛敬林 舒志强 井月欣 矫春娜 张健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48,共8页
本实验以海参粉为原料,以脱脂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条件,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萃取前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脂肪酸的组成变化,以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对挥发性风味... 本实验以海参粉为原料,以脱脂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条件,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萃取前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脂肪酸的组成变化,以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后得出超临界CO_(2)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脱脂率为57.6%±3.89%;海参粉、萃取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共检测出25种脂肪酸,其中萃取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明显较高,而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萃取后海参粉中占比更高;HS-GC-IMS定性检测到70种挥发性成分,萃取后海参粉中呈腥味或刺激性气味物质如二甲基硫醚、丁醛、反-2-丁烯醛、戊醛、庚醛、苯甲醛、戊醇、2-丁酮、2-己酮、3-己酮等物质含量比原料中含量明显减少,整体风味得到很大改善。因此,超临界CO_(2)萃取能够有效萃取分离出海参粉中脂类物质,同时去除大量腥味等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粉 临界co_(2) 正交试验 脱脂 脂肪酸 脱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对海带粉脂质、岩藻黄素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4
作者 李悦 薛敬林 +2 位作者 张健 徐英江 王共明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2,共7页
[目的]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对海带粉脱出脂溶性化合物的影响。[方法]以脱脂率为指标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海带粉工艺条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检测萃取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组... [目的]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对海带粉脱出脂溶性化合物的影响。[方法]以脱脂率为指标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海带粉工艺条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检测萃取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组成和岩藻黄素的变化。[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海带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45 MPa、萃取时间3 h,该条件下海带粉脱脂率为36.23%;萃取前后海带粉中共检测定性到7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萃取后海带粉中呈腥味或刺激性气味物质的相对含量比原料中的明显降低,整体风味得到很大改善;脂肪酸组成检测结果发现,萃取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明显较高,达到(28.87±0.23)%,而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萃取后的海带粉中占比更高,达到(37.72±2.36)%;海带粉、萃取后海带粉和萃取物中岩藻黄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0.039,4.766 mg/g。[结论]超临界CO_(2)萃取能够有效去除海带粉中具有腥味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分离出海带粉中脂类物质和岩藻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粉 临界co_(2) 挥发性风味 脂肪酸 岩藻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涉县红花椒精油及生物活性分析
5
作者 张绍颖 张艳东 +2 位作者 杨清山 王文昌 李腾飞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4-210,共7页
以涉县红花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红花椒精油,研究其主要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基于单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涉县红花椒精油的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分离釜Ⅰ温度36℃、萃取压力26 MPa、萃取时间80 min,... 以涉县红花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红花椒精油,研究其主要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基于单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涉县红花椒精油的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分离釜Ⅰ温度36℃、萃取压力26 MPa、萃取时间80 min,此时提取率为14.69%,与预测结果相符。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涉县红花椒精油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红花椒精油中有43种主要成分,其中脂肪酸类含量最高,相对含量达到53.303%。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涉县红花椒精油浓度为10 m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86.63%和70.97%。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涉县红花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黑曲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涉县红花椒精油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在天然抗氧化剂和保鲜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县红花椒精油 临界co_(2) 气相色谱-质谱法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山桐子鲜果中油脂的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6
作者 杨再文 陈瑶 +1 位作者 刘杰 盛永贵 《农畜产品加工学报》 2025年第2期28-34,共7页
