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余热回收的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学特性研究
1
作者 董泽明 娄聚伟 +3 位作者 王楠 陈良奇 王江峰 赵攀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77-3486,共10页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因其往返效率高、储能密度大的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储能技术。提出了透平余热回收的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并建立了系统热力学模型,基于热力学定律对系统进行关键参数分析及热力性分...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因其往返效率高、储能密度大的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储能技术。提出了透平余热回收的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并建立了系统热力学模型,基于热力学定律对系统进行关键参数分析及热力性分析;以系统的往返效率和储能密度为优化目标,采用遗传算法对系统4个关键参数分别进行单目标优化及多目标优化,获取了最优系统性能。结果显示,在给定参数下系统的往返效率为37.21%,[火用]效率为33.44%,储能密度为8.31 kW·h·m^(-3);4个关键参数中,低压储罐压力和透平进口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更加明显;单目标优化获得最优系统的往返效率为52.69%,最优储能密度为17.16 kW·h·m^(-3);多目标优化获得一个综合性能良好的优化解,此时系统的往返效率为46.88%,储能密度为13.97 k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 二氧化碳 余热回收 储能 热力学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耦合光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2
作者 郝佳豪 郑平洋 +4 位作者 越云凯 张振涛 杨俊玲 李亚南 于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69-5380,I0003,共13页
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是一种兼具储能效率高、地理适配性高、安全环保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该文提出一种耦合聚光式光热利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 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是一种兼具储能效率高、地理适配性高、安全环保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该文提出一种耦合聚光式光热利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oncentrated solar thermal power,SCES-CSTP)和采用分流再压缩、两级回热的改进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oncentrated solar thermal power+split compression,SCES-CSTP+SC),探索了光热熔融盐单元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的互补优势。研究发现,提高储能压力比和加热温度可以提高储能效率和储能密度,但储能压力比存在最佳值;优化后的SCES-CSTP系统在储能压力比为4.0,加热温度为773.15 K时,储能效率、电-电效率分别为72.37%和432.9%,储能密度为12.94 kW·h/m^(3),(火用)效率为74.4%。SCES-CSTP+SC系统显著增强了回热器传热和系统性能,优选出最佳分流比为0.15和加热温度713.15 K时储能效率最高为75.51%,总(火用)损降低至526.62 kW,(火用)效率提升至77.7%。结果表明,光热对超临界CO_(2)储能系统性能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储能 光热利用 最优工况 热力学分析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式压缩机热力设计方法
3
作者 李凯伦 李红智 +4 位作者 张一帆 孙山 但光局 李扬 王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13-5421,I0007,共10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为解决压缩机级间焓增分配问题,提出一种等比转速级间焓增分配算法。最后,给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热力设计流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Schultz算法,研究提出的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在近临界及超临界区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计算中只需要较少的子过程数即可将误差降至合格范围内。通过对50MW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主压缩机进行一维设计及流场模拟发现,提出的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及压缩机设计方法可以对二氧化碳压缩机方案设计及性能预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发电 临界工况二氧化碳压缩 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再热再压缩循环高级㶲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马兴基 孙宝芝 +2 位作者 林子豪 史建新 曹元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543-6550,I0021,共9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传统㶲分析存在不能提供有关㶲损失全面信息的缺点,该文采用高级㶲分析方法揭示双回路超临界二氧化碳再热再压缩循环每个系统组件的内源、外源、可避免、不可避免、内源可避免、内源不可避免、外源可避免和外源不可避免...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传统㶲分析存在不能提供有关㶲损失全面信息的缺点,该文采用高级㶲分析方法揭示双回路超临界二氧化碳再热再压缩循环每个系统组件的内源、外源、可避免、不可避免、内源可避免、内源不可避免、外源可避免和外源不可避免㶲损失。结果表明:在真实、理想和不可避免工况下,系统的热效率分别为48.61%、58.81%和55.07%;总㶲效率分别为67.60%、83.76%和77.95%。系统总的可避免㶲损失为27.37 MW,约占总㶲损失的47%。在可避免㶲损失中,38.62%是内源性的,61.38%是外源性的。在提升系统整体性能方面,传统㶲分析获得的组件性能提升优先顺序与高级㶲分析并不相同。前者建议优先顺序为预冷器、高温回热器、预热器和再热器,而后者建议优先顺序为预冷器、主压缩机、再压缩机和低温回热器。尽管高温回热器、预热器和再热器的㶲损失较大,但其自身改进潜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再热再压缩循环 常规㶲分析 高级㶲分析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气动设计与性能分析研究进展