为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山桐子鲜果中油脂的工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山桐子油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山桐子油的工艺参数,同时对比了自然晾干、空调烘干(27℃)和55℃烘烤3种预处理方式对山桐子油... 为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山桐子鲜果中油脂的工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山桐子油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山桐子油的工艺参数,同时对比了自然晾干、空调烘干(27℃)和55℃烘烤3种预处理方式对山桐子油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萃取率为指标,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0 h及分离I压力8 MPa。55℃烘烤预处理后山桐子含油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含水率、酸值和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空调烘干预处理后山桐子油中维生素E和β-谷甾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自然晾干预处理后山桐子油的过氧化值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使用超临界CO_(2)最佳工艺萃取的山桐子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主要成分;使用分子蒸馏技术可以将质量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油脂精炼成合格产品。综上所述,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山桐子油品质影响较大,建议在实际生产中根据目标成分选择适宜的干燥方式。研究结果对建立贵州山桐子产业标准化加工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油 临界co_(2) 干燥方式 工艺优化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籽油的超临界CO_(2)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7
作者 刘美静 魏晓博 +3 位作者 余君伟 虎丽 方海田 刘慧燕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1,共6页
探究“药食同源”沙棘籽油的营养保健功效及抗氧化活性,为沙棘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沙棘籽油,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水平,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 探究“药食同源”沙棘籽油的营养保健功效及抗氧化活性,为沙棘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沙棘籽油,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水平,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等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技术萃取沙棘籽油平均得率为10.83%,所得沙棘籽油各项理化指标符合行业标准;经高效气相色谱仪共检测出18种脂肪酸,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88.12%,以油酸(23.11%)、亚油酸(35.60%)和亚麻酸(28.91%)为主;总黄酮含量为27.15 mg RE/100 g,总酚含量为41.60 mg GAE/100 g;清除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的IC 50值分别为3.82、16.17、0.50 mg/mL,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的沙棘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丰富,有较强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籽油 临界co_(2) 脂肪酸 生物活性成分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靶点的对比分析
8
作者 周贝 王伟雄 +3 位作者 赵子博 郭玉英 胡裕泽 王一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7,共1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体外实验,对比分析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以艾叶挥发油为基础开发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 2流体...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体外实验,对比分析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以艾叶挥发油为基础开发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法提取艾叶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化学成分。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2种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靶点和通路,并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探究2种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活性。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obtained by steam distillation,AEOSD)中有65种化合物,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obtained b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AEOSFE)中有89种化合物,有44种化合物同时存在于2种挥发油中。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桉叶油醇、α-蛇麻烯是AEOSD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潜在药效成分,丁香酚、桉叶油醇、α-蒎烯是AEOSFE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潜在药效成分;AEOSD可能通过调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生物合成过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正向调节生物过程、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来影响特应性皮炎的进展,而AEOSFE可能通过调控NO的生物合成过程、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的分化、PI3K-Akt信号通路及炎症介质调节TRP通道等来影响特应性皮炎的进展。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EOSD和AEOSFE均能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NO过度释放,可分别减少靶点炎症因子IL-1β、IL-6、TNF和IL-1β、IL-6、PTGS2的表达。结论:AEOSD和AEOSFE在化学成分组成和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靶点通路上有所不同,但对RAW264.7细胞的抗炎活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挥发油 特应性皮炎 网络药理学 水蒸气蒸馏 临界co 2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核桃油及灵芝孢子油及其对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周丹 曾竟轩 +3 位作者 何日凤 周雪 史庆龙 葛发欢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40,共8页
研究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核桃油及灵芝孢子油萃取效率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与常规萃取压力进行对比。在萃取温度40℃、分离压力11 MPa、分离温度50℃的萃取条件下,对比分析65、50、35 MPa的萃取压力条件对3种功能性油脂萃... 研究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核桃油及灵芝孢子油萃取效率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与常规萃取压力进行对比。在萃取温度40℃、分离压力11 MPa、分离温度50℃的萃取条件下,对比分析65、50、35 MPa的萃取压力条件对3种功能性油脂萃取效率的影响。通过GC-MS、HPLC法及相关理化指标测定,研究高压等不同萃取压力对3种油的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成分、活性营养成分及理化指标等质量的影响。萃取压力对3种油脂的萃取效率有明显的差异,萃取压力越高,收率相应升高,油脂萃取效率也越高;高压等不同萃取压力对油脂脂肪酸组成几乎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萃取;从理化指标上看,高压萃取条件有助于降低食用油的酸值,提高油脂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核桃油 灵芝孢子油 高压临界co_(2) 脂肪酸分析 营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其品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丹 禤雨鹏 +3 位作者 莫楠 莫忠海 武朝霞 葛发欢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3,112,共6页
以澳洲坚果为原料,通过超临界CO_(2)萃取制备澳洲坚果油。以澳洲坚果油得率和酸价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对澳洲坚果油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45 MPa、分离釜Ⅰ... 以澳洲坚果为原料,通过超临界CO_(2)萃取制备澳洲坚果油。以澳洲坚果油得率和酸价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对澳洲坚果油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45 MPa、分离釜Ⅰ温度45℃、分离釜Ⅰ压力8 MPa、分离釜Ⅱ温度45℃、分离釜Ⅱ压力6 MPa。在此条件下,澳洲坚果油得率达51.33%,酸价为0.43 mg/g。产品品质分析表明,澳洲坚果油中油酸相对含量62.26%、棕榈油酸相对含量15.89%、角鲨烯含量(31.960±1.21)mg/g,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的澳洲坚果油是高品质的木本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澳洲坚果油 脂肪酸 角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两粤黄檀挥发油的工艺研究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歌 刘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6,191,共6页
两粤黄檀作为一种名贵的香料,提高其挥发油的萃取率对工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以两粤黄檀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两粤黄檀挥发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萃取工艺,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两... 两粤黄檀作为一种名贵的香料,提高其挥发油的萃取率对工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以两粤黄檀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两粤黄檀挥发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萃取工艺,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两粤黄檀挥发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粤黄檀挥发油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2℃、萃取时间3.8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为(7.23±0.03)%,与理论值(7.44±0.05)%相差不大。从两粤黄檀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7种已知化合物,包含醛类17种、酮类3种、醇类5种、酯类11种、萜烯类7种、酸类2种、呋喃类1种、硫醚类1种,醛类、酯类和萜烯类是两粤黄檀挥发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该研究对两粤黄檀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粤黄檀 挥发油 临界co_(2)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59
12
作者 董海洲 万本屹 +1 位作者 李宏 刘传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9,共5页
对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原料预处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 流量对葡萄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切实可行 ,在葡萄籽细度 40目 ,水分含量 ... 对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原料预处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 流量对葡萄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切实可行 ,在葡萄籽细度 40目 ,水分含量 4 5 2 % ,湿蒸处理 ,萃取压力 2 8MPa,温度 3 5℃ ,CO2 流容比 8~ 9,萃取时间 80min的条件下 ,葡萄籽油的萃取率可达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流体技术 葡萄籽油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核桃油的研究 被引量:47
13
作者 吴彩娥 阎师杰 +3 位作者 寇晓虹 郝利平 杜俊民 李晓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5-138,共4页