5
作者 田玉厂 刘杰 +5 位作者 郝佳豪 越云凯 李亚南 杨俊玲 张振涛 李晓琼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67,220,232,共9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Brayton循环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在能源动力系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离心压缩机作为该循环系统的重要部件,因其运行范围广、单级压比大、效率高等优点同样在能源、动...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Brayton循环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在能源动力系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离心压缩机作为该循环系统的重要部件,因其运行范围广、单级压比大、效率高等优点同样在能源、动力及化工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气动设计与性能分析是所有压缩机工作的基础,其包含一维气动设计与分析及全三维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分析等关键部分。相对于传统离心压缩机,近临界点特殊的工质物性为SCO_(2)离心压缩机设计与分析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讨,综述了SCO_(2)离心压缩机的设计方法以及相关学者的性能分析实验,着重介绍了一维设计方法和三维流动分析中的影响因素,并在综合分析后提出了关于SCO_(2)离心压缩机的设计和性能分析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离心压缩 气动设计 性能分析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㶲损特性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乐璇 徐玉杰 +4 位作者 尹钊 郭欢 张显荣 陈海生 周学志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4-1834,共11页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C-CCES)系统具有设备紧凑、高效、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SC-CCES系统传统㶲分析和先进㶲分析模型,揭示了系统各过...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C-CCES)系统具有设备紧凑、高效、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SC-CCES系统传统㶲分析和先进㶲分析模型,揭示了系统各过程、部件㶲损大小及其原因,以及内源性/外源性与可避免/不可避免㶲损特性,获得了不同过程、部件间的相互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C-CCES系统效率可达60.30%;压缩机是㶲损失最大的环节,占总㶲损失的33.85%,其次为膨胀机、节流阀、间冷器和再热器;根据先进㶲分析,压缩机、膨胀机仍具有最高的可避免㶲损,节流阀和混流器则几乎不具备优化潜力。此外,本文还对系统进行了灵敏性分析,揭示了储/释能压力、压缩机和膨胀机效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研究为SC-CCES系统优化设计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二氧化碳循环 热力性能 先进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反应堆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优化研究
7
作者 侯胜亚 薛松松 杨其国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4-990,共7页
针对应用于第四代气冷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建立完善的热力学及㶲经济性模型,并根据核电模块化的需求引入空间紧凑性指标,从热力学性能、空间紧凑性、㶲经济性能等多个维度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 针对应用于第四代气冷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建立完善的热力学及㶲经济性模型,并根据核电模块化的需求引入空间紧凑性指标,从热力学性能、空间紧凑性、㶲经济性能等多个维度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开展研究,分析了关键参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开展了多目标优化以提高系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通过多目标优化研究,循环的综合性能得到提升,多目标优化得到的最优点的㶲效率、单位功率成本率和单位功率换热面积分别为71.5%、3.11美分/(kW·h)和0.191 m^(2)/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能利用 临界二氧化碳 㶲经济性 压缩循环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压缩空气储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冉鹏 张森 +2 位作者 王亚瑟 李政 赵广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77-1088,共12页
为研究耦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压缩空气储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特性,以循环效率、[火用]效率、度电成本及度电综合环境效应指数为指标,对所提出系统进行综合性能分析与参数分析,并将其与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进行对比。基于遗传算法,构建... 为研究耦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压缩空气储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特性,以循环效率、[火用]效率、度电成本及度电综合环境效应指数为指标,对所提出系统进行综合性能分析与参数分析,并将其与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进行对比。基于遗传算法,构建2个多目标函数组合,对所提出系统展开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所提出系统的循环效率及效率分别提升12.89%和5.37%,度电成本及度电综合环境效应指数分别降低0.32美分/(kW·h)及2.50;随着低压燃气透平进口压力的升高,循环效率、[火用]效率、度电成本的变化均存在拐点;组合(1)对应的最优循环效率、[火用]效率及度电成本分别为61.90%、52.77%和6.36美分/(kW·h);组合(2)对应的最优?效率、度电成本及度电综合环境效应指数分别为52.71%、6.35美分/(kW·h)和84.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冷热电联供 性能分析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再热火力发电系统关键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76
9
作者 张一帆 王生鹏 +3 位作者 刘文娟 陈渝楠 王月明 李红智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27-833,852,共8页
针对含分流再压缩和一次再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火力发电系统,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通过详细计算,深入分析了分流系数、主压缩机出口压力、主压缩机入口压力、透平入口温度等关键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 针对含分流再压缩和一次再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火力发电系统,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通过详细计算,深入分析了分流系数、主压缩机出口压力、主压缩机入口压力、透平入口温度等关键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一次工质温度或二次工质温度的升高,循环效率线性升高;但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物性的特点以及高、低温回热器最小换热温差的约束,主压缩机出、入口压力和分流系数等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均非单调变化,这与传统的蒸汽朗肯动力循环完全不同;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存在最优的压缩机出、入口压力和分流系数的耦合关系,使得该系统的循环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一次再热 分流再压缩 分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压缩储能的新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易飞 张燕平 王渊静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58,共8页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的采用压缩CO_(2)储能的S-CO_(2)布雷顿循环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该系统利用多余的太阳能将处于临界点附近的CO_(2)压缩至高压状态,在夜间利用燃气锅炉燃烧天然气加热高压...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的采用压缩CO_(2)储能的S-CO_(2)布雷顿循环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该系统利用多余的太阳能将处于临界点附近的CO_(2)压缩至高压状态,在夜间利用燃气锅炉燃烧天然气加热高压的CO_(2),使其进入透平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通过Ebsilon软件分别建立采用熔盐储热和采用压缩CO_(2)储能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模型,并优化底循环工质,得出最佳效率条件下的运行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典型日运行工况,计算2个系统的热经济性。结果表明,在储热时长为8 h的情况下,相比熔盐储热系统,新型的采用压缩CO_(2)储能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夏至日日均效率提升0.31%,冬至日日均效率提升0.97%,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式太阳能电站 压缩储能 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Ebsilon 发电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式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塔式光热发电系统关键参数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韩中合 赵林飞 韩旭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29,共9页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了直接式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再压缩塔式光热(SPT)发电系统模型,研究分析透平/主压缩机进口温度和进口压力对各子系统以及SPT集成系统总㶲损率的影响规律。基于正交阵列,通过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以获得最...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了直接式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再压缩塔式光热(SPT)发电系统模型,研究分析透平/主压缩机进口温度和进口压力对各子系统以及SPT集成系统总㶲损率的影响规律。基于正交阵列,通过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以获得最小的系统总㶲损率,同时对第5次优化参数下的模型进行夏至日白天的时间序列计算。结果表明:透平最佳进口压力达到给定范围上限,透平最佳进口温度在784~841℃内,主压缩机最佳进口压力在7.68~10.00 MPa内,最佳分流系数在0.25~0.32之间;系统总㶲损率(SPT集成系统)最小值在70.72%~76.87%内,说明最佳循环低压并不一定要接近临界压力,最佳循环高温并不一定越高越好;不同时刻,系统总㶲损率由集热子系统㶲损率决定,8:00—11:00和16:00—18:00,定日镜㶲损率对其影响较大,11:00—15:00,吸热器㶲损率对其影响较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S-CO_(2)塔式光热发电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式 SPT集成系统 临界二氧化碳 㶲损率 遗传算法 优化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布雷顿循环系统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智 付静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2,共7页
通过建立再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闭式布雷顿循环,利用EBSILON系统软件,调用REFPROP7数据库,先分析在不同热源温度和系统循环压比下,系统各部件损系数的大小,再重点分析压缩机分流系数对各部件损系数的影响,找出循环中损失最... 通过建立再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闭式布雷顿循环,利用EBSILON系统软件,调用REFPROP7数据库,先分析在不同热源温度和系统循环压比下,系统各部件损系数的大小,再重点分析压缩机分流系数对各部件损系数的影响,找出循环中损失最大的环节。研究表明:压缩机分流系数的变化对系统的效率影响较大,因此压缩机分流系数对整个系统研究至关重要,对于布雷顿循环,放热、吸热和回热过程的损系数最大,换热过程造成的系统损系数仍然最大,强化换热过程仍是S-CO2布雷顿循环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温度范围为500~650℃,循环最高压力为10~35 Mpa之间时,最佳压缩机分流系数在0.3~0.4之间,当压缩机分流系数大于0.65时,研究没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压缩机分流系数 损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分流再压缩一次再热燃煤发电系统设计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佟勇婧 段立强 庞力平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共8页