以新鲜的核桃仁为原料 ,研究了在超临界状态下物料的粉碎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核桃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 CO2 流体萃取核桃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度 3 0目、萃取压强 3 0 MPa、萃取温度 4 5℃、萃取时间 5... 以新鲜的核桃仁为原料 ,研究了在超临界状态下物料的粉碎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核桃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 CO2 流体萃取核桃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度 3 0目、萃取压强 3 0 MPa、萃取温度 4 5℃、萃取时间 5 h,此条件下核桃油的萃取率可达 93 .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仁 临界co2 核桃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油脂和脂肪酸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14
作者 邵荣 钱仁渊 +2 位作者 秦金平 云志 史美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2,共4页
综述了超临界CO2 萃取分离油脂、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 ,指出可通过在体系转变压力下、温度略高于溶剂临界温度的操作条件范围内寻找最优操作条件 。
关键词 油脂 脂肪酸 分离 临界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植物油脂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5
作者 任飞 韩发 +2 位作者 石丽娜 包苏科 师生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19,共6页
对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特点、分类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综述了超临界CO2萃取在植物油脂提取中的应用情况,讨论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原料物性(粒度、含水量)、夹带剂等因素对植物油脂萃取... 对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特点、分类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综述了超临界CO2萃取在植物油脂提取中的应用情况,讨论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原料物性(粒度、含水量)、夹带剂等因素对植物油脂萃取率的影响,可为确定植物油脂超临界萃取的最佳考察因素及其水平提供参考;同时也分析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植物油脂萃取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技术 植物油脂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麦胚芽油的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孙爱东 尹卓容 +4 位作者 蔡同一 景奉水 陶吉寒 郝鲁江 张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8-70,共3页
采用麦胚芽作为实验材料,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在超临界状态下,预处理条件(水分含量,粉碎方法、粉碎度)、萃取条件(萃取温度与压力)、分离条件(分离温度与压力)对油脂萃取率的影响;分析了操作条件对油脂质量特别是VE的影响;确... 采用麦胚芽作为实验材料,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在超临界状态下,预处理条件(水分含量,粉碎方法、粉碎度)、萃取条件(萃取温度与压力)、分离条件(分离温度与压力)对油脂萃取率的影响;分析了操作条件对油脂质量特别是VE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路线,为批量生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胚芽油 co2 临界 植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萃取山苍子油的研究 被引量:78
17
作者 张德权 吕飞杰 台建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4-57,共4页
就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萃取山苍子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物料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 流量对山苍子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萃取山苍子油的工艺切实可行 ,萃取率可达 30 %以上。
关键词 临界co2 山苍子油 食品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萃取姜油树脂的研究 被引量:40
18
作者 张德权 吕飞杰 台建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萃取姜油树脂的工艺条件 ,探索了工业化条件下萃取压力、温度、时间、CO2 流量、物料含水量和粒度对姜油树脂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CO2 萃取姜油树脂的工艺切实可行 ,萃取率可达 5 %以上。
关键词 临界co_(2) 姜油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迭香抗氧化剂和精油综合提取技术研究(Ⅲ)——超临界CO_2萃取法 被引量:19
19
作者 毕良武 赵振东 +3 位作者 李冬梅 古研 王婧 刘先章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8-12,共5页
超临界CO2萃取(SCDE)法是迷迭香抗氧化剂和精油综合提取的有效方法之一。迷迭香抗氧化剂和精油超临界CO2萃取的优选条件为:萃取时间4h,夹带剂95%乙醇与迷迭香叶子的质量比为2:5,萃取罐和分离器Ⅰ的温度分别为50和70℃,分离器Ⅱ... 超临界CO2萃取(SCDE)法是迷迭香抗氧化剂和精油综合提取的有效方法之一。迷迭香抗氧化剂和精油超临界CO2萃取的优选条件为:萃取时间4h,夹带剂95%乙醇与迷迭香叶子的质量比为2:5,萃取罐和分离器Ⅰ的温度分别为50和70℃,分离器Ⅱ的温度为40℃,萃取压力20MPa,分离压力为4~5MPa。迷迭香精油的平均得率为1.80%,迷迭香精油主要含有1,8-桉叶素、樟脑、α-松油醇、龙脑、马鞭草烯酮、4-松油醇、乙酸龙脑酯和芳樟醇等成分。迷迭香抗氧化剂的平均得率为11.93%,主要含有鼠尾草酸、鼠尾草酚和迷迭香酸等活性成分,其质量分数分别为23.61%、7.33%和5.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 抗氧化剂 精油 临界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蛋黄磷脂 被引量:26
20
作者 赖炳森 毛中兴 +1 位作者 沈晓京 孙树秦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66-370,共5页
采用新型物理分离技术──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天然蛋黄粉中的磷脂.在40MPa,先去除蛋黄粉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再萃取磷脂.结果显示,磷脂纯度为95%,N/P比值为1.003,λ_(max)=214nm,薄层层析... 采用新型物理分离技术──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天然蛋黄粉中的磷脂.在40MPa,先去除蛋黄粉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再萃取磷脂.结果显示,磷脂纯度为95%,N/P比值为1.003,λ_(max)=214nm,薄层层析显示磷脂着色点清晰,并去除了绝大部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此法操作简单、产品质量高、安全和不污染环境,还可得到天然纯蛋黄油和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 蛋黄 临界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