基于基准300 MW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分流再压缩一次再热布雷顿循环,提出了一种利用冷却器工质余热预热空气的新型S-CO2布雷顿循环系统。通过计算新系统与基准系统的能耗分布,揭示了新系统煤耗降低的原因,并进行了初步经济性分析。结... 基于基准300 MW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分流再压缩一次再热布雷顿循环,提出了一种利用冷却器工质余热预热空气的新型S-CO2布雷顿循环系统。通过计算新系统与基准系统的能耗分布,揭示了新系统煤耗降低的原因,并进行了初步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新系统附加煤耗中锅炉占比最大,达81.72%,其次为冷却器;与基准系统相比,新系统可有效降低发电标准煤耗率,当空气预热器入口温度加热至80℃时,新系统可节煤4.53 g/(kW·h),且静态投资回收期为6.98年,新系统发电标准煤耗率降低主要是由于冷却器和锅炉附加煤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系统优化 单耗分析 余热利用 Ebsil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及透平机械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4
作者 谢永慧 王雨琦 +1 位作者 张荻 施东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7276-7286,共11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密度大、黏性小的特征,将其应用于布雷顿循环动力系统中能够使系统结构紧凑、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及透平机械的研究进展及相应成果。首先介绍超临界... 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密度大、黏性小的特征,将其应用于布雷顿循环动力系统中能够使系统结构紧凑、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及透平机械的研究进展及相应成果。首先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的特性及布雷顿循环的优势,其次介绍各研究机构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研究以及已完成的布雷顿循环实验系统。此外,进一步总结了国内外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透平机械即透平和压缩机的设计方法、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情况,涵盖了千瓦级至兆瓦级等各种功率等级。为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及透平机械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透平 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布雷顿循环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姚李超 邹正平 +1 位作者 付超 刘火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86,共10页
为发展工程适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了关键参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阐述了循环优化设计的必要性,并基于粒子群算法发展了一种再压缩循环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以最低循环压力、循环增压... 为发展工程适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了关键参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阐述了循环优化设计的必要性,并基于粒子群算法发展了一种再压缩循环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以最低循环压力、循环增压比和分流因子为优化变量,以循环热效率为目标,以合流三通进口温差为约束条件。参数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效率随最低温度的增大持续降低,而随最高温度的增加单调上升;存在最优最低压力和最优增压比使得循环效率最高,且分别受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不同程度的影响;将更少的流量分配给再压缩压气机有利于循环效率,且存在最优分流因子使循环效率最高;合流三通进口温差受分流因子影响显著,该参数有必要作为循环设计的限制条件。此外,该循环优化设计方法能有效完成不同温差限制下的循环优化设计,设计结果表明:1℃最大温差下循环效率可达47.77%,而10℃和20℃最大温差下循环效率可达47.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 二氧化碳 压缩循环 循环热效率 约束条件 粒子群算法 优化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燃煤发电系统㶲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东旭 韩中合 赵林飞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7-113,共7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燃煤发电系统,运用Ebsilon软件建立该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模拟仿真运行,得到该系统的㶲损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分流系数、透平入口温度、主压缩机出口压力等系统关键参数对各设备及系统㶲效率的影响。同时,对再压缩...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燃煤发电系统,运用Ebsilon软件建立该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模拟仿真运行,得到该系统的㶲损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分流系数、透平入口温度、主压缩机出口压力等系统关键参数对各设备及系统㶲效率的影响。同时,对再压缩系统以及一次再热、二次再热、二次分流再压缩3种布置改进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锅炉部位的㶲损最大,其次是回热器部位;当不同参数变化时,不同设备的㶲效率对系统㶲效率产生主要的影响;分流系数、主压缩机出口压力对系统㶲效率的影响存在最优值;3种改进系统中,二次分流再压缩主要提高了高温回热器㶲效率,最终使系统㶲效率提高了2.896百分点,为最优的布置改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燃煤发电 压缩 㶲损分布 系统㶲效率 布置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设计及性能预测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恩慧 杨振宇 +3 位作者 廖凯龙 张磊 安光耀 李永毅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34,156,共9页
离心压缩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对系统的效率和稳定运行起决定性作用。区别于传统空气工质压缩机,S-CO_(2)工质的独特物性使得压缩机内部流场更为复杂;基于空气物性特点建立的损失模型也需要做针对性... 离心压缩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对系统的效率和稳定运行起决定性作用。区别于传统空气工质压缩机,S-CO_(2)工质的独特物性使得压缩机内部流场更为复杂;基于空气物性特点建立的损失模型也需要做针对性的修正以满足S-CO_(2)离心压缩机的性能预测要求,因此需要数值模拟研究探明压缩机内部流场特性,以此对压缩机性能预测方法做相应的改进。首先开展压缩机一维气动参数设计,并在一维设计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三维模型,分析压缩机内部流场特点,发现分流叶片对内部流场有较大影响,同时变工况下叶轮内部流场发生改变也会引起出口气流角的变化,基于此,对压缩机非设计工况下滑移因子和计算叶片数进行修正,同时改进表面摩擦系数以预测压缩机的非设计工况性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型的预测误差显著降低,非设计工况下平均效率误差从2.03%下降到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离心压缩 一维设计 数值模拟 性能预测 滑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循环燃煤机组动态特性仿真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迪 司龙 +2 位作者 谢欣言 周云龙 李晓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42-2152,共11页
为提高燃煤机组灵活性,该文提出燃煤机组集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compresse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SC-CCES)循环的热力发电系统。基于机理建模法在MATLAB平台建立耦合SC-CCES系统的燃煤机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 为提高燃煤机组灵活性,该文提出燃煤机组集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compresse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SC-CCES)循环的热力发电系统。基于机理建模法在MATLAB平台建立耦合SC-CCES系统的燃煤机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仿真实验研究系统的耦合特性,获取SC-CCES系统在储能阶段、释能阶段关键参数的动态响应曲线,并开展参数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在设计点运行时,降负荷范围可达2.53%Pe(Pe为额定负荷),该范围降负荷速率较快,可达25.735%Pe/min;升负荷范围可达0.71%Pe,该范围内升负荷速率可达5.31%Pe/min,同时升负荷阶段利用锅炉送风与SC-CCES系统耦合可使燃煤机组节约煤耗5.05g/(kW·h)。所构建的热耦合热力系统在改善燃煤机组灵活性方面有较好应用前景,可为SC-CCES系统的工程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储能 燃煤发电机组 灵活性 建模仿真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W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主压缩机首级设计及其入口凝结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骏 巢栩嘉 +1 位作者 范世望 王彤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0-188,共9页
为实现MW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的开发,由气体动力学参数分析得到主压缩机的适宜进口参数范围。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强烈非线性的实际物性,引入叶轮内损失模型,改进热力设计得到主压缩机第1级叶轮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为实现MW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的开发,由气体动力学参数分析得到主压缩机的适宜进口参数范围。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强烈非线性的实际物性,引入叶轮内损失模型,改进热力设计得到主压缩机第1级叶轮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所设计叶轮的流场,对比不同进口参数下,叶轮进口流动凝结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不同进口总温和总压,温度对气流凝结的影响更大。为得到较接近临界参数的工作点,可在本文工作基础上对叶轮进行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压缩 热力设计 实际物性 损失模型 数值计算 气流凝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韩中合 白亚平 +2 位作者 陈东旭 郭董阳 李鹏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92,共12页
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再压缩循环、再压缩再热循环、部分冷却循环、部分冷却再热循环燃煤发电系统,采用MATLAB软件分别进行参数计算与分析。随后分别讨论了分流系数,主压缩机出口、入口压力对系统循... 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再压缩循环、再压缩再热循环、部分冷却循环、部分冷却再热循环燃煤发电系统,采用MATLAB软件分别进行参数计算与分析。随后分别讨论了分流系数,主压缩机出口、入口压力对系统循环效率、各设备及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并对4种循环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循环布局下或同一循环布局,不同运行参数下,循环效率随相同参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分流系数存在使循环效率、[火用]效率达到最高的最优值,主压缩机出口、入口压力与分流系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存在耦合关系;对于不同参数变化,系统[火用]效率主要受不同设备?效率的影响;再热可提高系统循环效率和[火用]效率,有部分冷却的循环对参数变化敏感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燃煤发电系统 循环布局 循环效率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